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現階段國內外比較前沿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手法有哪些?

2020-05-21科學

設計本位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來自設計教育領域,用來改善實驗室研究的局限性,目前被廣泛套用在課程教學、企業管理和設計創新等領域, 是一種包含質性研究、量化研究、實驗室研究和相關性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的整合性研究範式 。

傳統實驗室研究為獲得變量間清晰獨立的因果關系,通常會對諸多額外變量或背景進行嚴格控制,確保因變量的變化完全由變量引起。雖然這樣能獲得清晰的因果關系,但 研究結論對實際教學效果的改善卻很有限,即「生態學效度(研究結果套用到現實場景的程度)」低。 而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生態學效度)是一切研究都要面臨的問題,為更好兼顧這兩種效度標準,教育領域研究者提出了「設計本位研究(DBR)」的新範式。

DBR的起源

Allan Collins (1990) and Ann Brown (1992)最早開始探索如何提升教育研究對課堂實際表現的影響,並質疑嚴格控制變量得到的實驗結論是否具備可操作性。後來的DBR支持者也認為,傳統教育研究(基於實驗室研究)至少存在兩個問題:首先 ,實踐領域無法透過實驗室研究直接受益,這是理論研究的套用性問題 ; 其次,實驗室研究結論雖然準確,但由於缺乏與現實中場景和環境因素的關聯,這種低相關性導致研究結論只局限在「自證」背景下,沒法準確解釋真實場景中的問題,直接復用實驗室研究的結論會給實踐帶來很大風險 。

同樣,在一些實踐領域比如商業領域,研究者會過分強調研究對實踐影響,只關註具體現象的實證研究,則使知識和理論的提取和構建遭遇困難。對此,Collins和Brown堅信, 最好的研究方法能很好地兼顧實踐效果和理論構建,同時具備套用性和理論性,這就是DBR被提出的原因 。

設計本位研究與傳統心理實驗研究的區別

DBR的研究範式

哲學上,設計本位研究堅持實用主義,它將研究從實驗室搬到更復雜和真實的自然場景中,將嚴苛的變量控制轉變為在現實情境中運用的、不斷叠代的幹預策略,以此直觀地考察不同幹預策略對實操的改善,並行展出具有實踐意義、高生態學效度的理論和「實物」產出。

DBR的目標

經典實驗室研究嚴格控制一組或幾組變量,其目的是透過研究變量間的關系來驗證某種理論假設。而設計本位研究者的目標主要有三個: (1)理解場景,場景包含更多更復雜的變量;(2)設計有效的幹預措而不是對自變量進行控制;(3)觀察和評估幹預措施對研究物件帶來的實際影響和意義,而不是測量某個因變量的數值變化 。相比傳統研究方法聚焦因果關系,DBR試圖同時達到影響實際操作和產生因果關系理論的雙重目標。

DBR研究者擔任的角色

與實驗室研究不同, 設計本位研究者同時具備設計師和研究者兩個角色 。作為設計師,在參與研究過程時要深入場景,基於前人研究得到的理論假設或原則,創造、評估和調整各種幹預措施,並獲得研究產出物包括課程、實踐方案、軟件、實物等。而作為研究家,他們要在研究結果基礎上改進現存理論。

實驗室研究者獨立於研究物件,彼此間是研究和被研究的關系,互不幹擾,研究者是獨立的觀察者,只對研究物件或研究現象進行觀察、測量、記錄和分析。 設計本位研究者則是它所從事研究的「參與者」,對研究中的幹預策略和由此產生的結果負責 。

DBR被試擔任的角色

傳統實驗室研究中主試和被試之間的關系是單向的,被試的作用是能夠被有效和準確地觀察,提供可靠的實驗數據。 設計本位研究中的被試是共同參與者和研究者,他們協助制定問題、改進設計方案、評估實驗效果並向其他研究者報告實驗結果 。類似於共創設計中的使用者,設計本位研究中的被試更具主體性。

DBR的產物

設計本位研究的輸出物包括具體的實物產出和抽象的理論, 包括一系列可以在真實場景套用的 產品、課程、策略、工具 等,研究過程本身就像一個共創設計過程。而 研究中的幹預措施會根據場景變化和被試操作的結果進行改變和叠代 ,具有很強的動態性。

設計本位研究同樣產生理論知識或概念,但這些概念會包含豐富的場景資訊,而非單一的因果關系 。同時,這些知識也能直接套用在後續研究和實踐,無論是運用到實驗室研究還是真實世界的經驗性觀察。

DBR的研究過程

在設計本位研究中,三個重要步驟反復重復,直至達到研究目的

分析與探索

分析工作貫穿於設計本位研究的始終,在研究發起階段,研究者要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以便 充分有效地定義問題 。其次,研究者還要 透過洞察問題所在的場景因素來制定相應的幹預措施 ,以便在研究下一階段使用和觀測。此外,由於前人研究的理論並不能解釋當前情境中的所有變量,需要透過洞察提出新的假設來填補相應的理論空白,並透過不斷叠代的幹預措施對假設進行驗證。

設計與構建

在分析和探索的基礎上,研究者要設計和搭建具體的幹預策略,這些 幹預形式各異,可以是活動、技術方案、產品、服務、課程或者規則 。制定幹預策略的過程是發散式的,透過列舉各種潛在的幹預措施來建立「最佳幹預方案」。 研究者同樣可以使用實驗室研究采取的實驗設計方案和測量工具來協助實施幹預 。

評估與反思

在幹預方案實施前後,研究者都要對被試的操作進行評估,這類似於實驗設計中的「前測後測設計」。 由於幹預策略具有叠代性,對幹預效果也需要反復評估 。在這裏,定量的測量工具是評估幹預效果的標準方法,它可以直觀描述幹預措施帶來的結果。而定性研究工具如訪談法則可以為幹預措施造成的影響進行深入洞察,挖掘現象背後的原因,並形成理論敘述。

研究人員透過反思過程來判斷幹預措施的有效性,評估理論和實踐過程是否受益,並對幹預策略進行最佳化,並返回到研究的起始階段,然後不斷重復研究的三個步驟,直至達到最終的研究目的 。

總結

設計本位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是為解決傳統實驗室研究結果無法有效復用到真實設計實踐過程而產生的一種整合性的、折中的實驗設計範式,其本質是在保證實驗室研究的內部效度基礎上,提升研究的外部效度。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和被試的關系是平等的,他們都是研究和設計過程的參與者、觀察者和評估者。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使用不斷叠代和調整的幹預策略取代實驗室研究中被嚴格控制的變量和實驗程式,以保證研究所獲得的結論能直接對設計實踐帶來有利影響。設計本位研究最終的產出物,是由不斷叠代的幹預方案和主試與被試在研究中的共同實踐而產生的產品、服務、課程、規則或相關理論。

後續我們將分享一些經典的設計本位研究的實戰案例以及我們自己參與過的研究專案,來探討該研究範式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需要註意的問題。

我們是MeaningArt蜜藝社;

我們是一個來自香港、英國、美國、荷蘭等地的碩士和博士所創立的設計咨詢與教育組織,致力於推廣設計思維;

我們提供線上線下設計工作坊,承接【設計咨詢專案】及【設計與藝術留學服務】,更多資訊請關註我們的公眾號「蜜藝社」或wechat:miyilx。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