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娱乐

怎么评价电影【一点就到家】?

2020-10-03娱乐

特别选择在云南旅游的时候在当地电影院观看,在第N次看手机+打哈欠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后悔」。

1,这是「实习生版」的创业悬浮剧。

当魏晋北与彭秀兵相遇,并在之后遇到李绍群时,我们就是到这三个人会合伙创业并成功。

我以为这部片子会花大量篇幅去讲他们如何成功怎样努力, 谁知道彭秀兵只依靠嘴炮就说服了村民放弃茶叶改种咖啡,没多久就引起了国际大公司星雀的注意,几个兄弟吵了一架光速复合然后名扬万里?

都还没经过小范围市场验证,就把茶树都推了,村民们也太天真太可爱了吧!

魏晋北和心理医生一次没头没脑的对白,就一下子解了心结,这个看哈利波特的心理医生是什么来头?有没有联系方式啊!

一个最近离最近快递站都要二十几公里的村,短短几年就把咖啡带到了李佳琦的直播间。物流怎么发展的?市场策略是什么?咖啡的口味到底和星雀的产品有多大的差异?

三个有「北京」背景的青年,来到村里就开始洋洋得意地大展拳脚。看到这个画面,当时脑子里就浮现出每一个来到公司的 实习生

是的,没错,实习生

他们往往会高屋建瓴,方方面面批判产品的方向,大到公司策略、小到交互设计,方方面面都是问题,每一个地方都等着他们大展拳脚。

可当你细致问问。规划的可落地性?用户需求调研的颗粒度?可用的资源是否经过评估?性价比?

对方便会一脸懵逼。

2,这是一部每个桥段都在意料之中的套路局,编剧野心勃勃地想讲完时下流行的所有母题,但却什么都没讲的电影。

如果可以拉通看一点到家的剧本,我相信「北京」这个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应该在20次以上。每一次主角念到「北京」我都要起一次鸡皮疙瘩。「我在北京的心理医生可以推荐你」、「我在北京的客户」。 编剧生怕大家不知道这里讲了一个「逃离北上广」的家乡母题,只能不断地把北京变成名词、形容词,出现在主角的对话中。

当李绍群提到父亲的时候,我就想着,完了,又要来一个「父子代际」主题。果然,一个代表咖啡一个代表茶,父子由冲突走向和解。

好吧,如果你要讲代际主题,那起码要让冲突和和解以情节来推动,可是编剧偏不!父子冲突的戏码通过李绍群嘚吧几句就交代了,后期没有任何父亲理解儿子的心路历程。当电影最后主角提到村里有一个人订了咖啡,坐在前排后排的观众都在小声嘀咕「是他爸爸定的吧」。

是的,是他爸爸订了,两个人就这样和解了。

还有「自我实现「的母题。编剧应该是个「符号」爱好者,用那出现几十次的北京来代指逃离北上广,再用那只勤劳飞翔的虫子来代指魏晋北与乡村、与生活的关系。

我并没有觉得这种符号不好, 只是当主角们口中的「北京」、魏晋北的「虫子」、彭秀兵的「风口上的猪」如此残暴没有任何铺垫的出现的时候,只会感觉到编剧的偷懒,毕竟「贴标签」就是最粗暴的叙事方法。

哦对了,到电影最后我万万没想到还有「科技进步与传统文化」主题,电商的发展导致乡村集市的消失,通过一次采访没头没脑地强行拔高一波主题,生怕这锅大杂烩煮的还不够烂。

3,口号式的台词+为了推动主题而强行设置的叙事

如果说整部电影中什么片段最让人如坐针毡如芒在背,那一定彭秀兵为了说服乡亲们种咖啡发表的那段「高水平演讲」。

作为一个北漂青年,他真的出口成章,善用比喻。可能是因为太像高考作文,看完电影后他说了什么我啥都记不住, 只记得他那个反复出现、令人牙酸的方言「jio印」,仿佛是在强调。看,我的演讲里出现了方言「jio印」,我还是那个好清纯好不做作的乡村青年。

至于黄路村的人们也是好清纯好不做作,一段全篇画饼的发言就瞬间俘虏了他们的心。如果说是生活中其他的事情我没有怀疑,可这是和一家老小生计相关,就这样轻信了吗?真的为村民的未来担心(算了,担心也没用,他们只是受到主角摆布的工具人罢了)

为推动主题强行叙事。编剧为了展现「成功」主题,给李绍群打上了追求自己真正喜爱的理想主义青年形象。可是通篇下来,我们只是通过言语知道李绍群放弃了很多去种咖啡,然而不到几分钟他的咖啡就获得了银奖、再就是要被高价收够、再就是三兄弟和解走向世界、最后再到那段尴尬的父子和解。

通篇没有苦难,只有成功。得到太容易、失去也不痛不痒。几个关键阶段几乎没有叙事铺垫,像是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PPT,编剧就差用大字表明,好了我们现在从part1农村创业探讨进入part2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板块。

好了,以上就是看完整部电影的想法。整个观影过程我都无法与主角共情,只能在几个编剧抖机灵的片段里干笑几声,感慨一句三个主角都挺可爱的,然后想一句,好了接下来是不是要探讨「父子和解」主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