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水浒传】中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用朴刀?

2022-01-18影视

原因有二:

第一,这是宋朝百姓唯一能用的刀。

第二,这是一种「文学奇观」。

在宋、元、明时期的话本、杂剧中,朴刀被定义为绿林好汉的专属兵器。

如同后世的武侠小说里,各大门派都喜欢随身携带宝剑一样。

提要

1、宋代的「朴刀」本质上是一种农用器具,由于太草根、太低级,以至于军事典籍根本不会提及,遑论绘制图形。

2、它究竟长什么样,现在无法确切知道。又或者说,宋代朴刀压根就没有一种标准、统一的形制。

3、「朴刀」的大名,今天还能被人们所知,主要拜【水浒传】所赐。

4、根据小说的描述,朴刀的刀头部分大概类似于农用砍刀,刀身较窄,有尖头,能用于刺、戳,下面是一根组装上去的长杆。

5、宋代朴刀由于曾被绿林草寇所使用,因此在话本、杂剧、通俗小说中,成为江湖好汉的标准武器配置。

6、事实上,梁山好汉在集团阵地作战时,并不用朴刀。如果用的话,那只是一种写作上的失误。

7、宋时的朴刀到元代已经不再使用,明朝人已无法准确地描述其用途。

8、明代中晚期,出现了另一种借鉴自日本倭刀的新式刀具,也被称之为「朴刀」,被各种专业兵书记载。

这是一种窄长、短柄、双手持握的武器,是正规的军用装备,和宋代的农家砍刀截然不同。

宋朝有严格的武器管控

根据【宋史卷一九七·兵志十一】的记载——

开宝三年五月,诏:" 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蓄兵器。 军士素能自备技击之器者,寄掌本军之司;俟出征,则陈牒以请。品官准法听得置随身器械。"
淳化二年,申明 不得私蓄兵器之禁
庆历八年,诏:" 士庶之家所藏兵器,非法所许者,限一月送官 。敢匿,听人告捕。"

上述几条,都反映了宋代的武器禁管政策。

朝廷明文规定,百姓家里不能私藏兵器,士兵自备的武器,平时也要寄存在司衙之内,等到出征时,再打报告向上申请(还真是麻烦~~~)。

平时私藏兵器的人家,直接问罪。

【水浒传】第五十一回,写到朱仝看见柴进庄院里有「许多军器」,便猜测这是个「官宦之家」,符合宋代的情况。

朴刀因和农业生产有关,曾是漏网之鱼

古代农民开山种地,需要用到刀具,所谓「刀耕火种」。

朴刀因为具有一定的「农具」属性,曾经侥幸成为漏网之鱼。

【宋会要辑稿·兵一八五】中有一段诏书,被引用得比较多——

仁宗天圣八年三月,诏曰:
川陕路今后不得造 着袴刀 ,违者依例断遣。
五月,利州路转运使陈贯言:
「着袴刀于短枪竿、拄杖头安者,谓之 拨刀 ;安短木柄者,谓之 畲刀 ,并皆着袴。畲刀,是民间日用之器,川峡山险,全用此刀开山种田,谓之耕火种。今若一例禁断,有妨农务,兼恐禁止不得,民犯者众。请自今着袴刀为兵器者禁断,为农器者放行。」
乃可其请。

利州,在今天的四川广元,多山,老百姓没有刀,怎么能开垦田地?

于是转运使陈贯建议,搞一刀切、全面禁止确实不可行,只要把安了枪竿、拄杖的「拨刀」禁掉就行了,安了短柄的「畲刀」还是要保留。

这份材料清楚地写着,「拨刀」(即朴刀),是由着袴刀安装上枪竿而来。

这种刀既然叫「着袴(裤)」,自然就是一种可以挂在裤腰上的刀,在使用过程中,按用途的不同,可灵活装配长短不一的把手。

朴刀与盗匪的关系

然而没过多久,打擦边球的朴刀还是被禁了。

景祐二年,诏:"广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并锻人并以私有禁兵律论。"
先是,岭南为盗者多持博刀,杖罪轻,不能禁,转运使以为言,故著是令。
(【宋史卷一九七·兵志十一】)

政策只要有一点点松动,下面立刻就有人钻空子。

这一段写的是宋仁宗年间,岭南一带的强人广泛使用博刀(朴刀),但仅被处以杖责,惩罚太轻,导致屡屡不能禁止。

于是朝廷听取地方官的建议,决定加重处罚,连锻造的工匠也拉过来一并入罪。

朴刀不是宋朝正规兵器

有宋一代,朴刀只是流行于民间、由农具改造而来的粗陋武器,不是官方认可的正规作战兵器。

证据有很多。

其一

宋仁宗年间编纂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里,没有「朴刀」。

【武经总要】是我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宋仁宗赵祯亲自写了序。

书里详细介绍了北宋军队装备的兵器、器械,附有很多插图。

在「刀」部中提及了八种刀:

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手刀

其中,手刀一种为短柄,其余七种都是长柄。

但是,里面没有「朴刀」。

【武经总要】中的刀八色

然后,明代的【武备志】、清代【冶平胜算全书】这些重要的军事著作里,都没有记载「朴刀」。

由此可见,它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武器。

其二

「朴刀」之所以那么有名,完全是【水浒传】的功劳,那就来看看【水浒】中的情形。

在百回本中,「朴刀」一词出现了207次,其中前七十一回有195次,后二十九回仅12次;

在百二十回本中,共出现222次,前七十一回188次,后四十九回为34次。

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呢?

它意味着,当好汉们行走江湖时,朴刀确实是居家旅行必备品,可一旦进入大规模的阵地作战,需要上阵厮杀时,朴刀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从故事中退出了。

其三

「朴刀」不登大雅之堂,还体现在它的名字上。

从上面引用的史料和诏书上,已经可以看出,这种刀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称呼。

人们只知道它念「pō」,但字怎么写,却非常随意。

因此,它又写作泼刀、拨刀、钹刀、袯刀、搏刀、博刀。

事实上,「朴」这个多音汉字,有四种读法,当它发「pō「这个音的时候,只有一个意思、一种组词方式,那就是「朴刀」。

石昌渝先生在考证时,认为「朴」有「砍伐」的意思,如「朴斫之材」。

这种刀既然可用于农业生产,那肯定和砍伐有关了,所以,最终被定通俗小说的作者写成「朴刀」。

朴刀的安装方法仅见于【水浒传】

在上面第二条所引用的资料中,我们已经得知,朴刀是由着袴刀安装在枪竿、拄杖上得来。

那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呢?【水浒传】中有明确写到。

第六十一回【吴用智赚玉麒麟】——

卢俊义 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了丫儿扣牢了, 赶著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

这是目前所知,关于朴刀安装方法唯一的记载。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朴刀」平时只有一个刀头,需要使用的时候才装上或长或短的柄。

因此,它是可以被藏起来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古典文学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明初的杂剧【梁山七虎闹铜台】中,张顺受命下山,有一段唱词:

则今日辞别尊兄疾去忙,改姓更名离水乡, 把朴刀暗中藏, 打叠起金银数两。今日个离忠义,下山岗。

显然,张顺是把朴刀的刀头藏在随身包裹里了。

就算是农用砍刀,再怎么说也是有危险性的,行走江湖可不能这么张扬。

补充:

【水浒传】对宋、金、元、明时期社会生活的描绘,很多都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如第三十三回「清风寨小鳌山」,有对古代「庆元宵、赏花灯」活动的详实记录;

第五十回「白秀英说书」,呈现了在明代中晚期已经失传的诸宫调表演方式;

第七十一回「石碣受天文」,详细记载了罗天大醮仪式的全过程,据陈洪先生考证,书中的刻画基本符合道教典籍的要求;

第七十四回「燕青打擂」,记录了每年三月二十八日泰安州祭祀东岳大帝神诞的庆典,反映了古代「东岳大帝」信仰的兴盛。

上述这些情节,是戏曲史、民俗学、宗教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资料。

朴刀是江湖好汉的专属装备

上面第三条资料中,提到了「岭南为盗者多持博刀」,这一史实后来进入了文学。

在各种宋元话本、杂剧中,「朴刀」已经成为绿林必备、好汉标配的专属武器。

宋代话本【错斩崔宁】中描写拦路抢劫的「静山大王」——

头带干红凹面巾,身穿一领旧战袍。腰间红绢搭膊裹肚,脚下登一双乌皮皂靴, 手执一把朴刀

南宋温州南戏【张协状元】是目前仅存的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本,其中五鸡山强盗出场时,有段自白——

贩私盐,卖私茶,是我时常道业;剥人牛,杀人犬,是我日逐营生。一条扁担,敌得塞幕里官兵; 一柄朴刀, 敢杀当巡底弓手。

在【水浒传】的前身,【大宋宣和遗事】中,写到智取生辰纲之后,董平围了晁家庄,抓走了晁太公,结果——

行至中途,遇着一个大汉,身材迭料,遍体雕青,手内使柄 泼镔铁大刀 ,自称「铁天王」,把晁太公抢去。

泼镔铁大刀,即镔铁大泼(朴)刀。铁天王晁盖就拿着这把大朴刀把自己老爹又抢了回去。

到了各种元代水浒戏中,身着红茜巾、香衲袄,头戴白毡帽(范阳笠),手持朴刀和腰刀 或是杆棒和腰刀,已然成为梁山好汉日常行走江湖的典型装束

元初李文蔚的【燕青博鱼】第四折中,燕青自述全身的穿着——

还了俺这石榴色茜红巾,柳叶砌乌油甲,荷叶样烟毡帽, 百炼钢打就的长朴刀, 五色绒刺下的香绵袄。

无名氏的【争报恩三虎下山】中,济州通判赵士谦的妻子李千娇为关胜辩护,说他不是强盗,理由就是他的穿着打扮不符合「贼」的标准——

他头顶又不曾戴着红茜巾、白毡帽。他手里又不曾拿着粗檀棍、 长朴刀 ,他身上又不穿着这香绵衲袄。

【水浒传】对山大王们的描绘,完全继承了这种草莽英雄的形象。

第三十四回中写到清风山三贼出场对阵「镇三山」黄信——

这黄信是个武官,终有些胆量,便拍马向前看时,只见林子西边,齐齐的分过三五百个小喽啰来,一个个身长力壮,都是面恶眼凶, 头裹红巾,身穿衲袄, 林子中跳出三个好汉来,各跨一口腰刀, 又使一把朴刀, 当住去路。

最终,「朴刀与杆棒」不仅成为江湖好汉们的代名词,更由此而成为了古代武侠小说的代名词——

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里,把「小说」分成八种主题,其中有「朴刀局段」、「杆棒序头」两类,【青面兽】的故事被归在前者,【花和尚】和【武行者】则归入后者。

明代开始,朴刀退出了文学江湖

进入元代之后,异族统治者对汉人民间武器的管控更为严格,就连铁尺都成了违禁品,弄得绿林好汉再也不敢拿着朴刀四处走动了。

到了明代,人们已经不再熟悉宋朝朴刀的形制和用法,哪怕是大量沿习了宋、元故事的【水浒传】,对朴刀的描述也出现了一些偏差。

比如华阴县的县尉到史家庄捉人,插翅虎雷横带着土兵外出巡逻,赵能赵得在还道村追捕宋江,手里拿的都是朴刀。

按理说,差役是公门中人,可以合法持有武器,为什么居然拿着农具?

再比如,玉麒麟卢俊义做大财主时外出经商,随身带一把朴刀也就罢了,后来活捉史文恭的时候,也是用朴刀搠中对方的腿股,再后来,在歙州城杀方垕,居然用的还是朴刀!

这已经属于明显的bug了,毕竟他之前上阵时用的都是枪。

除了卢员外,杨雄、石秀、朱仝、雷横、刘唐等人都有在阵前用朴刀对战的记录。

虽然那时大家的身份仍然是草寇,但毕竟不是拦路抢劫,在两军对垒时拿着砍柴刀互殴,也是醉了……

朴刀滥用、无所不在的情况,显示了明代作者对宋朝的实际情况有所误会。

从明代开始,通俗文学作家已经不再给笔下的好汉们配上朴刀,除了冯梦龙的「三言」里还有少量提及之外,朴刀慢慢从武侠传奇中消失了。

明代的朴刀与宋代不同

然而,明代出现了另一种名叫 「朴刀」 的武器,是和宋代朴刀完全不同的一种新式刀具。

明代程子赜所著的【武备要略】是一本民间武艺大全,在卷八的「长柄斧说」下,提到了一种「朴刀」,还附有研制的过程——

朴刀用法与单刀同,然撩劈之势大于单刀,故军伍中不可少也。
余昔所造者,无剑脊,砍去偏软,若厚,又难运用。故今制如倭刀样,亦起剑脊,但刀不宜太阔。

此处,作者明确说明,这种朴刀是参考了倭刀式样打造的,从外形上看,也确实如此。

它的名字虽然也叫「朴刀」,但绝对不是宋史和【水浒传】中提到的、可以随意和长柄、短柄相连的着袴刀

再来对照另一本书。

在长达240卷的明代军事巨著【武备志】中,作者茅元仪也写到了一种新式的「 长刀 」——

曰「长刀」,则倭奴之制,甚利于步,古所未备。
刀长五尺,后用铜护,刀刃一尺,柄长一尺五寸,共长六尺五寸,重二斤八两。

【武备志】与【武备要略】的成书年代相仿,都在明朝天启年间,区别只在于两个作者一是朝廷大官,一是民间人士。

但他们都同时记载了,在明代晚期,中国出现了一种类似倭刀的新式刀具,它的撩劈之势优于传统单刀,在步战中非常有利。

只不过,由于是还在研发中的新式武器,它的名字和形制都没有固定下来。

或叫「长刀」,或叫「朴刀」,从下面图片中可见,程、茅两人绘制的图形,刀头和刀身弧度都存在差异。

【武备志】对「长刀」的描述

关于朴刀定义的分歧

今天,【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把「朴刀」解释为「古代的一种武器, 窄长有短把的刀,双手使用 」。

对此,王学泰先生认为,这是一些学者强作解人,搞错了,因为它完全不符合【水浒传】对「朴刀」的描述。

然而,恰恰是王先生误会了。

因为这一解释,的的确确来源于明代兵书对「朴刀」的定义。

工具书依据正规的军事著作来写词条,完全正确。

毕竟,宋代绿林强盗们手里拿的那个简陋的农具,谁也不知道它究竟长啥样,如果不是【水浒传】把它提到了200多次,可能早就淹没在历史中了。

甚至于它的名字pō刀,是不是写成「朴」,都是未知数。

而在明代人(至少是明代中晚期的人)看来,他们使用「朴刀」就应该是短把的。

比如明代刻印的容与堂本【水浒传】(刊行于万历三十八年,即1610年)中,梁山好汉们手里的朴刀,完全是明代的款式。

容本第二回,史进、陈达、杨春手里拿的都是朴刀
容本第十二回,杨志手持朴刀对战林冲

事实上,当朴刀再次回到文学中,它的形制也已经随着时代而变化了。

清代乾隆年间成书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娱目醒心编】里,有一篇【图葬地诡联秦晋 欺贫女怒触雷霆】,里面讲阴员外为了一块风水宝地,逼死了儿媳朱氏一家。朱氏的鬼魂回来索命,阴公子吓得佩了一把朴刀防身。

一个富家公子,当然不会随身佩一把像宋代的畲刀那样的砍柴刀,他携带的,只能是明代的朴刀(短柄长刀)。

特别补充:清代的扑刀和长刃大刀

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十八卷的【皇朝礼器图式】,其中在第十五卷中,提到大清绿营使用一种「扑刀」,样式和宋代、明代的朴刀又不一样。

这种刀看上去,有些类似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马刀」

它还有个名字叫「拍髀刀」,意思是携带的时候,会不停地拍打着大腿(髀,即大腿)。

然后,【武备志】里的「长刀」,也有了一个新名词,叫「长刃大刀」。

书中的解释是——

绿营长刃大刀,谨按茅元仪【武备志】长刀,倭奴之制,甚利于步,刃长五尺。

附录:人民美术出版社【水浒传】连环画以及央视【水浒传】中出现的朴刀

连环画里,除了刘唐斗雷横时用的长柄刀之外,其余场景,朴刀均绘成了短柄。

央视【水浒传】的相同场景——

央水这一种刀形,看上去更像清代的宽刃大刀。

【皇朝礼器图式】中对它的描述是——

谨按茅元仪【武备志】掉刀,刃首上阔,长柄,施鐏。

2022.1.15

参考资料

【宋史】、【武经总要】、【武备志】、【武备要略】、【皇朝礼器图式】

宋话本、元杂剧若干

石昌渝:【从朴刀杆棒到子母炮】

王学泰:【朴刀的故事】

陈洪:【「水浒与道教」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