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为什么【傲慢与偏见】的第一句话会成为经典?

2022-07-18影视

首先,这开头本身,是有趣的 嘲讽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王科一先生翻译:

凡是 有财产的单身汉, 必定 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 举世公认 的真理。

这话对不对?

当然不对,错得离谱,以偏概全。

这话有趣在哪里?

恰因为这话不对,带着偏见十足的市侩气,还自以为是。

搞笑点在哪里?

「必定、凡是、举世公认」 ——如果去掉这几个自以为是的词,开头就是:

有财产的单身汉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真理。

It is a truth,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is in want of a wife'.

——这话依然不对,但嘲讽意味不如之前强烈。

所以奥斯丁只用了几个斩钉截铁大而无当的词汇,truth universally,must,就让这句话 嘲讽意味十足了。

这手法如此之妙,后来许多前辈都用来反讽。

钱钟书【围城】里,迂腐的方鸿渐他爸有过句大胡话:

「女用人跟汽车夫包车夫生了孩子,出来做奶妈,这种女人 有毒,喂不得小孩子。」

这句话里如果去了「全」字,就没那么强的嘲讽。

鲁迅先生【阿Q正传】里,也是:

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 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 的确 给貂蝉害死了。

「全、的确」,搞笑点在这几个词上。

这句话本身的好处说毕了,说结构。

小说开头方式很多。开门见山的,凭空喝断的,娓娓道来的,不一而足。

奥斯丁却是用一句纳博科夫所谓「浅浅笑靥」的反讽开头。

妙在这句话并不是凭空反讽:

小说里大多数庸众,比如班纳特太太,就真这么认为。

或曰: 奥斯丁是模仿笔下人物的思想,说了这句昏话。

像让一个搞笑角色,用一句搞笑台词开场。

奥斯丁有一个嘲讽技能,所谓自由间接引语——她会直接模仿她笔下的人物说话。

比如下面这段:

最后她们迫不得已,只得听取邻居卢卡斯太太的间接消息。她的报道全是好话。据说威廉爵士很喜欢他。他非常年轻,长得特别漂亮,为人又极其谦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打算请一大群客人来参加下次的舞会。 这真是再好也没有的事 ;喜欢跳舞是谈情说爱的一个步骤;大家都热烈地希望去获得彬格莱先生的那颗心。

这句「这真是再好也没有的事」,不是奥斯丁的思想,而是班太太她们的想法。

奥斯丁经常这样忽然模仿她笔下人物的口吻,来说一句特别俗气的话,大家看了好笑。

当然,【傲慢与偏见】全书除了句子和思想, 情节也充满反讽 ,又不只是班太太。

比如达西刚见伊丽莎白时说她还过得去,但不够好看,迷不住自己——最后娶了伊丽莎白。

他讲彬格莱劝走,认为和班纳特家族联姻不好,自己却娶了班家二小姐。

回到开头。

这句反讽的开头句子,显然奥斯丁并不这么想。

但她俏皮地模仿笔下人物的思想写了这句话,完美地体现了她笔下那些人物的性格,暗示了全书的情节(全书都围绕着单身汉、结婚、财产和三姑六婆诸位小姐们的思想),还概括了全书的基调:之后她要一再用这种手法,轻巧地反讽笔下的人们。

所以咯:

一句 轻盈的嘲讽 开头。

嘲讽了全书许多角色。

揭示了全书许多性格。

暗示了全书许多剧情。

预示了全书主要手法。

提纲挈领,而且本身很好玩。

当然就是经典咯。

最后,容我另举一例。

鲁迅先生有篇【理水】,讲大禹治水。讲百姓苦不堪言,官员们却不闻不问,以映衬想认真办实事的大禹。读过的都知道。

小说开头是:

这时候是「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舜爷的百姓,倒并不都挤在露出水面的山顶上,有的捆在树顶,有的坐着木排,有些木排上还搭有小小的板棚,从岸上看起来, 很富于诗趣

说受苦百姓「富于诗趣」, 就充满了嘲讽意味。

是鲁迅先生这么想吗?不是。

是百姓这么想吗?不是。

是鲁迅先生在模仿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官员们这么想。一句话就出了嘲讽意味,也把小说里大部分官僚的嘴脸给显出来了。

和奥斯丁的反讽式开头,就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