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碼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音訊發燒程度?怎樣才算是一個HiFi發燒友?

2021-11-11數碼

其實我一直特別費解一個問題,到底怎樣才算是很發燒非常發燒或者更發燒?

如果按照發燒器材花多少錢來算,不是我這裏歧視所謂的耳機發燒友,很多人買幾個所謂的HiFi耳機真的完全不能算很發燒,頂多算入門。

「便攜無HiFi,耳機不算燒」。是曾經在發燒圈中流行過的一個段子。從某種角度而言,這話說的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說用金錢來衡量,好歹買幾個麥景圖、金嗓子、Mark Levinson、柏林之聲、FM之類的。說自己很發燒或者有錢,不管玩的對不對,確實有錢。

我最開始做調音的時候,接觸的一些媒體或者玩家,7位數豪車搭配7~15萬的車載音響,或是一些20~30萬家庭影院的玩家。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個媒體車評人,同時有沃爾沃xc90、寶馬7系、賓利、瑪莎拉蒂,說就是喜歡車載音響為了對比把幾輛車都買了。那幾輛車確實都是他買的,沒有吹牛。但我當時所認識的這些人,基本上沒有說自己特別發燒的,或者說買了這些器材就高人一等不可一世的。都說確實比較喜歡但還算不上多麽多麽發燒。不管是客氣話還是怎麽樣,至少他們表面上是這麽說的。

然而自從我在互聯網上創作,接觸耳機玩家這個群體,就會經常聽到類似於這樣的話:「我們發燒友如何如何」、「我們如何如何發燒,你說這些也就是xx初燒」之類的,一副「我如何如何懂、如何如何厲害」的架勢。我不能說所有耳機玩家都是如此,但經常把這些話掛在嘴邊的大部份或者說基本上都是耳機。

更有甚者「一看你就是買不起xxx的窮人」「呵呵,你的收入可真低」之類的。言下之意,買得起IE800、耳放播放器之類的就是有錢人,或者說花三五千買耳機就已經很發燒了。當然,還會有人說不能這麽比,要各比各的分開比。可是有錢人還是窮人,這些東西應該不分到底買什麽吧?

舉個更極端的例子,360的老板周鴻祎,坐擁千萬器材,不管是不是100%合理,至少錢和器材的數量是在那裏的。但我音響中周老板應該沒說過別人都是窮人或者自己發燒水平如何牛如何高人一等的話吧。

退一萬步講,不談到底有沒有用,只說誰花的錢多。就算是發燒線材,好歹買個銀彩或者超時空,再不濟也是美國線聖。然而我還是看到很多「發燒人士」其實買的也只是一些幾百塊的不知名線材。

而如果從發燒時間上來算,那應該是真·老燒算是資歷老的玩家。或者至少對這段發燒歷史有所了解。就說國內的發燒史,不用說太多,問問什麽是愛浪,什麽是惠普小旋風,估計就會有很多人不明覺厲了。

就比如說玄學復古流派,至少我個人認為好歹也要玩過 美國西電 才敢說自己很發燒。

如果說耳朵好算發燒。那事實上這更站不住腳。因為我很少看到有所謂的如何發燒的人透過聽力測試的方式證明自己的耳朵好壞。甚至可能連最基本的主觀評價概念都不了解。這一點我過去寫過很多文章,這裏就不再贅述了。

然而我平時遇到很多其實只是剛接觸音訊發燒沒多久,買兩三個兩三千的耳機,有的還是不知名潮牌且音質很一般的。就開始張口閉口「我們發燒友如何如何」,說什麽都是對不起他們發燒友,因為他們太發燒了。。。

如果花錢多的就算發燒,那花多少錢算發燒呢?總要有個數碼吧?

如果說發燒年限久就算發燒,那也要有個具體的時間吧?

發燒,或者說更發燒更資深,總要有個衡量方法。那麽到底該如何定義呢?如果是隨意打嘴炮打鍵盤吹牛就是發燒,我想任何人都不會同意吧。 大家怎麽看?怎樣才算是發燒友?怎樣才算資深發燒或者說更發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