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我住遍了五星級酒店,我爸卻還沒吃過海底撈」:富養父母才是最難的事

2021-03-12旅行
作者 | 芊和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你最想改變的是什麽?

綜藝【王牌對王牌】中,王鷗對15年前的自己說:

「你應該把手上的工作全部放下,立刻趕回家,看你爸爸最後一眼。

不然未來的日子裏,你每一天都會為今天後悔。」

一旁的賈玲忍不住哭泣:

「如果時光能倒流就好了。」

「我有時候總是躺在床上想,我媽現在要還在的話,我給她買好車,給她買大房子,帶她去泰國旅遊,讓她看看暖氣是什麽樣......」

我們總以為父母會永遠在身後,是最牢靠的支撐。

於是,背上行囊,拼命往前奔跑。

那些恩情,待以後報答也不遲。

嶽雲鵬說,曾經的自己一直以為「戲比天大」。

在德國演出時,收到父親去世的訊息,他忍住悲痛,選擇完成演出:

「就算有一個觀眾為我而來,我也不想讓他失望,希望我爹在天之靈能理解我。」

可時間從不肯等人,有的事,一錯過,就是一輩子。

多年以後,嶽雲鵬回憶這件事,言語之間都是悔恨:

「真的是遺憾。幾年前,我說戲比天大,但現在是父母比天大。」

我們一步步往前,一天天成熟,而父母也正在一天天老去。

你是否忘了,身後的他們也會離去,那最牢靠的支撐實則脆弱。

總聽人說「富養孩子」、「富養愛人」,「富養自己」。

可父母呢,他們能等到什麽時候呢?

人到老年,究竟在怕什麽?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面臨著許多的挑戰。

  • 首先,是不確定性。
  • 一方面,從嬰兒到成年,如無意外,我們的每一階段都是確定的時長。

    但從65歲開始,時間就變得十分不確定。

    另一方面,外部環境觀念不斷變化。

    疫情來臨時,有的老人再沒走出小區。

    有的老人沒有健康碼乘車被拒。

    有的老人淩晨起床去醫院掛號。

    從無處不在的掃碼,到兒女口中聽不懂的詞,每一個新的東西,對他們而言都是一次沖擊。

  • 其次,是喪失。
  • 他們要面臨健康的喪失。

    何炅曾哽咽著回憶,每次出差回家,媽媽總會提前幫他打掃好房子,讓他安心闖蕩。

    有天,媽媽卻告訴他:

    「以後不能幫你打掃衛生了。因為時常關節疼痛,怕自己在路上跌倒。」

    那條風雨無阻的路,對她而言,已經變得很吃力了。

    健康的喪失,帶來的往往是深深的無力感和無用感。

    隔壁領居陳爺爺最近很少出門,連孫女希望一起去公園,他也總是拒絕。

    問及原因,他猶豫好久才解釋到:

    「上次去公園,孫女就在我眼前摔了一跤,我都沒能拉住她。

    我以前教孫女彈鋼琴,現在也不行了,手抖,沒辦法。

    我不怕老,就是怕我哪天什麽也幫不上。」

    正如心理學家艾歷森的觀點:

    每個人在65歲到死亡的階段,都不得不面對「絕望感」和「自我整合」的挑戰。

    這種喪失,伴隨著強烈的不安感。

  • 最後,是孤獨感。
  • 當他們離開工作,回歸家庭,家人成為老年人主要的精神寄托。

    與家人的關系就對他們的心理狀況有著重要的影響。

    家人的交流、關註和陪伴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由於兩代人之間觀念的差異,許多老年人表示與子女的溝通問題是他們面臨的主要困境。

    當他們絮絮叨叨過去的事,聽到的往往是「你都說了多少遍了」。

    當他們嘮叨著好好吃飯,早睡早起,擔心著你過得好不好,聽到的往往是「說了你也不懂」。

    父母子女之間的聯系逐漸只剩下幾個稀稀落落的電話,難得的幾次吃飯。

    畢淑敏在【孝心無價】中寫得很準確: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可真正卻對伴隨在身邊「嘮叨」沒有一點耐心。

    是啊,年輕的我們總是健忘,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於是開始漸漸「粗暴」起來。

    真正的富養,是陪伴

    春節,簡直是老人們的大型曬娃現場。

    鄰居忘王叔叔說:

    閨女又給家裏買了新家電,我都說不要了。

    隔壁張阿姨說:

    兒子非得給紅包,我一看,還挺厚,非得給我。

    漫不經心的語氣,好似隨口一說,嘴角卻是掩飾不住的笑意。

    其實,他們不是攀比著誰家孩子有出息,誰家孩子賺了更多錢。

    言語之間談著錢,可本質是在炫「情」。

    馬東做【奇葩說】時特別忙,沒有時間陪媽媽。

    他心裏愧疚,不斷給媽媽打錢來彌補。

    有一天,媽媽特高興:

    「你看,我買了個包,歐洲皇室訂制款。原價19800,現價930。」

    馬東卻說:

    「真好看!媽,你眼光真好!」

    那晚,他愧疚地無法入睡:

    「爸去世後,我忙著自己的事,一周和媽吃不上一頓飯,老人家待在家裏,心裏孤單,只好看電視購物。」

    真正的「富養」,不是在對方身上花了多少錢,而是花時間。

    疫情過後,朋友紜紜跟父親的電話多了起來,時常還會影片。

    他們過去總是聊不了兩三句,便沒了話題。

    改變的契機源於「健康碼」。

    她耐下心來,教父親點開哪個軟件,如何掃二維碼。

    父親如同開啟了新世界,一邊跟鄰居炫耀,一邊讓紜紜多教教自己。

    從手機支付,到微信影片,再到如何發紅包,76歲的老人開心極了。

    以前,紜紜回家總待在臥室忙工作。

    常常跟父親頭靠頭坐著,盯著手機螢幕。

    就是這些小事,讓他們走出自己的世界,邁出走向彼此的一步。

    長期疏於表達而變得不鹹不淡的關系,也因此有了溫度。

    感情,不就是這樣的嗎?

    它需要時間和精力不斷澆灌,才能開出絢爛的花。

    什麽才是真正的愛?

    在傳統文化中,「孝順」更強調「順」,也就是很多父母常說的「聽話」。

    事實上,感恩和孝順並不是靠大道理學會的。

    它的本質是「愛」,源於親子之間愛的流動。

    我的朋友冰冰最近因為肩周炎,擡不起手臂,沒想到孩子主動提出幫她洗頭。

    為什麽呢?

    每到周末,冰冰就會帶上孩子,開車回到娘家,給媽媽洗一次頭。

    她說:

    「給媽媽買東西,她很少吃;買穿的用的,她嫌浪費;但每次給她洗頭,老人家就像個孩子一樣高興,漸漸就習慣了,像個儀式一樣。」

    孩子如何理解孝順,如何對父母表達愛,往往是父母教會的。

    正如莫言所說:

    「每個人從生下來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這種教育有言傳有身教,甚至我覺得身教重於言傳。

    你生活在這個家庭裏面,你的長輩,你的親人,他們是一種什麽樣的方式對待工作、對待他人。」

    我想會對孩子產生非常直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父母懂得孝順,孩子就會把這樣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

    相反,如果父母只在嘴上說著孝順聽話,卻極少為自己的父母做點什麽。

    孩子也不傻,他常常會全盤接收父母的「孝順」。

    因為「愛」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體驗。

    看過一段話,深以為然。

    「你總是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所以就不要怪孩子某次索取不到後,與你反目成仇;

    你總是習慣了假裝強大,所以就不要怪孩子對你的付出麻木無感,熟視無睹;

    你總是沒有界限的付出,剝奪孩子的成長機會,所以就不要怪孩子成年了變成離不開父母的巨嬰,一輩子吸你的血。」

    愛是彼此呼應的。

    種下關註,你會收獲陪伴;

    種下理解,你會收獲理解;

    種下愛意,你會收獲愛意。

    願你能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現在的雞湯文都在說富養孩子,

    殊不知,

    富養父母才是真的難於登天。

    —— End ——

    作者:芊和,一個4歲男孩兒的媽媽,熱情的生活家,冷靜的思考者,和你一起分享生活,感悟美好。本文圖片及素材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