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悔其實就是自己需求不明確造成的。
包括但不限於:
買了輕薄本之後想玩遊戲。
買了遊戲本之前想象自己徜徉於各種3A大作,爽,買了之後發現最常幹的事是水群和看貼文。還嫌重。
還有買了macbook 之後用不慣,然後裝了個WIN。
所以在買筆記本之前,不管是我還是其他大佬們的建議裏邊,很重要一條就是要明確需求。
這決定了你打算用這台電腦來做啥。
不僅僅要考慮到目標需求,還要考慮到現實需求,比如:
你打算買個遊戲本,但是你996,早九晚九的到家了,回家洗洗之後只想躺平,那你哪來的時間晚遊戲。
再比如:你玩的遊戲不吃配置。你打算買個差不多的本子,輕薄本足以,但是其實你對遊戲興趣比較大,喜歡嘗鮮新遊戲,可能現在的配置夠你玩遊戲了,當年出個最新的遊戲大作想試試,發現本子跑不了。
又或者遊戲某個版本更新了之後,發現對電腦的配置越來越高了,就很蛋疼。
魔獸世界,劍網三重設版都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要不然,你就會發現,這電腦買來大概率沒卵用,還不如當初買個XXXX。。。。
我曾經再兩到三年的時間內頻繁的換過數台筆記電腦。一部份是我腦抽,一部份就是需求沒想清楚造成的。這裏分享一下,作為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吧,提醒大家不要腦子一熱。:
2015年到2017年之間的用的是macbook ,那個時候剛剛開始學攝影,人家說這個修圖好,再加上工作原因早想嘗試,所以自費購買了一台。
到了2018年開始我回老家工作,小地方其實並沒有多少MAC的使用生態,周圍同事也沒有用MAC的,加上那個時候工作原因我需要頻繁的使用WIN下得超級終端,各種SSH工具,遠端桌面等等。
漸漸的覺得MAC不是很好用。於是萌生了換掉他的想法。
當時我是有一台高效能桌上型電腦的,打遊戲修圖都用桌上型電腦。所以筆記本選擇輕薄本為主了。
然後我看上了X1C 6TH:
剛買來的時候確實比較興奮。。又輕,鍵盤又好使,低調又有逼格。嗯,很滿意。
漸漸的呢就開始嫌棄了,羸弱的效能讓我想要在摸魚的時候玩玩遊戲變得不太滿意。
而隨著攝影這個副業接的活越來越多,修的圖圖層越來越大,發現它跑PS開始卡,遊戲也玩不了什麽。
於是出掉了X1C,換了第一代的X1E。。。嗯,4K輕觸式熒幕,標壓CPU,10系顯卡。。。一切看著很香。
然而讓坑爹的散熱設計那個嘯叫和保守的效能釋放折磨的死去活來,基本上我要一個禮拜拆了它折騰一次。。比如重新貼防塵網,重新抹矽脂。
然後,ARGB色域的螢幕修出來的圖。。。放你電腦上正常,傳給妹子的時候妹子手機和電腦上看寡淡的一批。。
後來去華為店閑逛一下子被matebook 14給吸引了。又加上當時用的手機是mate 20 pro。。出了X1E給它抱回家。。
結果那個散熱和效能釋放也不能忍,遊戲麽玩不了,修圖麽卡的一筆。
但是那段時間被華為的一碰傳和生態吸引,又如了台定位更高級的matebook x pro 。。。
結果一個樣子,修圖麽卡的一筆,遊戲麽啥也玩不了。
果斷出了。,。。
換了thinkpad T490...當時尋思的是,我老老實實買個辦公本吧,遊戲和修圖都放桌上型電腦。
然後呢T490呢,2K屏,ARGB。。。能擴充套件記憶體,介面齊全,MX顯卡還能玩玩網遊。
最後因為螢幕偏紅的厲害,以及和X1C的做工質感重量反差太大,接受不能,就出了。
恰逢當時聯想yoga C940釋出。。能翻轉,能觸摸,4K 100%RGB螢幕,還帶個筆。
所謂菜逼文具多,差生球鞋好,就是這個道理。
我當時想著這個好啊,翻轉過來修圖直接畫畫了啊,還能觸摸啊,躺床上看劇一級棒呢。
結果UHD顯卡拖4K這個事證明我想多了。
這個時候因為一些原因我把桌上型電腦也打包賣掉了。所以我的主力工具實際上就只有手邊的筆記本了。
再後來換了 獨顯版的yoga s740 嗯,沒錯 降級了。。。老實說這台電腦我倒是用的挺安穩的。
再後來第一代機械革命code01釋出,被所謂的「程式設計師本」吸引,能擴充套件記憶體,90wh大電池,鎂鋁合金的超輕機身。好麽這個時候我又尋思弄個這個辦公就不換了。。。
結果到手之後,。。好家夥那紙糊的一樣的外殼,背光不均勻的鍵盤,1080的螢幕,軟的不行的塗層。。
又賣了。。。
然後換了yoga 14S...老老實實的用了一段時間。。再後來因為沒有桌上型電腦了又想打遊戲,
換了台R9000P。。。想著既然沒有桌上型電腦了,買一台高效能遊戲本作為主力機沒毛病吧?
背了幾個月上下班,嫌重了。。。
再後來我就佛了。我總結了一下,可能人類現有的科技手段生產部出來我滿意的筆記電腦。所以生死看淡,,不能再折騰了。。。
這段經歷我想足以給大家提個醒了,不說這裏邊換電腦浪費了多少錢和折騰時間的成本。
就光是需求不明確導致一直對現狀不滿就是個典型的錯誤思維。
想清楚自己要什麽,守住錢袋子,不要被消費主義洗腦。。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