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如懿传】?

2021-08-01影视

有一类作者,一辈子只会写一个套路的故事。

流潋紫就是这种。

她这辈子的脑回路在一本【甄嬛传】上已经到头了。

但【如懿传】非但没有继承【甄嬛传】的优点,反而在其内核表达上与【甄嬛传】完全相违背,而这种续作故事内核的转变并非是出自作者的真实想法,而是出于市场的需要。

有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如懿传】的目标受众正是【甄嬛传】的粉丝。

作为【甄嬛传】电视剧大受欢迎后趁热打铁创作而成的作品,【如懿传】的诞生就带有强烈的商业投机意味,如果它能继承【甄嬛传】的优点,即便成品无法达到【甄嬛传】的高度,亦不至于遭受滑铁卢一般的失败。

【甄嬛传】大获成功之后,续作的诞生几乎是一种必然,无论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还是作者自身创作欲望的激励,【如懿传】都势在必行,然而不同于作者独立产出【甄嬛传】时的创作环境,【如懿传】仿佛一个九代单传的婴儿,自它孕育之初便已受到几乎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注视,在这个过程中太多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将自身的性格强加到故事中的人物身上去,在制作成电视剧后整个故事的视角完全与【甄嬛传】脱轨。

【甄嬛传】强烈的女性主义视角叙事风格被淡化,故事重新回到了传统男性视角下的情爱模式。

如懿不再是甄嬛一样独立于皇权外的多方利益的代表,即甄家的利益,自身的利益和情爱的利益的集合个体,而是成为了皇权的附庸,希冀以情爱捆绑皇帝。

而作品的思想内核之所以发生如此根本性的转变,则是创作者完全出于利益上的考量,作者想捞钱捞名声,制作公司想捧红自己人,演员想让角色成为白莲花,汪俊想给观众上点价值观,最终弄出一个四不像的玩意,在每一个方面都有所涉及,然而在每个方面都无法做好。

有些电视剧,第一作与续作的内核前后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是不同于【如懿传】的穿凿附会,续作与第一作表达的核心内容的改变是有着可见的脉络,逐步变化的,比如【还珠格格】三部曲。

【还珠格格第一部】的主视角是少年少女,主题毋庸置疑是自由恋爱,那拉氏皇后是第一部里毫无疑问的大反派,她陷害紫薇,针扎少女,做了很多的恶行,从身份上来说这是陷入宫廷的女人对初入宫廷的女人的自由的嫉恨和愤怒。

但是在第二部第三部的时候,当小燕子等主角已经成为皇宫的一部分,并也几乎面对与皇后一样的困局时,只有皇后理解乐孤单的小燕子,告诉她在后宫里女人的生活总是悲惨的,个人的自由在皇宫里是种奢望。

如此变化是符合人物立场的思考逻辑的,你看琼瑶其他的书就知道,那就是她最后想表达的观点。

琼瑶作为湾湾经济腾飞下的经典作者,她的书里反应出一种粗糙的个人主义情怀,对自由恋爱的追捧,和对不能自由恋爱的女人的悲惨境遇的理解和同情。

但【如懿传】不同。它并不是【甄嬛传】的精神续作。

当年【甄嬛传】爆火之后,也陷入了一些争议,比如甄嬛「肉体出轨」、电视剧立意太低、安陵容太惨是否说明作者有身份歧视、既然放在雍正朝为什么不改成正常历史线、皇帝真的该死吗、等等争论此起彼伏,赞誉与批评不绝于耳。

也许是为了平息争议,【如懿传】把【甄嬛传】中所谓的「雷点」全修复了。

如懿和凌云彻改成纯粹的柏拉图式恋爱。

翻版安陵容海兰一心辅佐如懿。

把故事放在乾隆朝按着历史线一板一眼写。

最后整出来一个兰因絮果给观众来点高大上的思想内核,提升全剧立意。

这些举措单一提出来似乎不算多么过分,但作者和导演并没有将这些「筋骨」融进故事中,而是任其怪石耸峙,突兀的存在故事里,于是这个故事比金庸老师的新修版武侠还拉胯。

很多人吐槽【如懿传】里的计策太过血腥暴力,这个道理和做菜是一样的,食材新鲜可口,就不会用到这么重的辣椒来提味,佐料越是重口味,越说明食材的品质有问题。

【如懿传】的计策就突出一个黔驴技穷,蒙古妃子敢在皇帝的米饭里下催情药,小小贵人就能把手伸进御膳房给鱼虾下水银,这种狂野的越级的,天马行空的计谋的层出不穷只能说明作者实在没办法依靠故事的逻辑线推动矛盾,只能靠金手指开挂。

反应在故事里呈现出的便是人物情绪的歇斯底里。

【甄嬛传】的主题是很明确的,所有的人都在一个恐怖的磨盘里磨着自己的生命,皇帝如此、太后如此、宠妃如此,即使甄嬛屠龙成功,但面对同样不可小觑的新皇帝,这种报应般的循环还会继续延续,因此【甄嬛传】的核心是冷冽的,是无一丝感情的,只有因果的积累和转换。

但是【如懿传】不再承认这种循环,而是将循环理解为围城,让如懿用「死」去跳出围城,仿佛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再让皇帝为了如懿的死而后悔,但这就落入了虐女文学的窠臼,无非又是一部男性视角下的悼亡之作。

如果【如懿传】不是【甄嬛传】的续作,而是以一个新作者提出的新作品,或许还不会招致这么多的批评,但是【如懿传】的目标受众正是【甄嬛传】的粉丝,这种东西不买账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