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如何评价电影【敦刻尔克】(Dunkirk)?

2019-02-18影视

注:本篇大量详细剧透,未看电影慎点。专栏链接

我在纽约的一家有70mm IMAX的影院看了第一遍Dunkirk,随后去Kindle上买了电影剧本,从头到尾仔细研读了两遍后去了电影院又看了两遍,结果是二、三刷的体验远远超过一刷。

(顺便一提,Kindle上的Dunkirk剧本前面有一段几十页长的乔纳森·诺兰对克里斯托弗·诺兰关于Dunkirk的采访,克里斯托弗·诺兰对于电影从音乐到剧情到创作背景都给出了很详细的精彩讨论,看过后对电影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更深的理解,强烈推荐)

二刷体验更好的原因有三:诺兰在剧本中特地提到但是在电影中很容易错过的很多细节这次终于注意到了;第一遍各种听得我一头雾水的台词这次听懂了;非线性叙事留下的各种前后呼应的铺垫细节这次看到了。这也正好对应了关于这部电影我最想讨论的三个方面。

·

诺兰的小算盘

我在读诺兰的访谈时,觉得有几点特别有意思。

他并没有将Dunkirk作为一部战争片来拍,而是作为一部关于幸存者的电影。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来看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请出门左转钢锯岭。敦刻尔克大撤退和二战在这部电影里并不是故事的核心,而只是给这个故事提供一个背景和舞台。一方面诺兰觉得自己从未经历过战争,因此难以真正拍出战争片精髓,另一方面他认为电影中关于战争的所需要表现的一切已经被【西线无战事】等经典老片说尽了,无非就是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战争使人失去人性一类的老话,基本很难再讲出新意。因此他不打算走前辈的老路,只是想以敦刻尔克大撤退作为一个切入点,来讲述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故事。

最开始的架构很简单,诺兰甚至大胆的提出想要不用剧本直接即兴拍摄,结果被制片人妻子怒斥异想天开(看到这段感到莫名的萌),于是还得老老实实写剧本。他本想讲述两个并行的故事:一个持续一个小时的空军飞行员的故事,和敦刻尔克海滩上年轻士兵长达一周的逃亡故事。在写剧本的时候第三条线很自然而然的加了进来:持续了一天时间的小渔船的故事。于是三条故事线相互交叉,环环相扣,在高潮处会和,便构成了这部电影全部的剧情。剧本最后很快就完成了,只有76页。

很多人诟病诺兰之前的电影中对情节总是解释多于展示,有悖影视艺术「show don't tell」的宗旨,显然诺兰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毛病的存在。他在采访里笑称,他觉得自己已经在这种大量通过对话来解释情节的叙事风格上登峰造极了(原话所用的动词是master),但也有些厌倦这样的风格(之后又补了一句:不,其实还没厌倦,但我想试试别的),因此想要回归老派无声电影的的风格,尝试用镜头,用场景,用演员的动作和眼神,来讲述这个简练的故事。他也不无自负的说:他很高兴自己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从电影公司拉来上亿的投资给自己拍一部反潮流、实验性电影的导演。

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少得吝啬的台词,精炼但是到位的演技,常常一个眼神、一个点头、一个微妙的肢体动作就能把人物的心理交代得清清楚楚,然后是从头到尾紧绷的节奏,没有一个废镜头,没有一秒让你喘息。如此洗练的叙事手法在诺兰之前的电影里是前所未见的,对于这个方面,我也对他的进步甚是惊喜。

(电影中诸多无声胜有声的场景之一)

另一方面,这也注定了Dunkirk将是诺兰自成名以来最不受普通观众欢迎的电影,因为在如此简练单纯的剧情下,整部电影几乎很难引起观众的任何感情共鸣。我们不知道主角是谁,什么背景,什么性格;没有人怀揣着家人的照片瑟瑟发抖,也没有人喃喃自语战争结束了和家乡的姑娘成婚;电影既没有描绘纳粹的邪恶,也没有歌颂盟军的正义;既没有展现大人物在历史背景下的抉择,也没有表达绝境下小人物迸发人性的光辉。连配乐都是特地摒除了旋律,几乎完全成为烘托悬念的工具。整个氛围都是非常中立冷静的,诺兰甚至专门改了几个剧本中过于残酷的情节(最初的版本中,是法国人Gibson被海上燃烧的机油烧死),因为他认为这样就拍出反战的味道了,而他希望电影的立场只是还原历史而非判定历史。是的,诺兰连反战的感觉都没打算拍出来。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

在采访中,诺兰提到了他采访过一个亲历过战争后又参与战争电影拍摄的老兵,他询问老兵电影拍摄中有哪方面跟他的经历不符合,老兵想了想说,电影中的所有人,从将军到士兵,好像都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好像都事先知道了战争的结果和自己所处的位置;而在真正的战争中,你并不知道那么多背景,你只是尽全力杀敌,幸存,到了最后,时常是输是赢都不清楚,还得靠指挥官或者广播来告诉你战斗的结果。往俗了说,传统的战争电影常犯「同志们,八年抗战才过了一半」这样的错误。

诺兰对这种「亲历战争的士兵竟需要别人来告诉他们战役的结果」的情况感到非常着迷。他希望自己在拍摄以士兵为主角的电影的时候能够还原这种真实的混乱与未知的情形,所以我们在电影里看不到将军和统帅在会议室里运筹帷幄,看不到希特勒对部下发号施令,甚至影片从头到尾德军都没有正面出现过(除了战机外),仅仅在结尾俘获汤姆哈迪时出场,还是故意放在焦距之外模糊处理掉。很少有人提到German或者Nazi,仅仅是称之为enemy。诺兰在电影中故意隐藏了敌人的存在,造成一种无处不在的压迫感也刻意淡化了传统二战电影中正邪对立的关系,同时将视角保持在士兵的层面上,竭力忠实还原他们本身的体验:逃亡,不顾一切的逃亡。士兵们不知道几十年后当人们回顾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将其视作在二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他们只是不择手段、竭尽全力的想要逃离敦刻尔克海滩,渡过英法海峡。当他们坐着小渔船,满面油污,垂头丧气的回到英国,满以为自己会被民众因败军的身份而唾弃,没想到在报纸上看到丘吉尔的演说,看到火车窗外的民众的欢呼,他们才意识到自己这次狼狈的撤退和绝望的逃亡居然被视作一场伟大的胜利。

结尾时男主读完报纸上丘吉尔的演说,抬起头愣了愣神,似乎有些不敢相信这是现实,电影便结束在这个瞬间。战争所带来的迷茫,命运的不可捉摸,便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情境。

所以那些说诺兰故意拍了一部主旋律二战电影来冲奥的评论,要么是没看过电影的,要么是看不懂瞎猜的。这部电影一点也不主旋律,其看待战争的方式也与学院派传统的人文关怀的反战角度截然不同。诺兰拍了一部很私人的电影,他希望对自己的叙事技巧有所突破,他希望表达自己对历史和战争的看法。至于这些叙事技巧和他看待历史的方式是否是观众和评委喜闻乐见的,他其实不那么关心。

嘈杂的战争

在采访中,诺兰着重强调了这部电影配乐的一个重要的概念:Shepard Tone。

这是音乐上的一个常见的小技巧,英文维基见此, 大意是有三个对应的不同上升声部通过合适的处理,能够产生一种音调不断升高的错觉,而实际上声部只是在自己不断往复循环。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处理来创作出适应整部电影的配乐,通过这种伪造的不断上升的音乐来保持观众的紧张感,造成一种「马上就要发生什么了」的错觉。

真正操刀配乐的自然还是汉斯季默,他这次的配乐更加实验性和极端,如之前所说,几乎摒除了旋律和分曲,音乐从头到尾近乎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完全作为剧情营造气氛的工具所使用,时而突出,时而又和背景的枪弹噪声混合在一起。除了英军获救时他使用了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中的Nimrod选段(Elgar - Enigma Variation)还有一点儿旋律外,几乎纯粹是氛围式的配乐,离开了电影外基本无法被单独欣赏。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Dunkirk的配乐是不那么满意的。倒不是不满足于它没法像星际穿越那样可以单独提出来当做独立的音乐欣赏——用管风琴来为太空电影配乐这样的神来之笔毕竟可遇不可求——而是音乐有些时候实在太过抢戏,有喧宾夺主之嫌。电影确实有至少三次让我明显觉得音乐过了,一次「等等这会比较平静你真的不用拿低音炮连续轰我」,一次「喂喂怎么突然走起了DJ风」,一次「这音乐把下一幕场景剧透光了好嘛。」

连诺兰自己都在采访里提到,他觉得自己之前有些电影的高潮部分节奏太紧,应该留有一些让观众喘息的空间;然而在Dunkirk中明明有一些这样的「喘息瞬间」,却总有背景音乐在后面不知疲倦的轰炸你,制造不必要的悬念。我不认同有些人关于电影「言之无物强行靠配乐撑悬念」的批评;我认为电影的很多片段不需配乐也足以支撑自己,过多的配乐反而有些画蛇添足。

更严重的问题是对话听不清。第一遍看Dunkirk的时候我估计自己没听清至少一半的台词。这个问题显然一部分在于我英文水平太菜,但是我在美国看其他大部分电影时都没有这个问题,而且在欧美的电影论坛上也有很多人反映Dunkirk以及大部分诺兰电影的台词都很难听清,比如几天前的Reddit电影板块的这个热帖:为什么诺兰的电影中对话总是那么难听清? 证明了即便在英文观众圈子里这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其实是诺兰的老毛病了:在【星际穿越】中就有几次出现汉斯季默排山倒海的管风琴音乐盖过主角对话的情况,尽管那更多是诺兰自己选择的处理手法而不是后期混音的失误。诺兰曾经在采访中专门提到过他有时候故意让对话听起来不是那么清楚,因为他认为很多电影在嘈杂场景下还让观众把每个对话听得一清二楚是很不真实的体验。但这真的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吗?我认为他忽略了一点:没听清台词导致的「等等他刚刚说了啥」造成的短暂出戏反而会直接影响诺兰所一直追求的电影院带来的无可替代的浸入感(immersion)和场景感。Dunkirk并不是一部情节复杂的电影,剧本只有76页,台词也非常少,所以听不清台词通常并不影响观众理解电影的故事,但是由于听不清台词对浸入式观影体验影响却是很致命的。

除此之外,电影对于战争的音效处理倒是近乎完美。

我一直很敬服诺兰在电影音效处理上对现实的尊重,星际穿越中所有太空中的镜头一律静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次Dunkirk中对战争的各种声音的还原也非常真实,从枪声,几乎吓傻整个电影院的鱼雷爆炸声,到斯图卡轰炸机俯冲时近乎令人魂飞魄散的尖啸,到战机座位舱内金属板摩擦颤抖的声音,都完全到位,70mm IMAX的视听体验无以伦比,诺兰再次以自己的电影雄辩地证明了去电影院观赏电影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无疑是诺兰至今为止在摄影和运镜上最为出色考究的一部电影,每一个镜头都近乎完美。空军线海天一色极简又壮阔的场景令我印象尤为深刻。

(看过IMAX的都知道截图相比之下有多么苍白)

为什么又是非线性?

之前提到了诺兰着迷于Shepard Tone的概念,不仅是配乐,他希望剧情上的三条相互缠绕的主线也能与Shepard Tone对应,一条线的高潮接着另一条线的高潮,来回往复营造出持续不断的悬念感。

剧情本身不复杂,一小时、一天、一周三条线被剪到一起,讲述了几位士兵如何历经艰险,在平民船只的帮助和空军掩护下逃离敦刻尔克海滩的故事。诺兰在采访中提到,非线性叙事并不只是他个人的执念,不仅仅是因为他一直着迷于时间的相对性;而是当你想要同时讲述三个不同时间跨度、不同人物通过不同角度参与同一个事件的故事时,非线性叙事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只有如此,你才能毫不突兀得将战机飞行员的故事和逃亡士兵的故事一起讲好。

我问了我的几位朋友,虽然大家纷纷表示台词听得一头雾水,但是理解剧情还是没有问题的,也都能看得出三条时间线的关系。而我三刷Dunkirk的经历是,由于这部电影和【记忆碎片】、【致命魔术】等诺兰其他非线性叙事的作品不同,它并没有一个在结尾给你来一个惊天反转,因此尽管情节简单,但其实是一部很经得起重看的电影。许多剧情心照不宣却值得玩味,许多前后对应的线索和伏笔也在第二次观看时让我数次拍大腿:原来这个镜头是这个作用!

而不同角度参与引出的类罗生门式的悬念塑造也是很精彩的技巧。你先在小船线看到了基里安·墨菲演的士兵获救后整个人处于惊惶崩溃的状态,后来在士兵线上看到这名士兵在被潜艇攻击前明明是一个镇定负责的指挥官,才发现战争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多么大;你先通过空战线Farrier(汤姆哈迪)的角度看在水面上迫降的战友挥手示意自己安全,后来通过小船线意识到飞行员并不是在挥手,而是在从卡住的机舱内挣扎逃生,才明白战争的混乱与每个人视角的局限性。这些聪明的悬念设置一直在挑战你对剧情的既定理解,又做得一点不刻意,甚是巧妙。

(空军线和小船线这两条剧情线的交叉关系在电影一开始展示出来了)

相比于诺兰前两部情节复杂得多但是又上为人诟病漏洞过多的电影(【黑暗骑士崛起】和【星际穿越】),Dunkirk的剧情受益于精简,是一个非常均衡完美、很难挑出缺点的故事。

但同时,这也是一个缺乏足够亮点的故事。

很多人在看了试映后跟诺兰说,电影里George(小渔船为父子俩帮忙的年轻男孩)的死我们看不太懂啊,不是说我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而是不清楚这个死在剧情上的意义,他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战争使人疯狂?士兵失去人性?不太够呀。

诺兰的回答很简单,George的死没什么意义,那就是个意外,在争斗中运气不好撞到了头,结果就死了。他就是想表达这种命运的无常感。

同理,法国人Gibson最后未能从沉没的拖船中逃出来,为什么呢?运气不好,动作慢了一拍。没什么其他原因。

飞行员汤姆哈迪的飞机没油了在海滩上空滑翔,最后一路滑到了德军领地,迫降后被德军俘获。为什么不在海滩上迫降或者使用降落伞?他作为敦刻尔克战役全票MVP最后竟无法逃脱,对剧情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吗?好像也没什么。

所以我看完电影后跟朋友玩笑说这电影里剧情杀太明显了,完全就是「导演让你死,你不得不死」的感觉。

我尊重诺兰的选择,但我很难认同在这样一部紧凑的电影中将「命运的无常」作为主旨之一的做法。在故事结构已经如此简单的情况下,不去注重将情节的方方面面做得环环紧扣,而是在几个重要人物的结局上选择用「随机」作为主导的原因,这不能不说对剧情的紧凑性和连贯性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结语

诺兰自编自导了整部Dunkirk,除了汤姆哈迪外基本没有大牌演员,可以说整部电影最大的卖点就是诺兰本人。我看到了他一如既往的强项,看到了他对自己的突破,也看到了他依然存在的局限。尽管不完美,但依然是诺兰近几部作品明显变得越来越宏大复杂(也越来越难以自圆其说)的趋势之中难得的一部在叙事上返璞归真的作品。

我很喜爱诺兰,是因为在这个一切向钱看齐、续集翻拍满天飞的时代,他总是能稳定可靠的给我带来独特的惊喜。【消失的爱人】和【七宗罪】这样的电影,大卫芬奇不拍,别人也会拍,但是不会拍得有他完美;而【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这样的电影,诺兰不拍,地球上没有第二个人还会这么拍。在他成为全球票房号召力最强的导演后,他依然有野心去尝试拍摄Dunkirk这样他从未试过的风格和题材,而在看过了他拍过的所有电影后,我依然猜不透他的下一部电影会是什么样。这样的导演,除了珍惜,还能说什么?

期待诺兰未来能带来更多的惊喜。

ps:很多人问亚马逊哪买剧本,链接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