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億年前的火星曾被海洋環繞
(這是1976年7月20日登陸火星後,維京1號從克利斯平原發回的最具標誌性的影像之一。這些照片顯示了沙堆、巨石和巖石(比如左邊那個綽號「大喬」的石頭)。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維京1號降落在一顆小行星撞擊了距火星北部不遠的古代火星海洋後造成的巨大海嘯形成的地形上。
圖源:NASA/ Mary A。Dale-Bannister/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 NSSDCA Photo Gallery。)
1976年7月20日,第一艘登陸火星的太空船「維京1號」升空。它降落在火星北半球一條古老的河道下遊,一片叫做克利斯平原的光滑圓形平原上。本月,研究人員聲稱,一場古老的大海嘯可能沈積了維京1號在火星表面拍攝的標誌性的第一張影像中可見的巨石、巖石和其他沈積物。證據表明,一顆小行星撞擊了一個早已消失的距離後來成為維京1號登陸點不遠的火星海洋。由撞擊產生的巨大海嘯似乎已經沖上岸,靠近維京1號仍停留在火星表面的地方。
關於維京1號登陸點的爭論:
任務小組選擇了克利斯平原的著陸地點,因為那裏相當平坦和安全。但還有另一個原因:水。維京1號登陸在一條古老的河道的下部。數十億年前,大洪水席卷了這個地區。維京1號(以及維京2號)的主要任務是尋找微生物生命的證據。羅德裏格斯說:「在曾經有水的地方,可能有——或者仍然有——活的生物。」
著陸器的設計目的是尋找火星表面現存生命的證據,因此,為了選擇合適的著陸地點,當時的工程師和科學家面臨著一項艱巨的任務——即使用火星最早獲得的一些影像,同時使用基於地球的雷達探測火星表面。
除了滿足航天器軌域和下降路徑的嚴格工程限制外,著陸地點的選擇還需要滿足一項關鍵要求,即存在大量曾經的地表水的證據。在地球上,生命總是需要水的存在
維京1號位置沒有河床存在的跡象:
然而,當維京1號登陸時,它的相機顯示地形被許多巖石、巨石和沙堆覆蓋。在幹涸的舊河床上,你不會看到任何看起來像河流或是被水雕刻而成的東西。羅德裏格斯指出:
然而,非常意外的是,現場成像的景觀顯示的是布滿巨石的平原,缺乏可辨識的河流特征。這些平原被解釋為數米厚的富含巨礫沈積物的頂部。
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論,例如,海盜1號降落在撞擊坑或破碎熔巖形成的厚厚的碎片上。然而,這兩種想法都有問題。附近有非常清晰的撞擊坑,著陸點缺乏熔巖碎片。那麽,這些巨石和巖石是如何到達那裏的呢?
克利斯平原發生過大海嘯嗎?
羅德裏格斯說:「可能不是河流或洪水形成了巨石和大石頭,而是更強大的東西:巨大的海嘯。」
我們的調查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即一場巨大的海嘯沖上岸,安置了沈積物,大約34億年後,海盜1號著陸器在沈積物上著陸。
羅德裏格斯在早些時候的一篇論文中假設,大約34億年前,該地區曾發生過兩次大海嘯。
大海嘯到達過維京1號登陸點:
科學家們確定波爾隕石坑可能是產生第一次大海嘯的小行星的撞擊地點。撞擊發生時,波爾隕石坑的位置在北方海洋的水下。這座直徑68英裏(110公裏)的隕石坑位於維京1號著陸點東北約560英裏(900公裏)處。羅德裏格斯和他的團隊對撞擊進行了模擬。他們表明,大海嘯確實會到達維京1號現在所在的位置。這場巨大的海嘯估計達到了820英尺(250米)的高度!正如羅德裏格斯所解釋的一樣。
行星科學研究所的共同作者丹·伯曼補充道:「模擬顯示,這場大海嘯抵達了維京1號的著陸點。此外,我們使用更高分辨率的影像數據集對著陸點進行的檢查表明,著陸點位於面向高地的葉狀沈積物的頂部,這與由於上升氣流傳播而放置的位置一致。」
(地圖顯示了大海嘯的沈積物區域(紅色)。維京1號和拓荒者號的著陸地點也被標記到。深藍色顯示了古代北方海洋的估計部份。圖源:Image via MOLA Science Team (NASA)/ MSS/ JPL/ Planetary Science Institute)
探路者號的著陸點:
此外,研究人員表示,大海嘯還可能到達了1997年7月4日在阿瑞斯瓦利斯著陸的火星探路者號著陸器的著陸地點。該著陸點也位於古代海洋海岸線上。大海嘯也可能在該地區形成了一片內海。
探路者著陸點位於維京1號基地東南527英裏(850公裏)處。
生命存在的痕跡:
羅德裏格斯說:「新的發現也為幾十億年前火星的潛在宜居性提供了線索。」
海洋被認為是由含水層提供的地下水,這些含水層可能在火星歷史上形成得更早——在超過37億年前——當時星球還「像地球一樣」,有河流、湖泊、海洋和原始海洋。因此,海洋的宜居性可能是從火星這樣類似地球的星球上繼承下來的;臨時的可居住性發展不足;我們需要持續的連續性。因此,維京1號著陸器非常適合進行生命探測實驗。
評估可居住性和未來的探索:
羅德裏格斯繼續說道:
關於我們的未來計劃,我們的下一步將是將波爾隕石坑描述為一個著陸點,以調查海洋化學如何演變、其可居住性以及可能的地質記錄,其中包含當前或已滅絕的生命的證據。該地在許多方面對現場勘探都很有吸重力。就在它形成後,火山口會產生持續數萬年的海底熱液系統,提供能量和營養豐富的環境。
至於具體的目標,我們發現在第二次大海嘯覆蓋的地區和波爾隕石坑周圍有許多潛在的泥火山。我們的觀察表明,這些特征擠壓出區域性的大海嘯,在延長的地質時期保留了海水和海洋沈積物。對這些材料進行取樣將最大限度地提高直接探測火星早期海洋可居住性的可能性。我們未來的計劃將尋求確定一個相對較小的地點,以便存取整個海洋去記錄。這樣的地形值得漫遊者號參觀。
如果大海嘯的解釋是正確的,它將為我們提供一個與我們今天看到的火星非常不同的一面。一個難以置信的充滿巨大海嘯的潮濕海洋世界。
一句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表示,1976年美國太空總署的「維京1號」著陸器著陸火星時,它降落在一個古老的巨大海嘯沈積物的邊緣附近。研究人員說,大約34億年前的小行星撞擊造成了大海嘯。
BY:Paul Scott Andersonand
FY: Raywannabetheligh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釋出後聯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註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選文:天文誌願文章組-
轉譯:天文誌願文章組-
稽核:天文誌願文章組-
終審:天文誌願文章組-零度星系
排版:天文誌願文章組-零度星系
美觀:天文誌願文章組-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註意:所有資訊數據龐大,難免出現錯誤,還請各位讀者海涵以及歡迎斧正.
本文由天文誌願文章組- Raywannabethelight轉譯自文章作者Paul Scott Andersonand的作品,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釋出後聯系作者刪除.
結束,感謝您的閱讀與關註
全文排版:天文線上(零度星系)
轉載請取得授權,並註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浩瀚宇宙無限寬廣 穹蒼之美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