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為什麽會有那麽多人喜歡去海南?

2021-06-03旅行

寫在前面

舉家搬到海南,並已工作生活一年多。

搬遷至海南是一件比較「意外」的事,起因是去年疫情防控在西安隔三差五的遭遇封城封小區,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不可逆的影響,並在當時預判「這種日子」可能還會持續很多年,便決心換一個地方生活(工作)。

目標城市原本是有兩個:海南和成都。成都是我讀大學的地方,所以對它很熟悉,也是首要考慮目的地。海南則作為遊客到過數次,對身為北方人的我也有著巨大的吸重力。但在某次封城前跑上了高速,全國只有海南可以憑核酸登島(其他包括成都都拒絕進城),於是就這麽機緣巧合上了島。先是在小漁村住房車,然後就租房住,最後開始置業找工作,就這樣成為了新海南人。當時有以下兩篇文章記錄:

我不提自貿港之類高屋建瓴的概念,這種頂層設計不會以某個具體的個人意誌而變化。我只能作為一個普通生活在這裏的新海南人談一談這裏,即,我眼裏的海南。受自身見聞、閱歷、知識、理解和表達能力的局限,很多內容存在誤解和偏見,我先自罰三杯。另外,本篇 沒有章節沒有順序沒有立題,想到什麽就寫什麽。說的不對你可以指正並提出不同觀點,我一定會幫助並捍衛與你的看法,但你要罵我,我也會罵你!

首先,用一句話總結一下我眼裏的海南島:「丐版的歐美國家狀況」,這個「丐版」不包含任何貶義,只是揶揄自上而下物質經濟發展較慢的現狀。但是這裏民眾的生活方式、生活價值觀、生活狀態、生活節奏、精神追求等整體松弛的氛圍都已初步實作已開發國家才有的狀態,個人覺得這些才最難能可貴。不然你去看看國內那些已經實作經濟騰飛的超大特大城市,有幾個在還能找回這樣的松弛感?

說生態

作為國際旅遊島,青山綠水、海水澄碧之類可以定義海南島的生態的詞語暫且不表。就簡單舉一個例子來證明這邊對生態和環境的嚴苛要求:島內每個市縣都有很多環境監測裝置和布點,即時監測每個位置的大氣環保資訊,每當pm2.5等指數超過10就會引起主管單位的重視和主管領導的「抓狂」(有朋友是負責此項工作的基層公務員)。如果對此沒概念,可以查查你所在城市常年PM2.5等指數的平均值。順便再查查你所在城市的人均綠化占比,因為在海南比樓房更多的建設就是綠植。除此之外,海南還有很多個經過認證的「長壽之鄉」城市,今年重陽節,光臨高縣臨城鎮的百歲老人就有157名,其中年紀最長的為113歲。

這裏四季常綠,很多作物一年三熟,最誇張是火龍果:利用人工照明「欺騙」植物生長(在火龍果產地每逢夜晚便會燈火通明,為每支火龍果苗點一盞燈,促進它繼續生長),最長可以實作一年11熟(這麽說來火龍果可能是海南島上最「卷」的生物了)。

因為生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再加上島中央的熱帶雨林區,這裏有很多不認識的植物,我已經從「這是什麽?那是什麽?」過度到「算了,認不過來,就那樣吧」的階段。

說飲食

拋開菜系和烹飪方法不談,你會發現這裏對食材新鮮度的追求近乎苛刻,海南人的冰箱裏很少有冷凍食材,基本當天吃當天買,海鮮、肉類、蔬菜能有多新鮮就要多新鮮,哪怕為此多付點錢。對於吃喝二字本地人是從不吝嗇的,這可能也是造成本地生活成本略高的原因之一。

海南島雖然不大,但各市縣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美味,比如文昌雞(椰林鎮有好幾家的椰奶雞墻裂推薦)、四更橋頭地瓜、多文空心菜、仙溝牛肉、臨高豬肉(烤乳豬東方的更好吃)、嘉積鴨、黃流鴨、福山咖啡、五指山茶、瓊中綠橙、保亭紅毛丹等,還包括芒果、火龍果、密瓜等等數不勝數的熱帶水果,都值得一一品鑒。

本著「想到哪說到哪」的原則,我再補充一下海南的咖啡文化。海南的咖啡產地據我所知只有兩處:澄邁福山和萬寧興隆,但使用咖啡的生活習慣幾乎覆蓋整個小島,不同年齡、不同群體對咖啡的使用度和接受度都極高,在這裏,喝咖啡跟喝茶一樣是日常習慣和常態飲品。個人感覺,本地咖啡豆品質中等,比雲南好一些,但售價較高。順便推薦一下,海南澄邁縣的本地鄉村振興產業專案「保良古村」的咖啡,有空經常去小坐小嘬,¥28/杯(建議不放煉乳)。

有一個對我本人來說很震驚的飲食區別,身為內蒙人,從小到大對羊都是剝皮吃肉,而原生的羊肉則是帶皮食用,跟豬肉一樣處理。同時,跟內蒙人逢年過節吃羊肉的習俗一樣,海南人逢年過節必須殺雞,無雞不歡,有條件的家庭自己養雞,沒有條件的就去市場買雞(在其他城市很少能見到的活禽交易,在這裏是常態),買雞時千萬別問是哪的雞,問就是自己養的,再問就是文昌的。據說,判斷你去海南朋友家隆不隆重的標準,就是有沒有殺雞!甚至傳說,如果一個外地人沒有海南朋友給吃雞或送雞,那一定是失敗的。本地人最愛吃雞,其次愛吃內臟,牛雜、豬雜、雞雜等等等,炒粉煮面都會出現豬雜,當本地朋友聽說在內蒙殺雞後內臟都會丟掉後很是痛心疾首。

對了,還有,本地年輕娃們太喜歡喝奶茶,每個縣城的奶茶店都能撐起一條街。

說氣候

熱帶和副熱帶氣候對老年人身體的友好性想必已經不必贅述。而我本人而言,在這裏一年多,從未生病(除了新冠),以前的一些慢性病癥狀在海邊也基本沒有再犯。當然,海南島的熱和濕對於北方人來說確實不太容易接受,尤其是夏天離開空調就會時刻處於汗襟襟的狀態,著實難受。但這在我看來是一個生活慣性的問題,待久就會習慣,反而會很享受隨時能下海沖浪、槳板、遊泳,進山溯溪、吹風的生活。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在的北方夏天能離開空調?

順便談一下宜居的問題:

  1. 海南島內東線更發達、更商業化,同時風光和海域清美度也更勝一籌。而西線在旅遊及生活配套方面都稍微落後,海灘、自然風貌更粗獷、更少人工痕跡。同時,東線城市全年溫度略高於同緯度的西線城市。
  2. 三亞在冬天的宜居優勢在整個海南島都是獨一無二,因為其他市縣都或多或少需要外套禦「寒」,三亞作為海南島最暖和最先暖的地區優勢無可比擬,比如:「南繁育種基地選擇在三亞崖州區」和「三亞芒果比其他市縣早上市15-30天,所以成為產業優勢區」。所以,如果選擇來海南過冬,首選肯定是三亞,其次可選樂東(九所、黃流)、東方(八所)。其中,東方市八所鎮比較適合北方人,因為該地區幾乎是全島最幹燥的板塊,同時城市建設和規劃也位居島內前列,城市公園修建得不錯,擁有海南第三所大劇院、第二家萬達,高鐵站也近居民區,還有針對北方人的菜市場等,居住舒適,相比三亞生活成本更低。缺點是,城市挨著工業區空氣稍有汙染,冬天風大稍冷。
  3. 如果常年居住,則可以考慮臨高、儋州、澄邁等地區的沿海區域,原因如下:①西線更涼快,尤其是靠海區域比東線和城區都會低1-2℃;②生活成本低,人少更清凈;③距離海口生活服務圈更近;④缺點是比較潮濕,冬天有半個月左右回南天很難捱(北方人在西線沿海居住,夏靠空調冬靠除濕機,感覺還可以)。

說民情

關鍵詞:熱情、樸實、直率、真誠、懶散、落後......和形容其他國人特征的用詞並無二異,更多的是當地環境和文化造就的觀念、習慣的不同,除此之外,你在其他地方會遇到什麽樣的人你在這裏也會遇到,你目前所在城市的人怎麽對待你這裏也怎麽對待你。當然「不那麽卷」和松弛氛圍是目前很多地方無法實作的特點,個人猜測這都是源於本地人壓力更小,尤其是購房壓力,因為絕大多數本地人都擁有自己的土地和自建房,對商品房的態度是可有可無,所以當地人會覺得薪金可以少一點,但一定要讓「我」舒服一點。還有,海南島的戶外運動氛圍也很濃厚,各地官方和非官方的體育活動數量很多,種類豐富,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好,遍布鎮裏、村裏、小區裏,涉及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還有時興的飛盤、路沖、浮潛、騎行等運動,從比例上來說,我猜測能排國內前三。戶外運動氛圍濃厚的原因大概有三點:場地方便、組織方便、時間方便,而這些都是基於上述民情情況所發展。所以,在這裏看到的年輕人好像都洋溢著熱情和躁動,這種長期的松弛氛圍不是刻意能表現出來的樣子。

再說說本地人和外地人。

  1. 本地人之間的地域文化劃分很嚴格,比如臨高和儋州接壤,一共方圓不足100KM ,但語言就是不通,風俗上也會略帶差異;還比如東方講軍話和白話之間的鄙視鏈;各村之間的糾葛矛盾也有很多。綜上,所以很多時候本地人之間也很割裂,小島一圈不足一千公裏,但很多本地人沒有去過島內的其他市縣。同時,本地人都有很強的戀家情結,無論讀書、工作還是嫁娶多希望留在故土。對了,沿海一圈基本都是漢族,黎苗等少數民族多在中部的山區,這屬於歷史原因。
  2. 本地信奉多子多福,所以這邊每個家庭的人口及輩分都很多。雖然本地「重男輕女」風氣盛行,女性地位較低,但女性的工作能力和擔責意念極強,不怕苦不怕累,她們可以擺攤,可以拉車,可以種地,可以帶娃養家糊口...甚至可以為此同時做好幾份工作,在這片土地上各行各業都能看到本地女性成為的中堅力量,可惜在當下環境和文化常常會辜負她們的努力。
  3. 再說說本地男性,大家的刻板印象好像他們只會喝茶買獎拉網躺,不否認在本地有不少男性確實如此,但這樣的刻板印象有失偏頗:①喝茶買獎是一種生活態度,不能看到享樂就否定你看不到的努力,本地很多漁民、橡膠種植者等職業都是在深夜工作,白天休息;②氣候原因,海南夏天悶熱,當地很多工作都會放在清晨、傍晚和夜晚;③新一代本地人在接受通識教育及資訊普及後已經開始摒棄陋習,在「取精華去糟粕」的過程中很多都超過一線城市的價值觀,這些進步要認可;④地區素質和文明跟經濟發展緊密相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所謂「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口素質會更好」的由來,海南作為經濟發展的後起之秀應該多一些被包容和理解,隨著人均GDP的提高,就業機會的增多,將帶動更多的人進步發展,我相信海南也相信本地人。舉個例子,去年剛到臨高定居,在海邊的樹下總是聚集著一幫人喝茶打牌,好像都無所事事,但是今年隨著旅遊公路的開通,湧進了大量遊客,常聚樹下的人都不見了,但在路邊多了農家樂牌、燒烤、蔬菜水果攤,很多時候不是大家不努力,而是缺少機會。
  4. 在我看來本地城市人和鄉村人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割裂,拋開生活在城市的本地人不談(他們和國內所有大城市人都一樣),只談一下海南島內縣、鎮、村裏的本地人:①他們很樸實。只要你需要幫助,他們願意放下手頭的事來幫你。有一次,我騎電動車進村裏遛彎,不巧車子沒電得推回主路,路過的村民大哥普通話都講不利索,直接示意用腳幫我推出去,完成「救援」後大叔連道謝的機會都沒給,一擰油門就消失在了視眼裏,頗有「事了拂衣去」的氣勢;②他們很奸詐。擺攤小販看到外地人經常會提升價格,還偶爾還會在秤上缺斤少兩,讓人無奈。還會很排外,對遊客和新居民總抱著抵觸之心;③他們很直爽。有次路過火龍果地,提出想買幾斤火龍果,地主直接摟起一袋讓我們趕緊拿去不要錢(提示:人家送你一袋可以拿,順手一顆都不能摘,因為你們不認識);④他們素質很低。海邊海灘都丟滿了漁民船舶的廢棄泡沫,路上行駛的機動車窗裏常常會丟出垃圾,且在當地新聞上也常看到小偷小摸的行徑,舉個例子:有個農夫中午回家吃飯的功夫,再回來發現自己農機裏的柴油被人偷完了;⑤他們很好。我人生地不熟紮根海南,短短不到一年融入這裏,順利成為這裏的一份子,憑借都是本地朋友和陌生人的關照,都說「人離鄉賤」,我並沒有體會到這份薄情;⑥......要說他們好或壞的話題,我可以秉燭夜談到天亮。不論是好還是壞,它都是一個人一個群體不可或缺的部份,都需要我們全盤接受。在我看來本地人「壞」的一面很多都源於經濟欠發展和政府教育缺失的原因,跟城市裏的「壞」不同,城市裏是明知是壞而壞,而在這兒,很多時候很多人並不能意識到那是「壞」。
  5. 對於外地人,得區分是遊客還是新海南人。對於新海南人我要說:「是你選擇了這裏,就應該跟這裏並肩作戰,這應該是一場平等的雙向奔赴」。對於遊客我要說:「總抱有‘高人一等’的遊客思維並不高級,‘顧客是上帝‘是行業的自我要求,並不是消費者可以任性妄為的理由,你在自己家鄉不會做的事不會說的話來到這裏也不要,保持這樣的心態,你會發現一個更好的海南島。」
  6. 本地人的維權意識淡薄,面對不公時,在很多時候都會選擇「退讓」和「息事寧人」的態度,不能很好的利用12345等社會服務渠道。曾聽政府工作人員講,每年到「候鳥季」,12345和各單位的投訴量就會暴增,外地人的維權思維遠遠高於本地居民,希望大家用好投訴維權工具,地區治理的進步和美好生活都靠這樣提升。

說工作

海南工作的機會確實要少很多,在當地最普遍的、待遇不錯的工作竟然是編制。雖然說宇宙的盡頭是編制,但在很多城市,編制群體的實際待遇基本都處於社會中下層。這並不是質疑海島編制工作人員的待遇高(相反基層公務員很辛苦,對比賺的也不多),只是覺得海南島作為一個以國際自貿港為目標的整體發展城市群,是不是應該在工作機會、人均收入和再分配方面持續發力?

要來海南生活,最難解決的就是工作和收入問題。拋開收入和支出已經畸形的海口和三亞,以我常住的某縣為例,服務人員月均薪金2100元左右,而當地一碗蘭州拉面12元,一份粉湯10元,4人份仙溝牛肉套餐300元。這就導致了某上市房企保安3000元/月的工作會成為了香餑餑,青壯年男性都紛至沓來,並不是說保安的職位不好,但總覺得優質的勞動力應該去創造更大價值。

當然,當地政府在招商引資、創造工作崗位做了很多工作,好像率先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營商環境廳。我曾註冊了過一家公司,以親身體驗證明本地政務數碼化和便捷化做的很好,相關工作和服務也都走在了前列,但往往後續乏力,好像只負責引進來,如何留下來並不是重點。當然,這牽扯到方方面面,只一個營商環境廳怕是不能解決多少問題。

除此之外,關於人才引進工作也有一些不吐不快的話,首先要肯定海南島對此付出的努力、重視程度及結果,也正因為這項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共同建設發展這裏。其次是吐槽,主要分三點:

  1. 以薪酬為評價體系招攬人才,但薪酬分配斷層太嚴重。高級人才和中級人才的薪酬分配差距過大,比如董事長年薪40W,到了總經理成了20W,副總就成了10W。這樣的薪酬分配體系就導致高級人才和中級人才的脫節,以及中級人才的動力和素質較低。眾所周知,高級人才往往用於頂層設計和謀劃,真正落地則更需要中級的力量,這也就是為什麽很多頂層設計和規劃很高級很先進,但在實施落地過程中效果層層打折,落地後常常走形走樣,白白浪費資源。長期以往,得不到反饋和成就感的高級人才只會離開或躺平。所以,對中級人才的引進和待遇應得到同樣地重視。
  2. 人才服務的後續跟進。後續跟進主要是指引進人才後,對其承諾的待遇和服務是否能及時配套和落地,舉個真實案例,海南島某市縣的某局以年薪40W引進某領域人才,工作一年多不能簽合約不能發薪金,期間多次找直屬領導及組織部都未能解決問題,直到匯報到當地市委書記事情才得以解決。事情鬧到「一把手」才解決,自然就得罪了不少同事,工作很難展開,據悉其已準備接受其他省市的邀請,離開這裏。
  3. 再說考核晉升和人才任用機制。如何人盡其才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這也是組織部門要常思常做的工作,不公平的考核晉升和不合理的人才任用機制既會讓人才流失也會造成資源浪費。還是以海南島某市縣為例,當地作為盤活農村閑置資產和實作投融資而成立涉農國企,選用的董事長是行政部門的副局長及涉農專家,不知走馬上任前有沒有進行企業管理的培訓學習,但他曾講過一句話讓我瞠目結舌的話:他嚴肅質疑並問詢財務工作人員「國企的一切都是國有資產為什麽還要報稅納稅?」

當然,上述主要提到的是「官方」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同樣可以描述其他任何城市,是大家一直以來都想要解決的問題。同時,蜂擁而至海南的各類人才也存在很多心態、行為和能力上的問題。但這些很多問題,在我看來是改革發展的必然陣痛,無論本地人還是新海南人都應給予包容,並從自我反省,以己造勢,在享受海島帶來的舒適感時,該拎起自己的責任。

在海南,「不卷」和「躺平」是一種生活態度,並不是行為方式,因為努力奮鬥和「躺平不卷」在這片土地上並不沖突。建立自貿港是一場曠日持久並令人熱血沸騰的事業,是一次利在當下功在千秋的創業歷程,不論大家是主動或被動參與了這場從0到1的遊戲,都希望諸位取得一番回報。

說文化

對於遊客來說,提到海南島的文化好像只能想到漁業、海港、熱帶雨林等和其它熱帶海島並無二異的文化特點,再加之本地更熱衷旅遊宣傳,對文化開發不夠重視,所以常常會讓遊客覺得當地文化板塊缺位(在大多數地區負責旅遊和文化的部門叫「文旅局」,但在海南叫「旅文局」,僅一個字的排序就可以看出發力重點和區別)。

其實不然,這裏同樣充滿文化底蘊,甚至很多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比如:

疍家文化:很欣慰的是針對疍家文化已經開始進行旅遊開發,希望能在文化發掘和轉化方面能持續發力;

南洋文化:海口和文昌等地的南洋歷史和淵源都很深厚,可挖掘可探索的內容極多;

黎族文化:「三月三」等少數民族傳統節日,船型屋等非遺文化,還有黎錦、黎陶、泰坦等民族特色都有待講述和發掘。有些黎錦作品和符號很有特色,引起過很多學者的關註;

航天文化:作為國內四大發射基地之一的文昌,在航天文化方面可做能做的工作有很多,但目前好像只有一個科普館;

海墓考古文化:考古話題經久不衰,但海底考古的故事在文化市場並未分得一席之地;

道教文化:金丹派南宗、白玉蟾等都已具備文化ip的內容,但仍處於唱獨角戲階段,借此搞出的文筆峰也不倫不類;

熱帶雨林動植物文化:擁有豐富甚至獨一無二的動植物資源,卻至今沒有搞出一兩個享譽全國的標誌性、代表性形象(近些年有針對「雷公馬」發力);

紅色文化:比如臨高縣臨高角,是解放海南登陸的地點,這種獨一無二的紅色基因卻一直默默無名。按理說這樣的紅色文化和基因,加上海島的旅居內容,應該早已吸引全國黨建隊伍,服務好全國千萬黨員,也足矣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夜間旅遊:東方、樂東等地有大氛圍的火龍果基地,每逢夜晚燈火連天極為壯觀,這麽好的「農業經濟題材」卻鮮有人挖掘。

還有俄賢、媽祖、拜公、火山、五指山、黃花梨、保亭、瓊劇、孤島、騎行、和樂龍舟小鎮等多不勝數的可發掘、待挖掘、能發展的本地文化。

說交通

先談一下從大陸入瓊的交通,主要有四種方式:飛機、自駕、火車、其他。

  1. 飛機:這是外地人來瓊的主要交通方式,海南民航機場有三座,分別在海口、三亞和瓊海。本人沒有體驗過瓊海機場,只能就海口和三亞來談,這兩座機場臨近市區,相比其他城市大型電腦場而言,降落後不需要再長時間乘坐大巴,大大節省了出行時間。另外機場規劃合理,停車、接站、換乘公共交通都很清晰便捷:海口機場與高鐵站連通,從市區到機場僅需十幾分鐘幾塊錢的行程,而在三亞機場我通常直接乘坐公交車往返,費用兩元。機票價格特點:①來瓊便宜,離瓊貴;②日常便宜,寒暑假和節假日貴,票價差額能達到2-4倍。
  2. 自駕:開車來瓊要乘坐輪渡,需提前在「瓊州海峽輪渡管家」購票,乘客40多元/人,普通小客車400多元/輛,不需要等票面時間,目前施行的是「先到先就近上船」原則,因為運力有限,所以通常需要排隊登船。輪渡船一般分六層,下三層停車,上三層坐人,其中最下面兩層停放普通尺寸的小客車(有人指揮),第三層停放貨車、房車、改裝車等非常規尺寸車輛,需要註意的是:新能源車只能最後登船,即便早到也只能等其它車先登船,而且每艘輪渡都會限制新能源車的數量。算上排隊上下船的時間,輪渡單程需要4小時左右。總體上,徐聞港口的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海口港口的效率較差(遇到高峰期或天氣較差時,排隊乘船會讓人崩潰)。
  3. 火車:海口有通往全國各地的火車,但火車出島也同樣靠輪渡,火車登船期間關閉空調,還不允許乘客下車,所以乘坐體驗較差。
  4. 其他:你可以步行、騎電動車乘坐輪渡往返瓊粵,記得有段時間盛行從海口騎車去徐聞吃生蠔,選擇這兩種方式時記得做港口攻略,要選擇在市區的港口(秀英港)。因為瓊州海峽只有20多公裏,所以偶爾還會有人劃漿板、快艇、遊泳等方式通行。

總的來說,沒有橋的瓊州海峽給海南的交通運輸帶來很多不便,很大程度上還在看天通行。每逢極端天氣停航後,快遞就會在對岸等幾天,令人著急。但在停航期間,島內物價控制的很好,值得肯定。提到物流必須要表揚一下京東,京東的次日達、當日達基本覆蓋全島,缺點是京東在本地倉庫儲備種類遠遠低於大陸其他城市,聽說是因為海南的倉儲資源緊張造成。

別問為什麽不修跨海大橋,每個海南人都想知道,這是跟海南人必須要提的一個談資。

再談一下島內的交通方式,主要是高鐵、大巴客運、開車自駕和電動單車。

  1. 高鐵:其在海南島的地位相當於大陸的城際軌域,繞著小島一圈一圈地執行,班次根據不同時節和客流增減,基本上能做到隨時走隨時買票隨時登車,乘車手續和流程極其省時省力,我常叫它為島內公交車,平均1KM費用為0.5元左右。缺點是:①目前島內高鐵執行路線是「O」字形,沒有「十」字形路線,所以會導致兩個平行相對的城市出行不便。②島內各市縣的高鐵站大多都遠離市區,乘坐不太方便。其中,東方市的高鐵站因為建在市區都成了當地樓盤銷售的賣點。
  2. 大巴客運:海南島很小,環一圈都不到1000公裏,所以我平時出行都是高鐵或自駕,至今沒體驗過大巴,但曾留意過大巴指示牌,人口多的鄉鎮基本都會覆蓋到。
  3. 自駕:因為島內高速、國道、省道、縣道、鄉村公路等基建都很完善,所以自駕是島內最方便的遠途出行方式。目前島內高速沒有收費閘口,隨上隨下,通行很方便。當然,沒有收費閘口不代表免費,高速養路費被統一算到油價中,所以島內汽油比大陸高1元/升。柴油雖然是同價,但柴油車需要按照「噸位」繳納XX稅費,最低20多元/輛/天,未上路時可以報停,報停期間不收費。這種將養路費算到油價的收費模式在鄉村很受抵觸,原因是上不了高速的摩托、農機(除草機等)也在被動地交養路費。因為油價貴、新能源扶持力度高、島內平均氣溫高及充電方便(除了商用充電樁多之外,縣鎮車主均有自建房,安裝充電樁便捷),所以使海南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最高的省份。不過,聽說只針對新能源車的高速收費方案已經試執行,我很好奇同樣加油的混動綠牌車怎麽算?
  4. 電動單車:電動單車是島內交通的中堅力量,城市通勤的必備工具。很多北方人都會被這兒的電動車大軍的規模震驚,在海南,你可以沒有女朋友,但不能沒有一輛電動單車。提到這個,就要對海南交警在電動單車上牌、「一盔一帶」和駕照推廣工作中的表現點贊,面對這麽龐大的群體,能取得肉眼可見的成績(在海南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戴著頭盔逛菜市場),實在難得。下一步,希望在相關駕照考試培訓上再發力,進一步提高電動單車駕駛群體的交通素質。

關於海南交通的一點補充:

  1. 海南島的高速行車道僅有兩條(靠近城市部份有些已拓展為四車道),所以每遇到高峰期或者交通事故,就會出現大範圍堵車的情況。同時,很多路段的右側貨車道損壞嚴重,維修不及時,導致貨車常常占用客(超)車道(臨高-海口段為例),而且高速上越來越頻繁地出現長時間占用超車道龜速行駛的車主,兩條行車道顯得捉襟見肘,經常因此造成堵車。
  2. 貨車執行缺少監督,很多渣土車無篷布也能駛上高速,常常造成道路「塵土飛揚」。
  3. 高速服務區進出口和高速出入口都沒有提速減速通道,所以路過服務區和高速口出入口時一定要小心慢行(新建的高速已開始改善這個問題)。
  4. 海南高速的發展思路不僅僅是擴充套件和加寬,還有引導分流模式,正在建立「田」字形的高速路網,但因為長期的「川」字形的交通結構和沿海市縣的發展規模,導致運輸資源主要集中於東西兩線,所以這兩條線用「分流」的思路不一定能見效。
  5. 海南島內居民出行必備的電動單車規模巨大,面對這麽大的駕駛群體,很多道路規劃居然沒有為這個群體考慮(這點海口和三亞做的相對好一些),導致在很多時候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混行,存在安全隱患。
  6. 島內瓊A車牌是海口,瓊B是三亞,瓊F是儋州,剩下瓊C\D\E等都是幾個市縣共享共用。其中有一點區別於大陸的是,全省公安系統有自己專屬的車牌字母,瓊O。
  7. 海口和三亞市區主要市區全域禁摩。但奇怪的是瓊O牌照的警務摩托好像可以沒有被禁止,如果這些摩托是電動的那就沒問題,如果是燃油的那是不是涉嫌「不同法」「搞專權」?
  8. 除海口和三亞外,海南各市縣的市政停車位大多數都免費,這點很友好。而海口和三亞一般在流量大的地區會有收費停車場,城郊或流量小的區域依然是免費或限時收費(很多路段僅針對新能源車)。收費模式首小時+N小時,即首小時5元/h,之後都是1元/h。
  9. 外地車輛只能在島內上路通行120天,停放時間不計入。

說行政

海南原屬於廣東省,1988年獨立建省,是中國最南端的省級行政區,共轄19個市縣,其中4個地級市、5個縣級市、4個縣、6個自治縣。註意!!不管是市還是縣,都歸省上直轄,除了地級市設區之外,其他市縣下級行政區都是鎮(如:東方市八所鎮,臨高縣臨城鎮)。很多電商賣家在提供地址時會好奇「為什麽‘海南省臨高縣’中間沒有市?」,因為在海南所有的縣都是直轄,同時,領導的職級普遍比大陸同級別高半級(臨高縣縣委書記和縣長均為副廳)。

島內除了整個市縣一級劃分過多,鄉鎮一級的行政劃分也極為繁雜,一個鎮統轄幾十個村,行政村裏套著自然村,經常在一個路口看到放三個村名牌,外來人根本無法辨別哪裏是哪個村。個人覺得,這種繁雜的劃分既會造成發展的不均衡,也會增加統籌調動的難度。

行政資源的極不平衡。從全省看,資源和政策都集中在海口、三亞兩市,越得到發展資源則越傾斜,造成的影響就是強市越強,弱市(縣)恒弱。從市縣的角度來看,資源和政策也都會集中在幾個樣板村,越是樣板資源越傾斜,常常會造成相鄰的兩個村子之間的發展落差。舉個例子,西南某市因為開始重視黎族文化,在專案申報等資源分配時便都會傾向黎族村莊,所以有些黎族村重建翻新、再重建翻新,很多基礎設施都已飽和閑置,再反觀跟它相隔一公裏的苗村,甚至連條水泥路都沒有,依然是塵土飛揚的黃土路,兩個村子同時參觀會令人唏噓。當然,這裏也要考慮「重點打造」和「輻射發展」的工作思路。

應急能力不錯。為什麽這麽說?我在西安和海南都曾經歷過30天以上的疫情封控,期間,在物資供應和購買方面,海南的便利程度遠遠大於西安,在西安被封控時常常會無菜可選和可買,但在海南被封控時物資這一塊從未缺乏,且對物價的控制遠遠勝於西安,當然這也要考慮西安的人口和城市密集度和超大城市內容。有朋友告訴我,是因為海南運輸深受極端天氣影響,所以島內的物質儲備工作很超前和充沛。同時,還有每逢台風等極端天氣,政府各單位內部都會熟練地啟動應急程式和準備都能體現出這一點。

數碼化做的不錯。雖然線下職能部門的工作效率很差,但是線上數碼化做的不錯,很多實際套用的業務和事項都可以線上完成,比較省時省力,而且明顯能感覺得到海南省政府對此一直在做投入和努力。

全省一盤棋思路。這個行政思路我很認同,雖然在行政劃分上比較繁雜,但這個發展思路解決了不少缺陷,比如系統的統一開發,發展的統一規劃等方面,避免了資源浪費,節省了市縣壓力,簡化了行政流程。但缺點是,全省排程發展的大局觀,在很多時候會優先資源給「強市強區」,從而犧牲積弱市縣的資源和發展。

說城市

海南雖然有四個地級市,但是三沙和儋州在海南生日生活娛樂中的存在感不高,屬於政治地位高。整個海南最活躍最聚集人氣的城市只有海口和三亞。其中,海口是海南的海口,三亞是全國的三亞,相比於三亞,本地人更願意去海口生活或活動。總的來說,北海口南三亞是本省的兩大中心。

個人盲猜,海口和三亞聚集了海南省80%的資源和發展力量,所以會有一個很割裂的現象:進入海口和三亞的一瞬間就體驗到不輸一線城市的城市氛圍和生活配套,但離開市區不足20公裏,就會剎那間回到鄉村小鎮的氛圍和生活,中間沒有過渡,就很直接和割裂,這種割裂也可以從相隔幾十裏路就語言不通上也能看出。無法評價這樣的發展格局好與壞,但這確實讓我很著迷,住在大城市生活圈(60KM內),卻能體驗到鄉村恬美的生活,這樣的條件狀況,恐怕在國內各大城市周邊都不容易找到吧?——國內各大城市的城郊基本都承載了主城區的「衛星城」作用,且從城郊到主城區貫通性很低。但海口和三亞不存在這部份過渡地區——這也是我堅稱這裏是「丐版歐美生活」的原因之一。

這裏必須要說說海南的鄉鎮,我很喜歡這裏鄉鎮政府的自由度,在某種程度上有點「政通人和」的意思。以我所熟悉的臨高縣臨城鎮為例,臨城鎮是省直轄縣的城關鎮,轄區擁有四十多個自然村二十多萬常駐人口,且該縣是海南經濟發展倒數的城市,在此背景下,縣政府、鎮政府都對外完全開放,任何居民隨意出入,甚至政府大院裏還有居民樓,一些居民散養的雞、牛、羊偶爾都會溜進大院吃草,小孩子們在大院裏肆意的嬉戲玩耍,我偶爾會去蹭個廁所或停車位,根本沒有一些地區政府大院特有的層層攔截層層關卡,作為納稅人,這樣的環境和做法讓我很舒服。那堵具體的和抽象的圍墻在這裏都不存在。

在我看來,海口是所有中東部省會城市裏最舒服最浪漫的一座。主要原因有三:①沒有超高建築及建築群,城市裏的視野很開闊,人在城市中不會有壓迫感,且樓體外觀都會有設計感,綠化面積高。②擁有所有濱海城市浪漫的基礎上,還總會出現絕美的晚霞和夕陽。③文化休閑氛圍十足,從內到外,從政府到民眾都擁有一種無法表達的松弛感。

當然也有很讓人糟心的地方:城市內澇。只要下雨,不論大雨小雨,海口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積水和內澇,就會看到居民騎著電動車遊在「河水」中。因為我是北方人,加上前些年轟轟烈烈的「海綿城市」改造風,已經鮮少見過一下雨就積水內澇的情況,同時,我以為濱海城市,經常面對大雨和台風,城市排水系統應該是遠遠領先於內陸城市,但「水漫金山」在海口好似「家常便飯」。很多民生保障單位所在路段也是這樣,比如前段時間冒雨去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看病,先是經歷了200米堵了1小時不見交警的情況,然後經歷醫院門口馬路已經積水無法通車(積水差不多半米,已有車輛水中趴窩),無奈涉水步行幾百米到醫院,當時就很好奇,如果此時有急診需要通行怎麽辦?

海口商業區的規劃過於集中,所有的商場都聚集在同一個區域(國貿),造成資源擠壓,惡性競爭,不利於形成多個商圈的格局和便民生活服務圈,因為那裏車多人多,所以「進城趕集」一般不會選擇去那裏,反而會選擇停車方便,人相對少的萬達和新城吾悅。

說教育

因為我暫時沒有對教育資源的需求,所以沒有過多的了解,只能說說觀察到的幾個現象:

  1. 本地人雞不雞娃?也雞。但程度有限,僅限於學校教學範圍內,範圍之外全憑自主和引導,沒有太多強迫,也很少會舍身棄家。我在海南各地遇到的本地娃,他們的歡聲笑語比例遠遠大於之前在西安所遇到的。本地朋友和西安朋友的娃我都接觸過,最大的感受是,西安朋友的娃沒有一點活潑靈動少年感,我稱之為童年的小心翼翼,而原生的朋友的娃則相反,一眼看過去就是記憶中童年的樣子(以上感受為概率值)。我比較認同後者的育兒理念,主張什麽年齡該有什麽年齡的樣子,娃是不是天才有一大半都取決於父母,如果你是普通人,那娃大概率也是普通人,辛辛苦苦雞娃,娃失去童年,你失去生活,到頭來難免自怨自艾,明明是自己的一廂情願,卻難免抱怨是娃辜負了你的付出,娃也冤枉。
  2. 本地人也很重視教育。本地父母也會為了娃能進一所「好學校」「好班級」而絞盡腦汁,基本每個市縣也都會有一所標桿學校,每個標桿學校都會出幾個標桿學生,每年高考季後,各校各村的佼佼者也會被掛在橫幅上享受「別人家孩子」的待遇,一些村子宗族還會有獎學金發放。而且,島內雙語教學的幼稚園、中小學的比例很高。同時,本地人對孩子教學我也很認同,不是一味的追求所謂「富人」的藝術和技術(比如高爾夫、小提琴等等),而是更希望孩子掌握一些「窮人」的藝術和技術(比如做飯、種地等等)。
  3. 本地教育觀念的落後。曾在某鄉鎮婦聯主席處了解到,她的部份工作就是處理一些家庭不願意供女孩上學的情況,通常得尋找宗族、宗親來幫忙。個人猜測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三:①地區性的重男輕女觀念;②政府在教育領域的失責(從本地推廣普通話程度可以看出);③義務教育重要性的觀念缺失;④教育帶給當地人的回報率太低。
  4. 教育資源的失衡。好的教育資源跟上面提過的城市發展一樣,都充滿傾斜性,都存在虹吸效應。島內的一些知名學校主要集中在海口和三亞。
  5. 教育領域的發展。在澄邁縣有個ischool享譽全國,很多外地家長都會帶孩子來求學。在自貿港的規劃裏,將在陵水建立國際教育基地,引進國內外一流教育資源,如果建成想必會對島內整體的教育有一個巨大的提升。
  6. 教育缺乏開放性。海南大學作為海南島的教育標桿,她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效仿和關註。對於她封閉校園,禁止外來人員進入學校這個舉措我很失望,始終覺得這樣的一流校區和教育資源是屬於全社會,大學應該保持開放,這種開放本身都不只是空間意義上的,更重要的是創造一種交流互動的可能,老師的生活、科研、交流,大學與社會的合作,公眾對親近大學的需求,這些需要都很剛性。國內外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學校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社區的需求,我們與廣東相鄰,甚至出自廣東,卻沒有學習或傳承到那份「自信和開放」,屬實不解。
  7. 海南教育系統的社會化教學執行的不折不扣,每年下鄉、動手、安全培訓等課程極其豐富,沒有很多地區和學校的敷衍應付風氣(聽說在海南,下地「幹農活」是計入學時的)。

說醫療

同對教育資源一樣,我沒有過多對醫療資源需求,所以也沒有過多了解,只能談談我親自經歷過的部份。

海南醫療資源也很傾斜,還是主要集中在海口和三亞,其他的很多市縣都沒有三甲醫院,區域內主要醫院的很多醫生護士不太講普通話(聽不懂的散裝普通話也包含在內),環境、衛生、就醫、管理等方面都很落後,鄉村的衛生院更是如此,所以,我去醫院基本選擇海口。

  1. 海口的醫院環境、衛生、管理和醫生的素質會和一些市縣的醫院有天壤之別。在928醫院做過一次體檢,海南省人民醫院看過一次腿,同時在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本章主要以此醫院為例)多個科室往返過十幾次,我和家裏人得出一致結論:態度友好、耐心。對於長期病人來說,很多時候既要承受身體的痛苦,還要承受醫生態度的壓力,我不清楚這邊的醫院對醫生是否有態度考核,但醫院的護士、醫生,甚至專家對病人的態度極其耐心和友好,我母親常年求醫,到過很多醫院,見過各類醫生,這是第一次到海口看病,面對態度都驚嘆不已。
  2. 很多機器較先進。做同樣的檢查,數值詳細度和出報告速度都遠超於之前的很多醫院。
  3. 費用較高。比如掛號,之前在西安掛號費都是6元起,在海口通常都是18元起。我還曾吐槽過,醫院的磁共振影像印表機的塑膠袋收費,1.3元/個,重點是你掏錢購買了塑膠袋,還要觀看引流廣告和引流關註,吃相很難看。
  4. 醫院附近停車都很方便。
  5. 醫院裏收費和免費的護工、誌願者都很多,隨時都能來搭把手和幫忙解惑,這點也很令人舒服放心。
  6. 本地有個可遺傳並且會篩查的地區病叫地中海貧血癥,屬於孕檢必查專案。

說戶外

因為我喜歡玩戶外活動,並在海南參加出行各類活動數月,所以突發奇想為它立個標題。

我不說那些旅遊專案和景區景點,只談海南本地人的戶外活動,主要指「野」地點和玩法。海南的本地人戶外資源不算多,主要集中在爬山、溯溪、爬礁石、露營、浮潛等幾類,位置主要集中在瓊中、五指山、保亭等區域,經典路線有五指山二峰、南茂嶺、黎母山等,但遺憾的是,幾乎所有不去景區景點的這類「野」戶外活動都處於灰色管制地帶:即不究不管也可以,處罰禁止也有法可依。所以本地戶外群體的活動基本都在擔心受怕中隱秘地進行。比如爬山,在我的印象中,似乎離開村莊和種植區域就算是保護區,越往山上走越到核心保護區,如果從嚴格的「遵紀守法」角度談,本地人不存在戶外活動空間。

海岸礁石線,即沿著海岸線徒步前行,遇沙走沙,遇石攀石,是擁有海岸線城市特有的一種戶外活動。在海南,這種活動也可能被罰,因為海岸和礁石線也有保護區,而且範圍極大。以某市的石頭公園為例,只允許由公園大門口進入到海岸,如果從旁邊的村莊順著海岸線走進公園則屬於「擅闖」保護區。雖然不明白其中邏輯,但本人曾和隊友們曾遭此理由阻攔,只能行程作罷,後來有攻略說如果識趣地繳納一點通行費,便可以不再「保護」,順利通行,但我沒有檢測過,不置可否。

在滿足民眾對體驗美好自然風光的向往和保護自然資源之間並非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並非只有設立景區和商業化這一條路可走,香港的麥理浩徑和雲南的虎跳峽、雨崩等經典戶外路線的管理大可以參考,一禁了之是懶政惰政的具體表現。

當然,以上的問題並不僅僅存在海南,大陸很多省份也是如此,比如最近陜西直接將秦嶺2000米海拔以上的地區一刀切的設立成核心保護區,也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應。

再說說本地戶外團隊。因為本地此類戶外資源的稀缺,以及體驗的重復性(其實在熱帶雨林中爬山毫無體驗,爬哪座山都是遮天蔽日相似的植被,只能享受登頂的一刻),所以本地戶外組織和團隊也並不多。拋開接待外地遊客和各類小型組織,本地人的戶外社群主要有以下幾個:

1、海南暴走族;2、雲海戶外(商業收費);3、奔赴山海徒步;4、大隱戶外

以上規模都是在1000人以上的本地戶外愛好者組織,均會在每周末發起活動,基本都是免費參與,安全自負,費用AA原則。

說消費

因為長期旅遊市場的定位和發展,以及交通運輸的不便利,導致原生的物價常年居高不下,結合居民的低收入,我常常會好奇當地人是靠什麽支撐生活?做個對比:海口的普通服務員平均薪資2100起,一碗炒粉10元,西安的普通餐飲服務員平均薪資3200起,一碗面10元。海南的一斤羊肉75元,內蒙的一斤羊肉50元不到... ...這樣的對比多不勝數。

而且物價會隨時間變化,每年「候鳥季」和年節時分的物價都會飛漲,同時物價隨地區不同變化也很大,去年過年期間三亞的螃蟹價格一度漲到400元/斤,而日常在西海岸購買均價65元/斤;租房也是,以東方市租房價為例,夏天800元/月,冬天則需要1500元/月......本地居民也深受這種旅遊的時節性帶來的物價壓力。

最令我費解的當屬「限塑令」,全國都提倡食用可降解塑膠,但強制執行的地區我僅見過兩個,一個是海南,另一個叫甘南。甘南對於很多人都說應該很陌生,它是位於甘肅省南部的自治縣,也算是一個偏遠落後的地區,當地生活水平落後一線城市至少幾十年,且因交通運輸原因,東西都要貴一些,偏偏這樣的地方執行著嚴格的「限塑令」,商戶只能使用一種紅色疑似布藝的購物袋,被發現使用塑膠袋要被罰款1500元(問詢商戶得知),眾所周知可降解的包裝袋都很貴,這部份成本要麽賣家承擔要麽買家承擔,總之都會轉嫁成為當地居民的生活成本。到海南後發現,這裏也實行著限塑政策,這兩個地方都不算經濟發達地區,當地居民生活成本原本就很高,唯一的區別是海南的「限塑令」在執行力度上對小商戶會更寬容一些。對本地居民來說,淘寶和京東的普通塑膠袋、垃圾袋都預設海南不發貨,網購只能買到可降解的塑膠袋,又貴又不結實。保護弓境恢復生態是國之大計,而且當前的可降解成本質素差價格高,為什麽不是從經濟發達地區先帶頭試點打樣,偏偏選擇生活成本高、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折騰」?當真是「麻繩專挑細處斷」嗎?

還有人說,海南一年四季宜居,不像北方還要繳納高昂的取暖費,購置過冬衣物,這算不算減少了生活成本?不算,因為空調制冷的電費成本基本等於北方的制暖成本。

寫在最後

有幸學習過自貿港相關知識,對「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戰略框架略有了解,這是一份充滿未來和可行性的「創業」專案,也是一條需要「開拓探索」的全新方向,需要全島上下共同搭台唱戲。但目前的事實,頂層設計和規劃在舞台上獨自熠熠生輝,底層民眾能直接參與和感受到的卻不多,再說直接點,就是民眾獲益有限,導致信心不足,動力缺乏,甚至一度自我唱衰。所以,如何讓每個人都感受到自貿港能帶來的紅利或者變化很重要,它能充分調動民間信心,和頂層設計上下一心,形成合力。

就我生活一年的感受而言,自貿港身份的存在跟生活好像沒有明顯的、直接的關系(間接肯定有,基建、投資、就業等等),唯一能提的是每年10萬元的免稅商品額度,但這好像並不是島民們的剛需。要我說,還是改革發展的步伐太慢,面對開放前瞻後顧,缺少敢為人先的魄力,缺少「吃一只螃蟹」的勇氣。既然是搞國際自貿港,那麽:

能不能率先試點減少對外資的限制,最大化的試點市場化經濟?

能不能利用博鰲等優勢多締結優質國際友好城市,繼續深入簽證等領域的改革?

能不能自信地主動「破墻」,在島內開放自由互聯網,與國際接軌,讓島內率先走進世界互聯網。也讓國際遊客/投資商放心的登島,而不是一下飛機就和他們的朋友家人社交媒體失聯。

能不能持續地、大力地推廣普通話和英語,從對外部門、政府開始,再從企業、學校等層層推廣,掀起學習這兩種套用型語言的熱潮,以應對國內國際市場的考驗?

... ...

僅遷居一年,皆是一家之言,受閱歷、學識、價值導向、環境等因素的局限,很多方面都有偏頗,也還有很多未盡之言,還請帶著辯證的視角閱讀!同時,我會更主動積極的探索融入本地生活,希望盡可能快的成為「海南土著」,以及為自己的一些疑問再解惑。比如,寫這篇文章時遇到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為什麽這邊會有這麽多佝僂著腰的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