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為什麽台灣人普遍看起來比較年輕?

2013-07-11旅行

整體來說,是因為大環境對台灣人的塑造程度比較低,因此對一個人氣質的改變與催化相對緩和。

給人感覺「年輕」大概具有什麽特質? 理想化的思想、比較做自己、更自由無畏、更相信社會正義、擁有沒被社會摧殘過的樣子、個性比較柔軟可塑、低爹味、以及容貌上的年輕 。我先以「 少年感 」稱之。而一個人氣質的大致上來源於兩個面向:家庭、社會。因此,這是環境的差別導致這種氣質的差別。以下的回答,是我一個在大陸生活的台灣人對於整個社會氛圍的感受,因為在做兩岸的對比,可能比較主觀、直白,但都只是相對的問題而已,可以一起討論~

相對大陸,台灣的環境給人灌輸的社會壓力較低,相對比較不會有「什麽年紀該做什麽事」的思維框架在,因此很多30、40歲的人,仍然能保有一種比較少年感的方式在生活。在這環境下,有不少台灣人在30多歲仍然去讀研、去離島打工換宿、出國旅居、做不賺錢的理想事像是做音樂、參加非營利組織 等等在大陸朋友看起來比較「虛」的事情。

而大陸呢?大陸不是沒有這種人,相反我也見過不少,但是以目前正處於發展時期並且實用主義當道、社會氛圍尚且趨利保守的大陸社會來說,目前遭遇到的排斥力還是太大了,很多搞理想的人難以找到自己的生態席位,主流社會對低產出的次文化相對不待見,因此這類人在大陸社會的姿態總是會有一種施展不開拳腳、不被理解乃至於被現實不斷消耗的狼狽感(但也正因如此,我感覺大陸這類群體彼此之間在相遇的時候會有更多的惺惺相惜、抱團感會更明顯)。理論上來說這種人理應是題目中最能有少年感的群體,但大環境卻決定了這類人會充滿著對現狀的無力,因此也相對比較少「少年感」。

大陸的社會普遍對於一個人的氣質狀態有著很大的催化作用,因此年輕人出社會的內心沖擊感很多時候要遠遠大於台灣年輕人。大部份人一出社會(甚至在本科期間)就必須要面對很多身不由己的現實考量,結婚、工作、買車、買房、生子、戶籍、體制、在這樣的社會下,你能感覺到出社會的人會隨著一年年在快速變得世故老練,我大陸的大學朋友在出社會一兩年後,氣質都和原本的學生時期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樣的環境下,見面的時候很多數時候是在聊如何「琢磨」這個社會。

不過,這種「反少年感」的社會氛圍,其實在出社會前早就存在了,在大陸的大學、高校裏,很多時候玩音樂、玩社團就是不正經,早戀就是叛逆,整體的大環境常常在塑造你、教你做人做事,作為一個大陸人,很多時候人生的職涯就像單行道一樣沒得選擇,一個階段結束就馬上要進入下一個階段。而越長大反而也沒有因此獲得自由,因為每個階段總有人能教你「什麽才是對的事」,主旋律的對錯觀強烈,「大人就該有大人的樣子」、「長這麽大還在XXX」「這能賺多少錢?」的聲音不絕於耳,對錯觀強烈,很多講做人大道理的影劇、書籍,保持年輕的、理想的樣子是不受到祝福的、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不賺錢的事情是會被批判質疑的,整個社會更加推崇一個懂得各種生存法則、人情世故、社會潛規則的「人精」。我很常看到大陸社會在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諸如「你還是太年輕/天真了」、「如何快速變得成熟世故?」、「一個成熟的人有哪些特質」等話語頻閃而過,這種論述在台灣是比較不討喜、不待見的,卻在大陸的輿論場占有不小的位置。

某種程度上,少年感在大陸社會就是比較政治不正確的東西,整個社會特別看不慣態度上天真、理想的人,孩子說想進遊戲公司上班,長輩馬上潑冷水告訴他大環境的現實,職場上看到有純真的新鮮人就想迫不及待要指教他「社會的殘酷」,你很難在30、40歲了還可以像孩子一般耍寶、開玩笑而不會有被外界眼光審視的壓力,甚至很多人還沒30歲就會在姿態上開始端著揣著,特別擔心被別人感覺沒有閱歷。

台灣這邊的情況就沒那麽卷了,受益於發展得早、生活壓力比較低,整體成長環境相對還是健康些,比較能包容一個年輕人出社會的原生態(比較),原本的理想受到社會摧殘的程度比較小。想發展音樂、個人愛好都比較有空間,比較有機會發展自我價值,年輕人的幸福指數比較高,因此也比較能長時間維持住少年感。

其實西方那些發達社會也是如此的,很多家境好的西方人,出社會好幾年一樣能用炯炯有神的告訴你他想要創業、想要學語言學音樂、想要回學校進修、正打算去某個國家待著。此外,你如果有去東南亞晃一圈也可以看到大把大把30、40歲的白人,旅行起來的姿態就跟20出頭歲的小夥子沒兩樣,跋山涉水、買台摩托車到處浪,數年如一日,先不論這到底有沒有意義,就問你這樣的生活能多顯老?

此外還有一點,在交談上,台灣人更多的會在言論中表達自己的情緒,諸如「欸你怎麽這樣」「是喔!」、「我覺得超不爽的」、「看到他的時候,我真的好想哭喔」...等等,這類把自己感受表達出來的話語在台灣年輕人交談的時候很常出現,你比較容易在交談中感受到台灣人的本質情緒,也因此會更感覺像是自己真實的本色表達,這種情緒的外顯也是年輕感的要素之一。相對而言,大陸朋友在聊天的時候,即便講到自己的狀態,很多時候也是用比較高的視角去解構這件事,比較少讓人感覺到脆弱的一面,因此就更多的會給人一種tough的堅強,這種特質也比較「反少年感」。兩岸的同齡朋友在交流的時候,時常都是大陸那一方更顯得成熟、圓滑世故,台灣這一方的會相對看起來更純真/天真。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大陸的代際之間矛盾比較大,促使年輕人更推向社會;台灣人上一代的經濟、教育水平已經和這代其實遠沒有像大陸的落差如此之大,因此長輩和晚輩之間的姿態比較柔軟,「做你喜歡的事情我就會支持你」、「你開心我就開心」 代際之間相對少出現「我是你父/母親,所以你就要聽我的xxx」、這種論調,整體大陸的父母輩和子女有著相對更大的價值觀鴻溝,父母對於子女成長的得失心更明顯。因此許多大陸年輕人與其受到父母的教誨,更寧願出社會接受大環境的洗禮。家庭環境+社會環境雙重塑造之下,變得更加世故成熟。

但是台灣社會就沒有自己的問題嗎?很多時候,在討論一些議題時,這種天真、過度的理想化有時會導致議題脫離了現實。而這些脫離現實的政治判斷很有可能導致極端政治的出現,也因此,不少白左議題在台灣整體而言比大陸更加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