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完全自动驾驶距离我们还有多远,遇到了哪些难以逾越瓶颈?

2022-09-26数码

说实话,现在看到这个问题,确实有点疲了。

目前业内都比较清楚全自动驾驶的难处:感知算法存在各种cornercase,决策规划靠硬逻辑难以应对,高质量有效数据难以提取挖掘,软硬件成本较高难以形成优势等等。

「完全自动驾驶」还有多远,是2035还是2045?这样的问题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不如想想接下来四五年智能驾驶的一个可能路径,寻找方向。

Mix Traffic — 未来一段时间的基本形态

大部分人都认同的一点是,Mix Traffic(智能驾驶与人工驾驶混行)将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是就像汽车刚出现时马路上汽车、马车、人力车混行驾驶的场面。目前,无论是从运行场景的多样化上和还是车辆数量上,辅助驾驶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在各种变道加塞、现实变更(指地图与实际工况不一致)、堵车缓行等工况下被人工驾驶完全碾压。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是无法体会到辅助驾驶功能的性价比的。 消费者不愿意买账的时候,辅助驾驶就会变成一个「叫好不叫座」的鸡肋。 很典型的例子如某厂商去年四月放出的「轰动业内」的一镜到底视频,但搭载车型真正上市后却销量惨淡。

可靠性和成本 — 行业该聚焦的问题

目前,业内对辅助驾驶的做法已经更为谨慎和冷静,用Demo骗融资的搞法已经快要过时了,虽然在每年的学术交流会,科技展览会上,辅助驾驶还拥有较高热度,那只是「叫好」的部分,真正要「叫座」,需要先放弃好高骛远的「完全自动驾驶」,实实在在突破以下两点:

1.增加可靠性,减少接管率。

目前的技术,让驾驶员完全不接管还是很难的,一些突如其来的极限工况,一些与高精地图具有较大差距的现实变更都会让车辆退出辅助驾驶要求人工接管。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 百公里接管次数、变道超车成功率、夜间接管率、出入匝道成功率、隧道通过率等等。

做好了这些,消费者才能信任自己车的辅助驾驶能力,才有消费者愿意买单。比如小鹏,在这方面一直走在正确的路上。

2.便宜点,再便宜点。

最近鼓吹激光雷达的声音开始变弱,因为激光雷达的也有这样那样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私以为纯视觉的方案会由于其出色的成本优势永远都会存在其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大算力平台也绝非一颗能够提升自动驾驶能力台阶的大招,目前自动驾驶可靠性的瓶颈仍然在于算法的突破。

因此, 如果目前没有几家能够把辅助驾驶做到碾压对方的程度,那么最好把自己的辅助驾驶方案做的便宜些,再便宜一些。

资本的寒气一吹,融资减少,已经很少有公司再把L4作为自己的目标,「活下来」已经成为一些公司的要务。所谓的「L4降维打击L2」的现象似乎也没有发生。

苟下去,才是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