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平庸的物理學家能為物理的發展做什麽貢獻?

2022-10-19科學

我們平凡,但絕不平庸。

自從牛頓說出站在巨人肩膀上那句話,物理就註定了不是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能解決的。

過去那種一個人寫下一個方程式,整個宇宙就盡在掌握的事,很難再發生。這種事放一千年前、一千年後,恐怕都是當神跡看吧。

很多人津津樂道的上世紀那種二流物理學家做一流工作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文明五千年,真正可稱諸神降臨的,也不過是過去那絕無僅有的一百年。那不可能是常態吧。

人類不可能也不允許陷入路徑依賴,那是衰落的征兆。

以前老教授們經常討論,從昂納斯發現超導到提出bcs理論用了近四十年,所以高溫超導到如今時間還不夠,沒解決很正常。

靠這種線性外推解決問題,與算命有什麽區別?五年後就會有個人橫空出世來拯救超導界?

那四十年有一戰二戰,有量子力學建立的風起雲湧,全人類跑步進入現代社會。過去四十年有啥?

唯一有的是資本的瘋狂註入和資訊傳遞的極速。為了搶先發權,科學家跟演諜戰片似的。人類要適應資訊社會,科學更要適應。

平凡的人也能做科研,得益於科學傳播的革命性變化。以前,身處科學中心,才知道最新潮流在哪。如今,大把的預印本預上線恨不得接收的下一秒就讓全世界都知道。

以前的瓶頸,在知道和不知道。現在的瓶頸,在知道了怎麽閱讀怎麽篩選怎麽加工。

以前的一些偉大工作,在當事人看來可能就是做了個習題。比如楊-Baxter方程式,在老楊看來,就是解了個delta勢的習題。

本質原因,其實是因為身處科學中心,復雜問題被分解了,每人認領一部份,當然就成了習題。就像哥本哈根學派那樣。

現在沒這好事了,什麽大文章一出來,不是一堆人follow?現在要的是拼閱讀拼idea,難度指數增加。

推公式和讀文獻是兩種不同能力。推公式確實需要一些天賦。而讀文獻需要的只是耐心,這是一條平凡之路。

推公式其實也變簡單了,大量的任務都交給了電腦。我們已經不得不面對讓機器來解決問題的階段,這又進一步推升了對平凡之人的需求量。

當前輩把簡單的低垂果實采摘完,剩下的都是復雜體系,這些體系除了靠普通人一代又一代硬磨,能有什麽好辦法?

我其實一直很推崇中國古代少府/工部模式,一代一代官籍而無名的工匠,支撐著社會緩慢進步。沒有石破天驚,只有潤物無聲。

確實沒有西方過去二百年這一波又一波的物理變革那麽過癮。那種短線刺激,跟每天數漲停板一樣。可泡沫總有破的時候。

慢就是快。我們這些凡人做事情,沒有什麽talent,就是靠螞蟻搬家,工作一點一點,一個一個的做。做得久了,也還是會影響一些人。

我一直以為,科學更加需要長期主義者。過去那些天才,二十幾歲,甚至十幾歲,就名揚天下。現在呢,三十歲能在自己做的小方向有所名聲,已經是相當大的成就了。

我們現在四十歲,甚至三十五歲,就把人推入行政崗,再不實操做工作,甚至讀文獻,那有幾個能突破自己的小領域?

所以,要鼓勵平凡,而不是宣揚天才。

因為,凡人才是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