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碼

余承東稱如果活不下去了,華為做鞋襪都是世界級品牌,對此你是否認同?

2022-07-05數碼

很多人對華為還是不夠了解,可能也無法意識到當年做營運商業務起家的華為,能把智能電話這塊真正啃下來有多難,畢竟做電腦世界第一的聯想做不好智能電話,同樣營運商的中興做不好智能電話,2G時代的通訊巨頭nokia做不好手機,但這些例子給大家的印象還是不夠深刻,什麽中華酷聯這種當初靠營運商客製機得過且過的時候,華為直接壯士斷腕,厲兵秣馬的事兒,大家都已經不太熟悉了。

尤其是20年被美帝制裁之後,一時間華為所有的成功都變成了愛國行銷,國家買單之類的說法,稍微好一點的就是華為靠的是營運商業務的資產,利用體量優勢實作的成功。

甚至於即便你把制裁之前的18年,華為國內手機出貨量只增長了15%,但海外增長了60%,2億的出貨量,一半在海外這種實實在在的數據貼出來,都沒有用,很多時候,偏見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兒。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真的用心去觀察華為這幾年的業務拓展,可能會發現一點兒不一樣的東西。

比如平板業務,華為做平板其實是很早的,起步時間和手機差不多,但最初平板業務的發展遠沒有手機那麽順利,體量不夠,溢價能力不足,iPad的大山壓著,安卓生態的不給力,等等,這讓很多的參與者很早就判定安卓平板是個沒有未來的賽道,而諸如小米,就直接把產品線砍掉了。

然後就是我們熟悉的2019年,MatePad Pro橫空出世,一把打響安卓平板的聲音,同時解決了安卓平板的生態問題、溢價問題和使用者場景問題,再然後我們看到,曾經那些定義安卓平板沒有未來的廠商又回來了,在MatePad Pro定義的基礎產品框架下,開始做得風生水起。

可很多人真的沒有深入思考過,從13年開始做平板,到19年華為平板真正開啟市場,這六年間華為經歷了什麽?華為是怎麽一點點從系統到生態,在谷歌不給力的前提下,怎麽開啟這個局面的,又是怎樣堅持下來的。

平板是一個例子,智能手錶是另一個例子,華為是2015年開始做智能手錶的,最初和其他廠商遇到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安卓生態的問題、續航的問題、效能的問題、套用場景的問題,等等。

曾經紅極一時的Moto 360,就迷失在了這些困境裏,沈入了歷史長河,今天知道這款當年安卓手表代表的讀者,應該不多了吧?記得的,應該都三十而立了。

然後就是我們熟悉的2018年底Watch GT的一炮而紅,華為在運動記錄和健康監測兩個維度開啟局面,創立了智能手錶的第二賽道,成為今天智能手錶的標桿之一。

不過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華為Watch和Watcp都是失敗的,Watcp的虧損還不小,產品賣不出去,使用者不認可,市場打不開。

所以實際上,華為並不是神,華為其實就是一家普通的企業,它產品做不好,使用者場景定義不了的時候,機子也是賣不出去,市場也是打不開,該虧損,也還是虧損的。

不同的點在於,華為整個的體系特點決定了,當他認定一個賽道的時候,他是有足夠的魄力、底氣和能力用重投入模式,直到開啟這個賽道的。

這樣的例子其實真的挺多的,今天很多人嘲諷華為,貼上菊花LOGO,垃圾也能賣出黃金價的時候,實際上都是在刻意忽視華為那些面臨困境的時刻,而忽視和貶低開啟賽道的努力。

過去十年,華為在整個終端最耀眼的兩大成果,一個是海思終端芯片業務,另一個是品牌。

做海思難,做品牌更難。

但因為華為成功了,很多人就開始反向思考,因為華為的品牌牛逼,所以他成功了,因為華為有海思,所以做產品比別人更有優勢,卻似乎忘了,海思麒麟也好,華為品牌也罷,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一步步做起來的。

海思和品牌和華為體系結出來的果子,而不是體系能力的基礎和前提。

其實我們不需要舉例太遠的東西,就正在進行時的,兩個,一個是華為全屋智能,另一個是華為車業務。

全屋智能業務剛開始的時候,尤其是前裝方案剛釋出的時候,大家都是抱著嘲諷的態度,這玩意兒小米幾千塊錢就搞定的東西,你華為賣10萬?真就割韭菜了。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隨著華為整個全屋智能框架搭建的完全和產品服務的鋪開,還有這種聲音麽?華為所解決的連線、互動和生態的東西,這一整套以穩定性、可靠性和易維護性為基礎的未來框架,已經成為行業爭相效仿的東西了。

別的不說,就一個小小的中控屏,是不是當初嘲笑華為的所謂行業領導者,也開始跟進了?

車業務也是,華為剛進行業的時候,業界一片嘲諷,甚至於是問界M5釋出的時候,知乎車圈大佬還有人是這麽認為的:

你看,短短的大半年的時間,再去看看問界M5的真實使用者的風評和口碑,是什麽樣子的?

你如果說,平板、手表或者筆記本是和手機息息相關的,都是電子產品,那麽造車和做全屋智能,這可是和手機完全不同的全新賽道,它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傳統的個人消費電子是完全不同的。

當然,這兩個事兒對於華為來說,還是起步階段,現在談成功還為時尚早,但基礎的框架和邏輯已經跑通了,我們可以看到華為大概在做的事兒,以及未來可能的潛力了。

在問界M7釋出的時候,我說過這麽一段話:

在手機行業,華為有一個點做得特別好,消費需求洞察和分析,真正理解使用者的關鍵需求和真實痛點在哪裏。
華為的手機賣得好,大家分析了很多的原因,但這一點其實大家很少提及,華為的產品在其真正的目標使用者群體裏,口碑是極好的,這就是為什麽網絡聲音過去很多年對華為並不友善,但實際的市場表現一直非常強勁。 到了車上,我們拋卻余總那些習慣性的大嘴,去看他們對M5和M7的定義,無論是產品還是宣發層面,你會發現,它都是非常精準的。
目標客戶到底需要什麽,華為做產品的時候是很清楚的。 華為和小康合作打造問界,目前來看,至少是階段性成功了,那麽,這個成功的關鍵是什麽,有人說品牌,有人說行銷,有人說是華為粉絲的購買力,有人說是愛國加持。
這些因素有沒有?我覺得可能是有的,但不是關鍵。 又或者華為的技術加持?華為是技術大廠,但在汽車市場,就是個新兵蛋子,和小康合作,最初華為其實是外行指導內行了。
我覺得華為真正帶給問界的是三個點: 極高效率的體系運作能力、極其嚴苛的質素標準要求、極其深刻的使用者需求洞察,由此打造的契合目標使用者需求的,穩定舒適的產品。
如何看待余承東建議盡快淘汰純燃油車,並表示增程車比燃油車省大概一半油?

華為造車的時間真的很短,之前看過賽力斯的一個路演檔,提到華為團隊最開始入駐的時候,其實是不懂造車的,具體的問題其實是他們在教華為團隊。華為團隊真正牛逼的也就是我上面所說的:

極高效率的體系運作能力、極其嚴苛的質素標準要求、極其深刻的使用者需求洞察,由此打造的契合目標使用者需求的,穩定舒適的產品。

華為團隊入駐之後,對整個賽力斯的執行體系進行了全面改造,而帶來的結果,我們其實是可以看到的。

M7有多火大家應該看到了,這個車的火爆,華為品牌的加持肯定是關鍵一環,但品牌的背後到底是什麽?

如果說單純華為品牌介入就足以搞定一切,那麽SF5就應該一炮而紅了,而不是在M5交付三個月,使用者初步口碑反饋出來之後的M7身上。

華為真正牛逼的是體系能力,而這個東西,在應對車這個完全陌生的東西的時候,所展現出來的實力,一年不到的時間,從SF5到M5到M7,整個小康的蛻變,這個,我覺得就是華為體系能力的一個現實體現。

而這樣的體系能力才是余總所說的:

華為為什麽不去做鞋子做襪子?因為技術含量太低了,連做家電都不願意,華為要做高技術含量的,否則就是浪費人才。余承東還直言,華為擁有最優秀的團隊、最優秀的人才,如果說活不下去了,哪怕出去做鞋子做襪子,做桌子做椅子,華為都能打造世界級品牌。

很多人就盯著一個做鞋子、襪子,桌子和椅子,就開始開啟嘲諷模式,開始認為嘴總不尊重自己不了解的行業,吹牛逼。

卻刻意忽視了,華為一個造手機的團隊,跨界到車上所展現出來的東西,難道到了鞋子、襪子、桌子和椅子上,反而搞不定了?

華為的品牌影響力在今天來看,確實足夠大,大到很多人不願意了解它的細節了,大到不願意去看這個品牌背後的東西,這個品牌十年崛起的背後的團隊的付出了。

真的,如果說所謂的愛國行銷就可以造就華為這樣的企業,那麽中國大地,應該是遍地華為了。那麽美帝制裁華為就是一個笑話。

畢竟在中國,除了少數黃皮白心,最不缺的就是抱有赤城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的愛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