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和爺爺簽合約

2024-09-09科學

彭士祿(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我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一是建核電站。」 —— 彭士祿

彭士祿與孫女彭瑤簽訂的「合約」(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這張童心盎然的「合約」是彭士祿與孫女彭瑤簽署的。雖已年屆75歲高齡,彭士祿仍堅守著高強度的科研工作,於是孫女便想出了這個妙招,「約定」爺爺適當減少每天的工作時長。

幸而,彭士祿退居二線時身體還硬朗,將大半輩子奉獻給祖國之後,在家人的陪伴之下,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姓百家姓 吃百家飯

我雖姓彭,但我永遠姓「百家姓」。

彭士祿的雙親都是革命烈士,他四歲時便成為孤兒,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甚至遭受國民黨的「追殺」,童年飽受磨難。在群眾的幫助下,他東躲西藏,被數十位「母親」照料。

8歲那年,彭士祿在當地紅軍隊長家中避難,不幸被舉報,與隊長的母親潘姑媽一同被捕。年幼的他在監獄裏連續一個月發高燒、抽搐、言語錯亂,這段痛苦的經歷也給他留下了終身的創傷。

1933年7月國民黨政府在【南山剿匪記】和【廣州日報】上刊登大幅小彭士祿入獄照,註有「共匪彭湃之子被我九師捕獲」等字樣(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彭士祿出獄後的生活並未改善,他跟著一位嬸娘在街頭乞討、割草。直到十一歲再次被關進監獄,與潘姑媽重逢。

盡管黨組織全力營救,但出於對潘姑媽的擔憂,他選擇否認自己的身份,放棄了出獄的機會。

在這一刻,父母在他心中埋下的那顆「為國家奉獻、無私照顧百姓」的種子,已然悄悄發芽……

成為「祖國需要」的人

1940年之後,彭士祿與其他烈士的子女一起接受黨組織的安排,前往延安生活和學習。

在延安的日子裏,彭士祿積極求學,因為他認為不管怎麽努力都難以回報人民的恩情,只有透過學習,成為國家需要的人、為國家作出貢獻才是他唯一能做的。

1951年,彭士祿以優秀的成績考取蘇聯留學生的名額。在蘇聯期間,他勤奮學習,渴望早日學成歸國,最終在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以全優的成績榮膺「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證書。

1958年2月彭士祿在莫斯科動力學院結業證(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回國前夕,彭士祿被邀請到中國駐蘇大使館,也是因為這次談話,彭士祿的人生軌域再度出現了轉折。

談話過程中,陳賡告訴他:「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並詢問他「是否願意改行?」,彭士祿絲毫沒有猶豫地說: 「我當然願意,只要祖國需要!」

因此,彭士祿人生當中的「第一個夫人」,就這樣與他結下了緣分……

彭士祿(第四排右二)與莫斯科動力學院裝置專業中國留學生合影(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一生中的「三個夫人」

「我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核動力,第二位是煙酒茶,第三位則是小瑪莎」, 這是彭士祿常用來調侃自己的一句話,也是他最真實的生活寫照。

在莫斯科期間,他「改行」學習核動力後,為了不辜負國家的栽培和期望,與其他留學生一起爭分奪秒的學習,「從來沒有在12點前就寢過」成了他們留學期間的家常便飯。只因要學習的內容實在太多了,加上想早日學成歸國,使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達到了頂峰。

直到1958年,彭士祿終於帶著他的「知識」回到了他晝思夜想的祖國。

彭士祿歸國帶回的俄文手稿(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核潛艇上的一枚「螺絲釘」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在中蘇關系惡化後,毛主席說了這麽一句如雷貫耳的話。

彭士祿回國時,恰逢中國核潛艇研發專案重新開機。他應命前往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核動力研究室擔任副主任,負責核潛艇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器材的前期開發。

1965年,「爭氣彈」成功爆炸後,他率領數百人團隊,前往四川深山,開始建設中國首座潛艇核動力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

彭士祿回憶道:「困難時期,我們都是吃著窩窩頭搞核潛艇。那時沒有電腦就拉計算尺、敲算盤,那麽多的數據就是沒日沒夜算出來的。」

在經歷了無數個日夜不見陽光的日子後,終於在1970年8月30日,中國第一台核潛艇的主機功率達到滿載。團隊歡呼慶祝時,唯獨不見彭士祿,原來他已連續五天五夜沒有好好睡過覺了……

1974年8月1日,在團隊的努力下,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有核潛艇的國家。 盡管彭士祿為祖國做出巨大貢獻,他仍謙稱自己只是「核潛艇上的一枚螺絲釘」。

彭士祿在核潛艇前(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在核潛艇研制成功後,彭士祿仍然活躍在中國核能建設領域。

年近六旬的他再次受命,擔任大亞灣核電站籌建的總指揮和秦山二期核電廠董事長,繼續拓墾中國的核能領域。

1986—1996年,彭士祿核電站建設的工作記錄(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我一生做的工作,雖滄海一滴,但就是要為人民做奉獻,默默地自強不息地去耕耘,開荒,鋪路」。 ——彭士祿

了解更多科學家故事可參觀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我們將陸續釋出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相關活動內容,敬請期待,歡迎參觀!

撰文 | 陳曉蓓(實習)

責任編輯 | 趙青雲

營運編輯 | 趙青雲

質素稽核 | 業蕾

❖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