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电影【无价之宝】有哪些值得分析的细节?

2023-11-09影视

如果喜欢 张译 ,那不能错过这部电影,几乎就是他个人的专场「演技秀」。

喜剧、悲剧、正剧 、生活剧、各种不着痕迹的表演,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一段几分钟的踩水独舞的歌舞戏。

如果真讨厌张译,也不妨看看这部电影,里面的他就是个「头号大冤种」,穷极潦倒,落魄半生,处处不顺:

在工厂被机器轧了手指,一婚时不能生育,二婚时新娘跳楼,捡个女儿养大还不肯认爹,

甚至错手杀人,锒铛入狱,半空坠落,半身不遂,——简直就是尝尽人生困苦,怎一个惨字了得。

张译作为当下影坛的「百变影帝」,平均每年都有两三部影视新作,已经塑造了太多各不相同的角色。

既有各种奋勇当先、豪情壮烈的英雄;也有各种隐忍负重、矢志不渝的义士;甚至还有些或阴狠狡诈、或残忍惨酷的反派角色。

而这回的「石头」(石振邦),就是个寻常不过的普通人,张译同样信手拈来,通过各种润物细无声的生活化演绎,将角色极有说服力地呈现,仿佛就似他量身定制一般,人戏合一。

笔者此前多次评价张译电影:张译演此类角色,表面会「弱」,但绝不会「软」,骨子的坚韧是其底色,当看到这个人出现在银幕上时,就会知道他要坚持守护的,他一定会守护到底。

这部影片切取了1995年和2007年两个时间段,

1995年,东北下岗再就业潮,时代的大洪流下,无数普通人的人生轨迹陡然转向。

【钢的琴】【白日焰火】【地久天长】 【人世间】【漫长的季节】……多部经典影视剧都曾演绎,观众们早已并不陌生。

本片在多个细节处理上,同样尽可能做到了缜密与真实,哪怕出场戏份寥寥的人物,能感到其「人物小传」或者说背景,都做得十分扎实,再加上张译和潘斌龙这两位东北演员的地道口音,迅速让人思绪入戏。

「石振邦」下了岗,离了婚,被催债,和好兄弟「杨武」( 潘斌龙饰演 )去追讨欠款,收到了6岁的小女孩「芊芊」,当做「抵押担保」。

「石振邦」在家中行三,和前妻多年备孕失败,想要个孩子,是他多年来的心愿和遗憾。

所以,「芊芊」这个乖巧懂事的小女孩,短短3天的相处,就让他对这个小女孩上了心,在了意,给她买好吃好穿的,带她去游乐场,送走时还叮嘱她一定要和自己联系、报个平安。

——这样的情节设计,是令人信服的,尤其能令中年人感同身受。也让观众迅速看到了这个沉默寡言、性情执拗、行事暴躁、一言不合就开打的社会底层人士,面冷心热,重情轻利的另一面。

等到「石振邦」千里南下,夜闯KTV,勇斗人贩子,一腔孤勇将小女儿从魔窟救出,坚实的臂膀将她扛在肩头,

从此之后,「石振邦」更把整个后半辈子,所有的心血,无私的付出,全给了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

比如「芊芊」办不下领养手续、上不了户口,进不了学校,「石振邦」就自己手抄英语课本,出钱请老师教她舞蹈,一边做机床一边还监督她背书,甚至会因为「芊芊」偶尔玩游戏,而暴跳如雷。

这似乎很「傻」很「圣父」,但随着剧情推演,看到后面就知道,就个人情感上说,其实「石振邦」才是真正被救赎的一方。这个女儿,是这个中年男人的一生救赎与寄托,让他的落拓人生有了光亮。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好兄弟「杨武」结婚生子了,事业发达了,买得起楼了,「芊芊」也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成了旁听生了。( 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诵腔,背后打出一道「圣光」,为导演「皮一下」的处理,大大点赞

在「杨武」孩子的满月酒席,台上的「杨武」带着妻儿,拉着「芊芊」,说他们会是「幸福的一家四口」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台下笑着鼓掌的「石振邦」,茫然若失,默默离开了酒席。

他一个人在水中舞蹈,幻想着一个披着粉红色纱衣的新娘与他共舞,幻想着一个大气球带着他飞往天上,气球终究爆了,让他回到现实的洪流中,也让影片的时间段,从1995年转场到了2007年。

这个独舞片段,致敬了1952年的影史经典【雨中曲】,黑色幽默式的表达,精心设计的舞曲和声乐,照示着主角最后的命运走向,更揭露了「石振邦」内心深处的个人情感。

事实上,「石振邦」对「芊芊」生母「王曼丽」,一个面对债主不卑不亢、尽可能维持自尊的女人,本就有敬佩有同情。

在她终于走投无路时,拒绝了她卑微的主动,两个苦命男女,苦涩地对视而笑,在深夜点燃一支烟,或许从那一晚后,「石振邦」就对这个女人有了几分算不上爱情的情愫。

听说「王曼丽」出国的船遭受海难,又与「芊芊」朝夕相处后,他更会在内心深处,美化这个生死未卜的女人,幻想着他们如果能组成三口之家,一定过得幸福美满。

所以,12年后,身患绝症的「王曼丽」落魄归来,一脸病容早不复往日容颜,「石振邦」竟会不顾一切,带着粉红色衣裙向她求婚,保证「 我砸锅卖铁也要治好你 」,绝不止是为了能顺利办下「芊芊」的收养手续。

他是真心期待着,两个苦命人能互相救赎,和「王曼丽」登记宣誓时,他嘴角洋溢着真诚的笑容,那或许是他离自己的理想生活最近的时刻,可惜……

「王曼丽」这个人物,影片中有相当大的留白,可以大致推测,那个人贩子「张建国」,或许不止是她「过继出去的二叔」,1995年的一个6岁小女孩,能卖1万块钱,让「张建国」从福建跑到东北接人,或许还真有其他隐情。

一直到「芊芊」考上北京舞蹈学院,被星探选中,拍了广告,成了明星,「张建国」来敲诈勒索,被「石振邦」失手误杀,而镜头一转,是「芊芊」在念剧中台词:「你杀了我的父亲」……

这种别具匠心的设计,或许隐喻着这样的真实:「王曼丽」当初是被「张建国」强暴,才怀上「芊芊」,逃到东北,找了个男人,名义上结为夫妇,其实都没领证。

她的男人欠下巨额债务跑路,她为了还债,只能偷渡出国打工,通知「张建国」来接孩子。她的船遭了海难,她九死一生后也过得很苦,甚至可能一直被偷渡集团控制,直到身患绝症后才被放回……

所以,她只能躲在暗处,远远看一眼学校里的「芊芊」,都不敢直接相认。

她接受「石振邦」的求婚,只为给女儿能有个正式户口,在登记后就一跃而下,既是不想拖累他们父女,无颜面对亲女儿,也是根本无法再接受「石振邦」的善意与爱情。

此情此景,对此前还兴致勃勃散发喜糖,此后在窗口无声悲泣「石振邦」,确实极残忍,但真要苛责么?

当年在苦难中依旧坚毅顽强的女人,经历了如地狱般的绝望折磨后,已如同行尸走肉。哪怕只剩下一年半载的最后时光,她也彻底失去了爱人与被爱的能力。

观影中甚至会觉得,「王曼丽」才是与「石振邦」真正互为镜像的角色。她那一跳和「石振邦」最后那一跳,也是互为镜像的设计。

而「芊芊」其实骨子里更像「杨武」,「石振邦」在影片开头那句「立flag」的台词:「谁离了谁不能活呀,勇敢面对呗」,反而是他们的人生写照,像路间的杂草一样顽强,给点阳光就能灿烂。

「石振邦」大概很羡慕这样的人生态度,但他自己根本做不到,早已没了那个心气神。所以他不求发达上进,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把女儿当做了生命的全部意义,仅有的成就都要兄弟和女儿一步步推着走。

当「石振邦」一次次发现,身边的人都在往前走,一个个活得更好了,只有自己被远远落在后面,

当刑满释放归来,自己彻底成为了女儿光鲜人生的累赘,「石振邦」才会决然选择轻生。

没错,非要乘着氢气球上至高空,去给女儿采松子,这个情节看似荒诞,但其实至少有两层设计:

首先,黑龙江工人,乘坐氢气球打松塔,是真人真事,并非影片编导的杜撰。

其次,「石振邦」这个角色的一生,确有几分类似于另一部经典影片【被嫌弃一生的松子】:命运不曾眷顾,孤独不被理解,长久无人诉说,苦到令人揪心,难以释怀,于是巧用了这个谐音梗来致敬。

正因为亲情早就是「石振邦」人生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女儿为了自己的事业前程,不敢在颁奖礼上提到他,甚至好兄弟「杨武」乃至于身边所有人,也觉得理应如此。

回首往昔,撕掉的手抄英语课本,掉落一地的喜糖,没有接下的鸡蛋,永远喊「三叔」却不肯改口叫一声「爸」……

和婚姻登记时跳窗的「王曼丽」一样,「石振邦」的自我价值感也崩塌了,只想着随着氢气球飘走了。

一个被命运裹挟而孤苦独行的老男人,在明知道所有人离开他,其实都能过得更好之后,终于释然了,放手了他平庸无常的人生。

病床前,幼年时就被大人抛弃了一次次的「芊芊」,终于突破了心灵上的枷锁,泪流满面喊了他一声「爸爸」,也让早已心萌死志的「石振邦」,重新有了活下去的意念,

他想了半辈子,要做「芊芊」正式的监护人,最后反而是女儿成了他这个瘫痪老头的监护人,这样的结局处理,也是编导对这个主角蹉跎一生的最后温情。

毫无疑问,最近3年里,「一年一影帝,三年全满贯」的张译,又贡献了一次完成度几近满分的表演,塑造了一个真实贴切、平凡而伟岸的中国式父亲,绝不类同于他此前过往的任何角色。

张大鹏这位新导演,同样呈现了他鲜明的个人风格,一部现实题材电影,布景和道具上力求完美逼真,却也能时不时点缀各种黑色幽默,穿插些明显荒诞的镜头,尽显浪漫情怀。

「监护人,就是把你当成宝贝的人」,重复了三遍的台词,人世间的真情实感,有人弃如杂草,有人惜如珍宝。

任时光荏苒,任岁月流逝,彼此关爱与被爱的人们,就是真正的无价之宝,也是对生活苦痛的最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