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既然「戏子」在三教九流中属于「下九流」,那为什么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对那些人称「角」或者「爷」?

2013-04-17影视

三教九流的概念很多,历史上有一些沿革和变化。蒙古人统治时期,甚至连读书人也算下九流。

明清两代常言谓下九流是:

「一流戏子二流推,三流王八四流龟,五剃头,六擦背,七娼八盗,九吹灰」,

也有谓上中下三流是:

「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烧锅六流当,七商八客九庄田;

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梆,五剃头,六吹手,七戏八叫九卖糖。」

另有:

「一流皇王二流圣,三流隐士四流仙,五流文官六流武,七公八卿九庄农;

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一流门皂二流巫,三流牙行四流尼,五流花婆六杂用,七窝八贼九娼妇。」

即谓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和盗、窃、娼并称的下九流 。

还有:一修脚,二剃头,三班四把五抹油,六从七娼八戏九吹手。

洪门里边,教也分派个上中下:

上三教,指孔、佛、道;中三教,指文(道情歌曲)、武(踢脚打拳)、匠(匠业工人);下三教,指须(花头画相)、绰(摆场盘猴)、敝教(叉鸡收晒)。

也因此洪门言谓的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斗兮六流秤,七工八商九庄田「;中九流分派给了」一流药草二流戏,三流地藏四流推,五流外裸六流勺,七拳八命九长随「;下九流是」一流王八二流龟,三流戏子四流吹,五流抬轿六抹杠,七修八摸九吹灭「。

晚清江南乞丐门中的下九流,则指「一乱把(设赌摊者),二黑老(贩烟土者),三条子 (人口贩子),四哀戳(告地状和假丧家),五硬扒(拦劫者),六软取(街头求讨者),七走江海(流浪乞丐),八装洋(欺骗顾客者),九小窃」。

我听过几段早年要饭人的莲花落,里面开场词就是:

「我说老爷子您给了吧,要省您从大处省,省它十顷带八顷,要算您从大处算,算个十万带八万。

我老傻,也能算,算来算去要了饭,别看要饭耷拉头,要饭不在‘下九流’……」。

看, 连要饭的都未必就是下九流。

(曹禺的【日出】第三幕同有此类词:

「好话说了老半天,还是老板不给咱。别瞧要饭低了头,要饭不在下九流。将门底子佛门后,圣人门口把你求。念过诗书开过讲,懂得三纲并五常,念过书识过字儿,懂得仁义礼智信儿。」)

当然,各种版本的下九流中,确实大多都有戏子。

这当中的戏子,基本是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工匠。其地位系从乐师之类沿袭而来。

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习俗和儒家至上的论调,对于有着「游民」性质的工作以及体力工作者,都有着相当程度的歧视。 所以「巾(金)皮(批)李(彩)挂,平团调柳(聊)」之类的行当,统统被歧视。

然而 社会取向终归不是律法,和个人取向选择有悖并不算得什么矛盾 (相类的问题还可参看

杀人,抢劫,开黑店卖人肉包子,在水浒传中这些人为什么会被作者塑造为英雄?

中张公子的答案)。尊重下九流中的人物,在文人雅士甚至士大夫中间,也会被美化成「礼贤下士」、「颇有古风」的论调(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公子养百家门客、汉明两代起家勿论出身)。

就像吟诗作对之类的」小业「,和」听曲下楼子「一样不是社会主流风气,但同样必不可少。盖因士大夫阶层的重享受轻实操本身,虽然名义上对匠人有歧视,但是又偏偏离不开他们。

例如号召」君子远庖厨「,却又偏偏」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儒家伪君子们。所以,在大量的接近并关照艺人的同时,儒家也不忘将各种败国毁业的姿容描画到戏子身上。五代十国时期好享乐的李存勖王衍、孟昶孟元喆父子、李煜等等,统统在【五代史】的伶官传里露了面。甚至雍正打死伶人的故事,直到清末还在」传诵「。

正如

@张宇辰

答案中所言:慈禧是清末统治者中最狂热痴迷于戏曲的人,甚至说是她成就了京剧也毫不为过。同样狂热的还有光绪皇帝。两人的嗜好和力行,在客观上为在形成与成熟过程中的京剧艺术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受到帝后的赏识看重的民间艺人身价大增。在此就不再赘言细表。

同样在清末民初,戏曲成为了一种宣传思想和教化民众的手段。

「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

「演戏事,与一国之风俗教化极有关系」——【论戏曲】陈独秀

但是地位的提高,和」称‘角儿’「、」道‘爷’「,没有直接的关系

」角儿制「取代角色制,名角儿挑班取代各门角色并举的班社制形式,其实严格来说只存在了短短40年(1909年的大青衣王瑶卿旦角挑班始,49年后戏改取消」角儿制「)。

这之前之后能称」角儿「,只是尊对方是行业内的魁首。与尊重对方的职业并无直接相干。

一般能称」角儿「,必须专用场面、行头。草台班子之外,堂会和戏园的演出,在同治之前统统是以戏带角儿,多大规模的园子和堂会,也都是点戏不点人。

直到同治6年上海开洋,从北京邀角入沪,拼各大京班三庆、四喜、普庆的著名演员一并演出。之后又有周春奎、杨月楼等二次入沪演出。这被视作最早的戏园破坏戏班制的手笔。

(可参看【中国京剧编年史】一书,王芷章著)

光绪之后,被各地邀去演戏脱离班子独自生存的艺人愈发的多了起来,老徽班在八国联军入侵后纷纷报散,也就成就了以角儿挑班的制度。老年间禁止艺人脱班自搭的规矩,彻底烟消云散。

就此才有了」称‘角儿’「的讲究。

另:京剧、昆曲等,兴衰于勾栏和相公行业发达的八大胡同,成就了」比女人还女人「的男旦体制,很多称」角儿「的情况下,未必是尊重。

而尊」爷「道」爷「,则是指」大(dè)爷「,跑堂儿的对所有来品茗的都称」爷「,」爷风爷气「在清末就着八旗子弟遗老遗少的风头,在稍有社会地位的体面人中就都统统会被用来相互称呼。问题颇大,就不再细说,有空再表。

现而今仍有这样的称道(

@高徐波

高爷到现在也是走哪儿言必称爷,颇有遗风)。尊的是人,甚至可以是技艺,但同样不是整个行当。

这种口吻调调,更像现在言必称老师一般。和」尊重「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