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游戏

为什么仙剑7的故事不是以第一视角去讲述的?

2022-05-03游戏

很多玩家认为仙剑7的游戏代入感差,是编剧不按照游戏本身的特质,去使用第一视角叙事,而非像仙剑7那样用第三视角叙事。

其实不管是游戏,还是小说,亦或是电视剧,尤其是悬疑剧,那必用第一视角。

因为人的正常感知体验经历,就是第一视角,你只能看到你视野范围内能看到的,超出这个范围的任何东西都是未知的,在没有第三者告诉你标准答案时,你只能靠自己猜测来填补那些无法感知到的区域。

所以,想写悬疑剧情的首要条件,就是把这种第一视角下能感知到的信息用文字来描述好。

(古龙小说就是完全的第一视角,而金庸的小说全是第三视角,所以古龙的小说有着更好的代入感、悬疑感。)

关于这点,我在自己第一次写小说,写到第二章时就发现了这个关键要素,并在写到第七章时就学会了乱抛「因」,用深不可测的语言制造因果定律,给读者制造一个似有似无的预期。(当时真的没有想过,后面居然还能圆回来,就完全是在故作高深。)

由此可知,但凡一个正常人,就算什么都不懂,稍微有点耐心,写着写着就会自动领悟「故弄玄虚」,刻意给读者制造期待感的经验。

大概写完前二十章,就能领悟新技能——转换视角,来给读者制造进一步的信息不对称,同样也可以做到制造期待感的效果。

但这些基本的编剧技术,在仙剑7和它的前代作品(5-7代)里基本看不见,给人一种完全没有任何编剧经验和技术的感觉。

这就给人一个疑问:这到底是出于个人技术问题,还是个人态度问题?

随着对人的思维、意识方面的深入研究,我发现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个人感知体验经历不同造成的。

这意味着什么?

仙剑的这几个编剧,从小到大都是在别人的监督之下生活的,所以这些人的体验经历才会是,总有一个像第三视角的上帝角色,告诉他们前面的路该怎么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结果。

所以,他们长到那么大,从来没自己去思考,去猜想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区域该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而是直接去问这个如上帝般的角色,然后这个上帝就会告诉他标准答案是什么,并要求他把标准答案记住。

所以,别说仙剑7了,只要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的人,都是一些没有自己想法,过度依赖权威的娃娃,奉命办事,才是他们这代人行事的唯一标准。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制作的游戏也好,写的晋江文也好,都是标准化的以第三视角写的平铺直述——流水文,几乎千篇一律,完全没有一点制造期待感、悬疑感的意识。

就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在一个有着唯一标准答案的上帝的环境里长大的,这些孩子不会自己主动地根据眼前感知到的信息,提出可能的因果关系猜想,甚至连「为什么」都羞于开口,只会眼巴巴地看着这个上帝来告诉他标准答案。

所以,当你有机会接触这些不同的游戏制作人,甚至是影视剧的编剧,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和那些40几岁的老一代制作人相比,这些年轻制作人言行上都会显得缺乏主见,没有自己的独到的想法。

这完全要归功于其受到的优质的应试背诵式教育,只记忆外部权威发布的信息。

所以,养成了只记忆,不会主动提问,没有自己想法的习惯。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难以形成所谓的思辨能力的。

因为这些人才获取信息的习惯,就是询问权威,而非自己动脑去提出猜想,去质疑,并加以验证。

所以,思辨中的思,其本质是主动构建猜想的这一感知体验过程,在中国当前的年轻编剧中,你很难找到。

更多的是拿着别人的「梗」,各种缝合的工厂工人。

比如,看到一部香港电影里,有角色说了句「得加钱」,他就把这段戏原封不动的摘抄下来,缝合到自己的剧本中。

说幽默点这叫「梗」,说直白点可不就是抄袭、盗版吗?

这种行为就特别像学校里的那些学霸,在写作文时,总被老师教导,要多用名人名言,长大后成了编剧,也一样机械式的摘抄其他作品中的「名人名言」。

而思辨中的辨,其本质就是直接感官记忆的对比,或者更加形象准确的说是,试试两段不同的直接感官记忆是否能完全 重合

所以,人类的识别、对比、比较、辨别=验证能否重合。

由此可见,死记硬背的学生,和善于思辨,也就是通过自我回忆、归纳,以及重构,形成自己的想法的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个思上。

死记硬背是纯粹的拿来主义,直接找已经存在的权威制定好的标准答案,作为比较的、辨别的标准,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