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2023年,从非安卓系统换到安卓系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23-11-17数码

这个问题我深有体会,2011年我买了人生中第一部苹果手机,当时买的是iPhone 4S,之后就逐渐入坑了苹果生态,各种型号的iPhone、iPad、Macbook以及Apple Watch也都用过一些,虽然算不上什么果粉,但也算一个入坑比较早的全家桶用户了。

一部分我用过的苹果产品

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和很多苹果用户一样,并不那么关心安卓市场的发展,因为工作流程都和苹果深度绑定,账号密码都存在里面,AirDrop也用习惯了。

后来因为工作原因,需要用安卓机做一些开发和原型设计,加上自己也爱折腾数码产品,就逐渐开始接触各种安卓机, OPPO、vivo、小米、华为、魅族、三星都体验过。

最开始只是拿安卓当备机,主力机依旧是iPhone,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比较平均的「双机党」,iPhone 安卓各一部,发挥各自优势。

而最近这大半年的时间,我发现自己在安卓系统上花的时间已经明显更多了,主力微信也登在了安卓机上,这对于双机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标志(登微信的那部通常使用率更高)。

这种转变不是一夜发生的,回头看的话有这么几个原因:

1. 这几年安卓机的影像能力进步很快,而我是个很爱拍照的人,一些国产安卓机的成像风格很对我胃口,没有过度锐化,给别人拍照的时候也更容易让对方满意。

我用国产安卓机(OPPO)拍的照片

2. 快充这东西由奢入俭难,一旦体验过就很难回去,两台手机同时摆在那儿,我会本能地去拿充电更快的那台,因为用起来可以更「肆无忌惮」。

3. 我可以用比较便宜的价格买到256G或512G的大容量,不用天天担心128G的空间不够用。

4. 深入使用进去之后,我发现安卓系统比我想像的好用,刚切换过来可能不适应,一旦用顺手了其实也挺舒服的。

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实际经历,聊聊从iOS向安卓系统过渡的体验。

关于系统流畅度

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样,总觉得安卓卡、不如iOS流畅,这个观点放在十年前可能有些根据,但到了2023年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你是近几年没用安卓机的iOS用户,强烈建议你去感受下最新的安卓旗舰,流畅度真的不是问题了,至少我从iOS切换过来之后,没有感受到任何落差。

流畅感这事儿具体分两个层面:一是动效设计,二是系统级的交互体验。

1. 动效设计

动效比较好展示,可以通过下面这张动图感受一下,这是我手上的一台OPPO Find X6 Pro,运行的系统版本是ColorOS 14。

ColorOS 14系统动效展示 (未加速)

我之所以要连续打开、关闭多个APP来展示动效,是因为「打断」这个动作是最考验动效设计水平的,一个APP我开到一半突然不想开了,决定打开另一个APP,那么终止前一个动作、执行后一个动作的过渡是否流畅,就很能体现系统动效的水平。

过去动效的确是iOS的强项,但现在像ColorOS这样的国产安卓系统也丝毫不落下风,不论是普通的滑动交互还是打断动效,都做得非常丝滑。

2. 系统级的交互体验

当然,流畅性只靠表层的动效设计是不够,还需要底层的软硬件协同来一起保障。这一点通过图文比较难展示,我就举一个我个人习惯养成的例子。

过去我在使用iOS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从后台切出应用」这个习惯,尽管系统有这个功能,但我还是习惯直接去桌面上找图标重新打开。

但在深度使用ColorOS 14之后,我已经习惯高频地从后台切出应用了,因为我发现即便过了很长时间,后台那些应用依然能保持活动,并不需要频繁地重新冷启动。那些被我滑到后台的APP,就真的像在候场的演员一样,在后台随时待命,而不是过一会儿就睡着了、被我叫到的时候还要「重启」。

这其实是ColorOS 14里「超算平台」起到的作用,通过系统机制加上硬件性能的协同保障,让应用的切换、启动,文件的加载、传输等操作都更高效,虽然和动效无关,但也提高了系统交互体验的流畅度。

安卓上那些用过就回不去的特性

1. 针对性的本土化设计

国产安卓系统中有很多本土化设计非常实用,这也是我从iOS切换到安卓时感受很明显的一点。

比如之前十一假期调休的时候,到了上班前一天,有个热门话题就是提醒iOS用户别忘了手动设置闹钟,因为原本的周末也要早起了,但自动闹铃默认周末是不会响的。

但安卓用户就不用操这个心,像ColorOS 里就可以直接设置「法定工作日」闹钟,自动跳过所有法定节假日,只在该响的时候响。

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情景,就是当我遇到不会念的生僻字时,在iOS上我一般是打开浏览器搜索,比如「犇」这个字我不认识,就会搜索「三个牛叠在一起是什么字」。

但在ColorOS 14里就可以直接用「生僻字键盘」输入拼音niu niu niu,「犇」这个字就自动出来,还注上了音标,顺便我还知道了四个牛叠在一起念『qun」。

有了这个功能,当别人的名字里有你不认识的字时,就可以赶紧查一下,避免叫错名字的尴尬,在新人入职、老师点名之类的场合非常实用。

2. AI 大模型

大模型可能是近期手机圈里最让人兴奋的功能了,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在手机里植入一个类似「ChatGPT」的人工智能,它知识极其丰富、对人类语言的理解能力也很强,你可以向它提问、让它帮你做很多工作。

ColorOS 14里的「小布助手」就融合了AndesGPT大模型,我可以随时让它帮我进行头脑风暴、写演讲稿、英文邮件以及各种策划方案,而且不需要像过去那样,严格按照特定的句式提问,只要像平时说话一样对它说出自己的需求,他就能给出比较准确且有针对性的回答。

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向它提问,可以用官方提供的「@小工具」,相当于先选好大模型的特定能力,再输入自己的需求,这样准确度会更高一些。

3. 手机和PC的无缝互联

在苹果生态中,iOS和Mac能够很好的无缝衔接,但如果你平时用的电脑是Windows系统的,那么它和安卓机的互通性可能会更高一些。

比如在ColorOS 14上,就可以通过Phone Link和PC跨屏互联。要注意这和普通的投屏不一样,因为我们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操作手机里的各种功能、打开手机上的任何APP,手机可以放在一边完全不用动。

比如很多APP没有PC客户端,网页端的功能又不完整,如果想在电脑上使用完整功能,就可以直接通过PhoneLink在电脑上使用手机APP。

当我们需要在手机和电脑之间传送文件时,也不用去研究各种复杂的第三方软件了,直接通过简单的拖拽就可以实现,非常直观方便。

包括剪贴板也是相互联通的,一键就可以把电脑上的文字复制到手机里,比如我在电脑上查了旅游攻略,可以直接复制到手机的便签里,方便出行时查看。

手机端来了电话、短信,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接听和回复。

这些功能能够实现,其实是因为OPPO和微软有官方合作,在手机端融入了PhoneLink,不需要再额外下载APP,就可以和Windows系统无缝衔接。这种基于拖拽的交互方式也十分直观,即便第一次使用也能凭直觉学会。

4. 流体云

去年iOS加入「灵动岛」之后,就引起了很多讨论,我对这类创新的看法是比较开放的,希望看到新的交互方式,但也希望能尽量减少对用户的打扰。

而ColorOS 14上的「流体云」就给出了一个我比较喜欢的解决方案。它并没有刻意围绕摄像头挖孔来设计软件的交互,也没有设计很复杂的动画效果。而是基于传统的横幅通知的形式,加入了更丰富的交互选项和自动识别能力。

比如当我把录音机退出到后台时,它会缩小成为左上角的一个胶囊,旁边会显示录制时长,当我长按这个胶囊时,就会弹出一个横幅,可以快速地在这个横幅上进行暂停、播放、做标记点等操作,不需要打开APP主页面。

与此同时,这个流体云还有很强的智能识别能力,比如当我要去机场接机时,一般会问对方要一个航班号,只要我从微信复制这个航班号,「流体云」就会自动识别到航班信息,点进去就可以查看详情,也可以直接关注这趟航班的动态。

除了航班号之外,它能识别的信息类型有很多,比如识别到地址,就可以把它作为目的地一键导航过去,识别到快递编号,就可以直接查询物流状态。

总之,流体云给我的感觉是智能但不花哨,需要的时候会默默出现,形式和普通的横幅通知很像,我的边缘视觉已经很适应这种形式,所以不会感到很强的「入侵感」。

5.隐私水印

这是ColorOS 14中一个很简单但很关键的小功能,当我们把证件截图发给第三方进行一些认证操作时,如果直接发原图,有一定风险会被恶意使用。这时候可以提前给图片打上水印,注明这张图仅供特定目的使用,这样别人就没法拿它做水印说明之外的事情了。

操作方法也很简单,在ColorOS 14的相册中编辑照片时,选择水印-隐私水印,然后可以用系统定制好的模板,也可以自己输入定制的文字,水印就会被自动打上去。

iOS用户该如何看待安卓系统

以上分享的只是ColorOS 14中比较吸引我的几个功能,促使我切换安卓的并不是哪个具体的特性,而是这些特性构成的综合体验。

如果你和我之前一样,也是长期使用iOS、很少关注安卓市场的用户,非常建议亲自去体验一下像ColorOS这样的国产安卓系统,真实的体验比在网上云吵架更有价值。

深入使用进去之后,你会发现很多对于安卓的偏见已经是过去时了,当厂商在用户体验上花了足够的心思、投入了足够的人力之后,安卓也可以很好用。

当然客观地说,目前iOS和安卓都还有改进空间,这就需要充分地竞争给他们带来压力,只有竞争才会让双方都变得更好、更注重用户体验。所以不管我选择用哪一家,都不会希望另一家消失,因为真到了只剩一家独大的时候,对用户来说未必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