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如何编好一个故事?

2015-09-10影视

每次面对一张白纸开始写故事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该从哪里下笔?

理论都说得异常简单:悉德菲尔德说从高潮开始写,麦基甚至说,作家应该用75%的精力,集中创造最后一幕的高潮。

可实操时又面临一个窘境:我都不知道故事长什么样,又从何而知高潮和结尾是什么样的高潮事件呢?直到最近拍完自己写的几个短片后,才豁然开朗。虽然这几个短片有着摄影机调度、演员调度的若干问题,但这些都是手段上的瑕疵。剧本的窟窿根本没有办法用人景物光色的提升加以解决。剧本最大的窟窿就是:最后一场戏看完后,给了观众什么样的感受!

审美价值=情感共鸣+人物弧光

两个月前拍了一个小三假扮劫匪绑架老板的故事,当最终高潮的意外被揭晓,观众发现:劫匪居然没死,而员工居然是主谋,俩人合伙做了一个局,骗了老板的钱……除了把观众吓了一跳之外,什么样的情感共鸣和深刻意义都没有。

之所以故事是艺术品,就是因为它像其他所有艺术品的审美一样,当思想和情感同时到来时,带给了观众类似于宗教的体验。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实就已经说明了审美中包含了思想和情感。

一个故事的高潮事件,未能同时带给观众思想的冲击和情感的共鸣,那么这个故事就注定了失败。而观众所喜欢的反转,只不过是被震惊住,从而造成了短时间的大脑短路,在这种情形下,他人的思想和情感更容易被转移。反转只是手段,我这个公司绑架的片子却错把手段当目标,所以就注定了失败。

审美=情感+思想。那么问题来了,好故事高潮是不是必须要兼具两者?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时做到两者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实际案例中,必然会有所偏重,比如情感做到了8分,而思想只做到了2分。如果精力有限,或拍摄受困,一定要在两者中分个主次的话,那么一定是情感>思想。毕竟观众来看电影,不是来受教育的。

所以,故事不一定有人物弧光,因为人物弧光是教育,而不是共鸣。【隐入烟尘】、【绿洲】的故事很好,且设定类似。但我们却看不出很明显的人物弧光,主角的价值取向,并没有从一端走向另一端。但因为主角们都为另一半做出了行为上的牺牲,人物关系从一开始的谋生而到最后精神上形成了合体,并在肉体上形成了分开,由此一样成就了伟大的故事。

剧本审美和拍摄水平不同层面问题

我拍摄的另一个面试的短片,故事讲了两个性格迥异的面试者,白衣服都被污染,其中一人越洗越脏,最后只能放弃面试机会;而另外一个人却没有洗,而是用污渍为元素,在T恤上画了一幅画,并成功参加了面试。这个故事很明显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虽然没有公司绑架短片所造成的意外反转,但高潮却有了思想意义,因此整个短片的观感,也要高于前者。如果这个短片中,再有人物关系的变化,带来观众情感的共鸣,那么就又能上一个台阶了。

我拍摄的第三个故事是在图书馆,描绘了一个内向的男孩,如何向陌生女孩告白的故事。俩人的关系从陌生到熟悉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了移情的基础;且人物也从懦弱到勇敢有了思想性的人物弧光。但是在剧作上却出了问题:人物关系有变化,但这个变化做的特别不明显,所以也没有情感共鸣;意义也做得非常模糊,其实观众看不懂,到底导演想说什么,压根也不像一个勇敢的故事,因为勇敢和香水无关,主角勇敢是因为发现了女孩的门票。虽然遭遇了失败,但至少算是向审美的思想和情感正确方向发起了冲锋。

几个短片拍下来,拿给身边的专业人士看,他们往往提出的是镜头剪辑衔接犯了低级错误,演员选择出了重大问题。反而是拿给不懂电影的人,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加致命:没看懂,啥意思?就这?

虽然拍摄技术层面的问题的确存在,但这些问题和剧本问题却在两个层面,技术能力的提升,并不能解决剧本存在的问题。对于现阶段,没有专业团队的故事创作者而言,强调摄影、录音、服化道,而忽视故事本身的审美价值,我认为都是本末倒置。这就是【隐入烟尘】、【绿洲】要远好于【独行月球】、【明日战纪】的地方。

所以这些片子,去从视听语言、演员表演、特技宣发上找毛病,都是舍本逐末。实际上,就算我请来一线大腕当演员,再找来最好的摄影师掌机,把画面拍好了美术搞漂亮了,可是这片子早已从剧本层面注定毫无意义了。这就是麦基所言:电影讲究的就是最后20分钟,无论前面90分钟成就了什么,最后高潮事件如果失败的话,这部影片就会在首开的周末死去。

回过头来再看看悉德菲尔德和麦基的话,就明白了他们所表达的并不是说需要先构思一个什么样具体的冲突场景,或者意外反转,而是这个冲突所带来的思想意义和情感共鸣。创作的出发点应该是:观众看完整个故事,最终看出来了什么样画面上没有,台词中未提的思想和情感。如果整个故事观众看了半天,最终还是看了个蛋疼,那就没有拍的必要了。

当然凡事有例外,之所以坊间一直传闻说恐怖片是投入产出比极高的类型,大抵就是因为它和色情片一样高,调动的是人的生理层面感受,因此也就无需人际关系的情感共鸣,和如何好好生活的人物弧光启发。如果能一直用惊吓和悬念吊着观众经历90分钟以上,那也就算是很成功的观影体验了。视频也不一定非要审美,最低层的情绪释放也是视频存在的理由之一。

救猫咪十大类型是最常见的十大审美价值

明确了故事所表达爱的思想和情感才是终极意义后,就要接着明确故事都有哪些思想和意义。这并不是一个有着因人而异无限多答案的开放问题,相反因为人性相通,而观众的喜好相似大于相异,反而答案是有限的。

斯奈德所列举的十大故事类型,其实就是十大终极故事主题的分类。十大类型,其实就是观众面临生活中不同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思考。下面试着用变迁仪式和被制度化举例。

例如:当我们面临生活中一个无法避开的痛苦时,是应该勇敢直面,还是回避躲闪?这就是十大类型中的变迁仪式。人生没有一帆顺风,很多观众都遇到过痛苦,这种痛苦可能是男朋友劈腿【焰】,也可能是老婆离家出走【克莱默夫妇】,也可能是亲人死亡【三块广告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还可能是自己致亲人死亡【盗梦空间】、【恐怖游轮】。

再如,当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冲突时,是加入群体,还是坚持自我?我们都面临过站队的选择,全家都不喜欢音乐,你还搞不搞【寻梦环游记】;士兵要英勇杀敌,而你却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到底开不开枪【血战钢锯岭】;灾难就要来临,别人在狂欢或装睡,你是喊醒众人,还是跟他们一起嗨【不要抬头】?

至于我们经常提及的「科幻」不过是一种创作题材;而「悬疑」则是一种创作风格。它们只是材质和手段,并不是故事的艺术价值。如果我们片面强调科幻这种题材,一不留神就会进入视觉爆炸的爆米花陷阱。如果我们只注重反转悬疑这种手法, 也容易陷入为反转而反转的泥潭。这些拼的其实不是创作,而是制作。

要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一定有作品已经表达了,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换一个壳,而不是对故事意义和情感的创新。至少现阶段我们的水平还远远没有到那个层次。要知道,这种新的意义和情感的创新其实是最难的,可能一辈子都创新不了几个,因为是挑战所有观众认知的事。所以,这也就是很多艺术片之所以普通观众会看不懂的原因。因为艺术家们的使命就是不顾群氓反馈,而孤身默默探索创新。

创作手法已经决定了审美价值的大致方向

创作手法和创作主题是有一定关系的。例如悬疑这种手法和故事的审美价值是有关的,而不是可以随意组合的。也背后的原因大概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不是脱离形式的孤立存在。

所以悬疑故事的悬疑只是外壳是手段,而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离奇的事情,其实是有共同规律的。观众是通过动作看动机,通过悬疑看缘由。悬疑故事最后揭晓答案时,所带来的审美价值常见的就三种,要么是欲望,要么是复仇,要么是牺牲。

「欲望」就是为了满足角色的某种欲望而做了一个局,然后把其他角色都给骗了。【最佳出价】、【万能钥匙】,包括网络火爆的【毛骗】就是这种,【楚门的世界】、【月球】、【骇客帝国】只不过是设计者一开始处于主角的视野之外,他们设局的原因一样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欲望。

「复仇」就是为了报复某个人,然后设了一个局。【消失的爱人】就是老婆报复老公出轨而设局,【看不见的客人】就是父母为了给孩子复仇而设局。【老男孩】就是被霸凌者复仇而设局。

欲望和复仇的是最常见的,因为这两种动机不用过多铺垫,只要你最后把包袱抖出来,观众就会懂,但这种故事容易落入俗套。还有一种不落入俗套的方式就是隐藏设计者,用强概念设定替代设局者。比如【超级立方体】、【下一层】、【饥饿站台】、【幻影凶间】。

最好的电影基本上都是用第三种「牺牲」。牺牲可以说是悬疑片能上高分的必备选择。凡是悬疑片最后揭露真相时,某个角色动机是为他人牺牲自我,这种片子的分都不会低。

【灵异第六感】医生最后才知道自己死了,所以是他用自己最后的魂魄,帮助了小男孩解决了对方的问题。用故事设定「死的人不知道自己已死」遮蔽了主角牺牲的动机,从而造成了极大的情感共鸣,再用小男孩从回避到直面母亲的弧光创作了故事的思想意义,由此情感和思想统一了起来,整个故事审美到达最高点。

【九号秘事】中最感人的两个小故事「化妆间」和「十二日」,也是用观众不知道角色已死来形成反转,接着通过角色的牺牲带来情绪共鸣,然后用主角从拒绝到接受的弧光展示思想价值,最终带来了类似宗教的审美体验。

所以,下次再打开空白稿纸开始写故事时,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就是,我要写具有这样一种审美价值的故事,它包含思想和情感两个层面。人物弧光为:「当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冲突时,是加入群体,还是坚持自我」。情感共鸣为:「角色为了和其他角色的关系融合,而选择牺牲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