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光动时代:一部好的电影剧本,细节值得推敲

2024-01-16影视

剧本是电影之魂。诚然,一个好的故事才是戏的根本,是戏的种子,人物角色是树干,情节是树叶,在大局上是浑然一体的。回到电影的本身,好莱坞很久以前就把电影归类为讲故事,这一观念也得到了全世界同行的普遍认可。

我们评价一个电影的成功与否有很多指标,如票房,艺术质量,而对于成功的剧本来说,塑造出一个观众耳熟能详的角色尤为关键。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可能会渐渐淡忘电影的故事情节,但是他一定会记住让他难忘的角色,比如【阿甘正传】的阿甘,【霸王别姬】的程蝶衣。

如何让你的电影和观众产生共鸣?一个讨巧的方式是重复某些特定的台词和场景,这一点在剧本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以电影【源代码】为例,影片剧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不断重复列车爆炸前八分钟的场景,而编剧在每一次场景中又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推动整个电影情节走向高潮,让观众欲罢不能,产生强烈的观影体验和情感波动。

重复性的特定台词和场景,在剪辑手法上是重复蒙太奇,就好像心理暗示一样,造成一种强调呼应对比渲染等效果。观众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剧本手法下会牢牢地被剧本情节抓住,仿佛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一浪高过一浪的冲击,被影片所征服。

悲剧之所以引起人的情感波动是因为它有着深刻的戏剧冲突,不管是俄狄浦斯式的命运悲剧和哈姆雷特式的性格悲剧,又或是玩偶之家中的社会悲剧和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式悲剧,他们通常情节设置不可逆转,通过毁灭的方式来引起观者的怜悯,使人们从悲痛中净化。

而对于喜剧,它内含的讽刺功能常使它成为尖锐的时代和社会的批判工具,通过发笑来达到其独特的审美机理。而不管悲剧和喜剧,一个好的剧本在情节设计上要尽量避开观众最能想到的,创造出一个观众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情节。

剧本里也最好不要出现过于直白的内心感受,要将这个感受艺术化的表达出来(参考墨镜王)。当故事逻辑不通时,情节无法推进时也千万不要滥用巧合、插叙(回忆和幻想);人物设计上一个绝对正面的主人公和一个绝对负面的坏蛋;在结局设计上不要虎头蛇尾,给人一个意外但是完全不合情理的结局。

让张艺谋重回艺术巅峰的【归来】,戏外的褒奖离不开原作小说【陆犯焉识】(严歌苓)和邹静之编剧的共同努力。冯婉喻痴痴等着自己的丈夫陆焉识,最后终于也相见了但却不记得他了,最后陆焉识还是陪着他一起在火车站举着自己的名牌「陆焉识」等待自己归来,仔细想想,这也不失为最好的结尾,因为某些东西一旦发生,其带来的痛苦将无法磨灭。

电影叙事结构包括单/多线性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交织式对照结构,梦幻式复调结构。剧本的叙事结构一般是这五种结构的单一、交叉和变异,这里主要谈谈叙事结构的颠覆,以昆汀的【低俗小说】和科恩兄弟【醉乡民谣】为例。

【低俗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没有采用常见的时间顺序结构,而是采用了过去式插叙+想象式(未来)插叙的精巧环形结构来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其环状结构,也是造成了「过去」即「未来」的奇妙感觉。这在电影逻辑上说不通,但是叙事上没问题。所以【低俗小说】一出来就震惊了整个电影界,带来了一场编剧革命;

【醉乡民谣】,影片的开头即结尾,结尾即开头,但是,跟昆汀的【低俗小说】不一样,本片并不是一个环形的封闭故事,开头与结尾明目张胆的重复也不是为了追求叙述上的趣味性,而是为了强化人物设计。就像科恩解释的那样:「我们的主人公是一只猫,他最后哪儿也不去。」这两部电影都是值得拉片细细品味的好电影。

能成为电影剧本的,基本上都有优秀对白,然而,并不是一味简单机械地罗列各种网络段子就是经典对白,那样只是廉价的段子大杂烩,并没有形成强烈个人风格化的对白。

经典对白,绝对是建立在综合考量角色心理,场景氛围,观众思维等一大堆综合因素的基础上,经过编剧深度加工,和影片具体情节,电影配乐结合的产物。

细节让你所表现的东西更加真实,也更能显示出作者的功力,让人回味无穷。一部好的电影剧本,细节值得推敲,值得反复咂摸。如斯皮尔伯格05年的作品的【慕尼黑】,主角Avner在和同事一起煮饭时的场景就详细的描述了从准备食物到大家一起享用的整个过程。当然,Avner应该很会做饭,但这不重要,这一组镜头有助于影片的结构理解并且让人物特性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