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已更新【一、商细蕊带程凤胎逛的天桥那个破庙,根本不存在!】
【鬓边不是海棠红】第7集,商细蕊把程凤台带到一个庙,说这个庙呢,是以前宫里太监修的。如果只是当影视剧来看还好,但是如果细究呢,这个庙的位置是个bug。说三点:
1. 老太监被遣散出宫,因为生理问题往往不能回家乡,因会被排斥。他们最好的归宿就是提前打算,把寺庙作为退路。这是事实,明清历来如此。所以太监们往往在年富力强时,给寺庙捐钱啊、捐地啊。
但是,这种寺庙大都集中在海淀区,也就是现在中关村这个地方。大家可能不清楚,「中关村」原来叫「中官村」,顾名思义,就是太监的意思。在海淀区,分布着二三十家这样专门收留太监的寺庙、道观等。
2. 商细蕊是带着程二爷从天桥走着去的这个破寺庙,但是朋友们,北京城里离天桥最近的这种收留太监的寺庙也得是万寿兴隆寺了。而兴隆寺在北长街,也就是故宫和中南海中间儿。如下图:
朋友们,从天桥走着去,快点步速的话也要一个小时。这还是现在,放晚清民国,地铁二号线上的那个城墙还在呢,恐怕走着都没这么顺畅,没有个两个小时下不来。所以这是个剧情的bug。
3. 从商细蕊背后这块牌匾,能够模糊地辨认出这个寺叫做「承恩寺」。在晚清民国有没有收留太监的承恩寺呢,有,而且那确实是太监建的,明朝正德年间司礼监太监温祥。我一说明朝的太监,大家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了,专权、豪横、无耻,当然,太监的无耻源于明朝皇帝的无耻和不要脸。既然承恩寺存在,那么它在哪呢?
朋友们,这个承恩寺在石景山区,这个距离就不用我多说了吧,所以叫这名也是不合理的。
【二、姜荣寿拿着一个破瓶子当宝贝,我来揭穿下】
【鬓边不是海棠红】第7集,姜荣寿这个老狐狸拿了一瓶子,看他又拿放大镜、又是哼小曲的,最后还把它送给北平商会会长一起干坏事,你还以为这是个多么值钱的物件呢。但对于喜欢瓷器的人来说,哎,我看了真是闹心。何出此言呢。
我先给大家看三张对比如:剧中图、放大图、实物图。
一模一样,纯现代工艺的贴花产品,50块钱不能再多了。
可能你会说这是剧啊,干嘛那么较真。我其实就想说,真的,道具老师不能认真一点吗,看看人家【长安十二时辰】的道具,那真是良心剧啊。这瓶子对于喜欢瓷器的人来说,简直就是跳戏利器。
接下来,我们说点正经的。
这种瓶子看着形状挺特别,那这种形制的瓶子有据可考吗?
有。
这种形状的瓶子叫「蒜头瓶」,因为瓶口凸出像一头「大蒜」故得名。这种瓶子呢,最初是仿秦汉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所制作的,宋代开始有人烧制、元代少见,明清的时候比较流行。接下来我以我浅薄的瓷器鉴赏知识来说说蒜头瓶的一些特点啊。
1.姜荣寿拿的这种「红龙纹」的瓷瓶有根据吗?
其实,姜荣寿手里拿的这种瓶子想表现的是瓷器烧制的一种工艺,就是「釉里红瓷」,你看他手里的瓷瓶,上面是红色的龙纹,就是这个意思。但只可惜通过我给大家提供的放大图,可以看得出其实是件贴花的廉价货。那么,「釉里红瓷」是什么意思呢?
「釉里红瓷」和「青花瓷」一起被称为「釉下彩瓷」。就是用铜等矿物质在胚胎上描上图案,然后罩一层透明的油,再经高温烧制而成。因为铜等矿物质在高温时发生化学反会呈现红色,所以在透明釉里头就出现了红色的图案。好的釉下红瓷是很美的。比如我给大家看下面这件,元代釉里红云龙纹蒜头瓶,拿今天的审美来看,依然很厉害。
2.为什么「红纹蒜头瓶」在明清开始流行?
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姓朱,朱是红色的意思。所以朱元璋非常喜欢红色,让窑厂烧制了大量的红彩瓷。
但是明代中后期也有一些比较好看的青花蒜头瓶或者粉彩蒜头瓶,比如下面这两件都是明朝万历年间的瓶子,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左边:青花鱼藻纹蒜头瓶
高37.5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18厘米,直口下蒜头部分饰莲瓣纹,颈部饰花卉纹,肩部饰一周卷枝纹,腹部绘鱼藻纹。鱼儿呈各种姿态游弋,衬以淡色细笔绘出的水波纹,生动自然。口部书写「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横款。
(2)右边:五彩鱼藻纹蒜头瓶
高40.3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13.7厘米,通体青花五彩装饰,釉上彩有红、黄、绿、褐、紫彩等。腹部绘鱼藻纹,颈部绘折枝梅花纹。上下衬以变形莲瓣、卷草纹等。口沿下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横排款。
3.清代「蒜头瓶」什么风格?
哎,说多了闹心。元、明时期的蒜头瓶都还是挺好看的,具体来说就是简约、苗条。但到了清,尤其是乾隆时期,有一阵浓郁的「村儿」的风格,当然不是说它不好,清代康雍乾时期盛世太平、万国来朝当然工艺都是极好的,但是就是「太富态、太丰满、太圆润」,有点杨贵妃的感觉,我还是喜欢修长的哈哈。
我给大家看一件清乾隆时期的蒜头瓶:
这件瓶子高18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5.5厘米,以珐琅彩绘各式缠枝花卉,色彩艳丽。口、足、颈部饰以多道金彩,愈显金碧辉煌,华贵典雅。外底双方框内书蓝料彩篆书「乾隆年制」印章款。 乾隆喜欢玩,各种玩,光这些瓶瓶罐罐就有好多。乾隆朝宫中内务府珐琅作人才济济,分工更加具体,画师有专工花鸟鱼虫的余省、擅长人物花卉的金廷标等。工艺制作更加精细,【陶雅】说:「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但是,我还是觉得太油腻哈哈。
更多好玩的内容,欢迎点击关注我哦。
【三、第25集慈禧听戏的地方是个大bug!】
【鬓边不是海棠红】第25集,刘汉云回忆与宁九郎「不打不相识」的往事。宁九郎当时是慈禧身边的红人,天天给慈禧场戏;刘汉云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在慈禧听戏时上书大兴洋务。慈禧生气,想要处决了刘汉云,结果宁九郎灵机一动,用戏谑的方式救了刘汉云一命。
我看到这一段,注意到一个细节: 慈禧听戏的这个地方有一个大bug。
要想说清楚这个bug到底在哪,首先就得弄清楚回忆中,慈禧太后听戏这个地方到底是在哪。
清代有「三大戏楼」,分别是:
1. 紫禁城宁寿宫的畅音阁;
2. 颐和园德和园的大戏楼;
3. 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
看剧中这个排场,慈禧应该是在这三者中其一。
我比较喜欢古代的建筑,我观察和解读建筑的切入点有两个: 1.殿顶;2.楹联。
我仔细地看了一下这个剧中,慈禧听戏时的片段,前面戏楼中两侧的楹联如下:
山水协清音龙会 八风凤调九奏;宫商谐法曲象德 流韵燕乐养和。
那么,这幅楹联是畅音阁的呢,还是清音阁的呢,或者说是德和园大戏楼的呢?
清代这三大戏园,到目前为止存留下来的是故宫博物院的畅音阁和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虽然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被毁了,但是它的形制和楹联内容在史料中也有记录。
所以,通过这幅楹联,我可以确定,剧中慈禧看戏的这个地点应该是「颐和园德和园的大戏楼」。
但,这仅仅是弄清楚了这个情节看戏的地点,还没说到bug。那么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大家看这幅对联:「山水协清音龙会 八风凤调九奏;宫商谐法曲象德 流韵燕乐养和」,上联是「山水」、下联是「宫商」。对联就像读古本书,自古都是从右向左贴,所以「山水协清音龙会 八风凤调九奏」应该贴在右边、「宫商谐法曲象德 流韵燕乐养和」应该贴在左边。
而实际上,德和园大戏楼的楹联也确实如此,如下图:
但是,我把电视剧中的截图放大,大家看看剧中影视城的片场的楹联, 贴反了 ,如下图:
这就是我说的剧情bug之处了。
其实,电视剧既然都做到这个地步了,近乎完美了,可就差这么一点点。虽然很多人可能不会在意,但是总有像我一样喜欢古建筑的哈哈哈,看到之后不免就跳戏一番。
当然,如果作为电视剧、娱乐产品,无伤大雅,我也不过是借此来聊聊我想说的话题罢了。
顺便多说几句。
明确了这个戏楼是颐和园德和园的大戏楼,我们也就可以确定,剧中此刻慈禧坐的地方,也就不是宁寿宫畅音阁对面的「阅是楼」,而是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对面的「颐乐殿」了。
喜欢我的解读,那就点击下面的名片加个关注呀,我会跟着电视剧持续更新的,么么哒。
【四、安贝勒送的好茶,商细蕊吐了是咋回事?】
第18集,安王来商细蕊家,说他额娘过寿,想请商老板去他家唱堂会,还带了一袋茶,说是好茶。那为什么商细蕊喝了一口就吐了呢。
是茶太好他享用不了吗,当然不是,梨园行的名角有的是钱,什么好东西没用过呢,不可能把好茶当差茶。顺便说一句,当时的梨园名宿多有钱呢?我举一个例子,我们都说鲁迅很有钱,一个月公司350块现代样,所以他可以随便买蛋糕、吃零食,但和京剧名伶相比,就差远了。谭鑫培1912年到上海唱堂会,一个月包银1万块现大洋。云泥之别。
那这样说的话,就确实是茶叶的问题了。堂堂安王爷的茶,这么会不好呢?
这位安王爷,在剧中有几句交代,说是溥仪被赶出皇宫前,把贝勒晋封王爷的旨意都拟好了,就差盖章了。这就说明,他在溥仪离宫前挺受宠,再加上安王爷说他额娘以前经常陪慈禧在畅音阁听戏,可见一斑。所以当时老佛爷啊、溥仪啊一定会赏给他们家很多好东西,比如说这个茶叶。但这是溥仪被赶出皇宫前的时候。
那溥仪是什么时候被赶出皇宫的呢?1924年,记住这个时间。
我们再来说剧中现在是个什么时间。
陈仞香去东北给皇上唱戏,皇上还问到他舅舅姜荣寿,这句话可以用来时间定位。 溥仪到东北做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是1932-1945年的事。 而历史上这期间,有没有京剧名家去新京,就是长春演出呢,太有了。从1933年到1942年一直没断过,马连良、李万春、魏莲芳、李玉茹等都曾经去过。
那么好,我们就假设剧中的年代是1934年吧,那距离溥仪1924年被赶出皇宫也有整整11年了。
朋友们,安王爷拿着至少11年前皇宫里赏的烂茶叶去商细蕊家,这茶能好喝嘛。
而且,请角儿唱堂会,作为半个王爷自己跑上门,也说明是没落了。
最后说一句,这茶肯定不是普洱,因为北方一般不喝普洱。
【五、尹正的角色为什么叫「商细蕊」···】
我看了第一集,尹正饰演的这名梨园翘楚叫做「商细蕊」,有意思。 任何一个名字都不是随意为之,这个名字一定也有它的根由。
杜甫有一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头第七首是这样的: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我想,这一定就是「商细蕊」这个名字的由来。
对于杜工部的这几句诗,仇兆鳌曾经注解说:「‘繁枝易落’,过时者将谢。 ‘嫩蕊细开’,方来者有待。」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鬓边不是海棠红】的作者让这个角色叫「商细蕊」的原因。
我虽然刚开始看,但是尹正饰演的这个角色是个梨园新锐,所以,梨园行「繁枝」将落,商细蕊这样的「嫩蕊」正在慢慢开放、等待绽放。
我会持续追剧,也会持续更新本帖。
大家可以点击关注我,等待后续解读。
【六、程凤台的母亲为何叫「春萱」?】
【鬓边不是海棠红】第27集,佘诗曼饰演的二奶奶收到一封名叫「春萱」的人来的信,以为是程二爷在外头拈花惹草,于是就把信给烧了,她不知道,其实这个「春萱」是程凤台的亲妈。
之前说「商细蕊」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说过,作者起名字一般来说不会一拍脑袋给自己的人物一个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一般会有自己的「寄托」或「寓意」在里头,自古如此,【红楼梦】体现地尤为突出。那么,「春萱」这个名字有没有什么讲究呢?
一、萱
「萱」这个字,自古指代「母亲」,比如「萱堂」就是母亲住的地方、「萱辰」就是母亲的生日、「萱亲」是母亲的别称等等。
晚唐有一个诗人叫聂夷,写过这样的句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我们一看这首诗,就会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样的场景。所以,作者给程二爷这位从小就离开他、二三十年没见过面的母亲起名「萱」这个字,我觉得是有思考的。
二、春萱
再来说「春萱」,如果这个词改一个字变成「椿萱」,就更有趣了。
「椿萱」自古指代「父母」,椿就是香椿、萱就是萱草。
牟融【送徐浩】里有一句诗:「知君此去情偏急,堂上椿萱雪满头」,我呀,知道你这次去是有急事,但是顾念到你父母已经满头白发,还望照顾好自己、早点回还。
三、萱瑞堂
【红楼梦】中,贾政居住在荣国府的正房,通过林黛玉的视角给我们展示了贾政居处正堂匾额上赫然写着「荣禧堂」三个大字,当然为什么贾政作为小儿子为什么偏偏住在正堂这件事我原来有一整篇论文来讨论,这里不表。我想说,红学研究有一些人,认为这个「荣禧堂」是有原型的,就是曹雪芹家祖上的「萱瑞堂」。这个说法对与不对,我们今天不讨论,我只是想说「萱瑞堂」这个匾额。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多年任江宁织造,曹寅的母亲是康熙帝的乳母,就是奶妈,曹寅和康熙从小一起玩耍,可见关系之密切。好到什么程度呢?曹寅病了,康熙派人送自己的金鸡纳霜给曹寅服用。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都是住在曹家,自不必多说。康熙曾经给曹寅的母亲御笔题写过一个匾额,就是这个「萱瑞堂」,上面说了「萱」代之母亲的含义,且康熙亲口对曹寅的母亲说「此吾家老人矣」,可见母子之情溢于言表。
【七、程二爷的「顺王府」和「曹司令」背后隐藏的历史真相】
【鬓边不是海棠红】中有一个剧情设定很有意思: 作为巨商富贾的程凤台,多次出现要主动给「东北抗联」捐款的举动,并且还号召北平商会的其他商人捐款。
如果作为小说或者影视作品来说,那倒无所谓,娱乐嘛。但如果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这样写一定有这样写的现实依据的参考或者实际生活的映像。那么,他为什么要支持东北抗联呢?会有一定的现实依旧吗?
我觉得有,说两点。
一、剧中的「顺王府」有什么历史渊源?
第8集程凤台邀请辛博士来帮忙,带辛博士逛程凤台家的时候,他说他们家是当时多花了一倍的钱买的王府。哪座王府呢?随后,程凤台去样式雷家寻求帮助,跟样式雷说他们家以前是「顺王府」。那么,北京有没有顺王府呢?
有。
北京城内建有四十多座王府,其中有一家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府就是「顺承郡王」王府,简称「顺王府」。既然「顺承郡王」是世袭罔替的,那最早的那个顺王是谁呢?他叫「勒克德浑」,是顺治五年晋封的顺承君王,也是清初八大铁帽子之一。顺便说一下,这个勒克德浑是满洲正红旗人,是和硕礼烈亲王爱新觉罗·代善的孙子,而这位代善,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说,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的爷爷代善和清太宗皇太极是兄弟。
好,这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什么呢?
奉系军阀张作霖进入北京之后,顺王府被奉系汤玉麟没收了,汤玉麟自己住上了。1924年,张作霖进京之后,把这个顺王府作为「大元帅府」。大元帅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他自封安国军政府大元帅。
顺承郡王府家族的人委屈啊,再加上生活没有着落,不得已就请贝勒载涛居中说和,最后张作霖同意用75000块现大洋,把这座顺王府从顺王府家人的手里买过来,从此这个房产就是张作霖的了。
后来,日本侵占北京后,王府由日本宪兵队没收。北平解放后,政府又从张作霖亲属中购回王府,1950年成为全国政协办公机关至今。 1994年,顺承郡王府迁建至北京市朝阳公园东隅,并在后部修建了花园,改成了酒店。如今郡王府外花坛,绿草成荫,花园式的布局被人们称为休闲、散步、娱乐的「世外桃源」。
这个张作霖是奉系军阀,就是东北那疙瘩的。所以能够体会出住在顺王府的程凤台要捐款给东北抗日联军的意味了吗。不急,还有更好玩的没说完。
二、「曹家父子」有什么原型可考究吗?
【鬓边不是海棠红】里曹司令是程凤台的姐夫,曹司令有个儿子草贵修也是部队里的,下属们叫曹大公子「师座」。也就是说父子两人同一个部队、上下级关系。结合上面我说的「顺王府」的事情,大家觉没觉得这个「曹司令父子」和「张作霖父子」有点意思。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个小说写的就是张作霖父子,我是说小说的创作一定是有现实依据作为参考的,虽然有些时间线和情节对不上,但是作为创作的原型和参考,是完全可能的。比如,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虽然不是曹家的自传,但是绝对有曹家在鼎盛时期家里的生活映像和现实参考。
而剧中第3集,程凤台在给曹司令接风办堂会的时候,和曹司令聊起他的儿子曹贵修,曹司令说这个小兔崽子处处跟他对着干,说他跟一些「不清不楚的人、挨枪子儿的人」打交道。然后第4集,程凤台还说绝对不能让曹贵修把捐给曹司令打的钱给糟蹋了。所以从这里来看,「不清不楚的人」是不是就是日本人呢。
而实际上,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对日本人的态度确实是天壤之别。
在对待日本人的态度上,张作霖对日本人霸气不惧。他是一个真正的东北汉子,说粗话脾气大,这一点完全就是剧中「曹司令」的形象和人设。
张学良则不是,他读过书,做起事来注重礼貌,人也比较温和,倒像是一个南方人,远没有张作霖霸气强势,尤其是对日本的问题上。
历史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北伐时期,前方作战不顺利, 张学良从前线赶回,劝张作霖不要再和南方打仗,担心被日本人抄了后路,并说我们打不过日本人,要吃苦头的。
综上,「曹司令父子」的原型我觉得就是张作霖父子,而这也就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程凤台」再三强调要给东北抗联捐款的原因。看上去是家国大义,其实背后还有一些现实依据的参照和考量。
【八、商细蕊的干爹刘汉云有没有原型呢?】
【鬓边不是海棠红】第23集,刘汉云到北平考察,来到安王府看望病重的老福晋,牵扯出一段前尘往事。原来安王爷是刘汉云的座师,所以刘汉云对安王爷和老福晋感恩戴德。
之前说,小说的人物当然是虚构,但一般也有一些原型的引用和现实的参考。那这位刘汉云有没有原型呢。刘汉云自己说是晚清进士,还在清朝做过官。
请注意这几个标签:
1.刘汉云,2.晚清进士,3.前朝做过官,4.新政府要员,5.憎恨日本人。
符合这五个关键词的历史原型有没有呢?有。
晚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进士及第的状元叫刘春霖,请注意,这位刘春霖字石云,所以也叫【刘石云】。以上5个标签,这个刘石云都比较符合。
其实这个刘石云得状元,其实有一些侥幸在里头。
晚清最后一次科考是1905年,慈禧当政。当时科考的名单和试卷上报至慈禧,慈禧看了前十名,排第一的是朱汝珍,就是大臣们选出来的头一份,慈禧看了朱汝珍的文章很是喜欢,但是一看这名字,朱汝珍,又是前朝国姓、又是有珍妃的字、又是广东人,所以慈禧不喜欢,于是点了第二的刘春霖为状元。她觉得刘春霖的名字寓意好,天降甘霖、惠泽大清的意思。于是朱汝珍就变成了榜眼。
后来日军占领北平后,大汉奸王揖唐在日本人的压力下,想借刘春霖曾是状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长、满洲国教育部长等要职,被他严词拒绝。满日伪当局因此恼羞成怒,派日伪军抄了刘春霖的家,用刺刀把他全家人赶走,并将其历年收藏的书画珍宝洗劫一空。1944年1月18日,刘春霖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辞世,享年72岁。
【九、姜荣寿家里的那个铜炉有什么讲究?】
剧中梨园行会会长姜荣寿给我们的印象,是天天摆弄他那些数之不尽的古董,很豪横的样子。可是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他无论是在客厅、卧室、偏堂、饭厅,旁边的古董摆件都是那么几件。
出现最多的就是这个小架子和这只铜香炉。原封不动的搬过来搬过去,我都替这些工作人员感到心累。架子上没有什么能上眼的,说说这个铜炉吧。
一、剧中多次出现「宣德炉」
大家一定听过「大明宣德炉」这样的说法,这个铜炉就是「仿的」明代宣德年间的铜炉,制作非常精妙。明代的狮子香炉有一个特点,就是三足鼎式,然后带俩耳朵,狮子一般放在铜炉盖上当成把首。
明代统治者特别喜欢狮子,认为它是祥瑞动物,有记载说原来紫禁城里曾经养着数百头各国进贡的狮子。所以狮子的形象也会反映到日常的器物上。
现在国内外留存的真的「宣德炉」一直是个「悬案」,因为即使是博物馆里的宣德炉也被认为十有八九是明朝后期或者清朝期间仿造的。我所知道的宣德炉,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里都有收藏。
给大家看一件广东省博物馆的宣德炉:
二、宣德炉的铸造起源
明代宣德年间,暹罗国(现在的泰国)国王剌迦满蔼进呈一批优质的风磨铜给 宣德,宣德便决定用来铸制香炉,派工部官员监造。并参照商周青铜礼器与宋 代名窑瓷器中的精品样式,铸制出鼎形、簋形、鬲形、甗形、钵形等多种款式的供炉。这些宣德炉不是单纯的仿古器皿,它是参考、借鉴商周青铜礼器与宋代名窑瓷器中古朴典雅的特质,加入新的时代风格与创意元素,显现出宣德炉艺术 的精致、新颖与美观。
宣德炉以风磨铜为主要原料,配以金、银、锡、铅等多种材料精工炼制而成。普通的铜器经过四次提炼已属优质,而 宣德炉至少经过六次提炼,最精者反复 提炼达十二次,实属空前。
三、那为什么当时宣德炉这么受欢迎,反而后来存留很少呢?
明朝末年,崇祯年间因社会动荡、内库空虚,是的,崇祯帝就是吊死在煤山那位,崇祯皇帝下令将库藏历代铜器发交宝源局熔毁改铸钱币,宣德炉亦在劫难逃。 所以,传世的宣德炉极为稀少。
【十、钮爷喝的玉泉山的雪水泡的茶有什么讲究?】
第13集,钮爷在奇王府作客,七王爷和宁九郎在下棋。宁九郎让钮爷喝茶,说那是「玉泉山的雪水」。这里有两个问题: 1.玉泉山;2.雪水泡茶。
1. 先说雪水,在【红楼梦】第41回的回目叫做「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说的是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途经笼翠庵到妙玉这里讨茶喝。妙玉给老太君贾母奉了一杯用雨水泡的老君眉。一转身,带黛玉、宝玉、宝钗进屋喝的茶是用三年前梅花上收的雪水泡的。宝玉说这茶轻浮无比、赞赏不绝。就是好。可见,雪水泡茶是一件极讲究的人干的极讲究的事。
2. 再说玉泉山,玉泉山在颐和园西,因这里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所以叫「玉泉」。据说乾隆帝游江南时,随车装着玉泉水,供路上饮用。但到了济南,一尝趵突泉,认为比玉泉水还要清冽甘美,就把天下第一泉的美名又赐给趵突泉。并从济南开始往南,改用趵突泉水。
【十一、安贝勒穿的朝服为啥和其他人的不一样?】
【鬓边不是海棠红】这个剧的道具不免粗糙, 但服装却很考究 。
剧中老安王福晋过寿,贝勒府大摆宴席、唱堂会,邀请满清遗老和好友参加。我们可以看到好多人都穿着「朝服」,就是满清官员的官服。但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安贝勒的服装和其他大臣的服装不太一样。安贝勒的朝服的补子是圆团状,而其他大臣的朝服补子是方形,这有历史考据吗?
有。
清代官服有严格的定制,服装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区分等级一个非常重要的物件。
我们可能都听过说「华夏」这俩字是怎么来的。 【左传】里头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合起来,就是华夏,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你看这俩字本身就包含着礼仪的意思,而在封建社会,礼仪的一个表现样式,就是在正确的品级穿正确的衣服、见不同的人穿合适的衣服,等等。
清代的官服的配置,或者说官服制度,是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初步制定形成了,当然后世也在这基础上做了一些完善。所以, 清代的服装制度,是一套完备的服饰典制。 不管皇帝还是文武百官都不能逾越典制,需要按要求穿相应的服饰。根据身份的高低、场合的不同,要穿不一样的衣服。当然,多说一句,皇帝与百官的服饰要相呼应,同一场合不能出现两种形式不一样的服装,这也是服装制度的一种。比如说皇帝在着吉服时,臣子不能穿常服袍,所以文武百官的服饰也有礼服、吉服等样式,当然,礼服、吉服配有相应的冠,就是帽子。
我们先从【鬓边不是海棠红】这个剧中安贝勒所穿的衣服开始,待会再来说一下冠,就是所谓顶戴花翎。
一、官员的补服
皇帝的补服我就不多说了,这里着重说一下文武大臣的补服,有什么制度。
补服是文武百宫的重要服装。在样式、用色与王公贵族的补服没有很大区别,「皆为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比袍短一尺左右,门襟有五颗纽子的石青色外衣。」但重要的是,官位品阶不一样,需要用不同的「补子」,一般来说,皇家的人,除了皇上,比如王爷、贝勒、贝子等皇子皇孙、王子王孙,补子是圆形,以象征其皇家血脉;普通文武大臣的补子形状均为为方形,而这其中,文官的团状补子里画的是鸟,武官的团状补子里画的是兽。当然,不同的鸟和不同的兽,就代表了官阶的不同。
皇帝及皇子皇孙的补服,不用多说,肯定都是龙纹,所以他的衣服叫「龙袍」;而王公贵族、王子王孙的补服,绘的都是蟒纹,所以他的衣服叫「蟒袍」。
下面我主要说一下,补服上「蟒纹」的使用。
在清朝服饰纹样中,蟒纹的出现率也是极高的,一般用于王公贵族、文武百官的朝服、补服和蟒袍中。出现在服饰中的蟒纹,一般以蟒纹的数量和蟒爪趾数来区分等级位份。蟒袍中最高地位当属五爪九蟒,多用于皇子、亲王和郡王服饰上;官员最低的文武七八九品官及以下官员只能穿四爪五蟒的憐袍,其它位份的官员蟒数皆在二者范围内。补服中补子的形状分尊贵,圆形补子比方形补子更高贵,圆形补子中的蟒纹有正蟒和行蟒之分,顾名思义,穿正蟒纹饰的要比穿行蟒纹饰要尊贵,这与龙纹是有互通性的。朝服上的蟒袍以正蟒和行蟒的区别为依据来划分等级,和补服中使用蟒纹官品做比较,朝服中可以使用的憐袍的范围更广一些,文武七品以上的朝服中都可用蟒纹做装饰。
如下图:
【鬓边不是海棠红】这个剧中,安贝勒作为「贝勒」,其理应服「四爪蟒纹」,而我通过截图放大来看,该剧服装组确实也是这么安排的,可见是研究过一番的。
二、顶戴花翎
冠上有两件东西值得研究,「顶戴」和「花翎」。 在百官服饰中,「顶戴」和「花翎」是两部分。
1.顶戴
「顶戴」是百官的冠顶,主要是相对于帽子上镶嵌的宝石而言,通常用宝石的品种和素金的样式来辨别身份等级的尊卑,和朝珠的佩戴一样,也是清朝中辨别身份品级的特有的方法。
如一品官员的朝冠顶戴,是以冬珠镶饰,还加之红宝石,顶座是镂花的金座;官二品小红宝石镶饰,加之镂花的珊瑚相配,顶座与官一品相同。
如下图:
2.花翎
「花翊」,最初是皇帝赐予的一种特殊恩赏,代表着荣耀,不是一般官员可以得到的,随着社会发展,在顺治帝时对花领的佩戴做出明确的规定,花翎自此与品秩有了关联。
花翎、蓝翎和染蓝翎三者也可统称为花翎,三者么中,花翎是一种孔雀领,只是上面带有类似「目晕」的花纹,形似眼睛,所它也是三者中最昂贵的。「眼」的数目多少,可以直接体现身份等级、官品大小。
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顾名思义,三眼为最贵,其余次之。花翎是身份的象征,发展到清朝后期,赏赐范围逐渐扩大道光以后,过去「非军功不准保荐」至那时则是「若建绩大臣及赏赐王公宗室子弟,并行围,较射,礼赞娴熟赐顶赏赐花领,皆出自特恩。」
后来则更有了捐翎的例制,并明码标价「花翎七千两实银,蓝翎五千两,不准折扣。」
【鬓边不是海棠红】这个剧中,安贝勒的顶戴花翎按照他的地位和品级,应该是红宝石顶、三眼花翎,而剧中恰恰也是这样的,说明服装组对于这一点还是极有研究的。
【十二、【鬓边不是海棠红】出现的戏曲剧目有哪些?】
【鬓边不是海棠红】讲的是关乎梨园行的事儿,那必然有大量的戏曲戏剧,我看了一下,的确选择非常精良,下面我来借由这个剧梳理一下其中的一些戏剧戏曲名段,给大家做一个普及。其他剧目,后续会逐步更新。
第一集38min左右:【百花亭】,梅派
这一集,汇宾楼外挂出的大幅海报叫做【百花亭】,其实就是【贵妃醉酒】。
这个剧经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加工点缀,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讲的是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第二天,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
第二集22min左右:【虞小翠】,徐派
这一集,商细蕊在程二爷堂会上唱的是【虞小翠】,这个剧的故事原型是【聊斋志异】里的【小翠】这个故事,由创徐派之称的徐碧云编演,现在不怎么在舞台上出现了。
这个剧讲的是王太常幼救狐免雷劫,既长,生子元丰奇傻,狐化身老妇,故送女虞小翠为元丰妻。小翠日与嬉戏。王给柬与太常不合,拟害之,小翠借游戏诓给柬劾太常谋反,证据不实,给柬反被罪。小翠又乘元丰沐浴,捉纳瓮中闷死之,王妻怒责小翠,元丰忽复活,傻气顿失。后小翠误碎玉瓶受责,乃明言己为狐女报恩,负气而去;元丰思女成病,一日游故园,与小翠重逢。
第三集4min左右:【人面桃花】,朱琴心
金瘸子组织京剧义演为抗战捐款,之前商细蕊说要唱【二进宫】,但在这一集实际上唱的是【人面桃花】。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源于崔护的那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朱琴心曾演出。欧阳予倩有改编本。
讲的是博陵书生崔护落第闲游,偶经杜曲村,口渴,见一家有桃花,叩门求饮,遇少女杜宜春,互相倾慕,订后会而别。崔护友吴是仁疑其有邪行,假称崔父病,诓之回里。次年崔再至都,往访杜宜春,桃花依旧,女则不在门中;乃题诗于门,惆怅而去。杜宜春回家见诗,悔失交臂,思念成疾,昏梦中遍寻崔护不见,一瞑不醒。崔护重来,知其死,求其父许其抚尸大哭,杜父不忍拒,宜春闻崔哭声复活,二人结为夫妇。
第三集7min左右:【打严嵩】,麒派
在义演现场,商细蕊不满姜家父子把义演的钱私自给金瘸子,所以冲上台又唱了一段老生剧目【打严嵩】,来讽刺金瘸子。这个剧老生各流派都唱,商细蕊在这里唱的是麒派。
讲的是明朝嘉靖年间,严嵩独揽朝政,排除异己,并在府中鸠营密室,私造九龙王冠,欲谋纂位。其工匠邱、马二人被常宝童诱入他的开山府,作为严嵩罪状的人质。御史邹应龙秉性耿直,对严嵩专政,极为愤恨。他以献好心为名进入严府探其动静,乘机取得了严嵩的信任,将其诓进开山府。邹应龙暗至开山府与常宝童定计将严嵩痛打了一顿。严嵩离开常府决意上金殿参奏常宝童。为了便于验伤,严嵩恳求邹应龙在其面部做伤,邹应龙又在御街上把严嵩痛打了一顿,最后还得到严嵩的称谢。
第三集17min左右:【霸王别姬】,梅派
商细蕊在平阳唱戏时,在曹司令家里唱的是【霸王别姬】,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经典名剧之一。
讲的是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命李左车诈降项羽,诓项羽进兵。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在营中与虞姬饮酒作别。虞姬自刎,项羽杀出重围,迷路,至乌江,感到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
第四集8min左右:【救风尘】,昆曲
商细蕊在程二爷孩子满月酒的堂会上,本来要老一段秦腔【包公赔情】,但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师姐,气愤之下,念了一段【救风尘】的道白。
【救风尘】是关汉卿的戏剧代表作,但是在惩恶护善的基调中,反映出风尘女子的辛酸生涯。浙江昆剧团曾改编此剧,由贝庚编剧,周傅瑛导演,张娴饰赵盼儿,王傅淞饰周舍,龚世葵饰宋引章,于1958年6月27日参加浙江省暨杭州市纪念关汉卿创作活动七百周年演出。近代一些地方戏如京剧、越剧、锡剧也都曾对【救风尘】剧进行改编演出。
第五集12min左右:【晴雯】,荀派
商细蕊和姜登宝等搭班唱戏,这一段被陷害的时候唱的是【晴雯】。
【晴雯】,是京剧荀派名剧,取材于清代曹雪芹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描述贾宝玉的丫鬟晴雯,因遭王夫人等人迫害,被逐出大观园,最终死去的故事。
第五集38min左右:【小上坟】,花旦
这一段【小上坟】是商细蕊唱大轴前的一段过场戏。【小上坟】是花旦戏,本来是一个来自民间的传统歌舞小剧,根据于莲仙先生生前的演出本编印的。
讲的是刘禄景进京求官,多年未归,讹传已死。其妻萧素贞受娘舅虐待,逼嫁未从。时刘禄景得官,回乡祭祖,值萧素贞正在上坟。夫妻相见,不复相识。萧素贞控诉受虐待情形,刘禄景亦取出信物,夫妻乃相认偕归。
第五集42min左右:【长生殿】,昆曲
商细蕊这一段【长生殿】唱的让程二爷怀疑人生、让在座的各位痛哭流涕。【长生殿】是由清朝洪昇所作昆曲传统剧目,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共五十出。
讲的是唐明皇继位以来,励精图治,国势强盛,但他却从此寄情声色,下旨选美。因发现宫女杨玉环才貌出众,于是册封为贵妃,两人对天盟誓,并以金钗钿盒为定情之物。安禄山一到范阳,招兵买马,妄图进兵中原,夺取天下。此时,唐明皇还沉湎在声色之中。唐明皇奔逃蜀中避难,在马嵬坡,军士哗变,杀杨国忠,更逼杨妃。唐明皇无奈,被迫赐杨妃自尽。后来李隆基有一天做了一场恶梦后,访得异人为杨玉环招魂。临邛道士杨通幽奉旨作法,找到杨玉环幽魂。八月十五夜,杨通幽引太上皇魂魄来到月宫与杨玉环相会。玉帝传旨,让二人居切利天宫,永为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