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迄今為止你見過最驚艷的建築是哪個?

2018-12-09科學

來歐洲後,最心心念的就是朗香教堂。

迎著早晨的迷霧,到達了山頂,為了顯得見過世面的樣子,我故作淡定,其實我的內心是這樣的:

©海上鋼琴師

非標準普通話影片講解(歡迎關註我的公眾號:景觀遊蕩者)

01 視線

原來朗香教堂是要買門票的,多少錢忘了,Z師傅請客。從服務中心出門左拐上了一條爬坡小路,而路的盡端則是我日思夜想的建築。

©趙翊西

第一眼瞥見她時,眼裏仿佛進了沙——右前方突出的屋頂嚴重影響觀感。管理方或者柯比意(不清楚綠籬是誰所設計建造)應該也註意到了這點,用一段高高的綠籬擋住了前方建築的大部份,可還是有些許不適。

其實那座建築是朗香教堂的配套用房,用於每年兩次上山朝聖信徒的住所。當初規劃設計時也考慮了視線分析,只是設計的關註點放在了從朗香教堂往四周看的視角,而忽略了從下往上看的方向。

↑ 朗香教堂及周邊總體平面 ©朗香教堂
↑ 朗香教堂視線分析 ©朗香教堂
↑ 朝聖者住所內部

02 叠代

八月的法國已有些許寒意。那天下著小雨,冷的哆哆嗦嗦的我和Z師傅環繞教堂打量:白色噴霧混凝土讓整個建築看起來就像來自遠古時代的巨石佇立在山頂,跨越時空,凝固了一切,而各有特色的立面又給建築增添了些神秘。

↑ 南立面 ©趙翊西
↑ 西立面及屋頂雨水收集 ©趙翊西
↑ 北立面 ©趙翊西
↑ 東立面 ©趙翊西
↑ 經典角度 ©趙翊西

這一切都太美妙,特別是最經典的角度,真是讓人欲罷不能。對於看不懂的事物,人們總會想去解讀,我也這樣。查了一圈資料( 這裏感恩雞哥給我提供論文下載賬號 ),靠譜的不多,最多的解釋是從隱喻和象形出發,比如說像蟹殼、輪船、氈帽、修女等等。

↑ 隱喻理解的多樣性 ©【現代建築理論】

但說實話,這還是淺顯了點,直到我發現這篇碩士論文—— 【勒·柯比意建築中的曲面】, 我們從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朗香教堂是柯比意在不斷叠代自己建築形式和理論下的結果。

如果咱們把朗香教堂從外部份解,可以大概簡單分成如下幾個部份:曲面墻、圓弧塔樓、曲面屋頂。然後我們再回到過去,看看這些元素是如何演化叠代從而形成現在的朗香教堂的(斜體字為論文摘抄提取內容)。

一 曲面墻體

1923 年的 拉羅歇別墅 在建築外形上的控制是最少的。建築的內部關系直接反應在了外形上。曲線形外墻和直線型外墻直接相交,在外型上並不凸顯,但整個建築形體失去了一個鮮明的形象。

↑ 拉羅歇別墅室內坡道的外觀及二層平面

在 1925 年的巴黎世博會上,柯比意展出了他的 新精神館 。整個建築由一個作為展廳的圓弧形體量和一個作為住宅的長方體體量並置而成。

↑ 新精神館一層平面和模型

1930-1932 年的 巴黎大學城瑞士館 專案的情況和拉羅歇別墅類似,也是線墻面和直線墻面在外形上直接相交。並且整個通高的曲面墻體和主體建築高度一致。

↑ 巴黎大學城瑞士館專案的曲線墻面

總結: 在以上這三個專案中,柯比意將建築中的幾個有著特殊意義的功能空間(它們分別是畫廊,展廳,閱覽室)處理成了曲線形式,並且直接在建築的外形上以一種不加修飾的直接的方式展現了出來。

當然相關的專案還有很多,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柯比意對於曲面的套用是從早期就開始了的,而且往往對應了具有特殊意義的空間。回看朗香教堂,南面和東面的曲面分別對應了主入口和室外朝拜場所,很顯然這是柯比意常用的設計處理手法。

二 圓弧塔樓

1920 年所設計的勞動者的工業化生產住宅(未建),突出的圓弧形樓梯間體量和長方體體量直接相連。

↑ 勞動者的工業化生產住宅一層平面和模型

1922 年的藝術家住宅(未建)設計也使用了相同的體塊拼合。這個專案的屋頂采用了平拱屋頂,使整個體量更加復雜。

↑ 藝術家住宅二層平面和模型

1923 年的裏普希茨—米斯查尼諾夫邸的兩棟住宅中,樓梯間不但在外形上表現了出來,還可以看到的樓梯間如煙囪搬伸出屋頂,成為整個建築造型的制高點。

↑ 裏普希茨—米斯查尼諾夫邸模型和照片

1927 年的加歇別墅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從柯布所畫的軸測圖中可以看到,加歇別墅的屋頂花園上出現了十分顯眼的曲線形隔墻。但是柯比意在屋頂的兩側仍然保留了高度等同層高的墻面,以此來保持建築體量的完整性。而曲面體量則隱匿在高墻之後。

↑ 加歇別墅初稿軸測圖和屋頂平面

1929 年的薩伏伊別墅是柯比意整個建築生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柯比意的新建築五點的最好的詮釋者。新建築五點之中有一條是屋頂花園,柯比意在三層的屋頂花園上使用了曲線,並且沒有像在加歇別墅中那樣,把這些曲線墻麪包裹在正交的框架體系墻面內,而是讓這些墻面顯露在了建築的外形上,成為了一種造型元素。

↑ 薩伏伊別墅屋頂墻面平面和模型

薩伏伊別墅後,馬賽公寓、昌迪加爾的議會大廈都采用了類似的設計手法——曲線型的墻面直接露出了屋面。自信的昭示著自己的存在。可以看到,柯比意經歷了讓曲線由低調到高調的一個過程,也展示了他設計思想的轉變:由以前擔心細節與整體不符會破壞建築的整體性到建築內部或者細節在外觀上高調直接的顯現。朗香教堂的塔樓應該是柯比意思想轉變下的結果。

三 曲面屋頂

柯布的建築是現代主義「方盒子」的代表。但事實上,徹底的平屋頂在柯布的建築中是非常的少見的。對於柯布來說,建築的屋頂不僅僅是六面體的頂面,更是獨立存在的造型元素。

1)平拱屋頂

在柯比意的曲面屋頂中,最早也是最常出現的就是 1919 年的monol 住宅中的拱頂。

↑ Monol 住宅平面,立面和效果圖

而前文所提到的,1922 年的藝術家住宅同樣也采用了拱頂的設計。

↑ 藝術家住宅效果圖

之後拱頂做為一種建築語言多次出現在柯比意的其它作品中,如1935 年建成的周末住宅和 1945 年建成的 jaoul 住宅。柯比意稱之為加泰羅尼亞拱頂。

2)反拱屋頂

建築的屋頂除了起到擋風遮雨的圍合作用外,其另外一大功能是要能 滿足收集和排除雨水的要求,柯布對這一功能似乎相當的重視 ,其中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這一功能上的訴求可以為建築外部造型帶來新的可能性。這一原本的限制因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便成為了建築造型的激發因素。顯而易見柯布樂於抓住這個機會來使用他所鐘愛的曲線。

昌迪加爾的議會大廈就采用了這種屋頂形式。

↑ 昌迪加爾的議會大廈側立面和正立面

1953年開始,布西耶在費米尼設計了一系列的專案(與朗香設計時間重疊),其中包括費米尼的體育活動中心。活動中心的頂面是一個凹曲面,端頭有巨大的排水口。

↑ 費米尼體育中心的屋頂和排水口

在這個專案之後的藝術和建築學院設計中,柯布采用了類似的屋頂結構方式,這個方案從外形上來看和費米尼體育中心類似,不同之處在於它在結構上並未采用鋼索加薄板的構造,而是采用了混凝土梁板的結構體系。在室內可以看到裸露的粗大的混凝土梁直接暴露了出來。而在之後朗香教堂的設計中,柯布在混凝土梁的兩側分別做了混凝土板,從而把梁隱藏了起來。

↑ 藝術和建築學院鳥瞰和室內效果

可以看到,對於屋頂的嘗試,柯布也一直在推進。從上文提到的屋頂花園上的曲線突出物,到平拱和反供,再到混凝土梁板結構體系,慢慢的可以隱約看到朗香屋頂的雛形。

↑ 朗香教堂屋頂結構 ©朗香教堂

03 光

前面從宏觀上了解了朗香教堂的演變和由來,我們再來從微觀角度去看看朗香。在此之前,先了解下當時的設計要求:

1、朗香教堂的室內空間需要能夠容納 200 名信徒

2、作為歷史悠久的聖地教堂所在地,每年有兩次戶外朝聖活動,需容納約12000名朝聖者

3、要有能夠在公眾的彌撒之外獨立使用的三個小祈禱室

4、安置一尊 17 世紀的「聖母與聖嬰」像

5、在頂層設定聖器收藏室和一個小辦公室

6、建築收集雨水的功能至關重要,因為水在山上是稀有資源。

↑ 朗香教堂平面 ©朗香教堂

從平面可以看到,設計要求都一一滿足,而收集雨水的功能在屋頂也得到了解決。

作為收集光的容器,朗香教堂的光透過不同方位、不同形狀的開孔進入教堂,層次豐富、充滿了神性。

東面主祭壇

遵從教堂設計的慣例,主祭壇設在教堂的東方。祭壇的後墻上開了一個方形窗和幾個極小的方孔,而17 世紀的「聖母與聖嬰」像則正放置在方形窗裏,當上午東方的晨光灑向大地,雕像也隨之光芒萬丈起來。由不同大小的方孔組成的立面,也形成了一幅太陽與星辰的幻像。

↑ 主祭壇

南面光之墻

在日照充沛的南墻,柯比意開鑿了大小不一的楔形窗,使得自然光從信徒坐席的側面進入室內。這裏說兩個對我個人有意思的點。

↑ 南面光之墻 ©趙翊西

第一個是楔形窗洞,以前工作時,在同事的影響下,對喇叭口的造型窗特別中意,但每次設計都只是從純粹的美學角度去考慮,不知其所以然。說出來不好意思,後知後覺的我直到去年在爬聖母百花教堂塔樓的時候才知道了這個造型的意義。塔樓內空間狹窄,采光嚴重不足,而立面出於防禦或者美學等其他原因又不想開大視窗,於是便有了楔形窗洞——在保證立面小口的同時又能讓光源充足。

還有一種設計楔形窗洞理由是,在光照極其強烈的地方,例如地中海沿岸、南法,這樣的設計能讓光線慢慢分散下來,不至於猛烈的照進房間。

顯然朗香教堂視窗設計的原因是第二種,當然這不是基於當地陽光強烈,而是柯布希望得到柔和的光線。而楔形的視窗也為安裝在上的彩色玻璃提供了寬闊的白色背景,彩色光影得以被看見。

↑ 楔形窗洞

第二個讓我興致盎然的點是光之墻下的座椅鋪裝,如果大家看過之前寫的米蘭prada中心的話,或許對那個木制方塊鋪裝有印象,而神奇的是,在這裏我也發現同樣的鋪裝樣式,仿佛感受到了一種建築的傳承……

↑ 朗香鋪裝 ↑ prada中心鋪裝

光之縫隙

南墻、東墻與巨大屋頂之間,各留了約60毫米的縫隙,形成一條天然的光帶,看似沈重的屋頂得以與墻體視覺上分離,輕盈漂浮起來。這是不是暗示著上帝的力量能讓信徒們升天到達天堂(個人的過度解讀,隨意一笑哈)。

↑ 光之縫隙 ©趙翊西

北墻、西墻及祈禱室

與南墻截然對立的是幾乎完全封閉的北墻和西墻,這兩面墻為光的上述展示提供了幽暗的背景。這種明暗對比原則在三個高聳的祈禱室中同樣被用到,豎井的高側長窗、格柵以及粗糙的井壁將光分解柔化成漫射光傾瀉下來,使祈禱室頂部籠罩在神秘的光霧中。

↑ 北墻與西墻
↑ 高聳的祈禱室

總的來說,整個教堂室內光影控制主次分明,就采光孔面積來說,南向光墻的面積遠大於其他各處,但入射光的亮度卻因為漫射被大大削弱不及東墻,這也保證了東墻作為主祭壇這一精神中心的第一亮度,而信徒座椅區域則成為第二亮度。而三個祈禱室相對隱藏和獨立,對主體空間不產生影響,但自身的獨特的豎井采光又給整個教堂增添了神性。

最後以一段柯比意的話結尾,提醒和勉勵自己和大家:

「為了把我看到的變為自己的,變成自己的歷史的一部份,看的時候,應該把看到的畫下來。

一旦透過鉛筆的勞作.事物就內化了,它一輩子留在你的心裏,寫在那兒,銘刻在那兒。

要自己親手畫.跟蹤那些輪廓線,填實那空擋,細察那些體量,等等,這些是觀察時最重要的,也特許以這樣說,如此才夠資格去觀察,才夠格去發現,……只有這樣,才能創造.你全身心投人,你有所表現,有所建立,中心是投入。」

參考文獻:

[1]. 吳煥加,論朗香教堂,世界建築,1994.03

[2]. 趙冶,建築創作中的隱喻表達,碩士論文,重慶大學,2003

[3]. 王舒軼,勒·柯比意建築中的曲面,碩士論文,清華大學,2012.12

[4]. 吳靜,探析柯比意在朗香教堂設計中對自然光的漫射處理,園林與建築

註:

圖片除特別標明外,均為作者自攝

嚴禁不經特許轉載

歡迎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