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用的手机自带的hifi芯片好还是hifi解码的小尾巴好?

2021-11-03数码

此前,我们三易生活曾撰文怀念过智能手机行业中曾经红火过一段时间的「HiFi手机」,并且也解释了HiFi设计(或者说内置高音质电路)如今在智能手机上最终消失的原因。

在我们看来,关键的问题在于机身内部过于紧凑的空间,严重制约了其音频电路的性能上限。以至于当部分消费者产生了对「移动HiFi」更高的需求、音频芯片厂商开发出了更先进的HiFi芯片时,却发现手机里已经塞不下这些东西、做不出更好的音质了。

正因如此,差不多在2015年前后,就开始有一些厂商想出了将「HiFi电路」安置在机身外部的思路。这里面颇有影响力的一个设计,就是HTC的「USB-C对3.5mm耳机插孔转接器」,也就是俗称的「HTC神线」。

从本质上来说,「HTC神线」其实就是一种集成了独立HiFi DAC和功放电路,用于手机的外置音频解码器+耳机功率放大器,即「解码耳放」、或者说「HiFi小尾巴」。

与手机的内置HiFi电路相比,它的一大好处就是避开了机身内部严重的电磁干扰。再加上当时HTC为它还集成了一套不错的HiFi芯片方案、价格也足够低,因此它不仅大受欢迎,还很快「启发」了很多友商,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HiFi小尾巴。

HiFi小尾巴快速进步,但体验却出了点问题

在那之后,包括魅族、小米、华为,其实都曾推出过他们的外挂式USB解码耳放产品。与HTC最初的「神线」相比,这批后来者普遍使用了更新的HiFi芯片、用上了更豪华的电路设计,产品尺寸上也要略大一些。

但也正因如此,早期「小尾巴」的弊病开始显现。由于这些产品的主体部分开始变大变重,但它们依然采用了连接线与本体「一体化」的设计,这就使得又短又细的线材往往会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变得容易出现内部断裂问题。

于是,等到飞傲、艾巴索、乐彼、凯音这些传统HiFi厂商开始重视起这块市场,并陆续推出相关产品时,基本就改用了完全分体式的设计。

平心而论,与早期的转接线一体式小尾巴相比,现在这些主流产品还是有着很多的进步。一方面,可拆卸的线材不仅意味着线材损坏后易于更换,同时也代表着玩家能够自行尝试不同的USB线缆以获取更好的音质。

另一方面,由于使用了分体式的方案,所以现在的「HiFi小尾巴」普遍可以把体积做得更大,能塞进诸如双DAC,双路、甚至四路的运放,复杂的供电和滤波电路等,更「奢侈」的音频设计。

所以这就意味着现在的「小尾巴」们相比于早期产品,在音质、推力、分离度、背景黑度(或者说底噪)等方面,理所当然地会有着强得多的表现。但这些是否就能说明最新的这些「HiFi小尾巴」,就一定比它们的前辈用户体验更好呢?这可能就不一定了。

音质明显更强,但却未见得就更好用了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说?问题其实就出在了如今这些手机外置解码耳放的产品形态上。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样,早期HTC的「小尾巴」基本没有比一根最基础的USB Type-C转接线在体积、重量上高出多少,所以当它们的主体(电路部分)被悬吊在手机外部时,用户并不会觉得这会有太多的不便。

但自从后续厂商开始将「小尾巴」的音频电路越做越豪华开始,这类产品的体积和重量,实际上就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变成了一种体验上的阻碍。

就算现在的这类产品普遍可以更换USB线材,「解决」了线缆长期受力后的断裂问题(这能算解决吗),但可以看到,它们普遍并不带有任何可以固定这些解码耳放本体,改善其佩戴舒适度和便携性的设计。

那么这会导致什么问题呢?一方面,在将这些「HiFi小尾巴」连接到手机上使用时,它们实际上还是会悬吊于手机下方,并以更大的重量拉扯USB线缆,使得线缆甚至是手机的USB接口变得更容易损坏。

另一方面,现在有很多高端「小尾巴」产品还会内置可调的滤波器或是音效,并提供一块屏幕来便于用户调节各项参数。但由于它们本身缺乏便于固定的设计,就使得用户要么需要使用时一直将「小尾巴」和手机一起握在手中,要么就只能使用一根很长的线缆,将「小尾巴」捅在口袋里,需要调节时再掏出来。且不说这样用起来是否方便,光是这种用法所所可能导致的USB接口松动、线缆断联隐患,显然就让人开心不起来了。

改进设计真不难,所以才更应该被批评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现在市面上的「小尾巴」不都这样吗,如果觉得它们设计得不好,有什么好办法吗?

其实并不是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而是因为在类似的产品上,完善得多的方案其实很早就已经出现。所以我们才会因此对这些「小尾巴」的工业设计水平,有了更多质疑的理由。

比如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流行的「随身听」很多都会带有额外的、配备有液晶屏和按键的线控单元。这些线控在形态上其实就颇为类似如今的「小尾巴」,但它们往往具备后者所没有的、一个非常简单的夹子。这样便可以固定在衣领、口袋、袖口,或是别的什么用户觉得方便的地方,既方便操作,也能避免了线缆拉扯所可能会带来的损坏问题。

又比如说,与HTC「神线」差不多的年代,LG也曾针对旗下的G5推出过额外的HiFi模块。虽然这个模块在G5上使用了专有的连接方式,但它的一个基本理念却相当值得参考。即省去手机了与「小尾巴」之间的线缆,而是将连接的触点直接做在「小尾巴」上,同时将「尾巴」的形态从常见的「一竖条」、改成横过来的形状。这样一来,也降低了手机USB接口的受力,同时也大幅改善了「小尾巴」插在手机上时,两者的外观整体性和便携性。

当然,以上这两种设计可能只适用于体积相对较小、内部并不单独集成供电的「小尾巴」。但实际上,现在还有一类本身自带电池,几乎与手机一样大(甚至更大)的「大尾巴」存在。

对于这类产品的固定和携带方式,相关厂商往往会提供橡皮筋绑带,以便用户将其绑在手机背部。但不得不说,橡皮筋绑带对于几十年前的按键式随身听来说可能很实用,但对于现在的「全面屏」手机来说,则会遮蔽操作区域、甚至会导致误触,真的可以说是要多难用就有多难用。

然而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解决吗?其实不难。因为同样是在多年以前,那些设计手机游戏手柄、手机外挂相机的厂商,早就给出了解决方案。只需要使用特殊的、带有快拆滑槽的手机保护壳,就能将其稳稳地固定在机身侧面或者背部,而且完全不影响操作。这对于现代的「大尾巴」HiFi解码耳放来说,难道不也是一种更好的固定解决方案吗。

说实在的,我们三易生活并不确定这篇文章发出后,会不会有相关厂商看到、会不会有人用心去改进它们的「小尾巴」设计,使得其在搭配手机时更好用。但即便真的有了,也并非我们的功劳。因为相关设计其实都早已出现,而相关厂商过于沉溺单纯的音频研发、忽视产品更普世化的使用便利度,才是导致这类产品如今各种被用户吐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