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自己就能感动所有观众么?
有时我常常在想,当看电影的时候,我们试图获得什么呢?一场两小时的消遣,一次视觉盛宴,还是一次短暂的逃离。或许兼而有之。但很多时候,电影似乎并不能满足这个简单的需求,一如电影【不虚此行】一般。
我发誓我是怀着满腔热爱走进电影院的。很想看看当【琅琊榜】中的梅长苏和飞流走入现代世界,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尤其是他们二人并不常出现在电影屏幕上。一切都凸显出电影的难能可贵。
问题是,导演完全打破了我的期待。
电影以「悼词编剧」闻善这个身份寻找人生的意义。闻善时刻在观察,观察世界,观察人类。他试图从这种窥探中寻找到正确的切入点。他试图扮演一个倾听者,一个记录者,一个串联一切的人。他看着他们的悲欢离合,用手中笔去写出关于这些陌生人的悼词。可笑的是,从头到尾没听到一句真的悼词。也完全不喜欢闻善一直刻意营造地丧丧人设。
电影谢幕的时候,我不禁质疑自己,我究竟在等什么啊?虚度两小时以为真的不虚此行么?还要期待点什么?难道是【入俭师】这样的电影么?抱歉,你只能得到另一部【燃冬】。
我又回想起我看【燃冬】的场景。当时也是一个午夜场,我兴致勃勃地冲到电影院,以为我要看到什么令人期待的电影。毕竟周冬雨,屈楚萧,刘昊然三人也都曾经在电影屏幕里大放异彩,但在【燃冬】里他们只有别扭造作的演出,以及看起来破碎又无处安放的灵魂。无病呻吟使得一切成了一出无可挽回的悲剧。我甚至能听到有人大声地抱怨。
我还回想起一个朋友和我说的至理名言。倘若你写文章是自娱自乐,那你无论如何写都没关系。倘若你想获得更多关注更多评论,那你便要迎合观众的心意,写更多叫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所以写出来的内容分为两种,自己喜欢并欣赏的东西,观众喜欢并欣赏的东西。当然,你总会在观众中找到一小撮受众,这部分受众和你的喜好高度一致,似有知己之感。但通常情况下,世界与你中间隔着几个光年。
电影和写作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倘若只想拍给自己看,无论剪辑成什么样,那都没关系,因为你只是要满足自己,让自己感觉到快乐。这世界没有谁比你更懂得自己。所以也只有你自己的剪辑能更符合自己的审美,表达自己的思想。
但,倘若你是想要赢得更好的票房,让更多观众喜欢,就要放下唯我独尊的心理,要以更多观众的需求为需求。既然面向普罗大众,为何不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故事。
回到开始提到的问题。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我当然愿意看到很多种不同的生活,这些展现他们生活过的痕迹,他们存在的意义。但如果仅仅是零零碎碎的片段拼凑起来,却没有一条明晰的可升华的主线,那一切就只是素材,而不是成片。
譬如【燃冬】,譬如【不虚此行】。我明白他们都想表达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刻意消磨了一切。也完全能感受到导演水平有限,无法让人共情。
所以,现实是,有些导演感动了自己,有些导演感动了观众。可能,感动自己的导演还要吐槽两句,是现在的观众太浮躁,看不懂电影。呵呵。好的电影绝不是叫观众从屎里找糖,叫观众去为导演为剧本找补。
以上。
延伸阅读||
对不起,【燃冬】公费恋爱真的不好看
为什么推荐所有人都去看电影【孤注一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