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之前回答过类似的问题,这次再答一波。
首先一点,题主选择的1500价位,个人认为是 性价比极高价位段 ,这个预算完全可以找到头戴式大耳的解决方案。
想要一手全新,AKG K701、拜亚动力DT770PRO,前者人声有奶油味,经典K系列调音代表;后者拜亚最超值监听没有之一,素质站到2K档毫无压力,高频尤其出色,表现小编制一把好手。
想要收二手,选择面就多了很多:森海双雄HD600/650、拜亚动力DT880(PRO)系列、AKG K702 65th...论杂食性兼顾调音特色,欧系厂牌肯定是第一提及,而同为四大耳机厂的美国厂牌Grado调音偏热情,声场较小,并不满足杂食需求;主流日系厂牌如索尼、天龙、Fostex、JVC、Stax等在该价位都缺少具备足够竞争力的产品,用于监听的CD900st升级版MDR-M1ST音色相对正,但作音乐欣赏用还是偏干冷,人声过于锐利;国产的大耳品牌相对不错的唯有HiFiMan,这价位的sundara其实相当不错,富于乐感,也不算难推,在流行乐的表现上完全称得上杂食,中频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平板单元的优势,但古典乐还是欠了点火候,主要问题在于 低频和动态 。
下面就结合自己发烧经历讲下目前自用的森海HD650和铁三角R70X。
十年前大学临毕业用的主力大耳是拜亚动力的DT880PRO,使用的解码是朋友自己做的,耳放自然是拜亚自家绝配放A1。DT880PRO本身也是监听定位,相比DT880增加了耳压,提升了低频增益,整体风格中性偏冷,搭配A1减少互调失真后能收敛中高频毛刺,整体能量分布更均衡,这套在当时是我个人认为最为杂食的搭配。
做伪拜亚党的同时,我也借烧友聚会听到了好几套公认的好搭配,比如莱曼/SOLO下的HD650、叶立8PR推铜环HD600、小刺猬推K701,听下来都不如自己的A1+DT880PRO套。现在想来原因大抵因为高频。当年自己听力好,但对声音平衡性的辨别还缺乏经验,之前耳塞玩了很长一段时间音特美ER4S,习惯了突出的高频和清冷的音色,并把它奉为真正的HiFi,而DT880PRO相对来说更接近大耳版的「小四」,因此听起来会更偏爱一些。如今再听回DT880PRO,发现实际是 中性偏冷 的声音。
之后发烧,口味就逐渐往暗声方向靠,或者说更加意识到了低频的重要性,不会盲目地信奉「初烧烧低频、高烧烧高频」的理论,入手HD650正是因为这点—— 中低频的厚度以及随之烘托而来的声音基底 ,对于任何音乐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缺了这块,声音就缺了重量感:DT880系列和K701都有这问题,下盘偏瘦、不稳,耳放也补救不了。有量有质的低频、中低频,以及同档次耳机里最好的动态范围,是森海HD系列脱颖而出、畅销多年、口碑稳固的基础。之所以二选一环节选650而不是600,中频是胜负手,650相对厚实,600为了突出两端发挥气势,中频稍作凹陷处理,对于基音区包含最大量发声体(声乐、器乐)的中频,650做得更符合大众喜好,尽管损失了一些特色,但缺陷也更少了。可以说, 中高频以下的部分,HD650在2K价位几乎无可挑剔 。
之所以在3年前补充R70X,就是为了在高频上作个弥补,毕竟推好的HD600的高频是好于650的。R70X作为铁三角Reference参考级系列的唯一一款大耳,和HD650一样用了开放式设计,定位专业监听,染色较hifi耳机更少,但不会像DT880PRO那样会有明显颗粒感,更不会像7506的音色那么干。仔细把玩了一番「铁三角的HD600」后,发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没有了森海的厚重感,音色一下子有了「 生气 」,其原因就是 1K-2KHz的中高频段以及6K-10KHz的超高频段 滚降处理的差异,具体分析可参考以下回答:
难能可贵的是,R70X在低频段表现也没拖后腿,对于铁三角这个牌子来说更难得。有了自家品牌里算是出色的低频,比起欧系主流大厂也不落下风。中频趋于平直,和HD600的处理十分相似。相比HD650,R70X稍稍牺牲了一点中低频和中频厚度,换取了 更通透自然的中高频和决定器乐和女声高倍频泛音列(音色)的高频、极高频 ,在大体能量分布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了互补。
如果非要二选一,决出1500左右大耳最后胜者的话,我会选择R70X:其一是 中高频和极高频部分对音色自然度的影响 从听感反馈上更为明显;其二是相比HD650 更好的佩戴 ,让我更愿意长时间听下去,在更多的使用时间内,自然可以听更多的歌。
还有个「过气品牌」的跳水大耳也值得一试: 飞利浦X2HR ,如果没啥好前端,对解析、声场要求不那么高的话,减钱上它基本不会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