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本質是什麽?通俗理解就是四個字: 可證偽性 。如果「神是否存在」是一種形而上學問題,那麽科學對它只能保持沈默,毫無辦法。
正如愛因斯坦和楊振寧教授所信奉的,如果「神」是一種「宇宙宗教感情」, 上帝與宇宙的理性秩序同在 , 那麽科學還是條永無止境的路,因為它需要證明,「神」究竟存不存在。
20世紀30年代初期,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在【研究的邏輯】中,明確提出 科學理論應當具有可證偽性 。
他主張,科學不但要有可證實性的數據,還要透過提出可證偽的假說,然後用嚴格的批判和實驗,來試圖證偽這些假說, 只有經得住考驗的理論,才被認為是科學的 。
科學家心中的「神」,應該被理解為 宇宙的「神秘規則」 ,它是當前科學水平尚未能完全認知,觀測到的。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在波普爾的科學哲學框架內,這種潛在的自然規律仍然可以被科學方法接納,而 曾經被認為「神秘」的東西有可能變為科學的一部份 。
科學理論並非絕對正確,古時候的"地心說",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萬有重力理論」,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曾經是不可質疑的真理。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揭示了在高速、強重力狀態下萬有重力理論的局限性,從而又開啟了人類科學新的一頁。所以說, 科學永遠不可能被最終證明,但隨時可能被證偽 。 而科學也在一天天接近「神」,但似乎永遠都不能觸及到「神」,至少現在,我們感覺差距很遠 。
在早期量子理論的發展階段, 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說,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 ,並因此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然而,他後來對量子力學的一些核心概念持保留態度,特別是對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原理不滿意,著名的論斷 「上帝不擲骰子」反映了他的這種立場 。
自從20世紀初 量子力學誕生以來,歷經了無數次實驗 ,包括雙縫實驗、斯特恩-蓋拉赫實驗、測不準原理、量子纏結、量子隧道效應、量子霍爾效應、核磁共振成像、原子光譜等等。
至今為止,實驗結果進一步證實了量子力學的正確性。 從可證偽性角度來看,量子力學理論是可證偽的,因為它給出了具體的預測 。但是,疊加態、量子纏結和波函數塌縮等,仍存在一定爭論和詮釋難題。 人類似乎摸到了「神」,但每一次,「神」好像又遙不可及。
為了找到誰安排了宇宙的一切,人們在科學的證實與證偽中繼續前行 。
這好比一群螞蟻開會,主題是如何證明人是不存在的。要知道,低等智慧的思維是永遠無法理解更高維的存在的,而從低到高恰恰是需要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去漸進,否則低等生物的生物體根本無法容納暴增的資訊。 所以我們研究「神」是否存在,跟螞蟻研究人是否存在一樣,很艱難,但還是堅持不懈,因為這是它們與生俱來的使命。
究竟誰在背後安排了宇宙的一切,這個問題依然懸而未決,我們也許永遠在路上,風雨無阻地艱難地行進著,殊不知, 一雙神秘的眼睛,永遠在註視著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