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娱乐

如何评价由陈柏霖、郭采洁主演的电影【曾经相爱的我们】?

2021-12-06娱乐

我觉得,【曾经相爱的我们】的片方应该感谢所有上周末选择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的朋友(包括我本人)——

感谢我们不计前嫌看一个香港人导演、台湾人主演的北京爱情故事。

感谢我们在电影院里看了一场连电影都算不上的加长版诗朗诵MV都没有要求退票,只是去豆瓣默默打了一星。

当然也要感谢豆瓣,至今也没忍心给出评分,可能是怕给了评分之后,毕志飞自封的「烂片之王」头衔就该换届了吧(也确实该换届了,僧多粥少,靠拍烂片上综艺赚大钱这种羊毛可不能只让毕志飞一人薅啊)。

如果用一句话评价【曾经相爱的我们】,那只能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

离谱到家了。

此话怎讲呢?

整个观影过程用如鲠在喉、如坐针毡、如芒刺背来形容毫不为过,我失眠一晚上换的姿势还没这一个半小时里换得多。

大概是电影院银幕亮起来的那一刻,你就知道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所有预判,那些通过海报、预告片、主创阵容建立起来的预期,全部都是个笑话。

看到这个神似【后来的我们】的片名,看到陈柏霖和郭采洁双眼噙泪的海报,正常人脑海里肯定已经有了那么几个关键词,比如青春疼痛片、都市爱情、北漂;

紧接着再冒出一些对标影片,稍微好一点的有【我想和你好好的】(谁能想到八年前被骂烂片的电影放到今天已是难以逾越的巅峰呢?);

次一点的有【前任】系列、【后来的我们】;

再不济还有【荞麦疯长】【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这个档次的垫底(不能再低了,这已经触到华语都市爱情片的地平线了)。

然后你就会发现,总有人在努力刷新华语都市爱情片的下线。

跟【曾经相爱的我们】一对比,像【前任】这种有剧情(但很空洞)、有逻辑(但很幼稚)、有情绪(但很无聊)的电影简直就是神作。

因为以上三个要素,【曾经相爱的我们】通通没有。

剧情?

我不知道能不能管这部电影的内容叫作剧情,看起来它更像是一场大型试镜现场,导演出题,演员给出反应。

比如这里需要「分手」,演员就开始吵架;

下个场景是「较劲」,演员就开始互相掐脖子;

再下个场景,「重逢后吵架」,演员开始互扇耳光,互骂贱人。

看完陈柏霖和郭采洁两人的表演,我很疑惑,他们的演技是怎样做到十年如一日的?

尤其是郭采洁,顾里那一套在发癫和脆弱之间反复横跳的套路演了十年,也烂了十年,几乎上一部烂一部,居然还没有败光观众缘,居然还能不断有戏约、上综艺。

咱就是说,咱就是说哈,哪怕是在路边看两只猫打架打上一两个小时,都比看他们演戏有意思多了。

当然了,作为一部商业片,还是需要一定的商业元素。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没有剧情没关系,只要观众笑了就行。

于是导演就疯狂加塞烂梗。

有多烂呢?

陈柏霖和郭采洁演的是一对已经分手但又在工作中相遇的前情侣,两位都是同一家夜店的经理,冤家路窄分外眼红,处处都要对着干。

某天一位老板说想要喝到好酒,于是两人兵分两路,陈柏霖找到了一瓶陈年老酒,没成想郭采洁直接亮出杀手锏。

她让人抬出了一坛巨型茅台,大概有郭采洁本人那么高。

此老板看到后连呼好酒,赶紧拍照留恋,郭采洁遂胜出。

虽然咱也不知道所谓的「好酒」跟酒瓶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但总之这个段子确实逗笑了观众,比什么「金总您今天怎么没穿金色」这种台词强多了。

所以咱这个一星给的也是心甘情愿有理有据哈。

但是这样的段子也少得可怜,总的来说,陈柏霖和郭采洁这条线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分手、重逢、误会、和好,基本上都是靠喝吵架和喝酒解决的。

两人旧情复燃的契机是喝大了,一人一句「贱人」,一句一个耳光,打着打着就抱在一起亲上了。

爱情嘛,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就是这么毫无逻辑。

但如果你以为这就完了,那就太小瞧这部电影了。

年度第一烂片绝非浪得虚名,如果只是一对情侣毫无来由地分分合合,那不就成普通青春疼痛片了吗?

【曾经相爱的我们】绝不向普通烂片低头。

实际上,这部电影采取的是多线叙事,一共有三条线索齐头并进。

陈柏霖和郭采洁的爱恨情仇只是其中一条线索而已,至多只有三分之一的戏份,而海报上除了他俩的大头根本没别人,预告片把俩人为数不多的素材剪巴剪巴,愣是凑成了一部以两人为主角的纯爱片。

这种骚操作真的不算诈骗吗???(当然,资深院线观众对这种诈骗行为早已见怪不怪了)

实际上,本片还讲了一个北漂DJ与他的好哥们圆梦演艺圈,以及黄毛女为爱买醉偶遇备胎服务员的故事。

北漂DJ这条线,看似是一个励志+友谊的故事。DJ小哥的好哥们兼经纪人为了帮助朋友圆梦,掏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只求DJ小哥能够圆梦,自己则打算黯然回乡,从此与DJ小哥一别两宽。

但是为朋友倾家荡产这事,实在难以理解,再结合本片片名「曾经相爱的我们」,很难不怀疑这其实是一个深柜爱情故事。

至于黄毛女夜店寻夫这条线,甚至连段子都没有,只有黄毛女和小服务员无穷无尽的虚焦大特写,以及从来没看过书只看过两张王家卫电影台词精的截图就敢上手写剧本的编剧写出来的山寨台词。

顺便说一句,本片编剧署名为夏侯云姗,也是黄毛女的扮演者,一个非科班出身却资源奇好,一出道就能和成龙这样的顶级电影人合作大片的神奇女演员。

只是,这位女演员的气质,可比当年的大甜甜劣质多了。

当然,如果看了她在本片中疯狂蹦迪的本色演出,以及把无视公共道德、破坏电玩城机器当做恋爱乐趣的奇葩行为,没准就能理解甚至原谅这些故事为什么如此低级、幼稚和莫名其妙了。

这三条故事线本身毫无逻辑不说,每条线索之间的联系也不能说是微乎其微,只能说是毫无瓜葛,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曾进过同一家夜店。

打个比方,如果你去一家餐厅,服务员先给你架上一口大锅,然后在锅底给你煎上一块牛排,接着在锅壁上开始贴印度飞饼,最后来一碟臭豆腐乳当饭后甜点。

然后你问服务员,这些东西搅合在一起怎么吃??

服务员回答,他们都是食物,为什么不能放到一起吃呢?

就问你想不想当场报警吧。

更可怕的是,导演竟然还试图在各种场景里使用平行剪辑,把不同时空的毫无关联的两件正在发生的事情穿插在一起。

比如陈柏霖和郭采洁正在斗地主,突然就串场到DJ在赛场上深情朗诵本片主题句,接着回到两人斗地主,已经开始进入互掐阶段,再切回赛场,评委被DJ的诗朗诵感动得一塌糊涂。

就,如果我有罪请把我抓起来扔进监狱里判刑,不要这样折磨我好吗?

当这些毫无逻辑可言的平行剪辑越来越多的出现,我甚至开始怀疑这是不是导演的先锋实验,他是不是想挑战人们的观影习惯,就像梁龙在【导演请指教】里被叫停的短片一样,用考验观众忍耐程度的方式探索电影的边界在哪里。

如果是这样,那我只能恭喜导演,他成功了。

这部电影几度更名,替换导演名称,最终成功进入院线,成为一部需要观众空出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买票进场的电影产品。

因此,我无法证明它不是电影。

也就是说,如果这部作品可以被称为是电影的话,那么电影的门槛和边界确实也被它改变了。

所以本片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

非要为这部电影找一个主题,唯一能解释得通的,就是这些人都是北漂。

果不其然,DJ小哥在比赛中唱了自己的原创rap,其中大大方方出现了汪峰【北京北京】的歌词:

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里死去。

但整部电影体现出的气质其实跟北京没有任何关系,改成「 我在夜店里活着也在夜店里死去 」似乎更为点题。

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将夜店文化与电影艺术相结合,我甚至从这部电影的片头里看到了线下电影院的未来。

都说现在年轻人不爱进电影院了,那只能说明一件事——

传统的电影创作以及影院从业者固步自封,思维僵化,不懂创新。

你看看人家【曾经相爱的我们】的导演,始终抱有高度的艺术自觉性和敏锐的创新意识。从影片第一秒的字幕开始,本片就向观众展现出独特的夜店气质——

没有画面,没有同期声,全程黑幕,配上巨大的电音BGM和不断跳动的花体字幕,直到片名出现在大银幕之前,我都处于一种时空错乱当中:

这个影厅是租给夜店了吗?还是我穿越了?居然一直在打碟?居然一点画面也没有?我是不是该抖两下?我要不要站起来扭胯?要不要甩头?怎么办气氛都顶到这了一动不动好尴尬!

环顾四周,发现旁边的情侣们的脸上都挂着一副似笑非笑的、安详而又诡异的表情,没有人起身蹦迪,我那颗心才渐渐平静下来,看来我没有走错地方,这只是导演充满前瞻性的艺术手段。

前有毕志飞设章节小标题感天动地,后有张(房)小(祖)磊(名)拍蹦迪式片头惊世骇俗。

以后如果真的没人去电影院了,也不用担心,张(房)小(祖)磊(名)们多拍几部蹦迪电影,主角负责演段子,配角们负责喊麦和气氛组。

观众看累了蹦迪,蹦累了就看段子,文体两开花,啥都不耽误。

这样一来,观众得救了,影院得救了,华语电影的未来也得救了。

皆大欢喜,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