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遊博物館源起於歐洲,是城市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市民階層的夜間閑暇增多,可以用於享受公共文化而出現的。
博物館夜間開放最早始於1989年芬蘭赫爾辛基的藝術之夜(Night ofthe Arts),當天赫爾辛基每家畫廊、博物館和書店都營業到午夜;1997年德國柏林市政府發起了「博物館之夜」(Lange Nacht der Museen)活動,有13座位於柏林的博物館加入。在「博物館之夜」當天,參與的博物館從下午6點開放至次日淩晨2點,市政府相應延長相關地區公共交通的時間提供通勤服務。現在已經發展為一個每年舉辦兩次的文化節日,有近百所博物館參加,還會同期舉辦文藝演出和博物館體驗活動。
後來這項活動在歐美已開發國家紛紛開展起來,法國在1999年舉辦了第一個「博物館之夜」活動,參加博物館從晚上6點開放到到淩晨1點。在英國,首先夜間開放的是2001年的維多利亞與艾拔博物館,同年,荷蘭阿姆斯特丹也開展首屆博物館之夜。2004年,阿根辛布宜諾斯艾利斯也開展了博物館之夜活動,2006年美國史密森尼機構也加入進來,2007年這項活動開始在俄羅斯莫斯科開展起來。
自2005年起,歐洲國家的博物館開始聯手組織「歐洲博物館之夜」(La Nuit européenne desmusées),每年定期舉辦一次,博物館夜間開放成為一種國際文化活動。
近年來中國一些博物館也在嘗試夜間開放,但是面臨很多的問題,在我看來最大的問題是夜間開放會不會擠占博物館自身的器材調整和維修時間,夜間開放的成本高昂、帶回的社會效益是否合算?以及博物館工作人員並未能因為博物館夜間開放加班而拿到加班費等。
2.很高興受 @知乎人文 邀,在近日參加了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的夜遊活動,參觀了「文明的傳承:以啟山林——百年巨匠藝術大展」。
夜遊博物館和白天最大的不同就是光影條件。從建築來看,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有一定的自然光采光條件,白天的環境會借用自然光來營造。夜晚的漆黑,讓人們能沈浸來下感受單純來自於博物館和展廳的光影。這也是目前博物館「黑盒子」展覽的主要原因。
這座浮空島和展覽標題、參展品作者的名言和印章構成的空間環境,是最能凸顯「夜遊」的。
展覽分為三個部份:「民生在勤」「篳路藍縷」「思則有備」,提煉了中國書畫藝術百年來發展的道路,選擇的作家、作品也都耳熟能詳。
其中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有這麽幾件展品
(1)關山月的雪景畫
關山月是嶺南畫派名手,廣州很難看到雪,為什麽他要挑戰自己的「軟肋」呢?
因為這幅畫是畫給康寧看的,康寧也是一位著名畫家,李苦禪先生的高足,他是遼寧人,自然要以雪景去「雅正」。
不過關山月晚年收徐錦江為關門弟子,徐錦江是牡丹江人,對雪的理解可能比老師更深刻吧。
(2)於右任的書法一聯
於右任曾得「先生一支筆,勝過十萬毛瑟槍」的評價,搞過教育(復旦公學),辦過報紙宣傳革命(【民立報】),甚至幹過駐陜總司令,在書法上也是承前啟後的大家。這一聯是寫給之屏先生的,我感覺這一聯很像是寫於上個世紀30年代,那麽之屏先生也許是滬上律師吳之屏,也就是陳獨秀在上海被蔣介石逮捕審判時的辯護律師之一。
上聯「濯足弄滄海」出自李白的【詶崔五郎中 】,下聯「舉頭看星辰」出自韓愈的【送惠師 】,此聯必有深意,可惜余力淺學陋,不能考矣。
(3)李可染的【清漓風光圖】,這是該畫的首次展出。
首先整體的構圖就很精彩,兩山之間夾這一條漓江,視線會隨著漓江上縱貫而行的帆船不斷地前進。
然而,視線前進到遠處,會發現在右上角依然還有帆船,原來畫面中上的山峰擋住了漓江彎曲的地方,把江水「藏」了起來,這種以藏配合深遠構圖的意蘊,是一種高級的審美。
然後再看江面,李可染在漓江江面用淡墨把山峰在江水中的倒影渲染了出來。這種光影的運用,吸收了西方美術的技法,這很卡拉瓦喬。
然後再看這四座一字縱列的山峰,李可染用墨的濃淡來表示山的遠近。然後我們再看山峰的表現,近、中近、中遠三座強調體積的存在,所以在山向漓江的一側用墨勾了邊,表示和後面一座山的疊壓關系,而最遠的一座和其他三座山峰的外側沒有勾邊,用和畫紙的暈染在表現山峰的朦朧感。
一邊清晰、一邊朦朧,這是在同一座山上把勾勒和沒骨兩種國畫傳統水墨技法同時使用了出來。李可染許是在炫技。
3.也許是夜遊的緣故,這次參觀從開始到結束,從前來到回家,都顯得很安靜。從館舍中踱步出來的時候,回首望去,建築的燈光在夜色中把博物館的存在也勾勒了出來。夜是黑色的,也是靜謐的,人遠離了喧囂、遠離了陽光的照射,這時再沈浸在藝術當中,似乎可以和作者對話,也似乎可以和策展人溝通。其實看完之後,還有一些小的問題和疑惑,希望下次可以和策展人面對面,在夜色中分享對博物館展覽和藝術的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