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一位「電工」,能夠寫出【三體】這部大作,是天賦噴湧還是厚積薄發?

2023-02-28科學

雖說我並不反對劉電工這種戲稱,但是在交流寫作的層面上還是不要這麽發酸式的提問好。

1.劉電工多年的寫作經驗。正如俗話所言,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三體】也不是一天能寫完的,它是劉慈欣多年來寫作經驗的體現。從【鯨歌】,乃至【中國2185】開始,劉慈欣就已經開始積累寫作經驗了。再加上當時科幻世界常常搞筆會之類的,作者們聚在一起交流,這給劉電工提供了很好的一個學習平台。

2.積累量。寫作的水平往往跟閱讀的量相掛鉤。從劉慈欣的雜文,我們可以看到,他小時候就已經接觸了科幻小說。又比如【鄉村教師】裏魯迅那段,還有【黑暗森林】裏順口提到的【發條橙】,這些都是證明。

3.獨特見解。劉慈欣在網誌上有很多雜文,有篇叫SF教的,看了就明白了。我不是說科幻只能有劉慈欣門派,這個見解只能算劉慈欣的個人見解。

4.工具。據說,劉慈欣是當年參加筆會唯一帶電子稿的人。當然現在大家都有電腦了。 如果想體驗一下那個年代,推薦去看看星河的【決鬥在網絡】。(扯遠了)

5.閑。我真的懷疑有些人閑的程度啊.......(劃)

劉慈欣自述,原來打牌把薪金打光了,下定決心搞點其它的,就去寫科幻了。我不覺得現在會有太多人有那個閑心。就算有寫的閑心,可你有讀的閑心嗎?

總結一下,回到問題描述裏的兩種情況,是厚積薄發,加上一點天賦(寫作技巧)。

最後,再次反對這種發酸式的提問方式。收了退稿信大家一起交流嘛,何必呢?

補充一條。眾所周知,劉慈欣是個「電工」,而且娘子關火力發電廠的環境真的不算怎麽樣。感興趣的可以去娘子關電廠吧,去看看那些06年的貼文。

某種程度上,劉慈欣的創作與他所處的這個社會環境分不開。打自發電廠被拆之後,劉慈欣的創作力急速下降。【黃金原野】不過是換了個殼子炒【不能共存的節日】的冷飯,而【不能共存的節日】的核心主題實際上在【中國太陽】就出現過了。不是說不行,但是這就給人一種沒什麽新意的感覺,似乎劉慈欣這幾年的目光總是聚焦在如何沖出地球上,那些藝術的美感(比如【歡樂頌】裏的恒星藝術家,又比如【流浪地球】裏的行星發動機,還有【思想者】裏關於思想的那些思考)反倒失去了。

為什麽我們能夠喜歡上劉慈欣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能夠對作品裏的種種東西產生共情,這些共情的基礎在哪裏?就在生活當中。譬如【地火】開頭的礦難,【中國太陽】裏農民工步步走向人生巔峰的童話(笑),等等。正因為劉慈欣是個普通人,而不是一出口就滿口術語的「學者」,他才弄得出這些凡人感情來。如果有人有幸看到shipship發言集,如果不說那是劉慈欣,或許還會認為那是你隔壁鄰居呢。

所以說,多觀察生活是有好處的。只可惜劉慈欣的事業巔峰期與他的創作力巔峰期分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