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關於陜西歷史博物館,你有什麽印象深刻的回憶或者經歷?

2021-03-27旅行

電影都是假的,但電影裏的東西卻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電影跟現實之間的次元壁,往往會在歷史博物館被打的粉碎。

第一次有這種奇妙的感覺還是在2015年,當時剛剛跟師兄們一起在電影院看了成龍的【天將雄獅】,古羅馬東征軍與西漢派遣抗擊匈奴的西征軍在祁連山好一通廝殺。作為一群純正歷史研究者,大家散場後都對這種「關公戰秦瓊」式的劇情不是很感冒,甚至很懷疑當時的中西方兩個大國是否存在過交流。

但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第二天我去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慰問大學生誌願講解員時,居然第一眼看見的就是一個具有明顯古羅馬風格的高足銀杯,跟電影裏羅馬將軍拿來喝酒的杯子簡直一模一樣。

眼看著電影與現實世界的次元壁轟然倒塌,我饒有興趣的又在博物館內找了找,發現這種羅馬高足杯在唐朝的出土文物中並非孤例,博物館內就展出了四五件各種材質的高足杯,在考古發掘中甚至還在唐墓中發現了6世紀後期到7世紀中期所鑄的拜占庭金幣。這就意味著雖然西漢跟羅馬是否有直接交流依然不可知,但最晚到唐朝,中國本土與西方世界的交流就已經非常頻繁了,否則無法解釋羅馬—拜占庭式的藝術風格為何會對唐代社會生活產生如此深入的影響。電影裏成龍跟意大利帥哥比肩長談的場面,在一千多年前是真的有可能上演的。

這種在博物館裏尋找電影情節「真實證據」的過程,對於歷史愛好者而言真的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夢想照進現實」了。

有了這樣奇妙的經歷,此後我經常會在觀看涉及漢唐長安的影視作品前後去陜西省博物館轉轉,看看有沒有能讓人感覺似曾相識的文物。

事實證明,只要認真找,你永遠能在電影跟現實之間找到聯系。比如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劇中人物就拿過同樣具有鮮明羅馬風格的高腳杯。

在電視劇中胡人的奢侈品攤位上出現過的鑲金獸首瑪瑙杯,陜博裏有個一模一樣的。

賀監在燈宴上打翻的金碗,陜西省博物館裏也有同款。

甚至於劇中人物牽的狗的模樣,都跟唐代壁畫中的「細犬」一模一樣。

而劇中的李沁在劇中衣物上所懸掛的那個金銀硬質香囊,則是陜博名氣最大的展品之一——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的復原版本。

說起這件1970年在陜西何家村窖藏出土,因為被考古學家稱為是楊貴妃所佩戴的「同款飾物」而「出圈」的銀香囊,它在影視劇中的出鏡率之高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在【妖貓傳】中,葡萄花鳥紋銀香囊被還原在了楊貴妃身上,重現了當年安史之亂平定後,唐玄宗專門讓高力士回到馬嵬坡尋找楊貴妃的遺體,想要重新厚葬,高力士回報說「肌膚已壞,唯香囊猶在」的淒婉故事。

在最新播放的【贅婿】中,銀香囊成了老丈人關心贅婿的小禮物,在【滿城盡帶黃金甲】【武媚娘傳奇】【貞觀長歌】等多部影視作品中,也都出現了這個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的身影。

其即時至今日,「文物出圈,文化入圈」早已經不是什麽大新聞。除了陜西省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頻頻現身影視劇,其余各大博物館的展館之寶們都在紛紛「借潮出圈」。

【哪咤之魔童降世】中兩個結界獸的形象取材於三星堆中的金面罩青銅人頭像、青銅鷹形鈴和青銅獸面具,河南衛視春晚的【唐宮夜宴】中「唐宮小姐姐」的靈感主要來源於河南博物院的彩繪坐部陶伎樂女俑群和洛陽博物館的唐代岑氏墓彩繪樂舞組俑,【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大火更是讓不少人心裏都有了一個考古夢。

文物與多元藝術表達的跨界合作,其實可以看做是博物館文物「再媒介化」的一種宣傳渠道拓展。對於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一輩們來說,他們也許童年時還有與古錢幣、古董家具、陶制文物等物件親密接觸的機會,對於我們大多數1980年之後出生的年輕人而言,所見識到的文物可能始終就是在博物館隔著玻璃罩子看見的「死物」。

因此,如何能讓文物「活」起來,以現代化的傳播方式,契合都市人的心態,吸引年輕人主動去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文物的精神內涵,其實曾經是擺在所有博物館面前的難題。

而現在,大量的文物透過影視劇得到了復原,讓越來越多的人懷著「一窺真容」的心態走進了歷史博物館,各種各樣的博物館周邊產品滿足了大家想要真正雙手跟喜愛的文物親密接觸的需求,作為博物館唐朝侍女俑的動漫化形象,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更是讓原本陳舊、褪色的唐俑化身為活靈活現的真人,成為了聯系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文物本身其實就是最好的講述者,文物可以「開口說話」,「活」在人們身邊,喚起沈積在人們內心的自豪感。當一幅幅傳承千年的古畫和一件件凝聚先人智慧與心血的器皿被巧妙的再現出來時,根本不需要刻意的引導與修飾,它們就是美的。

期待著「兵馬俑小哥哥」C位出道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