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深圳是否會淪為二線城市?

2023-02-15科學

有這個可能,或者說不管什麽它是叫一線還是二線城市,深圳以後應該大概率會失去現在的光芒,沒那麽耀眼。

眾多回答中多不認為深圳會回落,理由可分為兩點:

1:深圳產業結構先進,財力雄厚,有著華為、騰訊、平安等諸多國內赫赫有名的大公司。

2:深圳的城市服務好,辦事迅速,公務員態度好等等。

我先說一下廣東的歷史,在明朝之前廣東人口較少,在中國諸省中經濟地位較低,明之後珠三角才整體發展起來,清朝後廣東逐漸成長為國內頂尖省份。在這兩千多年的時間裏,較長時間不甚強的廣東省一直有一個異數存在:那就是千年商城廣州。從考古發掘及古代歷史資料可知,廣州在還沒納入中國版圖的百越時代起、就在和海外做貿易,唐宋時期廣州海貿走向輝煌,至清朝中期達到巔峰。可以這麽說,在上海開埠前的兩千年內,除了南宋末到元朝中這近五十年是泉州稱尊外,其它時期廣州都是外貿第一大港。因此廣州城長期一城獨大,古代廣東省的人口和稅收都多匯聚在廣州城,廣州城的富裕程度與省內別處成天淵之別。

這個歷史事實不少人會知道,但有一件事卻鮮為人知:在明清間一百多年的時間裏,佛山鎮的經濟曾經比廣州城還強。原因是明朝的海貿政策頗為怪異,開放時鄭和率超級艦隊數下外洋,封閉時禁止一切外貿存在。因此盡管廣州是明朝第一個奉諭開放的外貿港,且在明朝時長期以唯一外貿官港存在,但由於政策導向,外貿業從明中期起始終不甚振興(隆慶開港時民間海貿給了福建月港,讓其繁榮了五十年,廣州作為官港很平淡),到了清初更是因台灣原故被禁海,故廣州城在明清約一百多年裏外貿業意興闌珊,經濟狀況也變得平平。但另一邊的佛山鎮卻交上了好運,明中業起廣東的冶鐵業全部只準在佛山生產,這在古代屬先進產業頗賺錢,省裏還派了一個同知座鎮佛山,有了特權庇佑的佛山頓時風生水起,成為天下四大鎮(聚)之一,鐵器瓷器等名揚四海。土木堡之變後,瓦剌太師也先對大明官員解釋為什麽出兵的理由之一就是:因明國停了邊貿,讓他們買不到石灣鐵鍋!廣佛兩地一抑一揚,該時間內佛山人過得比廣州人風光。但世事變幻無定,清康熙年間平定台灣,外貿重開,廣州很快又成為四大外貿港之首,重振雄風,到了乾隆時期獲準對西洋一口通商,更讓廣州名揚環宇、富甲天下。而佛山的冶鐵特權在清朝被取消,雖然佛山鎮依然是富裕地區,但風頭已不及當年了,無法與廣州城相提並論,反過來還要依仗廣州十三行的外貿業討活賺錢。

上述事件告訴我們一個真理:靠特權得來的好處,當特權消失時是要還的!

沒錯,深圳的輝煌是建立在特權之上的。

公允地說,早期的深圳獲得特權是合理的。概因在改革開放前國家實行計劃經濟,經歷過多次「運動」的中國社會思想很左,改革初中央遍詢各地意見,只有廣東省敢積極響應,且向中央建議開設經濟示範區(即後來的特區),廣東省先行先試,獲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饒是如此,直到九十年代初,各省的官方依然在批評廣東走資本主義路線!直到鄧南巡後,全國才進入全面經濟開放革新。故在八九十年代允許深圳利用特殊政策先行探路是對的。問題在於九十年代後、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後,國民的思想已不再需要引領解放,各地政府對經濟發展都積極求取。深圳的最初設計方針:先行先試探路已經是任務結束,不再需要了。

按理此時各地應該公平地競賽,但事實上不是,某幾個城市依然獲得經濟特權,依仗此壓制其它城市,深圳便是其中之一。深圳獲得的特權是:低稅,財政高自留,股票交易所,還有某些特許先行政策。

一: 股票交易所為深圳的金融業發展提供了利器 ,使其成為國內金融業第三城,社會資金總額也是第三,大幅領先第四的廣州。以2019年為例,深圳金融業、資訊服務業營業收入接近廣州2倍,是廣深稅收收入差異的重要來源。以金融業為例,2019年廣州金融業全口徑稅收為449億元,比深圳少1740億元,相當於廣深全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差額的56%。即使剔除證券交易印花稅的差異,廣深金融業稅收差異也達到1075億元。

股交所對深圳的幫助極大,攏聚大量金融機構入駐深圳,使其上市公司數量遙遙領先其它(除京滬以外)的城市,上市資格甚至成了挖別人墻腳的利器,比如2016年深圳就是用借殼「深深房」的誘惑,把當時如日中天的恒大從廣州撬了過來,盡管此事後果極壞,但依然可以從中看到上市資格對企業的吸重力。

某些人總喜歡吹噓深圳高瞻遠矚、長袖善舞,比如經常拿來歌頌的「【深圳,你被誰拋棄】事件,」我敢說:很多人根本沒看過這篇文章和了解過背景。它被銓釋為:深圳人遇困思變積極進取,尤如浴火鳳凰涅磐重生!這個例子不但是深圳人自我吹噓的資本,也是經常被拿來敲打廣州的武器:「阿廣,你不要不思進取啦,看看人家阿深,當年多能!」

但歷史上的事實真相往往是最無情的,一旦細究就會戳穿很多慌言!該文章的前後背景是:因美國納斯達克股票火熱,深滬兩市都在爭取上新的板塊,最後決定由深圳來搞,代價是主機板停發新股,於是2000年9月起深圳股票交易所被停發新股,獨留上海交易所發行大型國企股,上海借機在背後活動,上交所副總在公開場合呼籲把深交所主機板移去上交所,稱:「以避免同質化惡性競爭。」社會上紛傳深交所將會被關停合並到上交所,加上當時中央政府換屆,上屆說的新板塊給深圳不知道會不會作數?於是深圳市場一片風聲鶴唳,經過10年的發展,金融業已經成為深圳的支柱產業,其產值占全市GDP15%左右,而且金融產業對其他產業的支撐作用很大。驚恐之下深圳的金融機構紛紛攜資離深赴滬,一批企業也因此看淡深圳經濟前景:已經或準備離開深圳。整個深圳陷入不安!深府的努力就是:說服了中央,讓深交所在2004年推出中小板!於是資金和企業又回來了,幾年後創業板的推出更是錦上添花!——這算哪門子的英明神武?

股票交易所已在世界上存在數百年,絕大多數的國家都是允許各地自由組建股交所的,因此即使是經過大浪淘沙汰弱留強後,很多國家依然保留有多家股交所。比如美國,共有十八家股票交易所之多,紐約就有四家,費城芝加哥等好些城市也有。日本有八家股交所,德國有七家股交所......,而且這些國家是允許國民自由投資外國股票的,像中國內地這種體量巨大、卻長期只有兩家(這兩年增為三家)股交所,且又不允許國民自由買賣外國股票的,世所罕見。

內地長期只擁有兩(三)家股票交易所,不止是對其它城市不公平那麽簡單。關鍵是這樣做,讓股交所和上市資格成了稀缺資源,本來應該是最市場化的股交所變成了衙門機關,從證監會、股交所到國營投資大機構聯手獲得了尋租空間,國內股市變得怪事連連:平庸的新股可以用五十倍的市盈率發行,畸形的股市多年走弱!很多人不明白一個道理:要解中國股市的困局,關鍵是要放而不是縮,因為只有當上市資格不再金貴,權力人士無法在上市環節下手,股民們才能以合理的價錢買到好股票,股市才有上升空間。

二: 深圳財政上高自留壓制珠三角其它城市 。廣東省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非珠城市難以自給自足,而中央在94年分稅制後對廣東收繳甚多,迫使廣東省實行三級財政,廣佛莞惠珠中等珠三角城市被要求對省裏上繳,以作財政統籌支援非珠地區。而深圳作為計劃單列市不需向廣東省上繳,它每年只需自願上解一些錢給省裏,但數額與其本應上繳的數碼相去甚遠。以廣深對比為例,廣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歸屬中央、省級、市級及以下財政的比重為57:10:33,深圳則為57:1:42,自留比例(上級財政返還後)的差異達到9個百分點。

林樹森1996至2006年任廣州市市長和市委書記,後出任貴州省省長,他主政廣州時正逢高速發展時期,他在後來出版的【廣州城記】中感慨:「廣州是國內所有城市中,經濟負擔最重的城市。廣東省跟中央財政包幹的時期,廣州市上繳給省裏的財政比省上繳中央的還要多,它是背著這麽個體制來參加改革的。分稅制實施後,廣州一樣參加分稅,然後省裏再拿走40%。「窮」得只能靠自己。廣州地鐵一號線,正是全國第一個由地方政府自籌資金興建的地鐵。「

與廣州相反的是,深圳的高自留使其手頭寬裕,一:是可以在城市建設方面花錢,深圳城市面貌亮麗及社會服務較好,均得益於經費足夠。相比之下,被三級財政壓得捉襟見肘的廣佛莞等市,市容市貌顯舊,被人譏笑不如外省之三四線小城!二:是可以用銀彈(高補貼)吸引優質企業搬來深圳。舉例如:汪建等人搞的"華大基因"在北京不得誌,2007年華大基因與中科院分道揚鑣後,原本要遷往蘇州,此時蘇州政府已經為華大基因提前備好了:生命健康小鎮及大片的土地。蘇州政府盼紅了眼,真可謂「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可誰料到,對於蘇州政府來說,「半路殺出個程咬金 ,」在王石的力勸之下,華大基因決定改遷深圳。為何突然放棄蘇州政府如此強力的支持,難道深圳的支持力度更有吸重力?據悉,2007年,為了引進華大基因,深圳政府當即承諾三年補貼6000萬元,並且還有足夠的土地使用權等其他補貼。來深圳不久,深圳政府又幫助華大基因拿到15億美元的貸款授信額度。

三: 低稅對企業入駐或個人在深圳創業極具吸重力 。八九十年代深圳就擁有低稅收的政策,廣東省內其它城市一直很不滿,因為這使得自己在與深圳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好不容易後來深圳的稅收優惠結束了,卻又跑出了個前海!

在201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30歲生日當天,國務院批復同意【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明確把前海建設成為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範區。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區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政策,涉及現代物流、資訊服務、科技服務、文化創意、新能源、新材料、醫藥、環保等領域,廣州等城市並無這一優惠政策,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15%優惠稅率等全國性稅收優惠政策外,企業所得稅需按照25%的法定稅率執行。這或意味著在廣州等市的同行業企業承擔較重的稅負,並不利於廣州在特定新興行業的招商引資。現今在前海的外資占了深圳的一半,為廣東省的20%。當年前海一推出,大量的珠三角城市的資金和人才湧向該地,對廣佛莞等城市打擊甚大。

經常有人嘲笑廣州南沙的發展,搞了這麽多年還是一地雞毛冷冷清清,殊不知與前海直線距離二十多公裏的南沙自貿區,2015年成立以來都是25%的稅,前海是15%,而且對外資企業還有兩年免稅三年減半收的政策,一家建好投產就能贏利的外資企業:在前海幾年內會比在南沙省下過千萬的稅,而且在以後的日子裏繼續這種優勢,換了你做老板,投南沙還是前海?2023年1月1日起,苦熬了多年的南沙終於迎來了部份地區(四十平方公裏)稅收降為15%的優惠,但仍無法完全獲得與前海同等的待遇,且外部經濟環境與十年前比差多了,即吸引企業入駐不易!

四: 深圳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讓其先行先試 。如我前面所說,這在八九十年代並無不妥,實際上這算是深圳的功勞一件。但近二十年還給深圳開政策小竈實為沒必要。

「深圳前海是推動粵港澳合作發展的重大平台。2023年23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以及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釋出【關於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提出三十條金融改革創新舉措,涵蓋民生金融、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現代金融產業發展、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加強金融監管合作等方面,為前海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提供堅實的金融支撐。」各位可自行去查閱具體內容,這些東西在主串流媒體上常被報導,什麽「金融高地」「創新」「重磅」之類贊語頻出,乍一聽你會以為深圳在引領世界金融潮流,可細讀規則之後,你會發現所謂創新只是對自己而言,是解除一些原有自設束縛,這個世界上任何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和地區、包括第三世界窮國,金融政策都比深圳的開放得多!比如某篇文章盛贊深港河套區的港資銀行如何如何的,但細讀之下發現只不過是讓港資金融機構,盡可能地在深圳做一些它們在香港常幹的業務!

除了金融政策外,其它被贊譽的深圳的創新政策,也無一例外比不上境外,所謂的領先只是國家允許深圳撕開了一個小口,束縛比其它城市少些罷了,並非其它地方能力上做不到。深圳在本質上與南方沿海城市並無差異,不存在不可追趕的優勢。

深圳本是南海邊的一個小鎮,能用四十多年時間成為經濟第三城,一是因其緊鄰香港,近水樓台先得月。二是新興城市沒負擔,思想解放,生機勃勃。三是特殊政策的加冕,讓其經濟發展事半功倍。

但深圳有先天不足的地方,一是基礎科研力量薄弱,深圳雖號稱中國矽谷和高科技之城,但靠的是用政策優勢攏聚而來的高科技企業,這些企業帶來了巨量的實用性科研成果,但人才幾乎全是外來的,可聚亦可散,一切趨利而為。深圳在基礎科研上遠落後於北上南廣武等老牌城市,其本身嚴重缺乏科研單位,一但政策優勢不再,高科技企業外流,那科技水平定必下滑。二是地方太小,深圳因財稅政策優勢,其本身原是中國最不依賴土地財政的大城市,但深圳官方卻偏偏喜歡樓價上漲,這讓很多企業和個人都忍受不了高地價(租價)和樓價,近年紛紛外流!

很多人挺深圳的人忘了一點:深圳的成功是建立在特殊政策上的。而歷史常識告訴我們,特權是一定會被打破的。總有一天(應該不會太遠了),真正的市場經濟會來到,中國會出現十來二十個股票交易所,深圳等也不會再擁有稅收和財政高自留的特權,那時的某些城市還會那麽高光嗎?企業其實是沒忠誠度的,以深圳的頭牌華為做例子,二十年前深圳股交所危機,計劃搬去上海的企業中就有它,幾年前華為又因深圳成本高而轉向東莞,嚇得深圳市馬上定向低價賣了一塊地給它,以求穩住華為。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正式揭曉,立訊精密位列榜單第479位,首次進入世界500強。它到底屬於深圳公司還是東莞公司引來一些人的疑問,記者8月2日下午電話采訪了立訊精密董秘辦相關人士,得到的答復是:「我們的註冊地在深圳,母公司也在深圳,所以說立訊精密屬於深圳公司是沒錯的。」記者查詢立訊精密官網,顯示公司的辦公地址在東莞市清溪鎮北環路313號,但公司的註冊地在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蠔一西部三洋新工業區A棟2層。這些說明什麽?說明深圳的高地(樓)價已不適合企業的實體存在,之所以把殼(招牌)留在深圳,無非是貪圖它的高補貼,一但這個沒了,它還會留嗎?還有不少人念叨的深圳的優質社會服務,這是建立在錢多的基礎上,一但政府的錢少了,服務還會那麽好嗎?

深圳得傾斜政策四十年,已成氣候。即使是以後特權不再,它也不會倒下,但風頭絕不會再有,我們且等著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