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三国演义】中哪些英雄人物之死和正史有所不同呢?

2022-12-07影视

最新更新:

许攸之死
在正史中,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在【三国演义】中,许攸在官渡之战中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到达邺城,口出狂言,辱骂曹操,轻视曹军将士,被许褚一怒之下杀死,曹操见后深责许褚,下令厚葬许攸。

郭淮之死
【三国演义】之中,铁笼山之战,郭淮与姜维大战,被姜维射死。

在正史中,郭淮是曹魏后期名将,常年在西线防御蜀汉,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多立战功。后期与姜维大战,以胜为主。郭淮后期,都督雍、凉诸军事,相当于接了曹真、司马懿的班。病逝。

朱然之死

在【三国演义】之中,夷陵之战,陆逊大败刘备,朱然在追击刘备的过程之中,被赵云一枪刺死。

正史中,朱然的地位在东吴很高,本身是孙权的好友,曾随吕蒙擒杀关羽,在吕蒙死后,代替吕蒙镇守江陵。夷陵之战中,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又在接下来的江陵防御保卫战中抵挡了曹魏大军围攻江陵六月之久,朱然从此「名震敌国」。后期曾多次伐魏,战绩显著,后官至左大司马,病逝。

华雄之死

华雄(?-191),东汉末年董卓部下的武将,为董卓帐下都督。公元191年,关东军阀联合讨伐董卓,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大破董卓军,华雄在此战中被孙坚一军所杀。

【三国演义】中则对这段历史作了改动,描写华雄被刘备二弟关羽所杀,这段被称为「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也流传于后世。


徐荣之死
在【三国演义】里,徐荣被夏侯惇交马数回斩于马下。

在正史上,徐荣于汴水之战中击败曹操的独立追击军,以及在梁东之战中击败孙坚的部队。在董卓死后,受司徒王允的命令他与李傕、郭汜交战,因部将胡轸投降,寡不敌众,于新丰之战被击败,战死在乱军之中。


麴义之死
麴义(又作曲义、鞠义),武威郡姑臧人也。生卒年不详,是东汉末年军阀袁绍部下的将领,能征善战,屡建战功,早年在凉州,精通羌人战法,率领着袁绍的精锐部队。在界桥之战,以八百兵大破公孙瓒两万步兵和一万骑兵。后来,由于自恃功高而骄纵不轨,被袁绍所杀。

在【三国演义】中,他与赵云战不数回,就被赵云刺死于马下。


李通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原本守备汝南,于曹操与张绣、刘表作战时前来接应曹操,得到曹操的封赏。后来在曹操讨伐马超时出阵挑战,死于马超枪下。

在正史上,他早年以游侠闻名于江汝,曾谋杀周直,独霸朗陵县。后来,率众投奔曹操,补充兵源有功,拜为阳安都尉,其间不因私而忘公,不因其妻子的求请而过问扏法者。官渡之战不但不被利诱,在当时许都以南民心不稳,唯李通的阳安犹存。建安十四年,救援曹仁,且战且前,病死于途中。谥曰刚侯。


李儒之死
在正史上,李儒奉董卓之命,入宫毒死刘辩 (弘农王)。董卓死后,李傕攻进长安,控制朝政,李傕推举博士李儒为侍中,但被汉献帝拒绝。198年李傕被曹操击败,此后李儒的事迹及下落史书均无记载。

在【三国演义】中,王允使「连环计」离间董卓、吕布,李儒劝董卓放弃貂蝉而换取吕布的效忠,董卓最终没有听从,死于吕布之手。董卓死时,李儒卧病在家,被家仆捆绑献出,处斩于市曹之中。

伏完之死

在正史中,伏完历官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屯骑校尉,于209年病逝。

在【三国演义】中,汉献帝发觉曹操的野心,与伏皇后及伏完商议,伏完向献帝献计以衣带诏赐国舅董承;然而其后衣带诏事发,董承及同谋者被曹操所杀。后伏完在宦官穆顺建议下向献帝发送密信以联合刘备、孙权讨伐曹操,但献帝回信被曹操截获,伏完全家皆被斩。与正史中伏完病逝的结局不同。

曹操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写曹操见到关羽首级后,关羽显灵,当即把曹操吓晕,后来更是吓得每夜都合不拢眼。接着,曹操得罪了梨树之神导致头风病发,又杀害了华佗,病情愈重。到后来,连他大肆诛杀的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董承等二十余人都前来索命,以至于曹操都得了类似白内障的病症。临终,曹操除了托孤、要求建疑冢外,还不忘身边的这些妃妾们,给她们安排生活,也算是多情之人,最终不治身死。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代表的汉室是正统、正义的,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残暴多疑,又多行不义,基本上就是属于第四代反派,所以曹操死前各种稀奇古怪之事,乃至不得善终,除了体现曹操多疑外,正是对这种「恶有恶报」的一种体现。

【三国志·魏书·武帝记】中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除了一个遗令外,别无其他安排。

荀攸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与【三国志】等文献记载相较而言,荀彧的死尚且存在争议,不过,演义中荀攸那可是死得明明白白的。荀彧是为了阻止曹操称公的路上被曹操逼死的,而荀攸则被安排在了曹操称王的路上。当时,曹操在王粲等四人的劝谏下准备称王,荀攸劝阻:「不可。丞相官至魏公,荣加九锡,位已极矣。今又晋升王位,于理不可。」结果被曹操一句话给伤到了:「此人欲效荀彧耶!」最终忧虑成疾而死。

荀攸和其叔父荀彧可以说是曹操帐下最为正直的两个谋士,特别是荀彧,有「荀令君」的美誉。因此,老罗对他们两人也颇为照顾,让他们分别阻挡在了曹操称公称王的路上,也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两人的正直。

而【三国志·魏书·荀攸传】中记载,荀攸是在随曹操征孙权的途中病逝的:「攸从征孙权,道薨。太祖言则流涕。」

张辽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张辽在跟随曹操后,战功显赫。最终是随曹丕征战江南时,为保护曹丕撤退,被丁奉射中腰间,最终创伤崩裂而死。

无论演义还是历史,张辽都是东吴克星,老罗安排他死在东吴手里,是否有意而为之就不得而知了。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中记载:「辽病笃,遂薨于江都 。」

徐晃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徐晃是参与了司马懿急行擒孟达的行动,结果战马或许久不上阵,将他送到了孟达的射程范围内,结果被孟达射中头部,当晚死亡。

徐晃虽然曾是关羽好友,但在晚年曾与关羽交锋并迫使关羽败退,虽说是公事,但他也算间接逼死了关羽。所以,老罗给他安排死在回归蜀国的孟达手中,可能是有点有意为之的味道了。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中记载:「太和元年薨」。

孙策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孙策江东基业的奠基人,是他亲手打下了江东地界。最后,孙策是先被许贡门客所伤,其后又一怒之下砍了道人于吉,成功打开「三国第二鬼片」——于吉的报复,最终金疮迸裂而死。

孙策临终前交代完后事,还安排张昭、周瑜来辅助孙权内外的事宜,也算死得安心。而在孙策受伤的基础上还安排了于吉道人这么一个玄幻的剧情,尽管无伤大雅,但总感觉有点暗衬孙策的英雄色彩的味道,这样的一个英雄仅受伤还不足以要命,只有说不清的事情才行,当然,也不排除是为了增加可读性和趣味性而为之。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记载:「至夜卒,时年二十六。」孙策就是在被许贡门客重伤后而死。

孙权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孙权是因「忽起大风,江海涌涛,平地水深八尺」 ,「吴主先陵所种松柏,尽皆拔起,直飞来建业城南门外,倒卓于道上」。受惊得了大病,在交代完遗嘱后就死了。

孙权在与蜀国交往的过程中一直不对付,特别是关羽北伐还在背后捅了刀子,接着夷陵之战又间接导致了刘备的病逝,这一段可以说是「有伤和气」的,很不地道。但自诸葛亮遣邓芝再次结盟之后,就没再同蜀国发生过战争,还曾响应诸葛亮策应北伐,有好有坏。然而,孙权年轻时期也是个英明之主,但晚年行事比较残暴,让他受惊而死,可能也是借此表示对孙权晚年的一种否定。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记载:「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孙权也是病逝的。

周瑜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死可以说是相当有名的了,也是写得最有故事性的。作为东吴第一人杰,周瑜才智过人,但碰到了全书第一的诸葛亮,难免要成了陪衬,其中各种斗智,留下了「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等典故。可惜因为心胸狭窄,被诸葛亮三气而亡,临终仍不甘地长叹三声「既生瑜,而何生亮」。

演义中,明着看,周瑜确实气量偏狭,因此而亡,当然主要也是为了对比出诸葛亮的智谋过人,以此来看,确实未免有些不公;但总体看,老罗其实没有把周瑜写死,从找诸葛瑾劝诸葛亮到让程普释怀,都能看出老罗其实还是对周瑜有收着写的成分在。只是由于整体故事的戏剧性太大,明面的比重又太多,所以周瑜不能容人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这也定性了周瑜在演义中的形象注定不会太高。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周瑜或许是在长期的征战中,奔波劳累而致病,由此病死的。

吕蒙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吕蒙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并设计致使关羽军瓦解,更在其后围困麦城时设计擒获了关羽,是导致关羽被杀的罪魁祸首 。所以,才有了在庆功宴上吕蒙被关羽附身大骂孙权,「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

尽管如同孙策之死一样,这种安排也算是无伤大雅。但同样玩鬼片,吕蒙可以说是死得「不冤枉」了,谁让你害死的是三国「义绝」,忠义的代表呢?这一举可谓是招惹众怒,这种死法也算是一种报应吧。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记载:「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 并附加了一些吕蒙的事迹和孙权的评语,也是对这位东吴名将的一种有效的补全。

太史慈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是在取合肥时被张辽将计就计,结果中了埋伏被射成重伤,临终前发出了:「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的呐喊而亡。

演义里太史慈活到了赤壁之战后,还大战张辽,可见老罗对这样一位孝义两全的大将有多欣赏。

而【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记载的是:「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 而且太史慈临终前叹息所说的原话是:「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可以说大同小异。

甘宁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甘宁是在刘备东征中被胡王沙摩柯的箭射中,坐大树之下而死,还被乌鸦环绕,死得极为悲凉。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中记载:「宁卒 ,权痛惜之 。」

潘璋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潘璋是在夷陵之战中被关羽之子关兴追杀,结果,在一家农家家里狭路相逢,真可谓是冤家路窄。最终,关羽显灵,潘璋也被关兴砍死。

不用说,除了吕蒙,潘璋对关羽的死是负有很大责任的,而安排他死在关羽的儿子关兴手中,为父报了仇,颇为符合人民大众心中那份正义感和报应论。

【三国志·吴书·潘璋传】中记载:「嘉禾三年卒」 。

诸葛亮之死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死前不仅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视各营,长叹道:「吾再不能临阵讨贼矣! 悠悠苍天 ,曷此其极 !」

之后,诸葛亮还把蜀军退回汉中的流程安排得妥妥的,更强撑一口气在李福来到后交代了他的后继者,就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诸葛亮都没忘记照顾,安排了一出戏,并留下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民谚。廖立和李严的反应更是被老罗加入来凸显诸葛亮的为人和人望。

通过诸如此类的多方面描述,老罗将诸葛亮的死描绘得极其悲壮,将其鞠躬尽瘁, 赤胆忠心和神机妙算的三个方面做了高度刻画,这无疑也是对这位千古忠臣,智慧象征的最好的赞美。

【三国志· 蜀书·诸葛亮传】中诸葛亮之死写得极为简单:「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再就是司马懿巡视营寨后留下的「天下奇才」,算是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赞誉外再无其它。要不是陈寿觉得这样太愧对这位蜀汉贤相,在后面加了很多对诸葛亮言行、才能和品德的补充的话,这种写法甚至会让人怀疑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大臣。

刘备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汉室宗亲,当着满朝文武被献帝认为皇叔,是魏蜀吴中的正义一方的代表,正统的象征。

所以,虽然刘备是在执意伐吴兵败后在白帝城悔恨成疾而亡,但老罗在【三国演义】中还是为刘备安排了一次恳切的自我批评,他当着诸葛亮面忏悔道:「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并说出了那句让诸葛亮汗流浃背的话,然后,又对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刘理以及心腹赵云交代一番才去世。

这就显得刘备是真心为自己在夷陵之战的惨败而悔过,与诸葛亮也是真心托付,将刘备仁德的「明主」形象作了点睛之笔 。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对刘备病逝的记载是:「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诸葛亮传】中写刘备在托孤时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然后对刘禅和李严交代了一番去世。

这里只对刘备与诸葛亮相知相托有所交代,但没有体现刘备对自己在夷陵之败中有什么反省。

关羽之死

在【三国演义】里,关羽被捕后又被解送到孙权那里,孙权想劝降他: 「孤久慕将军盛德,欲结秦晋之好,何相弃耶?公平昔自以为天下无敌,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将军今日还服孙权否?」结果被关羽厉声骂了回去:「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最终,孙权将关羽父子斩杀,没想到却意外发现了「三国第一鬼片」的正确打开方式:在庆功宴上,先被关羽附身的吕蒙又骂了一回 「碧眼小儿 , 紫髯鼠辈」,然后还带走了吕蒙。脑袋被送到曹操那边,又一个显灵,吓懵了曹操。

关羽在演义中就是「义」的化身,他只忠于刘备,一心为了汉室,而这些描写也将他的忠义形象衬托得更加高大。关羽在后面什么时候封神的我们不说,但在老罗这里,关羽他就是神。

在【三国志】里,关羽是在回西川的路上,被东吴潘璋的部将马忠所擒,和长子关平在临沮被害。

黄忠之死

在【三国演义】里 , 黄忠随刘备东征东吴,由于刘备言语刺激,独自去立功,结果中了东吴埋伏,被马忠射中肩窝。在被关兴、张苞救回后,对刘备留了一句:「臣乃一武夫耳,幸遇陛下。臣今年七十有五,寿亦足矣。望陛下善保龙体,以图中原!」后当晚在军中身亡。

这一幕的描写虽然有点悲凉,但是将黄忠老年出山立功,晚年征战东西,马革裹尸的满足,在这里通过黄忠之口传递了出来,对这位不服老的将军而言也是一种最好的归宿。

【三国志·蜀书·黄忠传】中记载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明年卒,追谥刚侯。」

魏延之死

在【三国演义】里 , 诸葛亮死前料到魏延在他死后必反,授锦囊妙计给杨仪和马岱。最终,魏延在诸葛亮临终写好的剧本下,刚念完台词「谁敢杀我!」便被马岱手起刀落斩于马下。

魏延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以及脑后反骨之状都在这一幕中得以显现,再次将诸葛亮看人之准、料事之神给衬托出来。

而【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中魏延如同一只丧家之犬,死得十分落魄:「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杨) 仪遣马岱追斩之。」

姜维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姜维与钟会谋划兵变,不想事情泄露被魏兵围住,姜维冲突不出,心疼却更加厉害了,于是在喊出:「吾计不成,乃天命也!」后自刎而死。更惨的是,他死后还被魏兵戮尸剖腹,胆都被取了出来。

这里姜维一心为恢复汉室,设计谋划。不想计谋泄露,功亏一篑,垂死挣扎自己还心疼得有心无力,以至于临终发出了无奈的呐喊,将一位忠烈之臣的悲怆形象刻画得十分到位。

在【三国志】里,姜维的死也被一笔带过:「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