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的現狀其實不容樂觀。
一個月前,遼寧、吉林、廣東等地的部份地區出現電力供應緊張,其中 煤炭價格 上漲是重要原因。中國火力發電占比超過70%,當氣候原因影響到水力、風能與太陽能發電時, 火力發電 的穩定性就顯得尤為突出。
有沒有足夠的電用,還是要看煤炭的臉色▼
而電力僅僅是煤炭對中國影響的一個側面。煤炭一方面為相對落後的廣大中西部帶來了財富,為世界工廠提供了能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嚴重的路徑依賴和巨大的環保壓力。那麽 中國到底有多少煤?主要從哪裏挖煤?為什麽中國不能只依靠煤?
我們應該了解,是誰為我們提供了相對低價的能源
(圖:壹圖網)▼
中國有多少煤炭
中國的能源以煤為主,2019年煤占一次能源消費量的 57.7% ,而世界平均是27%、歐盟為13.2%、美國為12.0%。以煤為主要能源,其實在當今世界的主要國家中已經不多見。是中國的資源稟賦與能源需求共同決定 目前的能源結構 。
如此大的占比,不是短時間能夠改變的▼
中國有14億人口,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耗能巨大的 第二產業 貢獻了中國4成左右的GDP,也解決了大量人口的 就業問題 。
人類正在進入新的能源階段
第二產業中的許多產業都會在能源變革中被淘汰
近五年,這一產業的從業人員大體上是在走下坡路▼
中國生產了世界一半以上的鋼鐵和水泥,是如今實至名歸的世界工廠。但這一成就需要巨量的能源支撐,中國的能源消費量自2009年超越美國以來,便穩居世界第一,並依舊在增長。但是人均能源消耗距離歐美已開發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換句話說,中國的 能源消耗量依舊有上升空間。
總量已經領先多年
如果人均也追平,這個對比將相差懸殊▼
然而中國化石能源又缺油少氣,分布也很不均衡,嚴酷的開采條件進一步推高了生產成本。2019年,人均石油可采儲量只有2.57噸,人均天然氣可采儲量4288立方米,分別只有世界平均值的7.8%和16.8%,然而煤炭的人均可采儲量卻有193噸之多。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以上,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在40%以上。
不論從成本角度或是從能源安全的角度看,中國依賴 煤炭 ,都是一種必然選擇。
其實中國的資源總量還是非常可觀的
但是一算到人均,就必須要大量進口來補充了
(圖:圖蟲創意)▼
中國的煤炭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西南幾個集中地帶,其中昆侖山、秦嶺、大別山一線以北集中了 中國90%的煤炭儲量 ,其中 華北和西北 集中了煤炭儲量的2/3。
不同地區的煤田分布在不同的深度,涵蓋從石炭紀一直到新近紀的各個地層,為中國帶來了非常豐富的煤炭種類,從褐煤、各類煙煤再到無煙煤都有分布,從而導致煤炭質素參差不齊。截至2019年,中國煤炭探明儲量居世界前列,可采儲量達到2704億噸,居世界首位。
中國煤炭資源分布圖▼
中國的煤炭消費量極其巨大,2019年達39.4億噸,占世界的 53.8% 。據能源專家王慶一估計,如果算上未達規模以上、不計入統計的小煤礦與超采的數量,實際消費量可能會高達43.4億噸。
隔壁的印度其實也缺油少氣依賴煤炭
但工業規模和能源消耗都和中國沒法比▼
那麽這麽多煤,到底都是從哪裏挖出來的呢?
中國從哪裏挖煤
中國的煤炭開采,在規模上經歷了 從地方性小煤企向大型企業集中 ,在地理上經歷了 從全國各地向西部集中 的過程。這背後既是因為環保要求,也符合中國煤礦的分布狀況。如果把視角放大,從更大的時間跨度觀察中國煤炭生產的情況,不難發現其實生產的集中化一直在進行。
鄂爾多斯東北部,規模巨大的礦區
(圖:長光衛星)▼
1978年,全國煤礦多達 8萬處 ,礦均產量僅 0.8萬噸 。隨著中國煤炭需求量日益增長,煤礦在擴大生產的同時也在激烈競爭。器材、技術越先進,規模越大的礦企越能獲得有利競爭和融資上的傾斜。小煤礦不但經濟性不占優勢,在環保與生產安全方面也往往不如大煤礦。近年來,煤炭行業的生產集中度已大幅提高。
礦工是真正的高危工種
如果選擇下井,大企業明顯更有保障些
(圖:圖蟲創意)▼
到2019年時,全國煤礦已減少到 5356處 ,每礦平均年產 71.9萬噸 。截至2020年底,這一數碼進一步減少到 4700處 以下,每礦產能提高到 110萬噸 。其中有52處為年產千萬噸級,加起來產能高達8.2億噸。最誇張的數據來自世界第一大煤礦,神東礦區補連塔礦,產量達 2800萬噸 ,原煤生產效率高達每人每年5萬噸。
煤礦減少的背後,是煤礦企業的整合。如今最大的8家煤炭企業原煤年產量18億噸,占到全國的47.6%。
中國煤炭產業的半壁江山▼
地理上,煤炭產區的集中更加明顯。2020年西部地區煤炭產量23.3億噸,占全國的60%,比2015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東北、中部、東部地區的占比都在下降。
從大型煤炭基地的變化來看,2020年14個大型煤炭基地產量就占到了全國的96.6%,內蒙古、山西、陜西、新疆、貴州、山東、安徽、河南等8個省份占全國的89.7%。
山西,內蒙古和陜西三地是中國煤炭的主要產地
對全國的民生用電,工業運轉是非常重要的▼
山西、陜西、內蒙古 更是全國產煤重心。1980年,3省份產量只占全國的26%,2019年就上升到71%。
各省煤炭也逐漸從自給自足,變為從西部地區長距離運輸。如今,全國煤炭凈調出省只剩下內蒙古、山西、陜西、新疆四個省份。
從煤場走出的一輛輛大車(圖:圖蟲創意)▼
這些煤炭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2019年按熱值計,發電用煤市場價為汽油零售價的14%,民用天然氣的42%,民用電的15%,所以煤炭是中國 最廉價的能源 。西部儲量豐富的煤炭,結合東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逐漸積累的資本,一起創造了近幾十年來中國的經濟成就。
山西朔州北部的大型露天煤礦
(圖:長光衛星)▼
中國為什麽不all in煤炭
中國能源消耗量非常巨大,使用煤炭的成本相對較低,自給率也較高。但是長遠來看,中國的能源不能過度依賴煤炭,在轉型過程中也不得不面臨長期陣痛。
煤炭資源是有限的,在資源減少,碳中和的驅動下
開發可再生能源是全球共同的目標▼
煤炭源自地質時代尚未分解便已被埋藏地下的植物,需要遠超人類歷史長度的時間慢慢形成,屬 不可再生資源 ,早晚有挖完的一天。雖然勘探與采掘技術還在提高,新的煤礦也不斷被發現,但隨著整體開采深度 越來越深 ,開采成本也 越來越高 。
煤除了用做燃料,同時也是諸多工業門類的原材料
(煤氣化之後的衍生物,在工農業中都有重要作用)
(圖:圖蟲創意
2018年,中國煤礦井平均開采深度已達 510米 ,有47個礦井超過1000米,最深達1450米,其中不乏高瓦斯礦井。
同年,美國煤礦井平均采深90米,有57%的產量來自露天礦。在自然稟賦差距的基礎上,中國煤礦工人人均年產煤僅有 1052噸 ,而美國煤礦工人人均產量高達 10784噸 ,相差十倍有余。中國煤炭平均出礦價每噸66.1美元,高於美國的38.5美元。而比中國煤炭資源稟賦更好的也不只美國一家。
露天礦的單位成本比地下采掘要低很多
中國露天礦的比例相對要低很多
(圖:shutterstock)▼
由於煤炭質素參差不齊,長距離運輸又會推高成本。內陸腹地出產的動力煤,經鐵海聯運至沿海地區時,市場價猛增,比一部份進口煤的價位還高。所以當煤炭進口價格波動時,也會影響到包括發電在內的下遊行業。
如果大A也能這麽漲就好了▼
更大的問題在於,中國90%的煤炭資源分布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一旦礦業造成環境破壞,後期治理的資金和時間成本也很高。同時煤炭也是造成霧霾的重要原因,2015年時,燒煤對全國PM2.5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貢獻率分別達62%和80%。
供暖是需要煤的,相比空氣質素,過冬才是第一位
(圖:圖蟲創意)
中國雖然有較多的煤炭資源(相比石油和天然氣),但成本在國際上也不占優勢。而煤炭行業的高汙染特點也決定了它的環境成本。所以早在2005年制訂「十一五」規劃中,中國政府就已提出控煤。2010年煤產量計劃控制在26億噸,實際產量達到34.3億噸。現實中,控煤的阻力很大。
看到這個高高低低的數據
在想數據和實際之間有多大出入▼
另外,直至今年仍然有 煤礦礦難 發生。為了煤礦工人的人身安全,正如 【過去的人真笨,過去的人真難】 裏提到的,煤礦也在轉型,變得智能化,目標是到2025年,井下重點崗位 機器人作業 ,露天煤礦實作智能連續作業和 無人化運輸 。
長期以來煤炭在中國能源結構中舉足輕重,擺脫路徑依賴談何容易。一方面需要整個行業轉型,背後是無數個體的生活發生變動。另一方面,中國能源需求量仍在上升,目前其他能源不要說徹底替代煤炭,即使滿足新增需求都頗為不易。
當前技術條件下的新能源還會受天氣影響,在極端天氣下出力不穩定。而進口石油天然氣不但昂貴,也再次轉回到對外依賴的老問題上了。
漫山遍野是光伏,持續陰天怎麽辦(圖:圖蟲創意)▼
隨著2020年中國承諾2060年實作碳中和 ,控煤也成了一項必須完成但十分艱巨的任務。
之前出現的電力供應緊張問題,已經透過內蒙古、山西、陜西分別承擔5300萬噸、5300萬噸、3900萬噸長協煤源保障的方式解決。而今年冬天又是一個肉眼可見的拉尼娜冷冬,一些城市已經提前供暖。在 長期規劃與迫在眉睫 之間,這種緊張感會持續多少年呢。
參考文獻:
1.http://www. xinhuanet.com/2021-03/0 3/c_1127163835.htm
2.https://www. efchina.org/Attachments /Report/report-lceg-20210430-3/2020能源数据.pdf
3.https://www. chyxx.com/industry/2021 07/965376.html
4.https://www. cctd.com.cn/uploadfile/ 2021/0304/20210304104603452.pdf
5.https://www. cgs.gov.cn/ddztt/cgs100 /bxcg/fwgj/201611/P020161125577066113658.pdf
6.https://www. bp.com/content/dam/bp/c ountry-sites/zh_cn/china/home/reports/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21/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21-China.pdf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長光衛星
【致謝】本文的遙感影像得到了「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