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娱乐

演员需要沉淀,但王一博那么忙,有时间像有些小生一样沉淀自己上大荧幕吗?或者说他有没有沉淀?

2021-04-11娱乐

提问者之前的几个类似问题都有看到,就在这个回答下写写看法。一来作为戏剧专业研究者,这算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二来不算王一博本人的粉丝(路人粉,关注他的作品和发展),可以换个角度来探讨,也刚好借由这个似是而非的问题聊聊演员养成价值观上的一些常识性误区。

简单来说,提问里的四个小分句和分句本身的逻辑关系,我认为是错误的,这是基于一般意义上的演员培养而言;更不要说放在王一博这个已经成名、拥有繁重工作内容的个体身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是最基本的原则。那么这个回答我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关于演员的时间和沉淀,第二部分关于大荧幕和沉淀。

先来说说提问者描述的这一对矛盾:「演员需要沉淀而王一博非常忙」。不是别人对提问者的表达能力苛刻,而是在帮你疏清语义关系而已,毕竟先搞明白你的困惑是什么,再解疑就比较容易。正常情况下,大家不会误解「沉淀」的含义,问题出在和后面的关联上:如果要与他的忙、他的没有时间形成对立关系,那么这里这个「沉淀」只能表达「闲、没有工作」这一个语义。但是显然,「沉淀」和「赋闲」不是一个意思,对于演员的养成来说,二者所起到的作用也天差地别。

先说「赋闲」对一个演员来说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在真正的从业者看来, 「赋闲」对于演员的职业生涯来说只有损害 ,你非说有人能从「赋闲」的时光里得到养分反而滋养了他之后的发展,那不是源于「赋闲」本身,而是忍住痛苦把所有的消极因素尽量转化为辅助他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把损害尽量降低。我从来不会鼓励我学生在家闲着,什么工作机会都要去争取,动起来就比不动强。二十来岁的人,放着在实打实的拍摄中提升自己、和前辈老师学习、和著名的编导合作的机会不要,在家里养花喝茶请个所谓的表演老师一周上两节课就告诉自己比别人都清高都懂如何沉淀自己,那是自欺欺人,那是自废武功。肉身搏杀,最能体会这个行业的竞争残酷,从而让自己时刻清醒、努力、保持最好的竞技状态;天天泡剧组,最能接触到这个行业前沿的发展动向、让更多优秀的前辈和导演看到自己以争取更好的拍摄机会;年年有影视作品播出,第一时间接受市场和大众的检阅、反馈,从而调整戏路扩大受众群体,不断刷新已有的成绩……没有比这更好的职业状态了,这是基本的常识。一个连续五年能有头部影视作品播出的年轻演员,和一个拍一年歇三年的年轻演员,同等资质和心智水平的情况下,一定是前者提升更快。强调一点,我说的是本身就很优秀的前提下,那种只能接烂片连演五年还在演差班底小制作烂片的,说明本身就资质平庸在挣快钱,你让他赋闲还是工作,区别不大;但是退一步说,合格演员只要在工作,无论班底是否优秀,就能保持一定水准并最终大放异彩,郝蕾就调侃自己是接烂片成长起来的,可就连她也没闲着,这些作品打磨出了一个最有质感的女演员;朱一龙以前的很多作品,都没眼看,但是他的表现是立得住的而且一直有稳定的作品输出。我姑且相信你认为王一博属于佼佼者,那么就符合我们之前的判断:一直拍片哪怕无缝进组一定强于所谓的「赋闲」。

至于所谓的赋闲带来的痛苦,什么卧薪尝胆、精神的濒死体验、人生经历对角色塑造的帮助,把这些视为塑造杰出演员的必要条件,我直说了,那是扯淡。苦难来了不闪躲,但没有苦难不为工作机会创造条件而要为体验苦难创造条件,那这种人职业观有问题,学校不提倡,导演不敢用。要么不够资格要么丢了工作还要找说辞,哈佛没录取我就说老子还看不上呢我自己在家学也一样,那就请便。我非常敬佩的张颂文老师接受采访时说起片约不断的当红演员都是满眼羡慕,他可是过了十年没戏拍的痛苦日子,论「沉淀」,谁能比过这样的演员?但人家是怀一颗平常心,绝不卖惨,在少数的作品中认真完成表演并且尽可能争取出演的机会,一直在前线,没戏拍就带学生,才有了现在。

接下来说说「沉淀」,我知道提问者可能想说的「沉淀」并不同于刚刚我们提到的「赋闲」,尽管在语义逻辑上这才是真正对应「忙碌无暇」的;你想说的「沉淀」,无非是说演员需要有时间观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学习、有时间阅片等等,而不是无缝进组开机杀青、变空中飞人、综艺代言忙不停。还是那句话,不考虑实际情况的下结论,结论只可能是错的。关于「沉淀」,至少有两个层面的问题需要考虑:进入职业生涯之后,演员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之间的关系;影视作品的制作和排片周期。

  1. 职业期演员的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之间的关系

「静态学习」,或者具体到演员培养,聚焦的是系统的戏剧理论知识和阅片量积累,这确实需要比较安静和集中的学习条件。王一博是偶像出身,无论是韩国的以适应镜头表达为目的所进行的表演培训还是后来在国内自行报班参加表演课训练(可能我的具体信息不准确,欢迎更了解他情况的粉丝朋友指正),相比于专业院校四年全日制的戏剧学习,还是略显不足,所造成的一系列客观缺陷,这也是事实。也正是如此,国内一流的表演系对在校学生的课程学习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就是为了给他们打下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他们职业生涯的基本格局提供一个保障。

「动态学习」是什么意思?动态学习的核心在于交互性,把所积累的知识通过交互与实践加以深化,从而内化为个体的一部分,由认知上升为深度理解和产出,培养出行为风格和审美直觉。演员培养的许多具体环节,比如课堂的小品练习、排演话剧、观剧交流会和大师课、相关讲座,乃至简单的影视拍摄,跟组实习等等,都是动态学习的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相对独立,穿插出现。

但是这种明显的分野,以及专家们为你精心规划的学习内容,在进入职业生涯之后正式结束。因此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演员来说,情况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作为一个在院校工作的戏剧研究者为什么会多关注一下王一博的发展,就是因为他在当下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让我们可以反思目前科班教育的培养方式中的一些问题(多说一句怕有杠精,这是我留给自己的功课而已,不会在现实生活中的任何公开教学场合说一句有关王一博的内容)。 首先 就是为本科学生精心规划的学习计划,依然做不到专人专项的量身定制,为了最大程度保障基本盘有效,也就意味着会或多或少忽略每个学生个体性的学习特质。然而王一博作为明星,他请表演老师也好,他在剧组直接和前辈学习也好,类似于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就具体问题进行解决。我直说了, 在好剧组拍摄,就是天天在上大师课 。而且是手把手教,直接出教学结果,想想都觉得爽到头皮发麻(王一博这孩子总是学了点啥技能就爱说「太爽了」。他能学习把自己学爽了,居然还有人质疑他有没有动力提升自己,他那个钻研劲儿你摁着他让他别学了都拉不住)。 其次, 正是因为一博没有经历过由学生到从业者的身份过渡,他一直把自己当作有着天然缺陷的学习者,而演员这个职业,巧了,就是需要终生学习。毕业生们没了学校专家为你制定每学年的学习内容,你还能不能保持自主学习的动力、学会如何搭配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的内容?如果再加上面试难进、进组艰难的情况,一个不小心就成了「赋闲」的情况。但王一博的工作节奏和受教育背景不允许他松懈,所以反而能刺激他在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之间不停穿梭,如旋转陀螺,在一种繁忙到近乎眩晕的节奏中依然保持着平衡。

说完好处,说说可能存在的问题。「沉淀」最需要时间的一种表征,可能就是读书了。大家可能觉得我姑且相信演员在拍戏片场或者出综艺的空当也能琢磨角色,也能思考,他录【天天向上】还能观察到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但是有没有时间读书阅片呢?一个当红演员拿不出一整周完整空白的时间读【第四堵墙】会不会成为一个大问题?我认为不会,你能想到的,他的表演老师早就想到了,不光想到,还可以和他一起直接解决掉。也就是说, 调整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的比例,或者将静态学习的内容切割、转换放入日常工作从而把接受知识变为主动产出作品,是王一博一直在做的事情 。举个例子,【第四堵墙】里有一个章节讲的是解构主义的戏剧呈现,还在末尾讲了电影艺术的崛起对当代戏剧(以解构主义为主流)的影响;而在一个采访里,王一博说他最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是【低俗小说】,并且在和章子怡合作拍摄的短片中运用了「戏仿」(parody)的戏剧手段回应【低俗小说】这部电影。这就说明,如果我们把【第四堵墙】所提到的这部分知识理解为文本和认知所达成的静态闭环,王一博看完【低俗小说】并且拍摄了短片,这实际上已经打破了这一闭环,作为一个学习者,完成了对解构主义戏剧核心观点的理解、拼贴和再创作。如果仅仅是读这本书,往往容易将解构主义戏剧的内容和电影艺术冲击的内容割裂来看(当然,我绝不是说读书反而没用,而是说在转换率上,文本阅读较为有限,毕竟他又不是做戏剧理论研究)。依此类推,他可以在短短几年内对诸多抽象的文本概念加以深度理解,并将这种积累直接转化为有效的戏剧创作,我以为,这才是从业者所梦寐以求的有效「沉淀」。

当然,如果有人想强调演员也需要非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随散的阅读与思考,我举双手同意,不过还原到实际情况我觉得稍微有点强人所难了。不仅仅是行程密不透风的当红明星,我们每个人也都需要非功利性的阅读,让文字滋养我们的灵魂。如果有王一博身边的工作人员看到这里,请麻烦没收他的手机或枕头,让他在剧组拍摄、滑滑板、练字帖之余继续读【雪莱诗集】,谢谢。

2. 影视作品的制作和排片周期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如何将所谓的「沉淀」进行切割,转化为配合艺人工作节奏的有效提升。注意,这不是我在进行假设、提建议,而是王一博本人确确实实这样做的。接下来想谈的是,除了主观因素,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客观因素就是,影视作品的制作和播出周期很长,市场往往等不起。也就是说, 「演员需要沉淀」在现行的市场条件下是个错误的判断,演员更需要的是被看见

我们来看王一博作为演员的履历。放在国民层次的市场印象中,他依然是新人演员,可实际上他从有作品到现在已经过去五六年了。如果从他作为男二参演的【人间至味是清欢】算起,也已经过去四年了。按照通行的影视行业算法,进入到核心演员群体(在腰部及以上份量的作品中出演三番及以上角色),他五六年来的影视实绩是【人间至味是清欢】(2017)、【陈情令】(2019)、【陪你到世界之巅】(2019)和【有翡】(2020-21),以及待播的【冰雨火】和【风气洛阳】(尚未定档)。从好的角度来看,王一博的影视实绩转换率是非常高效的:【人间】是上星剧男二,【陈情令】爆火让他拥有超高热度,【陪你】拿了金鹰奖最受观众喜爱的男演员,【有翡】进一步拓展古装戏路和国民度。

但是我之所以想列出来是想说另一个问题:如果王一博这种公认的马不停蹄且片约不断的演员,目前的产出和排片依然不能保证每年都有热播剧为他加深演员印象,那我们的市场留给青年演员的生存空间是可想而知的。例如邓伦仅仅是2020年没有电视剧播出,就作为一个现象引发行业内的相关讨论(而从单纯的专业角度来看,邓伦作为演员的表现是稳定处于90后男演员第一梯队的)。相比之下,我们来看一博。以德塔文年度报告为参考,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数据:(1)2019年,也就是一博爆红的那一年,市场上播出的所有电视剧作品中90+95后男演员(有署名的主配角)总出镜人次是376,而尽管主演了【陈情令】和【陪你】两部头部作品,王一博资历尚浅,并未进入年度电视剧头部演员行列(电视剧行业专业景气与商业价值艺人Top 30);(2)2020年,市场上播出所有电视剧作品的90+95后男演员总出镜人次是401,在【有翡】播出获得较高关注度后,王一博依然未能进入年度电视剧头部演员行列;(3)除了统计市场总体头部演员,德塔文报告还依据题材类型对演员参演作品进行划分,而综合2019和2020年的表现,王一博的最好成绩都出在古装类型上,分别拿到了古装演员的第二名(2019年)和第十五名(2020年)。这就是说,从行业和市场的综合印象来说,经过两年的考察,王一博目前的影视标签是「古装」、「非头部演员」,并且与近400人/次的同年龄层次同性别的演员争夺市场份额。【特别说明,根据德塔文报告和相关行业报告显示,2019年和2020年,王一博确实是整体市场的头部艺人和顶级流量,但尚未进入 电视剧 行业的头部艺人行列。】

所以,要破局,2021年至关重要。 转换或深化戏路、跻身头部演员行列、扩大市场份额是王一博需要凭借【冰雨火】和【洛阳】等待播剧完成的突围目标。 所以,一个青年演员,在自身实力强劲和头部市场推动的双重作用下想要完成初步的、突出重围的目标,尚且需要至少三至四年的时间,五至六部电视剧作品的锤炼,居然还有人认为演员是「等」出来的、「沉淀」出来的。这至关重要的【冰雨火】是在疫情刚维稳、【有翡】杀青之后、同期录制【天天向上】和【这就是街舞】等综艺的情况下拍摄出来的,到现在都没有定档,而2021年已经过去一半了。如果像提问者说的,要慢一点、多沉淀,按「正常」的档期来,那【有翡】拍完休息休息去准备录制【这就是街舞】,11月进组去演【洛阳】,【冰雨火】就可以推掉了。结果就是,到了2021年德塔文报告出来的时候,王一博的影视标签依然只有「古装」这一个类型,他在近两年内都不会和「正剧、军旅」题材的作品有任何关系(别忘了,【冰雨火】和【理想照耀中国】的特殊关联);同样,在2020年底的电视剧行业前景规划中,频频提到的」正剧发展会迎来新气象,年轻艺人带动军人形象重塑「(见2020年度微博白皮书报告)词条下也不会有王一博的名字,并成为行业动向的标杆。

总结:不去快马加鞭不停拍摄不同题材的作品,王一博难以延续和提升与影视行业同频共振的顶流气象,难以尽快跻身国民级优秀演员的行列,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提问者后半部分的疑问,就更有意思了:

」王一博有时间像其他小生一样沉淀在大荧幕上吗?「

我们姑且提取几个关键词来解答一下:」其他小生「、」大荧幕「和」沉淀「。

  1. 」大荧幕「和」沉淀「

我以为,电影不是用来」沉淀「的,相反,是用来」飞升「的。不管是演绎质感上还是人脉资源上,电影是需要踮起脚尖」够「的,并非想去演就能去演。尤其是电影新人,主要靠两种方式进入圈子:「御用」和「挖掘」,可惜,王一博两者都不沾边。刚刚谈了这么多,几乎没有涉及王一博的任何电影作品,因为目前为止,他也确实缺乏成熟的电影角色(赵书宇和红孩儿不提也罢)。

这就是目前的困境:作为超人气偶像、准头部电视剧演员,23岁的王一博依然没有斩获电影作品(我知道在拍【维和】啦,但还没有上映)。提问者说王一博应该去大荧幕沉淀自己,拍五部快餐电视剧不如演一部好电影,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哈。我的理解是, 他在自己没有准备好之前不会这么做,在没有被市场看重之前没有机会这么做, 懂??这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演绎质感的要求 。电影的表达方式和电视剧不同,对演员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这就意味着,在踏足电影行业之前,王一博需要进行训练方式的调整和阅片量的积累。看懂没,这种所谓的」沉淀「远远先于大荧幕的呈现,功夫下在幕后,电影作品只是一个演员沉淀过程的汇报而已。而王一博迟迟没有电影上映,从主观角度来说,我认为这是他对电影艺术尊重的体现。可能得益于在【天天向上】多年的历练,总有」拜师「或者亲历一些行业的机会,我发现他对于各种职业门槛的尊重高于一般的年轻人。就连舞蹈这种公认的强项,他也经常强调自己与职业舞者(比如职业BBoy)之间的区别。他反对浅尝辄止,在 Vogue Film 的采访中说:「你不能只学一个表面的样子:赛车只学一个姿势是不能上赛道的,舞蹈学摆几个姿势是没有办法上舞台的。所有的事情要做好,都是需要时间和功夫。」所以还未练好本事就空降某一艺术门类的事儿,王一博是做不出来的。当然,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写过,他其实是适合电影表演的,从去年搭档周迅的【花的游吟】的电影短片也可以看出,选对路线,他的风格在大荧幕上相当出彩。所以如果有好的团队和剧本,配以打磨之后更为松弛的表演技术,未来王一博的电影作品是值得期待的。

电影市场的不稳定性 。好的电影作品可以打磨演员的质感,也可用来冲奖,赢得更多的好口碑,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不过如果真的持续关注华语电影,我不太相信有人认为目前的电影圈是一个纯粹的」贴金行业「。流量演电影,翻车的不少;撤档、删改、资本博弈、制作团队出现问题的情况屡见不鲜,电影本身的质量和市场口碑也是参差不齐,能够为演员赢得的曝光持续性差别也比较大。近五年来叫好又叫座且主演是青年男演员的电影作品,着实不多,而王一博在这方面,还没有晋升为电影方考量的第一梯队。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只选择电影作品、磨三年基本功赌一部电影做跳板,并非明智之选。哪怕走品质之路,最好的选择也应该是 高质量电视剧提升国民度+有特色的电影作品(3:1) 这么个搭配思路。相比于电影水平的不稳定性,我并没有觉得就演员的培养来说,电视剧就一定低于电影,能够在电视剧片场认真拍摄,好好提升,这也是一种沉淀。同理, 没有一种艺术形式本身能成为演员品质的保障。

2. 」其他小生「与电影资源的稀缺。

把对比范围缩小到」其他小生「,这倒要谢谢提问者,而且这也说明,」小生「由于年龄所限,只是人生的某一阶段,王一博目前虽然忙成个陀螺,不过当他不是」小生「了,工作节奏肯定会有转变。

记得我在RADA访问的时候,接待我的英国教授谈起演员的年龄就很感慨,他说戏剧对演员的年龄最包容,三十岁的演员和二十岁的演员可以演同一个角色的AB角,电视剧次之,而电影最苛刻,尤其是顶尖团队在选用演员时,差一岁就是一个档,选角导演挑人的时候只会将相近年龄的演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所以按这个理解,90后男演员如董子健、邓伦、李现、屈楚萧、彭昱畅等,不应该在提问者的设想范围里出现了。那么比较公平的人选是95后有突出电影作品的男演员,我能对标的有代表性的演员只有刘昊然和易烊千玺。这篇文章不进行任何专业方向的比较,只从演员的发展路线来看,王一博的选择为什么不同于刘昊然和易烊千玺。

(1) 时间节点的早晚 。刘昊然进入演艺圈就是13年被选中出演电影【北京爱情故事】,这时的易烊千玺刚加入TF Boys,王一博还在当练习生准备出道;而到了17年和陈凯歌导演合作的【妖猫传】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的95后电影男演员,王一博此时连电视剧【人间至味是清欢】还没有播出。接下来的两年,易烊千玺发力,凭借组合的国民级影响力和资源背书,以及专业能力的悉心培养,到了19年,电影【少年的你】上映,广受好评,第一部主演的作品就成了代表作,而王一博在这一年刚刚演了部网剧成为「新晋流量」,飞速提升的只是商业价值而非影视实绩。所以,早入行,早被看到,早参与好的电影团队项目,这就使得刘昊然和易烊千玺以非常亮眼的成绩成为「少年形象」的代言人。尽管实际年龄相差不大,但是入行早晚直接决定了王一博已经和这一类电影形象擦肩而过了;而以他13-19年的表演水平和影视资源,在行业定级中根本无法与这两位演员相较。这不叫王一博「落后了」,而是起跑时本来就不在一个组别里。(2) 核心优势的差异 。刘昊然和易烊千玺都拥有在中央戏剧学院就读的经历,他们的核心优势就是走专一化的演员路线(不是说他们不上综艺不做代言,是说职业规划上的核心优势)。而王一博的核心优势,必须结合他的从业经历来看,是一个多线推进的状况,演员身份只是其中之一,这一点他自己非常清楚。从吸引受众的角度,王一博的粉丝很多是他的舞台粉爱豆粉;从市场和资源的角度,他作为一个影视后台薄弱的艺人,需要大量的商业曝光来维持超高人气和多栖艺人的品牌形象,这就需要相应的时间和资源之间的置换与博弈。我倒是想让他在大山里拍一整年电影不露面,为什么要分时间出来拍代言物料呢?可这种要求是出于对现有的资源市场的无知与偏见。目前为止王一博对影视作品机会的争取,既需要在专业能力上被认可,也需要商业价值和品牌形象上被认可。你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有的演员选择闭关演了部电影,那看不见的部分意味着根基已稳、精准冲锋的坦然。王一博,作为一个后来者、外来者,目前过不上这种日子。此外,多栖发展,也确实是王一博作为艺人,在这个时代需要肩负的某种责任。破圈、破局、打破自我的边界,20年到今年上半年的种种过往,不多说了,正是多重身份的核心优势带给他的、带给我们的。这是他不需要「复制」昊然和千玺两位优秀艺人已经走过的道路的原因。

写到这里,窗外天色向晚。我不禁在想,在这个问题背后,似乎触碰不到多少留给王一博的爱意,也触碰不到多少人情味:他被耽误的那些年,他没有工作的那些年,他不停辗转于各个专业领域寻找机会的那些年,真正了解过他的过去的人,大概只会感慨红了真好;而如今,他刚刚在电视圈有了水花就有人质疑他为啥没有电影作品,他为了贴合角色增肌健身、想在大荧幕上有所突破又有人担心他不够爱豆不够貌美。。。过分的患得患失不仅没有意义,有些担忧甚至根本不成立——就像这些似是而非的、与演员养成相关的判断。记者问一博,街舞节目组来联系你时,你有什么感想?

他说: 「终于来找我了。」

简单的一句话,却同时饱含着自信,淡定与感恩,长舒一口气的释然,少年心性下蓬勃美好的野心,甚至能听到漫长等待之后活动筋骨的声音。一束光打在他身上时必定光芒万丈,无须与任何人比较。「终于」来了的,必是恰时来的。而这句话,也可以回应所有的质疑,有关所有看似「迟到」的尝试和「迟到」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