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家居

中国古代照明用具是如何发展的?

2022-12-18家居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对光和热产生了向往和追求。 在中国原始社会生活的先民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观察,他们逐渐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来烹煮食物和照明发亮,自然界的火就是最古老的照明工具,后来经过历代祖先不停地改进技术和装备,就出现了专门用来固定照明的物品——灯具。

战国时期的贵族家中就已经出现了少量的灯具,并将它带入到了墓葬之中,汉代之后随葬品中灯具逐渐增多。

在之后的朝代中青铜灯、石灯、竹灯、瓷灯等花样层出不穷,近代甚至出现了玻璃灯等新兴灯具。而照明灯具所使用的燃料也是丰富多彩,包括动物油、植物油、石油、蜡烛、植物等。

一、古代照明用具演变

1.先秦及秦汉

远古时期的人类主要用自然界的火光来照明,之后随着生产力和技术逐渐进步,出现了固定的照明工具——灯具。 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灯具出现在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但是制作粗糙,且形制不固定。

考古发现春秋时期灯具固定成型,【周礼】中也记载周王室或诸侯国有专门掌管取火照明的官员。据考证早期的灯应该是脱胎于礼器和食器「豆」,用烛钎将上盘下座相连,保持稳定。从形态的相似性上,商周时期的豆多陶制和青铜制。

由于后来人们用青铜豆来作礼器,于是战国时期又产生了「镫」字,之后又出现了形声字「燈」,从「火」旁表明灯的照明特征。

后来「燈」简化为「灯」。 从「豆」「登」「镫」「燈」「灯」的字形演变可以看出,器皿的功能不断发生变化。

用柱连接上盘下座成为中国后世灯具制造的基本模板。从春秋至两汉时期,灯的实用性减弱,在社会法律制度和礼乐制度的不断成熟的背景下,更朝着祭祀礼器的方向发展。

战国时期的灯具主要有豆形灯、簋形灯、连枝灯和人物形灯四种铜灯。秦代以青铜灯设计精美而著称。

汉代青铜灯在秦朝的基础上设计更加精巧,比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长信宫灯的造型部分结构独特,将实用性、科学性、美观性有机结合,体现出汉代制灯艺术水平空前。

宫廷贵族多用精美异常的青铜灯具,上面刻有官营作坊「中尚方造」、「少府造」的字样。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照明设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时期,但是由于青铜灯制造材料贵重,生产数量有限,适用范围仅限于宫廷贵族。

而普通百姓则多使用陶制灯具,简单粗陋,偏重实用,在贫苦家庭和偏远地区还保留着火塘这一较为原始的照明取暖方式。

2.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制瓷业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瓷器原料来源广泛,造价低廉,推广难度小,所以青瓷灯逐渐取代青铜灯成为主要照明工具,民间开始广泛使用具有一定造型和装饰的油灯。

同时石雕工艺的发达与普及推动石制灯具走上历史舞台。 除此之外,蜡烛的逐步推广使得油灯独步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烛台开始大量地出现。

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灯具装饰出现莲花纹瓣和人物动物的造型,普通人家的照明仍然采用原始的薪束方式进行照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烛灯有烛盘式和烛钎式。 由于烛盘式灯的灯芯装置很随意,燃烧速度较快,油脂中的碳未能充分接触空气,致使在空中漂浮产生黑烟,模糊了光线。

魏晋时期的烛台除了有常见的浅腹敞口灯盘,又出现了新的管形烛灯。这种管形烛灯多为陶瓷所制,又可细分为单管型和多管型,单管型包括南京出土的东吴青瓷羊形烛灯和青瓷熊灯等; 多管型包括江西出土的南朝莲瓣纹四管烛灯等。

3.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尤其是唐代一些大型都市的市坊制度逐渐松动,夜市开始出现,为照明工具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经济环境,这一时期灯具的主要功能更加多元化,将实用照明和装饰三者融为一体, 同时夜间照明的彩灯设施和蜡烛制造业迅速发展。

隋唐时期,生产白瓷的市场广阔,尤其是唐代邢窑工艺水平高超,白瓷灯具成为隋唐时代上流社会的奢华用品,造型精美、色泽圆润、工艺考究,原料精良。金属、玉石、玻璃等新材质不断成为灯具的燃料。

宫廷和灯节之中大量出现实用兼装饰或纯装饰性质的灯,比如灯树、灯楼、灯笼、走马灯、松脂灯、孔明灯、风灯。

4.宋元时期

宋代日常生活使用的照明工具一般为油灯、烛灯、火把三类。由于油灯制作简易、价格低廉,多为劳动人民及寒门子弟所使用。

最受宋人欢迎的是油灯,由于蜡烛比较明亮而且油烟较小,因此烛灯多用于富贵之家的娱乐等夜间活动中。夜间行走、军事活动、旅游探险以及山民日常照明都用到火把。

宋代的油灯多用陶瓷来制作,也有用铜、铁等金属制作的油灯,由于瓷灯较金属灯具更为节省灯油,价格也相对低廉,因此深受宋人的喜爱。瓷灯的釉色多种多样,当时最流行的是青瓷灯。

在宋代油灯通常十分简易,使用普通的小碗或小钵盛上灯油就可以充作灯盏来照明,因此油灯的实用率最高。单盏油灯、壶式油灯、壁挂式油灯、计时油灯、五管灯、火把松明等各种花式层出不穷。

二、古代照明燃料发展

1.战国时代

战国时期还不具备发达的榨油技术,虽然雌麻和大豆的种植已经普及,但食用的情况较多。

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将植物灯芯固定在油脂中, 确切地讲这应该被称为「脂烛」, 因为其中并没有「蜡」,不同于现在的蜡烛形状。但是至少在汉代以前,灯具燃料主要以动物油脂为主。

2.两汉时期

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最早提出灯具的燃料包括蜡、脂。南越王赵佗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进献可作为灯具燃料的五斛石蜜和二百枚蜜烛,汉代的蜜烛用蜂蜡制成,之后出现了黄蜡所作的蜡烛。

汉代出现或盛行的灯具燃料还包括牛油等动物油脂固态燃料、兰膏、漆、麻油等多种类型。 先秦战国时期以兰膏为燃料已经出现,发展到秦汉时期更加流行。

兰膏指的是兰香提炼出来的膏,本质上是一种植物油;【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以人鱼膏为灯,这里所谓的漆极有可能是由桐树子榨取的桐油;麻油在西汉早期应已被使用。

兰膏、漆、麻油等在常温下呈现为液态,不便于保存,只在少数灯具的灯盘中留下了油渍的痕迹。

3.魏晋隋唐

魏晋时期,上层社会普遍使用蜜蜡或蜜烛,许多皇帝赐予刚过世的功臣百斤蜡,以作为长明灯的燃料。 魏晋南北朝甚至出现了使用灌注法制作蜡烛的技术,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已经明确提到灌注法。

魏晋南北朝之后,植物油榨取技术突飞猛进,取代了之前作为烛灯燃料的动物油脂,成为主要照明燃料,油灯的使用范围逐渐广泛。

同时贾思勰还写道植物油压榨法和植物油作为燃料,明确指出苴麻和红花子等油料植物的种子可作植物油燃料。乌桕油是当时点灯最好用的植物燃料,油菜子油、亚麻子油、棉子油的质量相对差一些,而桐油和桕油质量不好。

隋唐五代时期,植物油已经占据了一半多的燃料市场,贩卖方式更加多元化,走街穿巷的移动式卖油商贩增多,油铺和行业组织形成规模化效应,榨油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隋唐时代照明工具的改进和照明技术的进步。

4.宋元时期

1.植物类燃料

宋人经常用的植物类燃料主要包括生于湿地或沼泽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灯草(龙须),灯芯草蒸熟晒干可以点灯或是做灯芯、烛芯; 与芦苇相似的多年生草本水陆两生植物荻草,也是一种易燃的植物。

在南宋度宗时期曾经帮助宋军照明在襄阳城对抗蒙古军;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易燃烧植物蜀葵,种子含脂肪油,便于在雨夜中使用。

南宋名将岳飞少时家贫,曾经燃烧薪柴来代替灯烛;松树的木材和树脂都可用于照明,北方山区的百姓为节省开支多伐松木以代灯烛;柏树的树脂、树油、果实、枝节都富含油脂,柏木也可以直接点燃照明;

桦树皮光滑易燃,多为薄层状剥裂,也是一种理想的燃料,苏轼在【东坡全集】中就两次提到用点燃桦树皮来照明;栗也可以直接燃烧照明,燃烧亮度高、烟气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室内植物燃料。

2. 油脂

宋代普遍种植胡麻(芝麻),实用性强,除此之外,宋代还流行陕西地区用于食用和燃灯的杏仁油、红花子油;乡村用的旁毗子油;

两广地区使用的乌桕子油;容易熏黑物品、烟气重的桐油。由于机器有限,宋代多是人力用木槽压榨熟油料的制作方法。腊月榨的植物油还有防虫特殊功效,但是冬天植物油容易上冻,致使油灯昏暗。但仍是宋人比较常用的灯油。

宋代的动物油脂燃料以鱼油为主,南方沿海地区也多用鱼油来做燃料点灯;大理国的居民多取鲸鱼的脑髓和眼睛炼油点灯。宋人多采用熬炼法获得动物油脂,通过加热将固态的脂肪炼成液态油脂。动物油脂比较粘稠,在冬日里更容易被冻结。

宋代人在唐人的基础上更广泛应用石油(石烛),主要用来制墨和照明。石油点燃明亮,延续性强,但缺点是油烟太浓,容易将衣物熏黑。因此宋人多使用石油做室内照明的燃料。

3.蜡烛

虫蜡分为熔点低的蜂蜡(黄蜡)和熔点最高的虫白蜡两种。白蜡是白蜡虫雄幼虫所分泌,质轻色白,熔点较高,烛泪不易下淋。公元十三世纪末我国白蜡虫的养殖已自华北淮河一带扩 大至江南地区。

白蜡虫的寄主树主要有白蜡树、冬青树等。 白蜡莹澈透亮,用来作烛则烛泪不淋,深受宋人喜欢;红蜡则用植物颜料将蜡烛加以染色,是用来给蜡烛染色的一种染料。

宋人还制造出了色彩斑斓的「五色蜡烛」被皇帝赐给结婚时的贵族亲王。宋人还在蜡烛中添加香料,做成香蜡烛。宋徽宗时期,宫廷用龙涎香、沈脑屑等香料灌烛,香气袭人。

除此之外,宋代比较讲究的蜡烛多以罗为灯芯,以罗做烛芯容易事后清理烛灰。宋代社会上层追求雅致的生活方式,这也促使蜡烛的生产工艺不断精进,如河南邓州的花蜡烛,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整体上来看,宋代照明燃料取材广泛,反映出宋人对能源的科学认识和充分利用,以及能源应用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磊.中国古代灯具形制和照明燃料演变关系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

[2]祝志强.中国古代照明灯具光源放置方式及相关灯具构造研究[J].光源与照明,2004.

[3]麻赛萍.汉代灯具燃料与形制关系考[J].考古与文物,2019.

[4]张彦晓.宋代照明燃料述论[J].史志学刊,2015.

[5]张彦晓.宋代照明研究[D].河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