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個人消費者來說,除了性價比高外,機械硬碟已經沒有任何優點了。
1、效能上,固態盤秒殺機械盤毫無疑問。
連續讀取速度:2022年的主流筆記本內建硬碟達到了6700MB/s,而高速機械硬碟(7200轉)只有160MB/s的速度,算算差了多少倍?
數據存取時間:固態硬碟一般是0.1毫秒,機械硬碟是10-12毫秒,又是10倍的差距。
與固態硬碟比力氣,簡直就像幼稚園的小孩挑戰成年人。
2、功耗上,機械硬碟的低讀寫效率決定了它的高耗能。
這個高耗能體現在「Power/IOPS」上,也就是讀寫同樣數量的檔消耗的能源更多。而且,固態硬碟有10mW的深度睡眠功能,機械硬碟只有普通的睡眠功耗(500mW,固態盤是200mW)。
SSD的高效能、低功耗非常符合數據中心的使用定位,既讓馬兒吃得少、讓馬兒跑得快成為現實。
3、抗震防摔上,
機械硬碟屬於機械式結構,在跌落時磁頭和磁片之間會發生接觸、碰撞,從而產生物理損壞,而且不可修復。
而固態硬碟內部除了電子外沒有可移動的部件,顛簸根本不是事。有的移動固態硬碟可以承受2m高度自由落體的沖擊,特別適合裝在筆記本、pad、手機等經常移動的器材上。
4、雜訊上,固態盤基本上沒有雜訊。
機械硬碟有馬達的高速運轉(5400轉/分鐘),不可避免的產生雜訊。
想一想,如果你的256GB的手機換成了機械硬碟使用時總發出雜訊,你會不會崩潰?
5、體積上,固態硬碟可以做到很小。
機械硬碟主流尺寸是3.5寸和2.5寸,比較小的是1.8寸;而M.2介面的固態硬碟可以做到芯片大小。
在實際面世的產品上,國產廠商江波龍在2017年就做到了11.5*13MM,說不定比你的小拇指都小,不信你可以拿個尺子量一下。
6、容量上,固態硬碟不比機械硬碟小。
傳統上一般認為,同樣大小的空間內機械硬碟增加容量很容易——增加盤片的密度就可以了,成本相當的低。而固態硬碟想要增加容量,必須得讓內部芯片數量翻倍才行。
但是,早在2009年PureSilicon公司就打破了他們的幻想,因為MLC面世了。與SLC相比,同一個儲存單元內MLC儲存量可以翻倍,而後面發明的TLC又多了一倍,何況現在成本更小、儲存密度更大的QLC已經開始實用化。
7、所以,機械硬碟只能靠低成本和冷儲存活著 。
但是,
這個低成本這個優勢也在承受著被超越的壓力。
固態硬碟的快閃記憶體在2D時代一直在往小了發展,最後遇到了瓶頸,然後開啟了3D時代——往多層數發展,32層、64層、128層儲存密度越來越高,最近海力士出了個238層的4D快閃記憶體。
距離機械硬碟的全面落後不遠了,屆時除了企業外再也找不到購買機械硬碟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