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如何评价张译主演的电影【无价之宝】?

2023-11-08影视

这几年的张译,名气如日中天。

不仅参与了许多大制作,还跟不少大导演合作,知名度直逼六大中生代。

然而现实却很打脸,张译单扛【无价之宝】至今都未破亿,让他空有名气却无票房带动力。

但这能全怪张译吗?不尽然。

毕竟【无价之宝】这个翻拍作品不及格,翻拍不丢脸,丢脸的是在许多导演眼中,本土化就是加方言,填背景。

剩下的原样不动地搬用,太懒、图快,就想立马变现,不管外国的价值观与思想性在国内是否适用,也不会静下来研究怎样做到润物细无声的随风潜入夜。

只想做【深夜食堂】,不想做【流浪地球】,却得了【流浪地球】的病。

【无价之宝】在情绪渲染上,过于不咸不淡。

给人感觉母女之间的感情并没有那么深,张译和小女孩芊芊也没有那么难分难舍,很难叫人信服。

不像原版【担保】,母亲和女儿有一段情节铺垫。

母亲带女儿偷渡到韩国,住在办公室里,对她充满了歉意。

让债主大叔照顾孩子也不是一副撒泼卖疯的样子,而是痛哭流涕,低三下四,就使人觉得母亲是真爱,真的舍不得,真的希望孩子被善待。

而【无价之宝】中则是你张译就应该帮我带孩子,因为我欠你钱,所以你必须这么做,好像女儿是累赘。

【担保】里,女儿在母亲走了之后,一个人跑回家,回忆母女俩的过往。

等了一夜不见人,她就在母女俩约定的画板上写了留言,然后去找妈妈,可到了【无价之宝】这边,关于这部分的处理太干瘪,感情上就不会有多大的触动。

原版正因为有了这两段,能让观众看出她们母女情深,但【无价之宝】的翻拍,只有删减的复制,却没有什么说服力。

张译和芊芊的亲情也犯了同样的毛病。

他俩的骨肉情来的太突然,导演根本没有其他细节描述,在【担保】中,大叔找到小女孩后,有一个小女孩主动握他手的情节。

还有是因为他抢来女孩做担保才导致她们母女分离,所以债主收养女孩有一个赎罪的理由,这俩加一起,后续的剧情就变得合理了。

但【无价之宝】的导演对此的处理仿佛一切都是强行的。

为什么抚养,因为同情心泛滥了,为什么感情看着不亲,张译要去南方找芊芊,因为剧情需要,逻辑上没半点解释。

【担保】中有小时候和长大后的两条线,大叔的找,女孩的寻。

虽然第二条线依然狗血,但在打动人心上强于【无价之宝】的单行线。

而且片中将成年芊芊设置成大明星,为了自己的事业闭口不提张译,甚至张译陪她考舞蹈学校时,他都嫌张译与她穿同款丢人。

原作里在这一块的处理就比较得体,小女孩不是嫌大叔,而是不希望被叫担保,可【无价之宝】却没有任何转折,只有张译的自惭形秽。

最后张译重伤快要不行了,她回来叫了一声爸,导演的目的很明确,可还是老问题。

本来是双向的付出与回报,却被导演拍成了单向的自我感动,让张译和芊芊之间的感情很陌生,还不如张译跟潘斌龙亲近,他俩的兄弟情反而喧宾夺主。

这样一来,让人动情的亲情线彻底垮了,支撑看下去的动力就是为数不多的笑料,剧本失衡极其严重,导演没有分清主次,也不知该侧重什么。

【担保】里,后半段为了煽情,开始各种浮夸事情频发,让观众哭的行为太明显,【无价之宝】没做调整,照单全收。

明明可以衔接一下,非要突兀,文本结构充满了投机取巧,大明星与黑历史,这种搭配本身就自带隔阂与对立,剧情走向都是计算好的。

当所有的矛盾出来时,没有细腻的感情做载体,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如同隔靴搔痒,犹如导演在大喊,我都这么煽情了,你们怎么还不哭。

像这种故事的剧本最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都是碰到孩子,收养孩子,途遇挫折,团圆结尾。

为何卓别林能做到笑中带泪,自然流畅,现实隐喻,而它们都不行?因为现在的电影中看不到真情,弥漫的尽是铜臭味儿。

「情」成了从观众兜里掏钱的虚情假意,当一部电影失去了情,便很难与观众产生共情,观众也就失去了喜爱之情,让「情」的情绪传递也就不再真实可信。

卓别林大师级的表演肯定无法接近,但当下的电影人连卓别林创作中溢出银幕的「真诚」二字也消失了。

如【寻子遇仙记】中,卓别林和小男孩生活窘迫,为了生计,小男孩专门打破别人家玻璃,卓别林装作路过修玻璃,以此维生。

被警察识破后,不知情的小男孩一直往卓别林身上靠,但卓别林轻轻一脚将他踢开,试图撇清关系,蒙混过关。

这么一段表演看似很小,只有不到一分钟的镜头,却能起到化繁为简、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男孩被踢开还往卓别林身上靠,想牵卓别林的手,说明两人的关系特别亲密,不用痛哭流涕,观众也能看出来。

另一方面,卓别林「踢」这个动作也表现出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和生存方式。

底层人千方百计,不惜以身试法才能勉强糊口,现实映射一挥而就,行云流水,这比【无价之宝】中说不合理,流许多泪高明的多。

不过,【无价之宝】也不是一无是处。

至少用致敬【雨中曲】转场,表示时间流逝,孩子长大,这个设计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可惜的是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