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娱乐

有哪些「小时候不以为意,长大后细思恐极」的影视情节?

2020-03-06娱乐

20171227更新:其实【西游记】中的这一回才是真正颠覆了我童年的记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从儿童期到青春期到成年后看原著,感受和认识是变化的。

在86版第21集【错坠盘丝洞】中,猪八戒变成了一条鱼戏弄在河里洗澡的蜘蛛精。

第一次看的时候上小学,看到这里就「嘿嘿嘿嘿嘿」好好玩,挺热闹的。

然后西游记就变成了暑期档,一到假期就播放。

猪八戒变成鱼蹭蜘蛛精们的腿

大了一点看这里就觉得,啊呀这样应该会很痒吧,猪八戒好讨厌,像是班里揪辫子的男生。

猪八戒玩儿完了站起来换了张面孔,凶神恶煞地要打死蜘蛛精们

再大一点,看到这里就觉得这猪八戒真不是个东西。之前抱着人家衣服一脸猥琐,然后舔着脸进到河里,变成鱼玩儿得挺高兴,完了就翻脸。

然后直到成年后看到原著,【西游记】第七十二回:缠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原著中是这样描写蜘蛛精们洗澡(其实是泡温泉)的:

「中间一段情,露出风流穴」。竟然是如此的直白露骨,看得我⊙_⊙

然后猪八戒调戏蜘蛛精们的场景描写是这样的:

所以猪八戒到底把赤条条的姑娘们怎么了呢。。

然后蜘蛛精们跑回洞府

蜘蛛精们嬉笑着从唐僧面前跑过

原来蜘蛛精们嬉笑着经过唐僧并不是在嘲笑唐僧啊。。⊙_⊙⊙_⊙

还有前面蜘蛛精招待唐僧,86版电视剧里是这样的:

蜘蛛精们给唐僧做了顿「斋饭」
唐僧一看大惊失色
是一桌子昆虫、炸鹌鹑什么的

小时候看的时候就觉得很对啊,书上写的蜘蛛就是吃昆虫的。虽说有鸡有鹌鹑也不至于把唐僧吓成这样吧,真够怂的。

很多年后原著中是这样描写这顿饭的:

哦,原来如此。。Σ( ° △ °|||)︴

20171225做一些佛教背景的补充,结合【西游记】该如何理解就见仁见智了。具体内容放在最后。

别忘了,小时候看的【西游记】更像是儿童电视剧,是偏离原著非常大的。不要因为一两个18+描述就说什么「【西游记】也堕落了」的话,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这是一部热闹好看的神话故事集。

原答案:

98版【西游记续】之【险渡通天河】中,观音菩萨是披头散发穿着轻纱薄衣的收服了鲤鱼精的。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孙猴子急急忙忙不顾小童子的阻拦冲进去找观音

猴子看到菩萨惊呆了:

观音披头散发脸也没洗正在削竹签子

过了会儿,观音编好了竹篮跟猴子说「走吧」

猴子本来心急如焚,但却叫住观音说「哎菩萨,我索性再等会儿吧。好歹。。您把衣服换了」

观音当时什么情况呢,没有梳妆,轻纱薄衣,明显是刚起啊。

而其他灾难现场中的观音是什么样子呢?

【美猴保唐僧】中给扮成妇人给唐僧送悟空的紧箍时的现身
看这珠宝、头饰、衣着、妆容
【祸起观音院】中收服黑熊怪
【坎途逢三难】中与黎山老母和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一起化身大美女,以试探师徒四人取经的决心
【偷吃人参果】中猴子去找菩萨
【偷吃人参果】中菩萨医活镇元大仙的果树时的衣着、珠宝、头饰
【大战红孩儿】中给猴子当救兵
【大战红孩儿】中把红孩儿收做善财童子时的头饰和珠宝
【真假美猴王】中告诉唐僧打他的是假猴子时的妆容、头饰、珠宝、衣着
【波生极乐天】中的观音

虽然【西游记续】播放时我不是小时候,都上大学了,但是知识储备非常匮乏。当时我以为,没有梳洗打扮的观音是一心惦记唐僧的安危,没有时间换衣服。

后来有一段时间对禅修和佛教故事很感兴趣,才知道。观音有三十三个化身,鱼篮观音是其中的一个化身。这个化身的来历是什么呢?

是娼女(可理解为纵淫的女人)

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化外之地,人们不知礼仪。观音菩萨便化作一个美丽的渔妇前来点化。观音菩萨承诺,谁能背诵她所教的佛经就嫁给谁,当地的男人们就开始背诵佛经,其中一个最粗鄙顽劣的人叫马朗如愿以偿,最终得到了菩萨的点化。所以鱼篮观音也叫马朗妇观音。

在此之前,唐中期就有马朗妇观音前身的故事。唐大历年间,延洲有一个纵淫的女子,人尽夫之。死后被葬在荒野路边,后一胡僧经过,焚香敬礼赞叹:「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众人开墓一看,果然是锁骨菩萨。

明梅鼎祚编【青泥莲花记】「观音化娼」引【韵府续编】说:「观音大士昔于陕州,化为娼女,以救淫迷。既死,埋之。故如金锁不断。」编者按语云:「陕州即马朗妇也,及前延洲当总为一事耳。」这里明确指出,观音大士为了救人于淫,化成了娼女。

观音手中的竹篮,是以性作为方便法门的标志。

那么观音养的鲤鱼又是什么呢?。。细思起来不由得嘿嘿嘿嘿嘿。。。

20171225补充:

「观世音菩萨」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在梵文里面,「观世音」的前半是观看、显现的意思,后半是声音的意思;

「菩萨」,在梵文里面,前半「菩提」是「觉」,后半「萨垂」是「有情」,就是有觉悟的人。同时「萨陲」又是「勇猛」之意,勇猛求菩提,即菩提萨陲。若能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肩负度己度人的大责,那就可以叫做菩萨。

所以, 「观世音菩萨」就是视觉和听觉中都能感受到的、以智慧拯救众生的菩萨。

【般若波罗蜜心经】虽然只有二百六十字,却很重要并流传最广。这是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所说,而经佛所认可的。

当时观自在菩萨同佛和许多菩萨和比丘、比丘尼们在王舍城聚会。随佛入定,他坐的观是「深般诺波罗蜜多」。【心经】中最广为流传的「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观自在菩萨坐观的方法。

「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排第一的「色」是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以及宇宙间一切的物质现象。

第二句同样非常著名,就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是翻译,可以不读|这句话是回答舍利子的发问的。意思是「舍利子啊,你不要见我「观空」,便即着空。要知道「空」不外乎「色」,并不是离开了「色」而单生出个「空」,所以」空「即不异乎「色」。但你又不要听我说空不异色,便从「色」上生执着之意,要知道「色」又不外乎空,并不是离开了「空」别有一个「色」,所以「色」又不异乎「空」。色空并不是两样东西,乃是一样东西的两种说法。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

这句就是观自在菩萨在教舍利子参透「色空」的秘诀。就像【易经】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行为下者谓之器」。「道」、「器」,「空」、「色」,都说的是宇宙间事事物物的本体和现象。

之后就是讲修般若波罗蜜多行的效力,好处,为毛儿修这个就「能除一切苦」了。观自在菩萨说完此经后,最后佛从定而起,对他所说的般若观行认可赞叹,所以很多人以为这是佛说的,但其实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观音菩萨说的。

观音其实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经成佛了,不过他为了济度众生,显菩萨之身,做了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并且于未来世显成佛之相。

他的化身很多,佛经里面有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种种。不同的派别中的观音,化身也是不同的。

婆罗门教时代,观音是一对孪生的小马,即双马童神,他是善神,可以使盲人再见光明,使公牛产奶、朽木开花,还可以让久不生育的女人生育等,后来佛教就把这种神话也吸收了,在观音头上加一个马头,所以叫马头观音。

耳熟能详的千手千眼观音,是密教六观音之一。其象征意义,据【佛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是表示能圆满普度众生,可以用千手护持,千眼照见,避祸消灾。

在印度,观音菩萨本是男性的,密宗一系的观音,大约还是男像,现存元代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就有八字胡子。

榆林窟第25窟中的观音像局部

在中国汉传佛教中观音变成了女性,最早出现的关于女性观音的传说是在南北朝时的北齐,据【北齐书】卷三十三【徐之才传】说,有一人生病,神思恍惚中,「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大约隋代这种传说已经流传很广,到唐宋以后,汉地的观音像,渐渐就大都成了女性了。

从男变女的原因众说纷纭,可能是因为女性的温柔、善良、母性、慈忍柔和的特征,也可能是为了满足改编者们的性幻想。但不管怎么说,观音菩萨的女性形象深入人心,并且非常广泛地推广开来。恐怕除了释迦牟尼佛、弥勒佛以外,观音菩萨是最为出名、流传最广的了吧。(据文献记载,在大乘佛教的各种菩萨中,观音信仰最为普及,广泛流传在印度、中国西藏与新疆、日本、东南亚等地,因此有关观音的信仰史事为数最多。)

评论里惊奇观音菩萨怎么就「化娼救淫」了?具体怎么操作的啊?

  • 宋叶廷【海录碎事】卷一三:「释氏书,昔有贤女马郎妇于金沙滩施一切人淫,凡与交者,永绝其淫。死葬后,一梵僧来云:‘求我侣。’掘开乃锁子骨,梵僧以杖挑起,升云而去。」
  • 观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二六【鱼篮观音像赞】引【观音感应传】。盖以好合诱少年诵佛经,故泉州粲和尚赞之曰:‘风姿窈窕鬓欹斜,赚杀郎君念【法华】。’
  • 【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 【宗镜录】也说到:「先以欲钩牵,后令人佛智,斯乃非欲之欲,以欲止欲。」
  • 【观音感应传】唐元和十年,陕右金沙滩上有美艳女子,提篮鬻鱼,人竟欲室之。女曰:「妾能授经,一夕能诵【普门品】者,事焉。」黎明,能者二十余,辞曰「一身岂堪配众夫,请赐【金刚经】。」如前期,能者复居半数,女又辞,请易【法华经】,期以三日,唯马氏子能。女令具礼成婚,入门,女即糜烂立尽,遽瘗之。他日有僧同马氏子启藏观之,唯黄金锁子骨存焉。僧曰:「此观音示现,以化汝耳。」言及飞空而去。(原答案中「马朗妇观音」的故事出处)
  • ……

    太多了,更别提有着强烈的生殖崇拜意识的古印度了,印度古代的文献典籍太多这种把「性」作为方便法门,以色设缘的记载了。尽管佛经中的菩萨是男的。

    菩萨为「行方便」,用所谓的「空」、「无相」、「无作」、「无我智能」等作为诱饵,来「熏修其心」,来教化众生,虽然这样会使自身陷于五欲的污泥中,但是,一旦达到目的,如其所愿,就会抽身而去,牵出欲界。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不过原答案中的最后那句是句戏言,关于那条鱼,原著中是「金鱼」,并不是金色的鲤鱼。

    【参考文献】

  • [唐]牛僧儒,李复言. 程毅中点校玄怪录·续玄怪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 [南宋]志磐. 佛祖统记卷四十一[M]. 大正藏第四十九卷,380.
  • [明]宋濂. 宋学士文集卷五一[M]. 万有文库本,881.
  • [明]梅鼎祚. 青泥莲花记卷一·记禅二[M]. 田璞,查红德校注.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 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M]. 大正藏卷十四,550.
  • [宋]延寿. 宗镜录卷二一[M]. 续修四库全书,1283.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七[M]. 大正藏第九卷,716.
  • 应慈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说】.上海佛学书局.2013
  • 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