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為什麽北京人不介意美食荒漠的調侃而杭州人介意?

2024-07-29旅行

杭州人真的介意嗎?

先來曬曬2023年亞運會期間,地鐵上關於「美食荒漠」的自我調侃↓

亞運「限量」地鐵上,關於「美食荒漠」的自我調侃

杭州人是懂自黑的,就譬如杭州方言裏的「62」,硬生生把每年的6月2日過成了杭州人才懂的狂歡!

今年「6.2」節,浙江知乎做的海報

那麽,杭州為什麽會成為美食荒漠?

⭕️先從傳說中的西湖醋魚開始吧

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西湖醋魚」以及網友們對它腦洞大開的調侃。

無論是「 西湖是西湖,醋是醋,魚是魚 」,還是「正確開啟方式,是盛一碗飯,碟子裏倒點醬油、香油、白糖,夾一塊魚蘸勻了,放在米飯裏,連碗帶筷子扔出門,然後出門買份巴比饅頭/KFC」……

總有好奇心的網友「不聽勸」,西湖醋魚自然而然,也成了一道「傳說中」的神奇菜品!

關於西湖醋魚,我在之前的回答裏詳細寫過它的前世今生,此處不再贅述,感興趣的友友直接戳↓

定居杭州也有差不多二十年了,確實有被西湖醋魚「驚」到,不信邪的我試過幾十上百家餐廳,有開了二三十年的家常餐廳,也有山外山、樓外樓這樣的百年老字號,在 西湖國賓館紫薇廳 ,終於吃到了我心目中 堪稱封神 的西湖醋魚。

找了張網圖,比較接近傳統西湖醋魚的做法,雖然用的不是草魚

美味的最終呈現 ,不僅考驗 食材 ,更考驗 廚師的刀工、火候和調味 ,同時還與出菜時間、盤子的溫度等 一系列細節 相關。

真正好吃的西湖醋魚,是能將草魚肉吃出螃蟹的味道。

用其它魚(比如筍殼魚、開化清水魚)來替代草魚,也就失去了這道「功夫」菜的意義了!

⭕️再來講講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對傳統杭幫菜的影響

光陰流轉,變遷的不止有城市格局,還有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口味偏好……

就像辣椒作為調味品,不過區區幾百年,但「辣」味的影響已經遍布各地。就像我偶爾興起,點小龍蝦、燒烤或是炸串做宵夜,下單興致勃勃,吃到嘴裏不過爾爾。它們大多重油重鹽重辣,一嘴的「科技和狠活」。長此以往,味蕾也會麻木,非重口味不能也!

和 @米餅小猴猴 心心念念的宵夜一樣,白月光還是留在記憶裏比較好。

如今我們吃到的杭幫菜,大多也已經不是原來的味道了——傳統杭幫菜註重原料、刀功、火候……這些細節缺一不可。

而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慢工細作」顯然無法適配。所以才有了即食麵、料理包和各種預制菜。被重口味麻痹的味蕾,其實也分不出預制菜和現做。

杭幫菜,幹炸響鈴@山外山

再講講幹炸響鈴,另一道知名杭幫菜,在2016年G20峰會入選國宴選單。

幹炸響鈴,是用豆腐皮裹了肉沫炸到酥脆。一口咬下去,「哢嚓哢嚓」,非常治愈。也是小朋友們的最愛。

好吃的響鈴,餡不求多,主要起到粘合和增香的作用。而很多餐館所謂的炸響鈴,肉餡裹的滿滿當當,不僅容易膩,肉中的水分也會影響外皮的酥脆。

而豆腐皮,一定是產自富陽經過十幾到工序,菲薄如紙。這樣層層疊起來,才有令人欲罷不能的酥脆感。另外,炸好的響鈴表皮是金黃色的,不夠黃則不夠酥脆。過火容易焦苦,影響食物的味道。

火候與調味間的微妙變化,是決定食物味道呈現的關鍵之一。

可惜忙碌的職人,多以外賣果腹,被重口味麻痹的味蕾,大約也很難感知這微妙變化了!

杭州美食排行榜上,top3分別為巴比饅頭、KFC和海底撈。並不意味著這三巨頭可以代表杭州味道,城市「社畜」在解決「吃」的問題上,大多依賴某橙色app。排名靠砸錢,評分大多強調性價比——所以,「客單價高」往往也拉低了風評。僅此而已。

⭕️最後,講講城市規劃和街道尺度對城市味道的影響

味道記憶之所以迷人,因為它連線大腦的情感和記憶中心。

早餐店混雜餛飩、包子和鹹豆漿等各種食物,經熱氣蒸散形成的獨特味道。路邊面店猛火快炒的鑊氣。黑珍珠餐廳頂級食材的加持。素食餐廳原汁原味的質樸味道……共同組成了一座城市獨具特色的味道記憶。

一座城市的味道,一定是多元、復合、雅俗共賞的

就像杭州米其林入選餐廳,除了龍井草堂、桂語山房、金沙廳、解香樓等黑珍珠餐廳,還有德明飯店、葉馬這樣的老牌杭幫菜餐廳,以及王氏燒餅、無名氏面館這樣的路邊小店。

有人驚嘆,有人感慨。還有人嘲笑杭州果真「美食荒漠」,連路邊攤也能入選。

10元吃到飽的米其林早餐店

就像王氏燒餅,西溪路上我很熟悉的一家早餐店。「好吃」這樣主觀的評價,很難說清楚它到底好在哪。大約不過油條更酥脆、燒餅更香,但居民們用腳投票,去晚了買不到就是最好的評價。

就像臥虎藏龍的八卦新村,這個老社區裏有老饕們愛去的德明飯店、金仲幫,也有許多叫不出名的路邊小店。

杭州的老城區, 復雜的尺度產生無數尺度逼仄的街巷、社區,這其實是多元城市味道的基礎 。那些路邊小推車、居民樓臨街開的小視窗、幾張臨時支起的小桌……往往 隱藏著令一個街區沈迷的味道 這才是一座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

就好像老底子最愛的大馬弄——無論夏天的西瓜、葡萄,還是冬天的炒貨、醬貨。這裏是杭州人采購時令美食的儀式感與味道記憶!
走馬觀花地來一杯甜酒釀、吃幾個油墩兒,再來一客蔥包燴(裏面還要加上素燒鵝)、鹵大腸……印象裏,也只是到此一遊地味道嘗鮮而已!

大馬弄的煙火氣

味道背後,是一座城市的歷史文脈、風土人情——「不時不食」、「功夫菜」和「家常菜」。 需要時間去體驗、感受並融入當地文化,最後變成深入骨髓的一種記憶 !這才是了解一座城市最正確的開啟方式!

而在城市新區, 規整的街道、超尺度的街區,往往也失去了街巷小店賴以存活的土壤 。看看那些被詬病「美食荒漠」的,大多是新區的大學城、產業園、科技園區等——「吃」成了老大難, 味道趨同、可選余地少,且未必健康 (高油高糖重口味,以及科技與狠活)……

我更懷念在老城區逼仄的街巷,在路邊支一張小桌,吃一碗杭幫面的落胃!

@知乎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