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麽跟你說吧,對於國外科學技術名詞的轉譯,從100年前到現在,有無數混蛋貢獻了無數垃圾詞匯。給你舉個例子,例如函數,我艹我就是想學個函數,我對古文化不感興趣。但你就是遇到了這個叫函數的詞。函是啥意思?你去問問那個寫文言文高考文科第一的,他知道。印象最深的就是當年高中的時候(西部省份的二流高中),數學老師在班上,問全體同學,什麽是函數,全班沒一個回答出來的,有一個後來考進中國藥科的同學說了一句,就是對映,然後老師點贊,我們依然懵,只知道x y z以這種題型出現在眼裏,我知道怎麽去求解。二十幾年過去了,現在讓我回答,我會說,是變量基於復雜約束條件的對映。但是這麽說不好麽?有問題麽?為什麽要定義成什麽jb函數,我函你妹啊,你們這些極端民族主義垃圾,增加了多少學子對於自然科學的理解成本。再舉幾個例子,第一個是表征這個詞,在各種場合換成‘表達’,‘體現’,‘解釋了’,‘參照了’這些大白話不行麽?還有個就是方程式,方你妹的程啊,叫龘行不行 (看到這別tm baidu google)? 另外再舉個例子,你小學畢業了,開始上初中,第一天上數學課,老師黑板上寫一個y=2x, 直接告訴你這叫方程式,看好了,x叫自變量,有定義域,然後y就有了值域,y是x的函數, 底下八百個人心裏八百萬匹草泥馬奔過,你妹的能不能說人話,學個p的數學。 我最恨的,就是那些知識的先行者,透過語言的復雜性來建造概念遞迴成本,有意無意順應了那句‘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垃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