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碼

在閻良,誰還用蓄電瓶燈給電視充過電?

2021-07-29數碼

1

自打識得幾個字,我便喜歡翻箱倒櫃地找書看。一日,偶然翻得哥哥當兵前看過的一套工農兵幹部科普讀本,其中一本是【電視】。這本書以通俗的語言介紹了電視的原理、電視的現狀和發展,使我大開眼界,從此知道了世界上還有這種坐在家裏看影像的東西。那時候,唯一的文化娛樂活動就是一兩個月才能輪到一次的流動電影放映。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所在的譚家公社架起了電視。之所以說架起了電視,是因為接收電視訊號的天線桿子是三節長桿接成,高度及規模不亞於現在的通訊基站,光是為了防風吹倒桿子,就用了兩道六根拉線。一看就知道電視不是尋常百姓家中物。

這公社的電視,我有幸看了一次,那是1973年寒假,公社抽調我們兩個民辦教師為他們整理多年沈積的檔案,因為是寒假加班,晚上必須住在公社,作為優待條件,破例允許我們晚上看一次電視,那晚播出的是北韓故事片【鮮花盛開的村莊】,盡管故事平平,還是黑白的,我們還是看得聚精會神,津津有味。坐在連椅上優哉遊哉欣賞影片,這感覺讓人激動了好長時間。

■【鮮花盛開的村莊】劇照

1979年我擔任所在大隊的會計。那幾年,文革停映的影片紛紛解禁,港台及外國一些影片也開始在國內上映,電影院裏總是人滿為患。我們這裏要看電影得去距我們10裏左右的閻良電影院,公路上經常可見成群結隊騎單車去看電影的人流。我們這些大隊幹部,也時不時地有人因看電影缺席開會,於是我向書記建議,給我們大隊買台電視,既豐富了文化生活,開會人又好召集。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之?

書記拍板同意,然而我們竟不知這神奇之物向何處去買。書記當即聯系了他在西飛公司的熟人。熟人告知電視價款2650元,要匯款上海購買。我們設法湊齊了這筆錢,去閻良郵局郵匯。當時規定郵匯每筆限額是五百元,於是,我填寫了六張匯款單,這些錢分成六筆匯出。過了一個多月,電視機發回了,上海飛躍牌黑白電視,記得好像是24吋的。這個時候電視訊號有改觀,已經不用架那麽高的天線了,電視機附帶的羊角天線就可以接收。

訊息不脛而走,晚上大隊辦公室擠滿了來看電視的村民。沒辦法,只好把電視搬到院子裏放,等節目結束再搬回。那些天,辦公室院子裏天不黑就坐滿了人。

書記嘆氣說:這樣不行。大隊又不是放映院,還得專人管理搬出搬進,長期下去也影響正常工作。開會討論此事,有人建議各生產隊輪流放,又有人說可以考慮適當收費,當時農村放一場電影是三十元,咱們的電視放一晚上三元,哪個生產隊交錢就在哪個生產隊放,一次也交三十元,放十個晚上。最後采納了後面這個建議,決定做出,好幾個生產隊爭先恐後地交錢,從此這電視機開始在各生產隊輪流放映收看。後來轉到第四生產隊(現在的四組),該生產隊財大氣粗,索性包了全年,不再輪流,最後這台電視機作價賣給了四組。

進入1982年,有些村民家裏有了電視。我堂兄家就買了一台,晚上在院子裏放,鄰居們都內建板凳去堂兄家觀看。那時候正熱播山東電視台的【武松】,熟悉的傳奇故事,配以緊張激烈的武打,足以使觀者著迷。我也一晚不拉地前往觀看,有天晚上,看見年邁的父親顫巍巍地提著板凳,在人群後面坐下,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家是不是也應該購置一台電視了?

■ 聚在院子裏看電視 | 圖源網絡

和堂兄攀談,才知道:此時西安海燕電視機廠在閻良做分期付款銷售,有西飛公司的職工擔保就可。一次交清是358元,分期付款是386元,首次交56元即可搬回收看,以後每月交30元,一年交清。我們村就有個在西飛工作的,叫範會友,賒銷電視機都是找他擔保,以至於後來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為多少人辦過分期付款的擔保手續。好在沒人違約,都按時還款了。

第二天星期日,堂兄約上他,我們三人一起,很快在閻良辦妥了手續,我要了一台12吋的海燕。14吋的其實也貴不了多少,不過當時不考慮螢幕大小及檔次,考慮的是先滿足最起碼的需要。

電視機買回後,就擺放在父母的臥室裏。山東移民都睡炕,父母的房間除了炕,還有一張桌子、一個櫃子、一個放糧食的泥做的土甕。電視機放在櫃子上,房間裏唯一的空地是不足兩平米的「炕前」,容納不了幾個人。我和妻子,還有其他來看電視的村民,實際上是坐在父母臥室門口外面觀看。那時候節目選擇余地少,不必老換台,不管放什麽都能聚精會神地從頭看到底。

這台電視機給當時還非常貧窮的我家帶來了很多歡樂,用現在的話說,性價比高。透過這台小小的黑白電視,我們見證了土地到戶等一系列社會變革,觀看了首次直播的一九八三年的春節聯歡晚會,觀看了中國首獲金牌的洛杉磯奧運會,還觀看了日本電視連續劇【排球女將】。

2

1985年,我在西安某公司任職。那時舉國上下,最熱門的生意無外乎彩電和鋼材。我所在公司也有經營彩色電視機的意向,並且先買了一台黃河牌彩電,就放在公司辦公室,任由來往公司的人員隨便收看。

我和妻子商量說,我們的12吋海燕黑白電視機也該換換了。要買新的彩電,舊的應該有個出路。訊息傳出,竟引起了幾個人爭購。我只好根據關系的親疏,把這台舊電視以150元的優惠價格轉讓給了同村的另一位堂兄。

■ 【我們的四十年】劇照

不料公司的事進行得不順利,辦公室的那台彩電也因聯系業務轉讓給關系戶了,彩電夢徹底破裂。回到家裏,只得又像當年那樣,天天晚上跑到別人家看電視。記得那年有個相聲大賽,晚上到鄰居家看的時候,適逢他家人有事出門了,我們全家盼星星盼月亮似地,站在他家門口等了好長時間。

看看86年春節即將到了,老這樣也不是辦法。彩電不想了,再去買台黑白的吧。經過這一折騰,檔次總得有些提高,幾經盤算,最後花570元買了一台17吋的海燕。自嘲雖然沒看上彩電,但咱螢幕大了。

看這台電視就不如以前那台舒心了。原因是,自這年起,電力供應開始緊張,說起來也怪,閻良一拉閘限電必定是我們這一路。有人說蓋因我們這路電(農西線)是通往三原的,算外縣路線,你說停電不先停這路停哪路?眾說紛紜,個中究竟什麽原因不知道,只知道天剛要黑,剛準備開啟電視的時候就停電了,守候在電視機前,一直等到昏昏欲睡,晚上10點多11點的時候才來電,運氣好了還能看一會兒,運氣不好的時候電視節目已經完了。黃金時間停電,電視機成了擺設。

有人看準了這是個賺錢門路。那些年,因為停電,農村流行使用一種蓄電瓶燈。本來這燈是照明用的,12伏電壓,懂技術的能人把電視改裝,從中引出12伏的線頭,使電視機可以用兩種電源收看,即蓄電瓶輸出的直流電和220伏交流電。改裝電視機的生意風靡一時,那些走街串巷修理各種器物的,莫不以改裝電視機作為主營。我家的17吋海燕後面也拖出了個尾巴,沒電的時候就把蓄電瓶燈接上。這種燈充一次電,可以收看大約三個小時的電視,剛好填補停電的空隙。

1989年春,我在閻良賣毛線。那時候彩電還照舊是稀缺物資。有家門市部只進了一台彩電,還專門來找我推銷。那是台20吋日立,要五千元。我的天!當時五千元在農村,幾乎可以蓋三間大房。而我此時進貨也需要大量流動資金,不買。

直到這年夏天,父母自北京返回家中居住,我這才下定決心,要買台彩電讓兩位老人觀看。

機會終於來到,秋天,我從西安唐城大廈門口經過的時候,看見大廈張貼的布告:「好訊息!備受廣大消費者歡迎的康佳20吋彩電,明天在我大廈公開銷售!到貨不多,售完為止!」看到這個訊息,我就想就在唐城門口等著,不回家了。

回家後一晚上也沒有睡好,第二天坐最早一班車趕到西安。到唐城百貨大廈時,大廈才剛剛開門。我隨著人流湧進大廈二樓的彩電銷售點,在交款處排了好長時間隊,終於以3100元換得一張提貨單,拿著單子興沖沖地下樓尋找三輪車夫。我是一個人來西安買彩電,提貨以後憑個人力量是無法搬運此巨型物件的。

找到三輪車夫,和他一起再上唐城二樓,沒想到發貨處無論如何也不給我提貨,原因是他們湊巧看見我從外面匆匆進來,沒看見我去交錢,怕我的提貨單是偽造。任我信誓旦旦,都無人搭理。一直等到當天銷售結束,還有一台彩電無人提貨,他們才相信我是真的購貨者。我是起了個早五更,趕了個晚集,來得最早,走得最遲,不過心情還是非常興奮。盡管費了些磨折,終於如願以償,圓了彩電夢。

這台彩電陪父母走完了生命的最後歲月。這台彩電和我也有驚魂一幕。

1990年夏天的一個夜晚,我在給責任田裏的玉米灌水,後來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開始我還堅持,後來看看越下越大,無奈關了水泵回家。到家已是半夜時分,家人早已熟睡。我家院子中間是平房,我住在平房後面。路過平房中間的過堂時,看見這台彩電擺放在過堂的方桌上。夏天天氣熱,家人常在平房的過堂看電視,因為這裏通風好。我順手拔掉電視機的電源插頭和天線,就冒著急雨向後面的房間跑去。也就差那麽一兩秒鐘,剛踏進房間門,驚天動地的一聲炸響,院子瞬間如同白晝,我被震得幾乎摔倒,但見兩道平行的耀眼藍光從天及地。第二天看,是巨雷沿天線饋線而下,饋線被擊成極碎的小片,中間的金屬絲已經氣化,正是這個過程形成的那兩道閃光。什麽插頭插座的,在高壓高溫下,全燒成了一坨。這台電視機與我共同避過一難,也算患難之交了。

可是這台彩電有個毛病,每到夏秋雨季,電視機返潮後,機箱內總有部位打火,可以看見裏面閃動長長的藍色的火焰,也能聞到塑膠、皮革或灰塵燃燒產生的臭味。

這使人很苦惱,反復除塵也無濟於事。為除潮,買了一把電吹風,可能是買了偽劣產品吧,用了幾次電吹風自己先燒毀冒煙了。後來見修理電動機的用燈泡烤,我也用這個辦法為彩電除潮。為了加快速度,我開啟後蓋,把燈泡吊在顯像管上加溫。此辦法倒是很有效。一到雨季,為了除潮方便,後蓋開啟以後也不用再上螺絲固定了,靠在後面即可。

終於有一天,在用燈泡烤熱顯像管的時候,聽見「叭」的一聲。定睛看時,顯像管後壁上爆出一道裂紋。不用說,白熾燈離得太近,局部高溫,顯像管烤裂報廢。我只好把退役多年的17吋黑白海燕再搬出來看。

誰想廢品也有人要。有一個在部隊學過電器修理的熟人,要買我這台報廢彩電,他說換個顯像管還可以使用。說話間,就讓他把這廢品電視帶走了。其人倒不食言,他正做大米生意,以物易物,給了我兩大袋大米,共二百斤。

1997年6月30日,為了觀看當晚的香港回歸直播,我買了第二台彩電,是25吋長虹。這也是我家的第四任電視。以後,陸續經歷了第五、第六任電視,由於關註度的降低,卻難有印象深刻的故事了。

作者 | 高銘昱 | 閻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