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为什么「懂音乐」的人大多不在乎音质?

2022-07-04数码

先抱歉,得罪某些人了。

其实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怀疑,尤其是知乎上一些所谓的「音乐人」到底是什么水平。

因为职业原因,我也认识不少所谓的音乐人和电影人,教育系的有传媒大学和电影学院的老师,剧院系的有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等的从业人员,我之前的同事也有曾经在好莱坞开录音室的,甚至是混音作品在NBA现场播放的,也有之前在唱片公司的音乐制作人。还有更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为啥我认识这么多人,他们的观点就往往和类似于题主这样的网络上的一些所谓「音乐人」不太一样呢?

虽然说艺术本身是不分三六九等的,但我说一个人,Bob Katz。

应该是比很多所谓的「音乐人」,哪怕整个中文互联网甚至是中文音乐圈的绝大多数音乐人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吧?那他到底在不在乎音质呢?

第1.4节介绍了「音频怪圈」的概念,解释了混音室和最终回放环境中不匹配的顺序。如图5.17所示,它在唱片行业内部也有分支,它表明在某一点上,录制的音轨被移交给母带工程师,母带工程师试图将其配置为适合通过所选媒体进行的传送,并为最大数量的听众所接受。Bob Katz就是其中之一,他说道:「大多数情况下,当使用一个[雅马哈]NS-10/近场混音到达母带时,我可以分辨出来是用这款音箱在混音」(Katz,2002年,第79页)。它包含用于补偿该音箱频谱错误的显著的音频信号。Katz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对他来说,准确、中性的监听音箱是一个基本要求。

他会不会放一些我在网上经常看到的「音乐人」张口就来的神论呢?比如说什么雅马哈老白盆之类的?

Frank Filipetti,人家得了7个格莱美奖,真不是我抬杠,那你说他在不在乎音质呢?

CCTV的老师我也认识几个,为啥他们说的就和网络上一些所谓的「录音师」不一样呢?

国家大剧院的冯汉英,他现在是真力大中华区总经理(差不多的职位吧),那他到底在不在乎音质呢?

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现任主席John Krivit,他以他自己长久以来从事音频教育为荣。他的培训班「Hey Audio Student」里面很多欧美的音乐学生和录音工程学生以及行业大佬,他们在不在乎音质呢?

如果一个歌手/乐手完全不在乎音质,那么他/她是如何控制自己的唱法/指法的呢?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 音乐是工作,下班之后不想再工作 。这似乎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我自己有时也会这样,比如说我过去做车载音响调音的时候我会全神贯注,但下班之后我通常不会花过多的精力去在意一辆车的声音表现,除非被刻意问这辆车的声音如何,否则我根本懒得听。

此外,音乐本身也是个很大的范畴,对于更偏向于旋律、节奏的人来说,比如说编曲作曲或者乐队指挥,确实有些人不太在意音质,但也并不是所有人,或者说这个「大多数」也是存疑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

我认识一些剧院工作的朋友,比如说国家大剧院,至少我认识的人很懂音乐,也很在意音质。但是通过科学的手段,而不是什么发烧线材、耳放调音、声场大一圈、一分钱一分货一耳朵区别之类的反智东西。所以他们通常不会和某些所谓的「发烧友」接触。

不是不在乎,是根本懒得解释。

因为很多人,包括一些自认为自己很懂的所谓发烧玩家,其实既不懂音乐,也不懂音质,他们往往崇尚封建迷信那套东西,所谓的发烧也只是单纯的烧钱拼比秀优越。 也许在他们看来,不用个发烧线材啥的就是不在乎音质了。

讲再多都是徒劳。说多了可能还惹上不必要的麻烦,何必呢。

说回题主的问题。

如果是所有从业者都不在乎,哪怕是大多数都不在乎,那么音乐和电影格式就不会有今天的进步。 那我们即便到现在也应该都在听单声道的黑胶唱机和Old School声学设计的中世纪大教堂。 如果音乐人不在乎音质,那为什么不用手机录音呢?用专业的麦克风和声卡是在干什么呢?

说句题外话,诺兰应该还算是个懂电影艺术的导演吧?他不是也经常说IMAX和电影院的重要性嘛?

再说句长久以来的心里话。

国内甚至说是整个华语录音圈有多么参差不齐,很多人其实都知道。 是个人都敢说自己是搞音乐的,然后放出一堆不负责任的言论。 甚至很多并不是他们的职业或者说擅长的东西,例如耳机原理之类的。

然后卖点黑胶唱片啥的,脸都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