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张艺谋是个什么样的导演?

2013-11-07影视

十年前的8月8日,相信在很多国人的心中都有着特殊的记忆。

那一年,在盛夏的北京,全世界超过40亿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鸟巢体育场。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一场万众瞩目的盛大典礼,在西方媒体的评论中:

这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一个晚上。

转眼之间,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十年了。

当我们再度回望这场带领中国走向世界的华丽首秀的成功与辉煌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记得这场盛况背后所经历的艰辛。

那一年,经历了 南方雪灾、金融危机、股市大跌、汶川地震、火炬传递遇袭 等一系列折磨。

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情绪和压力之下,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帮助国民情绪到达了高昂的最高点,成为了所有中国人共同的骄傲回忆。


这场辉煌记忆的起点始于那场让世界惊艳的开幕式典礼,近三个小时的晚会,数万名演员工作人员参与演出,面向全世界公开直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这一切的压力都落在了整个奥运会开幕式的筹备的总导演张艺谋身上,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第五代导演,在那一晚让世界爱上了中国。

为了这一晚,张艺谋准备了四年。

张艺谋的2008

豆瓣 9.3 的评分,高于张艺谋个人执导的所有部电影作品。

纪录片一共 8 集,每集时长不到 25 分钟,加起来相当于一部略长的电影。

纪录片没有刻意拔高,也不故作煽情,只是用贴近人物的视角去审视了彼时站在风口浪尖的这位著名导演,它让我们见识到了——

一个活跃在电影艺术之外,搞笑、严肃、固执、愤怒、悲伤的张艺谋。

并全景式的纪录还原了张艺谋从接任总导演到筹备过程,再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结束,4年所走过的历程。

有不少网友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评论说:

被老谋子给圈粉了!

时间跳转回到2005年的3月1日

北京奥组委正式向全球征集奥运会开闭幕式方案,也正是那一年初,张艺谋开始带领自己的创意团队竞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

奥组委选出13家团队开始最后的角逐,与张艺谋竞标的无一例外都是文化界的大腕,其中包括了:

著名华人导演李安、同为第五代导演的陈凯歌、摇滚教父崔健等


彼时的张艺谋团队并不占据任何优势,因为他们刚刚经历了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 8分钟表演 」的失利。

那是一次相当失误的表演,节目准备的不足,雅典方面的不配合,加上表演遭到了临时调整,让这次国际上的亮相在国内恶评如潮。

这次表演的失败让张艺谋团队备受打击,甚至有领导认为张艺谋并非开幕式导演的最佳人选,于是采取了竞标的方式来选择最终的总导演。

顶着巨大压力和争议的张艺谋,虽然最终凭借自己的方案收获了竞标方案里的最高评分,但会上的争议依然很激烈。

甚至有人直接在会议现场很尖锐的表态:

张艺谋不行!

最终张艺谋虽然被选为开幕式总导演,但开幕式的整个创意团队却相当庞大,并且吸收了其他竞标的创意团队的成员。

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团队绝对算得上是汇聚了当时中国最好的艺术家。

除了 总导演张艺谋 之外,还有 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 副团长陈维亚 著名烟火艺术家蔡国强 、多次获得香港金像奖奖的 造型师奚仲文 作家刘恒 武术指导程小东、画家陈丹青、法国艺术家马克·菲舍 等。


这些享誉业内的大师学者们,既要相互碰撞出更多的创意火花,又要磨合彼此的性格喜好。

而对于刚刚荣膺总导演的张艺谋来说,他所面临的困难才刚刚开启。

首先是创意阶段的煎熬,张艺谋团队必须有限的时间里,顶着「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的压力完成开幕式的创意方案。

当时,张艺谋还在拍摄自己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

为了不耽误开幕式筹备,剧组到哪里拍戏,开幕式的创意团队便在哪里和总导演张艺谋开创意策划会。

作为导演的张艺谋, 一边要在监视器后盯着周润发和巩俐的表演,一边要利用拍戏的间隙,跟创意团队的艺术家们想方案。

最好笑的是,创意团队为了随时能够跟导演张艺谋开会,有时会直接在拍戏的房间里商量方案。

外面正在拍大戏杀声震天,而屋内却在绞尽脑汁,一直要到摄影师大喊:

快要打进来了,你们怎么还不快走。

创意团队才不得不赶紧撤出房间内,而刚刚拍戏用的房子却瞬间被夷为平地。

正是在这种的工作强度和种种压力之下,张艺谋却依然不肯放松对创意的要求。

在座的都是顶级的艺术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可是在「挑剔」的张艺谋面前,团队成员的意见几乎一直在被否定与质疑。

在不断的推倒重来中,张艺谋还必须要根据每个艺术家的灵光一闪,融合成一套更为完整且新颖的创意方案。

这其中的难得可想而知,可张艺谋却 自始至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总是在没日没夜得想着各种天马行空的点子和创意。

创意团队的副导演张继刚,对张艺谋的评价是:

他特别能说,总是在不停的说着自己的各种想法!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笔者也完全想不到老谋子的想象力能有多飞。

在最初的方案设计里,创意团队想出了以「四大发明」为主线的开幕式方案。

团队里有烟火艺术家蔡国强,张艺谋一直在和他商量如何将火药这一传统发明进行视觉化,并呈现在舞台上。

最终他想到在舞台中央,用炸药绘一副世界反战名画【 格尔尼卡 】。

随着一点星星之火,霎时间在画幅上引燃,最终烧灼成一幅名画。接着上来两千个普通百姓将污迹擦去,此时,大地春风吹又生。

这是张艺谋心中有关于数千年文明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战争与和平」的畅想,但很可惜的是这个想法,却在执行阶段临时取消了。

最牛的创意当属有关奥运火炬的点燃方式 ,这也是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固定保留项目。

这是张艺谋在美国纽约做歌剧【秦始皇】时想到的,他当时白天导戏,晚上带着创意团队想方案。

就在餐厅吃饭的时候,张艺谋却看着手中的苹果陷入了深思,他的思维瞬间又回到了奥运的鸟巢现场。

在他的构想中,奥运的火炬将呈现一种螺旋状缓缓上升到顶端的点燃方式,最终绽放在鸟巢里。

这个效果其实源自于削苹果时被削掉的苹果皮一样,就这样——

在张艺谋的脑洞里,苹果又一次改变了世界。

其实张艺谋并非真的是一个脑洞很大创意不竭的艺术家——

他只不过是无时无刻不在琢磨,始终在坚持求新求变。

他认为中国的文化基因里缺少一种轻松、幽默、温暖的形式,太多的艺术形式,从晚会到电影电视,所有的文艺表演的主流方向都太过于强调致敬前辈和历史,强调伟大与张扬。

这种指向性已经在国内存在了五六十年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张艺谋想要做的是一种颠覆。


所以在定下开幕式的「击缶而歌」的项目时,张艺谋力排众议,他坚持坚决不能用「鼓」。

因为鼓是中国文化里一个主流符号,大家都见多了,「用烂了」。

为了说服其他人,他甚至还拿自己年轻时候拍的一部广告作为反面例子。

但即使再好的创意,最麻烦的挑战却源自于上级的审批——

组委会认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不能单靠四大发明来代表。

而此时距离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一年了,应该要进入排练阶段了,可如此突然的变动,瞬间让整个创意团队瞬间失去了信心。

这个时候,又是张艺谋站出来,鼓励大家不要灰心,重整旗鼓做方案的调整。

其实张艺谋并非没有动摇过,他曾经无数次的想到过——

如果演砸了,怎么办?

可他也深谙这件「 事儿太大 」,所以他不能因为自己的创作意图被上级领导否决而沮丧,他必须顶住这种压力。

于是,他做了一件艺术家极少会做的事情——

妥协。

用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的话来讲:

他摸索了一套在中国工作的规律,知道怎么能继续生存下去。

这套规律里包含妥协,但也不止妥协。

四大发明不通过,他就想出了更为复杂和天马行空的的LED卷轴的创意,拯救了整个团队。

终于熬到了奥运会开幕式的正式制作阶段,可身为总导演的张艺谋却依然忙得停不下来。

整个奥运会开幕式筹备项目是一个异常庞大的机构,数万名工作人员,几十米高的舞台。

这样的情况下, 导演如何指挥协调,编导如何指导,队形怎样变换,演员们的体力,要考验的实在太多。

由于内部机制职能的不明确,张艺谋在很多时候职能亲力亲为,俨然成为了奥运会开幕式的全职保姆。

既要做导演,又要做创意执行,还要当财务,甚至是小到演员的衣食住行问题,他都得过问。

必要时还得主动运用名人效应,合影鼓舞士气。

跟张艺谋合作多年的视觉艺术家马文评价他说:

他从来不会抱怨,只会不停地想解决办法。

在国外,导演只需要负责艺术创作,可是在我们的体制里,导演却成为了一种跨工种的协同合作的工作。

可镜头里的却张艺谋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即使在屡次遭遇困境时候,他也只是偶尔会在眼神里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失意与落寞。

但到了第二天,一旦来到创意组的办公室,他又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工作中的张艺谋总是拖着腮,陷入沉思,他知道自己必须保持这样的状态,一直到8月8 日的那天晚上凌晨的华丽谢幕。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那是一场收获了全球范围内一致好评的开幕式表演。

近三个小时爆炸式的绽放,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完美呈现,也让世界也对中国刮目相看。

张艺谋也从此被奉为「国师」,但聚光灯下的老谋子只说了一句话:

你一生可以拍很多电影,你一生只有一次奥运会。

正如很多网友评价的那样:

如果以前有些许对张艺谋的质疑和批判的话,看过这个,变成了五体投地的仰慕。


本文发表于公众号【迷影映画】(ID:miying1994)

http:// weixin.qq.com/r/RDu3r0f Exhq5rQPM925W (二维码自动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