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在苏联时期苏联人用什么计算机?

2014-05-16数码

首先说结论吧, 总体技术而言,苏联冷战末期的计算机技术差距在10年以上,而现在的俄罗斯差距已经达到20年左右。 可能个别技术会小于5年——比如光刻机?但是考虑木桶效应,苏联芯片和计算机整机的差距在10年以上,而且 苏联计算机的产能相比于西方非常有限 ,在解体前差距还在被拉大,使得苏联的计算机产品完全无法与西方竞争—— 事实上,冷战结束前,苏联已经沦落到要向台湾进口消费级计算机的程度了。

老规矩,我将会从 光刻机、芯片、超算/消费级计算机 东芝机床 (我手里有俄文资料)来说明苏联计算机产业的落后程度。

苏联的光刻机

苏联的光刻机,注意这是苏联实验室的数据,我们假设苏联在1990-1991年已经可以稳定分辨率0.5微米的步进光刻机

我们看看此时西方和日本的光刻机大概是什么样的水平。

90年代初西欧(ASML)、美国(GCA)和日本(尼康)光刻机三强的光刻机指标

90年代初,西方的光刻机三强分别是 美国的CGA (Stepper步进光刻机的发明者,老牌巨头)、 西欧的ASML (飞利浦分出来的光刻机部门)和 日本的尼康。

三家技术指标大体如下:

  • ASML:6寸wafer晶圆(152mm),曝光分辨率0.35微米,1990年投放市场;
  • GCA:8寸wafer晶圆(203mm),曝光分辨率0.35微米,1991年投放市场;
  • 尼康:8寸wafer晶圆(203mm),曝光分辨率0.45微米,1990年投放市场。
  • 总体来说,这三强技术差不多,尼康和ASML稍弱, 美国的GCA总体来说最强。

    苏联实验室最好水平大概是

  • 苏联:4寸晶圆(101mm),曝光分辨率0.5微米。
  • 这样的技术吧,放在1990年的确也不算特别落后,如果真要卖给西方,做些低端的芯片还是可以做的——不过用的4寸晶圆,相比于西方普及的8寸晶圆,总的步进曝光面积只有人家1/4,相当于人家做4片时间你只能做一片,价格和工时就没有优势了。

    用于半导体的18寸单晶硅棒,要求纯净度非常非常高。苏联是没有相关技术的,苏联单晶体熔炉是向日本「三城物件会社」购买的。
    不同代晶圆面积,目前主流是12寸,也即305mm直径硅晶圆;未来将过渡到18寸,457mm硅晶圆。8寸硅晶圆面积是4寸的4倍,不考虑边角料,可以切割为4寸晶圆4倍的芯片。

    光刻机的确是苏联与西方芯片技术上差距比较小的部分——但是 你想用比西方还落后的技术 (光刻机部门已经是苏联最强势的芯片部门了) 去换西方的大规模芯片产业链,我只能说苏联人挺天真的 ——美国人跑来参观一下,说了句「哎呦,原来你们国家也有光刻机呀,不错吆。卖给我们怎么样?」,苏联就真把美国人日常商业恭维当真了..............................

    苏联的芯片

    苏联的CPU

    这是所谓苏联电子工业仅次于美国的论证——基本都是贴两张苏联芯片图片,然后就 「仅次于美国,差距仅有2年」

    我也不知道这差距2年是怎么看出来的, 就贴两张芯片照片就「差距2年」了?你这也没有论证啊。

    我们看看这个1811芯片是个什么东西。

    苏联山寨美国芯片名单,这只是一小部分,前面山寨AMD和Intel等大公司芯片没有放上去

    根据CPU world的资料, 1811芯片是山寨的美国DEC302/303/304芯片。

    DEC F-11芯片,1811芯片的仿制对象

    70年代芯片比较原始,现在集成在单片CPU结构上的部分需要分成三块芯片,分别是 数据芯片、主控芯片和内存管理芯片 。所谓的DEC 302/303/304就是这三款F-11芯片的代号。

    1811芯片是把这三款全部山寨了,分别是 1811VM/VU/VT系列芯片

    问题是, 这只是人家DEC 1979年的芯片 ,苏联山寨了这玩意,差距2年又是怎么得出来的?我也是好奇。

    至于1801芯片,本质上就是兼容美帝70年代PDP-11的东西 ,用了美国LSI-11的指令集,但是架构算是毛子自己搞的,大量用于毛子数控机床,使用nMOS工艺;1806系列是CMOS版本的1801。

    这位andre说苏联84年就推出了山寨80286,所以估计就此得出结论——苏联芯片只比美国差2年。

    我们看看苏联在实验室里山寨出80286是什么年代的事情。

    只可惜,毛子自己不敢吹这个牛。俄国人的数据, 苏联在实验室里第一次成功仿制Intel82年的80286是1989年,制程是1.5微米。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制程是Lab级,没有实现Fab级工厂量产呢?请继续看下去。

    我们可以看表格,俄国人说, 第一次试制1微米制程,山寨美国MIPS R3000 32位CPU的L1876VM1是1991年。

    我们看看俄国人是哪一年实现对L1876VM1流片的。

    俄国的ОАО Angstrem第一次实现1.2微米L1876VM1的流片是1998年,在1997年刚刚攻克2微米级芯片流片

    我们看看MIPS的芯片,这是一家美国老牌fabless RISC芯片供应商——就像高通或者华为海思一样,没有自己工厂,只负责设计。

    MIPS在21世纪前的芯片,R3000用于94年的索尼PS一代主芯片,而R4000用于96年的任天堂N64。

    R2000/3000是32位芯片,从92年流片的R4000开始就是64位RISC芯片了。

    俄罗斯是 1997年 攻克 Fab级量产2微米级制程 ,可以工业化生产 1985年流片的R2000

    1998年 攻克 1.2微米Fab级制程 ,并成功流片,可以开始工业化生产 1988年流片的R3000 (苏联仿制品编号 L1876VM1 )。

    技术差距大致就在10年左右。

    一款有趣的文物——由AMD代工的一块英特尔80286芯片,1982年生产。AMD早年曾经做过一段时间英特尔代工厂

    其实除了查资料之外,遇到说什么苏联人1984年就能仿制80286( 1982年流片 )也很容易反驳——苏联仿制的80286—— KR1847VM286 1990年 才成功流片。如果苏联不解体,这款芯片预计在1992年开始规模量产, 而英特尔那边80286于1991年停产。

    也许计划经济的苏联有所有东西都要自己生产的执念,但是对于搞市场经济的继任者俄罗斯来说,费一肚子劲去量产一款美国几年前就已经停产的过时芯片简直是蛋疼 ——有这个时间不如去买西方市场买淘汰下来的80286。

    K1810VM86,山寨8086,nMOS工艺
    K1810VM88,山寨8088,nMOS工艺
    非常罕见的2块芯片,1847系列,山寨80286的协处理器,1990年成功流片,此时距离苏联解体仅剩1年
    1834系列芯片,也即CMOS版本的8086,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量产。装载KR1834VM86芯片的MC-1504计算机于1991年开始生产。
    上图:苏联MC-1504,克隆自东芝T1100计算机,1991年量产;下图:东芝T1100原版,1985年量产。

    像苏联山寨的8086/8088( 1810系列芯片 ),有很多苏联电脑是用了这两款芯片的。至于山寨80286的 1847芯片,苏联解体前没有任何一款计算机搭载。

    为什么8086/8088山寨都能搞定,80286山寨那么难呢?

    因为, 8086/8088是3微米制程!而80286是1.5微米制程!!!

    苏联解体前,无法工业化大规模量产1.5微米制程CPU!!!

    英特尔的X86架构几款芯片的苏联仿制品名列,82年的80286到苏联到90年才开始流片。

    我们可以看一下俄国网友对于解体前苏联山寨的80286流片到1991年 (美国的80286在1991年已经由于过时停产) 解体都搞不定这件事情是如何吐槽的。

    翻译一下:

    我不太明白苏联和东德为什么到快解体了还在尝试克隆80286,这也太迟了。
    80286是一个很简单的芯片,总共才13万个门电路,完全可以自己做,没必要为了精确复制美国芯片而逐层蚀刻,把时间都浪费掉。
    而且,在80年代末,80286真的已经过时了,大家都在为80386制造软件。
    为什么祖国(指苏联)和东德如此愚蠢???那个年代的芯片真的很简单,苏联的应用数学家们可能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

    下面有个人回复他, 看来还真是苏联官僚体制问题。

    翻译一下:

    如果没有这些逐层蚀刻进口晶体和试图精确复制美国芯片的故事,完全有可能自己实现自己的芯片设计。
    但是这是被禁止的。
    首先,我们没有用于设计芯片的EDA软件,甚至 DRC 也是由图层照片制成的。 LVS也没什么好说的。
    即使是成品的模板,也在批次流片后不断修正。幸运的是,模板厂就在附近。
    我们没有什么可以自己设计的。
    这是电子工业部领导的总路线—— 快速复制美国芯片 。幸运的是,高达 1.5 微米的制程技术仍然可以使用一维近似计算晶体管的注入和扩散模式。
    在 1.2 µm 的亚微米中,最终发生了击穿。我们也没有像样的软件用于 SUPREM 技术的 二维计算。
    「似乎在苏联,应用数学家是世界上最愚蠢的。」
    所以呢?
    苏联的应用数学家没有被赋予创建设计程序的任务。
    「他们( 指美国人 )」有 EDA 初创公司,最终成长为像 Cadence、Synopsys 这样的巨头。
    而在苏联,科学院那些领导已经在一切领域过时了……
    俄罗斯的「应用数学家」的成长始于 21世纪初,当时 美国的EDA软件厂Cadence 在莫斯科组织了一个研发部门。

    所以, 苏联芯片的拉挎首先是苏联那种技术官僚总管一切的模式已经过时了,那些旧时代的技术官僚们根本跟不上那些锐意进取的美国芯片创业公司的步伐。

    那么, 苏联解体前,已经流片的,可以工业化生产的最先进CPU芯片是哪一种呢?

    其实是 L1839VM1 ,这是一款山寨(架构与指令集)自美国 DEC VAX-11/750 芯片(1980年投产)的仿制品。 1839系列芯片是苏联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量产的32位CPU芯片,这款芯片采用3微米CMOS制程工艺 ,这是冷战末期苏联可以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最高制程标准。

    L1839VM1,3微米制程,苏联第一款32位CPU芯片,1989年流片成功
    89年流片的80486与苏联末代几款芯片对比,最右端是苏联末代最先进的芯片——32位CPU L1839VM1

    当然,80年代末90年代初32位的RISC精简指令集芯片并不算很先进, 因为这个时代,美国人64位RISC精简指令集芯片快出来了。

    MIPS R4000,91年流片,92年开始规模量产。人类比较早期的单片式64位芯片,使用 MIPS III架构。

    除了MIPS R4000之外, 另一种非常早期的单片式64位RISC芯片是DEC的阿尔法。

    DEC公司的阿尔法架构64位单片式芯片,第一款阿尔法架构芯片是EV-4,于91年7月14日成功流片,91年底开始量产。

    阿尔法架构和MIPS III这两款RISC精简指令集架构曾经被规划用于取代老旧的使用CISC复杂指令集的X86架构(也就是沿用至今的80X86和奔腾/酷睿系列),但是由于兼容性最终没有成功。

    阿尔法架构芯片大量用于Unix工作站,而MIPS R4000则被用于任天堂游戏机。

    这位andre又发明了新的吹法——苏联发明了「超标量」技术。

    当然了,严格来说,苏联「发明」超标量也不是这位andre的发明——最早应该是俄国网友翻出来发到网上的,然后再转到国内,最早估计在2003年左右在中文互联网上就有相关消息。 以此作为苏联芯片非常先进,完爆美国的证据。

    俄国网友的帖子经由中国毛粉添油加醋后,大概意思是说,「美国93年在奔腾(80586)上应用的超标量技术(一个时钟周期执行2条或以上的并行指令)是苏联科学家的功劳,苏联比美国早10年以上实现超标量,苏联芯片完爆美国云云。」

    所谓苏联发明了芯片「超标量」技术这种天方夜谭如果发在国外技术论坛上是要被群嘲的,也就是在中国,这种说法还没有遭到系统驳斥。

    首先, Elbrus-2是苏联的超级计算机,装在顿河-2反导雷达内部的,根本就不是处理器名字。 andre把超级计算机辨认成处理器就很尬。就像说中国的超算「神威.太湖之光」是芯片名字一样。

    美军的MSR雷达,卫兵反导系统的火控雷达,PESA结构,是更早的真空管AESA的MAR雷达的简化版本,1975年服役,其极其坚固的结构与法拉第笼可以防御近距离的核爆炸冲击波和EMP电磁脉冲,苏军的顿河-2雷达就是类似产品,但是时间上晚了20年。
    苏军的顿河-2雷达,A-135反导系统的火控雷达,1996年服役,使用真空管T/R AESA主动相控阵结构。Elbrus-2就是其中的主控计算机。这款雷达比MSR更宽,体积更大,但是不如MSR高大。

    Elbrus-2的处理器编号是IS-100,是山寨的摩托罗拉10000系列芯片,Elbrus-2共有10个处理器。

    Elbrus-2的芯片是IS-100,山寨摩托罗拉10000系列。

    已知最早的超标量计算机是 美国Cray 1964年推出的CDC 6600

    克雷CDC6600,人类最早的超标量计算机,1964-1965年服役
    CDC6600有10台处理器,与Elbrus系统非常类似,是人类最早的超标量设计
    俄国人列出来的不同架构超标量系统表格,苏联的第一种超标量计算机Elbrus-1是第四个。

    而且andre又说错了,哪怕是在苏联,Elbrus-2也不是第一款超标量计算机。

    苏联的第一种超标量计算机是1979年推出,1980年正式服役的Elbrus-1。

    而美国的第一种超标量计算机是1964年推出,1965年正式服役的CDC6600,这是俄国人自己也承认的。

    总体来说, 冷战时期美国的超标量技术要比苏联早15年左右应用。

    那么,为什么英特尔的奔腾要到93年才实现超标量呢?

  • 首先,奔腾是一款单片式超标量芯片,与CDC6600、Elbrus-1/2超算这种用多个处理器实现超标量的结构完全不一样;
  •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X86架构是一种CISC复杂指令集架构, 使用CISC实现超标量是非常困难的。用RISC精简指令集实现一个时钟周期执行多条任务的超标量则简单的多。 我们也可以看到, 摩托罗拉MC88100 英特尔自己的i960 这两款芯片都是RISC精简指令集架构,都比X86架构的奔腾芯片更早实现超标量。80年代末流片的 摩托罗拉MC88100 英特尔i960 是人类最早的两款单片式超标量芯片。
  • 1989年开始量产的80486

    89年的80486第一次在X86架构上实现了5级流水线,这是流水线这种40年代就开始应用在美国超算上的技术第一次在商用X86芯片上实现。 80486制程是1微米,90年代初改进型号降低到0.6微米。

    苏联的ROM内存

    我们再看看苏联的ROM内存,解体前相比于西方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 我们主要看看EEPROM电擦写存储器和西方的Flash闪存。

    89年开始流片的K1624RR1,苏联末期最先进的EEPROM电擦写只读存储器
    K1624RR1的性能

    1989年流片的苏联最先进EEPROM( 苏联第一种VLSI甚大规模集成电路EEPROM )K1624RR1容量有多大呢?256Kbit,即32K×8位,换算为我们常用单位—— 32KB(单位:千字节)。

    当然了,1624系列EEPROM比较高端,制造的也非常晚(89年才开始流片),到解体数量非常少,不常见。苏联两款大量生产的EEPROM分别是1601和1609系列芯片。

    苏联的第一种使用EEPROM的可编程计算器MK-52,1985年开始量产,使用K1601RR1芯片
    各种1601系列EEPROM存储容量

    MK-52计算器用的K1601RR1 EEPROM容量有多大呢?4Kbit,1K×4位, 也就是512个字节,0.5KB。

    1988年11月发射入轨的联盟TM-7飞船,用于和和平号对接,其使用了MK-52计算器作为备份轨道计算机。

    1988年11月入轨和「和平号空间站」对接的联盟TM-7飞船携带了一台MK-52可编程计算器,作为主轨道计算机损坏后的备用轨道计算器。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 像阿波罗登月那种东西,压根不需要什么先进的计算轨道的系统,苏联对接「和平号空间站」,一台存储容量0.5KB的计算器足矣。

    除了1601系列,苏联另一种比较成规模的EEPROM是1609系列,容量比1601更大更高端。

    各种1609系列EEPROM存储容量

    大约 1985年 流片的 KM1609RR1 的存储容量是16Kbit,2K×8位, 即2KB(单位:千字节) 87年

    89年 流片的 KM1609RR2/KM1609RR3 增加到64Kbit, 即8KB。 这些芯片使用nMOS工艺或者CMOS工艺制造, 苏联大致在80年代末期突破CMOS工艺。

    我们看看西方在80年代后期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

    1984年以前的西方EEPROM。

    虽然日本在78年就开始试制CMOS工艺存储芯片,但我们可以发现,一直到84年,nMOS工艺仍然是绝对主流。一直到84年之后,西方的CMOS工艺芯片才开始占据主流。 而苏联是到89年左右,CMOS工艺普及比西方晚5年左右。

    美国摩托罗拉在1980年流片的EEPROM容量是16Kbit, 即2KB ,和苏联85年流片的KM1609RR1相当;84年1月,日本富士通流片的EEPROM容量是64Kbit, 即8KB ,与苏联87年流片的KM1609RR2相当。

    差距从5年追到不到4年。

    似乎苏联和西方的存储芯片技术差距正在减少??????

    你太天真了!!!西方正在进行全新的产业升级,这次存储芯片技术升级将把苏联彻底甩开!!!

    传统的EEPROM最大的缺点就是容量做不大。 人类最先进的传统EEPROM是NXP恩智浦(以前的飞利浦)半导体的一款型号(于2020年推出),容量是4Mbit, 也即512KB。

    因为有着巨大的技术缺陷,EEPROM目前的应用已经非常狭窄。

    一款改进型的EEPROM,我们称之为Flash,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闪存! 闪存于1980年由日本东芝的科学家首先发明 ,并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商用化。

    冷战末期到90年代早期,西方的Flash闪存技术升级

    1985年流片的东芝闪存容量是256Kb, 即32KB ,与苏联89年底流片的K1624RR1 EEPROM相当。似乎早期的闪存相比于传统EEPROM,优势也不大。

    但是别忘了,东西是要比上限的,最早期的火车相比于马车,优势也不大。

    由于闪存使用NOR或者NAND工艺,容量上限比传统EEPROM高得多。到1989年,东芝已经实现NAND工艺闪存4Mbit容量,也即 512KB容量 ,已经与2020年新推出的容量最大的传统EEPROM相当。

    到1991年,日本三菱流片了一款NOR工艺的闪存,工艺达到 0.6微米制程 ,容量已经达到16Mbit,即 2MB容量。 达到了苏联最先进EEPROM K1624RR1 (32KB)容量的 64倍 !!!

    1994年,日本NEC实现 0.4微米制程 ,NOR工艺,容量64Mbit,即 8MB容量

    俄国人在闪存上是什么时候达到西方80年代末90年代初技术水准的呢?

    答案是: 2010年之后!!!

    俄国在闪存上,科技差距达到了惊人的20年甚至25年以上!!!

    俄国的1636系列闪存芯片

    俄国的1636RR1U闪存容量是4Mbit,即 512KB ,与日本1989年技术相当。

    俄国是什么时候实现512KB闪存流片的呢?答案是: 2009年!!!

    512KB容量的1636RR1U闪存的第一版技术白皮书于2009年12月出版,芯片于2009年流片成功,2010年之后开始量产。
    俄罗斯目前最先进的闪存——1636RR6U,容量64Mbit,即8MB(单位:兆字节),与日本94年技术相当
    1636RR6U于2019年正式流片

    2019年9月流片的1636RR6U是目前俄罗斯最先进的闪存存储芯片,容量达到了64Mbit,也即 8MB容量。 而8MB容量是日本NEC 94年 的技术, 俄罗斯与西方闪存技术差距已经被拉到25年以上!!!!!

    我们看看现在 韩国三星电子 达到了怎样的技术水平。

    2019年,韩国三星实现的闪存技术进步

    在2019年,韩国三星宣布,在一块1.225厘米×1.225厘米(指甲盖大小)见方的V-NAND工艺3D堆叠闪存芯片上,实现了8Tbit,即 1TB容量!!!!!!人类的手机即将跨入TB时代!!!

    1TB=1024GB=1024×128×8MB。

    韩国三星这块闪存芯片的容量已经达到俄罗斯最先进的1636RR6U闪存芯片的 13万1072倍!!!

    我们可以捋一捋苏联/俄罗斯与西方闪存上的技术差距:

  • 1985年,苏联EEPROM是2KB,日本富士通84年1月的EEPROM是8KB,容量差距是 4倍
  • 1991年,苏联(EEPROM,苏联没有闪存技术)是32KB,日本东芝闪存是2MB,容量差距是 64倍
  • 2009年,俄罗斯闪存是512KB,同一年日本东芝闪存是8GB,容量差距是 16384倍
  • 2019年,俄罗斯闪存是8MB,同一年韩国三星闪存是1TB,容量差距是 13万1072倍!!!
  • 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半导体摩尔定律的恐怖之处——苏联在EEPROM上差距尚且不大,但是 在西方点出闪存科技树后,苏联的存储器技术短时间崩盘 ,解体前已经被拉开 64倍 以上的储存容量差距,到2019年以后,差距已经达到 十几万 量级。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不封锁俄罗斯芯片,单一个闪存科技树差距都达到25年以上了,还封锁啥呀。像中国, 长江存储 的xtacking 3D NAND闪存与西方的技术差距可能只有短短 两年左右时间 ,西方自然要严防死守,俄罗斯都差距25年以上了,还封锁啥呀,美国也不封锁塔利班芯片技术的。

    苏联的DSP

    俄罗斯某位高级工程师的任职履历,其中提及了他在1991-1995年攻克美国德州仪器TMS320C10/C25的仿制
    M1867VM1,对美国1983年TMS32010 DSP的克隆产品,大约于1993年流片成功

    到1993年左右,俄罗斯第一次仿制成功美国德州仪器 1983年 商业推出的第一代TMS32010芯片,M1867VM1是CMOS版本TMS320C10, 苏联末代对美国DSP技术差距在10年以上。

    而俄罗斯对于DSP技术已经基本弃疗。

    Agat的三款导引头,分别是R-27R/ER的9B-1101半主动导引头、R-77的9B-1348E数模混合主动导引头(卖给中国的就是这个型号)以及最新的R-77-1的全数字化9B-1103M导引头。

    俄罗斯的导弹导引头设计局Agat(玛瑙设计局)在公开媒体上亲口承认,在最新的R-27AE以及R-77-1的9B-1103系列导引头上,使用了直接从西方购买的 新款德州仪器TMS320 DSP芯片。

    俄罗斯的DSP,粗看一下挺牛逼,细看只能呵呵。

    俄罗斯目前的 1879系列DSP 第一代(L1879VM1)于1999年开始量产,自己没法生产,只负责设计,是交由 三星代工

    1879VM2和1879VM3以及1879VM5Ya找的日本富士通代工;

    1879VM6Ya找的GlobalFoundries(也就是以前AMD的芯片工厂,现在独立出来做代工了)马来西亚分工厂代工;

    最新的1879VM8ya于 2019年 开始量产,是找的 台积电 ,制程 28纳米 ,处理器核心是5台ARM Cotex-A5架构微处理器。

    各位现在知道俄罗斯的军用电子技术进步是怎么回事了吧?

  • 没法制程,有 三星、富士通、台积电这些代工厂;
  • 架构搞不定,DSP的微处理器部分架构直接用现成的 老款ARM架构 或者 IBM PowerPC架构
  • 自己只要负责设计一下就行了,俄罗斯数学不错,只是设计芯片有什么做不到的。再说了,美国芯片EDA软件三巨头之一的 Cadence 在莫斯科有研发分中心的, 芯片EDA自动化设计软件也可以用现成的。俄罗斯只要招几个芯片设计师就可以了。

    芯片部分总结

    总结一下,由于 没有EDA自动化软件 ,所以苏联后期的芯片都是山寨克隆各种西方芯片,但是加工是自己来做,所以与西方技术差距非常大。

    到俄罗斯时代,因为是自由市场,一般 只是自己设计 ,设计是买的西方EDA自动化软件,架构都是买的ARM和IBM授权,代工交给三星、台积电这些代工厂,与西方芯片差距反而缩小了。

    以上两个解答链接可以对照着看。

    苏联的计算机

    苏联的消费计算机

    因为上一代的人才已经定型,培养计算机和软件人才主要是培养孩子们。为了培养孩子们,学校需要有足够的微机系统。我们来看看苏联学校和消费品电脑做的怎么样。

    截止到1989年,供应给学校的三种苏联产主要微机系统

    到1989年,苏联共有13万所学校,预计需要100万台电脑(其实这个数字比较保守)用于教导学生。

    截止 1989年 ,苏联共提供 36900台 Корвет, 41400台 МС-0202和 21300台 КУВТ-86,总计只有 99600台 需求缺口达到90%以上

    我们再看看另一种苏联的微机,克隆美国 1977年 量产的苹果Ⅱ的 Agat「玛瑙」 系列计算机。

    苏联的一台玛瑙-7计算机,山寨美国苹果Ⅱ,该型号1984年开始生产,是首款量产的「玛瑙」系列计算机
    1989年,玛瑙-9计算机的产量,前9个月7000台
    截止1988年底,「玛瑙」系列计算机总计生产了12000台左右。

    看产能,到 1989年 左右,山寨「苹果Ⅱ」的玛瑙 年产量 也就一年 1万至12000台 左右。

    我们看看美国那边「苹果Ⅱ」生产了多少台,和苏联人对比一下。

    苹果Ⅱ的产量,1983年一年就销售了超过100万台

    好家伙,人家美国苹果一家公司, 1983年 一年就能卖掉 超过100万台 「苹果Ⅱ」;你苏联到 1989年 ,一年铆足了劲造,也就造个 万把台 「玛瑙」。

    你要让「苹果Ⅱ」进苏联市场,整个苏联教育部100万台教育电脑需求,人家一家公司就全部满足了——苹果Ⅱ用的是MOS科技 8位CPU 6502芯片 ,技术并不先进,美国不限制出口。 苏联禁止进口是由于贸易保护 ,否则苹果一家企业往苏联低价倾销,就把整个苏联的商用计算机产业全部干死了。

    美国【Byte】「字节」杂志对苏联仿制苹果Ⅱ的「玛瑙」专题介绍

    根据【Byte】杂志对苏联人员的访谈, 「玛瑙」售价高达3900卢布,是苏联普通工人阶级平均月薪的20倍以上!!!而且其可靠性非常糟糕, 在1985年的一次访谈中,公款购买该款产品的科研部门都在抱怨这款山寨电脑的可靠性。

    【硅谷之火】,介绍70年代后期至1984年个人计算机在美国硅谷是如何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其中介绍了很多时代的弄潮儿——比如乔布斯和比尔.盖茨。

    「苹果Ⅱ」是怎样造出来的?【硅谷之火】写的很清楚——当年苹果公司总共就不到10个人——老板乔布斯、技术合伙人沃兹尼亚克、CEO马尔库拉、CTO霍尔特(来自雅达利公司)、乔布斯的朋友费尔南德兹、以及来打杂的2个高中生埃斯皮诺萨和威金顿。

    人家7个人的公司造出来的电脑爆掉了苏联整个国家的计算机产业!!!!!!!!!!!!

    美国的计算机产业链都发达到这种程度了,草台班子用商用现货组装的电脑都完爆苏联整个国家 ,这还玩什么,苏联回家睡吧.............................................................

    我们再来看看苏联更先进的山寨IBM PC产品。

    苏联的克隆IBM PC——Поиск「搜索」
    「搜索」使用的CPU芯片——KM1810VM88,克隆自英特尔8位CPU 8088,1984年开始量产。
    1984年开始量产的KM1810VM88

    「搜索」的产能是多少呢?

    「搜索」的产能

    「搜索」经历了80年代末由于可靠性产能反复波折,于1991年开始正式量产,产能达到 一年数万台 左右。

    我们看看IBM PC在1982-1983年卖了多少台。

    IBM PC在1981年8月12日上市,截止1983年底,已经卖出去75万台,平均每个月27000台左右。

    到1991年,苏联山寨的IBM PC一年的总产量差不多只有IBM PC在1982年一个月的销售量!!!

    如此大的差距,你说冷战末期苏联消费级微型计算机只比美国差10年恐怕是一个低估的数字,差距估计在 12年左右。

    事实上,在苏联解体前,由于微机产能和可靠性实在不足, 苏联已经沦落到要向台湾进口消费级个人电脑的程度了。

    苏联从台湾进口个人电脑

    1989年,苏联从台湾进口了约5万台个人电脑 ,用于弥补国内产能不足的困境。从台湾买电脑,可见冷战末期的苏联已经困窘到什么程度了。

    苏联的超算

    一直有传闻,苏联的超级计算机M-13是1984年全人类最快的超算,所以苏联计算机很先进,完爆美国云云。

    当然这也不能怪国内,国内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一直是各种海外地摊资料的垃圾场。 与苏联发明超标量一样 ,所谓的 苏联超算1984年世界第一,由于苏联不屑于参加排名所以不在排行榜上 又是90年代末21世纪初海外网站上为了 鼓舞俄罗斯人民人心的又一大谣言

    就跟苏联发明超标量一样,这一谣言在海外网站和论坛上早就遭到了系统驳斥,由于信息不对称原因,没有人系统驳斥过,中国论坛和网络上还存在着大量这种谣言。

    我们来看看事实是怎么一肥四。

    M-13矢量超级计算机于1991年才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服役。
    M-13三种子型号的运算速率,分别是1200万次/秒、2400万次/秒和4800万次/秒。

    M-13是模块化的超级计算机,可以根据需要增删机柜,其运算速率似乎不算快。

  • 4个机柜(半个模块)的基础版M-13有 4部 矢量处理器,总速率只有 1200万次/秒, 存储器容量 8.5MB
  • 8个机柜(一个模块)的拓展版M-13有 8部 矢量处理器,总速率是 2400万次/秒, 存储器容量 17MB
  • 16个机柜(两个模块)的最终版M-13有 16部 矢量处理器,总速率是 4800万次/秒, 存储器容量 34MB。
  • 首先说一下, 超算往往使用的是矢量处理器 。我们一般商用的芯片,比如电脑的X86架构和手机的ARM架构,用的都是标量/超标量运算;而 矢量芯片可以在矢量矩阵上进行超高速并行运算 ,因此同样制程解复杂问题比常规的商用芯片要快很多倍。

    标量运算与矢量运算

    现代的GPU图形处理器为了实时演算渲染大型3D游戏,需要极其海量的并行处理,所以都是矢量芯片 ,这就是为什么用制程更低的显卡来挖矿(也就是 矩阵解多项式 )比我们普通电脑挖矿要快的多的多的原因。

    英伟达黄仁勋与「核弹卡」

    另外,这个运算速率似乎也不是很快,我们跟美国货比一下。

    我们可以看下图,1985年的美国超算——克雷大型计算机公司 Cray-2矢量计算机 ,有 4块矢量处理器 ,浮点运算速率是 14.1亿次/秒

    苏联哪怕祭出两个模块的终极版M-13,速率也不过4800万次/秒, 只有Cray-2运算速率的3.4%!!! 无论如何排不上榜。

    人类史上最快超算年名单,中国在2010和2013-2016的三台超算都占据了排行榜第一。
    注意蓝圈部分,专用处理器等效运算速率24亿次/秒。

    所以,是搞错了么?M-13运算速率最快完全空穴来风???运算速率只有美国计算机3.4%???先别急。

    两份资料同时提到了一个数据:

    M-13除了主处理器之外,是有 专用处理器 的,专用处理器的 「等效运算速率」 13 24亿次/秒

    如果按24亿次/秒来看,的确比Cray-2还要快一点, 这就是所谓M-13世界超算排名第一的由来。

    很显然,这个运算速率既然得名是 「等效运算速率」 ,和Cray-2的14.1亿次浮点运算速率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的标准不能拿来对比。这个「等效运算速率」是为了解算弹道导弹弹道的特殊专用处理器等效速度,不是通用化的数据处理速率,也就没法简单对比。就像我们说DSP芯片解算信号「等效速率」是CPU几百几千倍,不代表运算其他东西DSP还能那么快——只有解如FFT快速傅里叶变换等特定问题能达到这种速率。

    所以,事实被澄清了,这是由于简单地将解决某种弹道算法的 「等效运算速率」 和Cray-2的浮点运算速率这两种完全不同标准的东西进行对比,才造成了所谓 「苏联84年超算世界第一」这种笑话

    比完了速率我们再来比比大小。

    M-13有多大呢?

    M-13矢量超算
    M-13的体型

    模块化的M-13由小到大可以这样分类:

    1. PCB印刷电路板 :这是M-13的最小组成部分,一块PCB板为17×24厘米;
    2. 「电池块」 :一个「电池块」由好几块PCB板组成,几块PCB安装在钢制框架上;
    3. 「逻辑单元」 :一个「逻辑单元」包括6个「电池块」,「逻辑单元」为22×11.5×32厘米的钢框架结构,「电池块」插在「逻辑单元」框架背部的公共板连接器上;
    4. 「部分」 :四个「逻辑单元」组合而成一个「部分」;
    5. 「机柜」 :12个「部分」组合而成一个「机柜」;
    6. 「模块」 :「模块」是M-13的最大组成单元,一个「模块」有4到8个机柜,一台M-13最多能有2个模块,也就是 16个机柜
    M-13的一片PCB板
    M-13的一个「逻辑单元」
    M-13的一个机柜,一个机柜大概有商场的汽水贩卖机那么大,M-13最多会有4排16个这样的机柜。

    整个M-13超级计算机大概有一个屋子那么大,是放在什么地方进行运算的呢?

    达亚尔河雷达站,左边是接收塔,右边是发射塔,发射/接收天线是分离布置的,没有双工天线设计。属于非常原始的真空管AESA雷达,类似于美国60年代技术。是冷战末期苏联最先进最强大的弹道导弹预警雷达

    M-13矢量超级计算机就装在「达亚尔河-U」雷达站左边画红圈的接收塔里面 ,也只有有两栋楼那么大的巨型预警雷达有足够大的空间装一个屋子那么大的M-13超级计算机。

    早期版本的「达亚尔河」雷达站的发射塔有1260个真空管发射模块,每个真空管发射模块的发射功率达到了惊人的300千瓦,使得整个雷达站发射塔的峰值功率达到了惊人的 378兆瓦!!!!!!

    当然,考虑雷达占空比,平均发射功率远远没有那么多,大型真空管AESA一般占空比0.5%左右,即便按这样算,系统的平均发射功率也高达 2兆瓦 左右!!!

    如果单论发射功率,不考虑其他性能,苏军的真空管达亚尔河早期版本堪称是 人类有史以来建造过的最大发射功率雷达。

    如此惊人的发射功率使得雷达的可靠性非常低,而且虽然雷达发射塔采用了各种冷却措施——包括 在旁边专门建了一个消防站 ,其仍然很容易失火。

    失火烧毁的「达亚尔河」雷达发射塔,该雷达站位于拉脱维亚。烧到这种程度整个雷达已经报废了,只能重建。
    灰色:苏联预计建造的「达亚尔河」雷达站;浅橙色:解体前苏联实际建成的「达亚尔河」雷达站

    「达亚尔河」雷达站类似于美国60年代建造的FPS-85,都属于非常原始的真空管模块AESA雷达。而在「达亚尔河」建造的时代,美国已经开始全面铺开半导体固态电路 硅双级管 AESA雷达 「铺路爪」 ,技术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俄罗斯要到21世纪才攻克美国70年代建造「铺路爪」技术。并建造了俄罗斯版本「铺路爪」—— 「沃罗涅日-M」 (单面版本)和「 沃罗涅日-DM 」(双面版本)。

    沃罗涅日-M,俄罗斯版「铺路爪」。半导体AESA除了便宜工时低,另一个巨大好处是这玩意是轻巧的活动板房结构,是可以拆走异地重新部署的——美军的铺路爪就几千公里外异地部署过。而真空管AESA雷达整个就是两栋数万吨级的楼,不可能平移几千公里重新部署。
    沃罗涅日-DM,有两个雷达阵面,沃罗涅日-M只有一个。

    「达亚尔河」的另外一个主要缺点就是极贵,工时极长 ,苏联 从70年代造到解体只造出来2台 ,一台雷达造价顶的上一支海军舰队(一台雷达工时造价大概相当于美军一艘10万吨级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而且需要施工5-9年左右。而一台铺路爪只需要1年左右时间建造,造价只相当于半个中队战斗机。

    针对「达亚尔河」雷达的问题,苏联在80年代中期的改进型「达亚尔河-U」雷达站上删掉了一半真空管发射模块,使得整部雷达的峰值发射功率降低到了 190兆瓦 左右,平均发射功率降低到 不到1兆瓦 。由于后台计算机解算能力的进步,删掉了一半发射管的「达亚尔河-U」雷达站探测能力反而更强了。

    M-13就是改进型「达亚尔河-U」雷达站的主计算机。

    说完M-13,我们看看美国的 Cray-2 ,这款计算机的运算速率几乎是M-13的 29倍以上。 我们看看整台计算机有多大。

    Cray-2的结构:左边是计算核心,由4部矢量处理器组成;右边是冷却塔,使用氟化液进行计算机冷却。
    Cray-2的计算核心还不到一个人高

    Cray-2主计算核心是一个直径1米,高1米的圆筒状系统。总体积大概0.785立方米。加上冷却塔总体积估计超过1立方米。 比家庭的洗衣机略大一点。

    正因为Cray-2小巧玲珑, 1985年 甫一推出,每个国家实验室就差不多都买了一台进行运算。

    苏联最先进的M-13超算有一整个屋子那么大,体积是Cray-2几十倍,运算速率只有人家3%,逼着苏粉拿功能单一的解算弹道「等效运算速率」和Cray-2通用浮点运算速率比,苏联的超算实在是太惨烈了........................................................

    计算机部分总结

    个人计算机来说,苏联的产能非常少 ,到91年,山寨「苹果Ⅱ」的 「玛瑙」 和山寨IBM PC的「 搜索」 计算机一年的产量都未必有美国苹果和IBM两家公司在1982年一个月的销量多。苏联已经沦落到要向台湾进口个人电脑的程度,华约与西方差距起码在10年以上。

    超级计算机来说 ,苏联的超级计算机功能非常单一,运算速率也不怎么样,而且极其的庞大笨重,和美国的超算完全没法相提并论。只能靠谣言来忽悠一下不懂的人。由于 没有半导体MMIC微波功率芯片技术 ,到80年代了苏联还不得不建造美国60年代技术标准的老旧真空管弹道导弹预警雷达——价格极贵,工时极长,而且完全无法重部署。 俄罗斯要到21世纪之后才达到美国70年代建造半导体固态电路AESA技术水平。

    潜艇与东芝门

    这位andre又有高论。他的意思大概是说—— 东芝机床的图片「我」没见过,所以就不存在。

    经典的「我没见过的就是不存在的东西」。

    1987年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图上的机器就是出口苏联的东芝机床
    看不清楚?拉近一点给你看
    还看不清楚?上高清大图。

    这玩意当然是有名字的,人家的名字叫做 东芝MBP-110龙门式9轴5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东芝事件总共售卖清单如上

    东芝共出售给苏联 4台MBP-110 九轴五联动龙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于 1983年12月 第一组2台安装调试完成,其余2台大概在84-85年左右安装调试完成。 单台售价1740万美元。

    MBP-110使用 挪威康斯伯格NC2000数控操作系统 ,4台机器全部安装在 列宁格勒 (SY194???/SY189???/SY190???) 造船厂 (列宁格勒有三个造船厂,其中只有SY194海军部造船厂负责建造潜艇)

    另外,苏联还额外进口了4台 MF-4522五轴铣床 用于对加工好的螺旋桨桨叶表面精加工,进一步降低螺旋桨异常振动。单台MF-4522售价 1070万美元 。这4台五轴铣床于 1984年底 在列宁格勒安装调试完成。

    东芝MBP-110可以加工多达11叶11米级的巨型螺旋桨,加工核潜艇的7叶大侧斜螺旋桨绰绰有余。加工精度0.01毫米(一丝)。
    日本出售给苏联的各种违禁品名单一览

    日本这坏B偷偷摸摸出售给苏联的违禁品多了去了——除了东芝机床外, 陶瓷换能器声呐制造设备 见过没有?用于 间谍卫星的感光乳剂 见过没有??用于制造半导体原材料单晶硅棒的 单晶熔炉 见过没有???在乌克兰尼特卡基地训练舰载机飞行员的 离心机 见过没有????

    日本在80年代就是世界老三 ,看到苏联快撑不住了他比谁都急,他才不希望苏联死——苏联一死,美国不得摁死反骨仔日本?日本巴不得苏联跟美国斗个两败俱伤, 日本渔翁得利,继续做他的「大东亚共荣圈」美梦。

    卖那么多违禁品,你别看日本首相在美国人民面前又是鞠躬又是道歉的,可怜兮兮的。那么多违禁品,产业省那些高层就真的不知情?首相不知情? 贼被抓了背地里都是怨自己技术不好,失手了,从来没有真心觉得自己做错了的。

    你以为日本高层不知道这些事情?你以为日本人只是贪点钱? 日本这国家从来就不忘偷偷摸摸扩张,一肚子坏水。美国靠着东芝事件甩日本一巴掌,日本那是活该!

    我知道有人马上要说了,东芝机床 首批两台83年12月 才安装调试完成,苏联早在83年底之前就能制造大侧斜螺旋桨了,所以东芝机床和苏联潜艇大侧斜螺旋桨没关系。

    首先,要分清楚 大侧斜螺旋桨 7叶大侧斜螺旋桨

  • 苏联的 大侧斜螺旋桨 的确比东芝机床要早,和东芝机床没什么关系。
  • 苏联的 7叶大侧斜螺旋桨 制造是要比东芝机床晚的,而且 俄国人亲口承认,使用了东芝机床加工7叶大侧斜螺旋桨。
  • 为什么要用奇数桨叶?因为 偶数桨叶容易产生共振

    为什么要7叶?理论上桨叶越多越好, 7叶是权衡了加工难度和性能的最佳叶片数量 。5叶太少;9叶又太多,加工太复杂。

    至于苏联核潜艇的噪音是怎么降低下来的。当然也不全靠东芝机床。

    简单科普一下潜艇噪音。

    美苏潜艇噪音标准
  • 苏联/俄罗斯的潜艇噪音标准一般是 20Pa声压/50米 定为基准单位;
  • 美国的潜艇噪音标准是 1Pa声压/1码 (0.914米)定为基准单位。
  • 两个怎么换算呢?很简单,苏联潜艇公布的噪音数字(苏标)加上 27dB (分贝)就是美标了。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匪夷所思的潜艇噪音数据,比如俄罗斯那边公布的885亚森的噪音大概是60dB,尼玛,如果这是美标,这比深海的背景噪音都低上超过30倍了。

    如果换算成美国标准,+27dB,约87dB,如果是0-1KHz连续谱平均噪音, 87dB是个比较正常的数字

    美标(1Pa声压/1米)潜艇噪音标准

    按照美标,「安静型」潜艇 5-200Hz低频离散谱噪音 应该在 120dB 以下, 0-1KHz连续谱 平均噪音应该在 100dB 以下;

    「极静音」潜艇 5-200Hz低频离散谱噪音 应该在100dB以下, 0-1KHz连续谱 平均噪音应该在80dB以下。

    87dB连续谱 噪音大概是「安静型」潜艇,尚不到美标「极静音」潜艇标准,是个比较正常的数字。

    分贝的计算公式是 声压级(分贝)= 20×lgP( 实测声压) /P0 (1pa/m基准声压)

    注意!dB分贝是个 对数单位, 也就说,80dB并不是100dB的 80% ,而是100dB的 10% 每降低20dB,噪音声压降低为原先1/10,切记切记!!!

    87dB噪音大概就是80dB噪音的 (10^0.7)^0.5,约2.236倍。

    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与971阿库拉的噪音,美国海军检测数据

    美国公布的苏军核潜艇噪音(美标)大致如上:

    941台风5-200Hz低频离散谱噪音 125dB ,0-1KHz连续谱噪音 105dB ,此噪音在工作航速4-8节下测得;

    667BDRM德尔塔Ⅳ 5-200Hz低频离散谱噪音 120dB ,0-1KHz连续谱噪音 100dB ,航速4-8节;

    971阿库拉 5-200Hz噪音 110dB ,0-1KHz噪音 90dB ,航速4-8节。

    美苏潜艇5-200Hz低频离散谱噪音标准

    海狼级和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5-200Hz噪音 95dB ,0-1KHz噪音 75dB ,以上是低速噪音,大约是深海海洋背景噪音的 1.78倍

    海狼相比于其他攻击型核潜艇的优势在于高速静音能力 ,海狼的耐压壳有40英尺,装备的巨型西屋电气S6W压水核反应堆有强自然(重力)循环能力, 20节航速下不用开主循环泵 ,20节噪音与洛杉矶级悬停噪音相当。弗吉尼亚级的耐压壳仅有34英尺,小型化的通用电气S9G反应堆无此能力。

    不同的速度段有着不同的潜艇主噪音源 ,我们可以参考下图。

    不同航速主要的噪音源
  • 小于8节的低速段 :在这个速度段,主噪音源是潜艇机械噪音。一般来源于反应堆循环泵以及潜艇内部组件引起的各种振动和共振以及潜艇螺旋桨加工精度不足引起的异常振动。频率一般是在低频段。这种噪音最容易被检测出来。美国海军在60年代初「长尾鲨级」核潜艇上首先使用的 LOFAR 就是将 噪音的频率-时域信号转换为频率-声压信号 ,从而定位苏军核潜艇的 低频机械噪音特殊尖峰 ,从而实现对 苏军潜艇不同级别甚至同一级别不同艘潜艇的精确判别。
  • LOFAR 最早是美国 50年代末 SOSUS洋底战略声呐阵 分析站上正式启用,于60年代早期在核潜艇上普及。在很长时间这种 听声音就能分辨哪一级哪一艘潜艇 的神奇科技都是美国及英国海军的独门技术,直到 70年代末 服役的苏联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 671RTM维克多Ⅲ 开始具备LOFAR分析能力。

    红点处即是美军SOSUS战略声呐阵大致部署位置
    水声噪音LOFAR分析系统
  • 8节至22节左右中速段 :在这一速度段,流体噪音是主噪音贡献源。 流体噪音没有特征频谱 ,几乎无法凭借流体噪音来进行敌方核潜艇精确区分。
  • 22节以上高速段: 在这一速度段, 螺旋桨开始出现空化现象 ——即产生大量泡沫破裂的噪音尖啸。注意:不同的水深压强下,产生空化现象的速度是不同的—— 一般在深水区,空化速度会更高一点,水压较低的浅水区更容易出现空化。 这种特殊的噪音尖啸甚至能在数十甚至上百海里外被拖曳式声呐探测到。然后就会被赏一发 氢弹装药 的远程反潜导弹——比如美国海军的 UUM-44萨布洛克 UUM-125海长矛 ,又或者苏军的 RPK-2 (SS-N-15)和 RPK-7暴风 (SS-N-16)。所谓的 大侧斜螺旋桨最主要就是为了降低切线速度,延迟螺旋桨的空化现象 ,尽可能将噪音尖啸的速度段提高。
  • 我们也可以发现,使用高精度的数控龙门铣进行螺旋桨加工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1. 提高加工精度 ,降低异常机械振动噪音;
    2. 复杂的大侧斜设计 ,延迟空化现象。

    事实上,苏联的潜艇噪音降低的确比东芝机床安装调试完成的83年底更早——最早在 70年代末 ,美国海军的SOSUS分析站就反映苏军的新一代 671RTM维克多Ⅲ 追踪比较困难;而进入 80年代中期 以后,苏联新一代的 971阿库拉 进行低速航行,在SOSUS上几乎是隐形的,传统的SOSUS面对阿库拉已经失去了效用。

    是怎么一肥四呢?

  • 首先,主要还得归功于苏联技术人员到70年代后期,逐步摸清了潜艇机械噪音产生原因,不断调试的减震浮筏和缓冲系统已经大大降低了潜艇机械噪音;
  • 其次, 是因为欧洲北约国家出了内鬼。
  • 画蓝圈的:法国Forest Line出口的9台螺旋桨、涡轮加工5轴铣床;画红圈的:东芝出口给苏联的机床,除了已经提到的8台用于加工核潜艇螺旋桨的设备之外,还有1台3轴机床是用于加工核反应堆的。

    以上是使用 挪威康斯伯格数控操作系统 的西方国家向苏联偷偷售卖的违禁机床一览。

    注意,早在1975-1976年左右, 法国Forest 就向苏联售卖了高达 9台4至5轴铣床 用于加工 潜艇机械管路 螺旋桨

    法国弗雷斯特-里内,欧洲著名的重型数控机床厂家

    当然,也不能光指责法国,还有 西德 意大利 这一对活宝,也向苏联售卖了大量机床用于加工 核反应堆 涡轮设备

    其实在70年代福特总统和卡特总统时代,西欧国家出于交保护费的目的,向苏联偷偷出售违禁技术,美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因为 美国此时美元刚刚与黄金脱钩,自己经济严重滞涨,物价飞涨,越战又战败,中东又石油危机,自己都自顾不暇了 ,正在缩回窝里舔舐伤口呢,根本没空管欧洲。

    就像晚明山西晋商偷偷出售给后金盔甲,大明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样。

    到80年代,里根上台后,美国已经逐渐缓过来了,81-82年三令五申巴统协议全面收紧,所有违禁技术一律禁止输出,欧洲和日本居然还敢作死偷偷输出技术。日本更是牛逼的不得了,人家西德法国只敢出口5轴机床,你倒好,一次性卖了4台九轴机床,就属日本最牛B了, 这就怪不了美国宰一个日本杀鸡儆猴了。

    所以,为什么苏联潜艇噪音在70年代后期降低了?——其中一个原因, 用了法国佬的机床啊!!!

    我们来看一下,苏联的大侧斜螺旋桨,或者叫做 「慢转马刀桨」 ,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7叶大侧斜螺旋桨 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我们首先看看美国货:

    商用卫星拍摄的维护中的俄亥俄的7叶大侧斜螺旋桨

    我们再来看看俄国货:

  • 667BDR德尔塔Ⅲ
  • K-490的5叶常规螺旋桨构型

    这玩意是什么时候开工的呢?

    德尔塔Ⅲ的开工时间——左边是开工时间,中间是下水时间,右边是服役时间:最早是74年开工,76年左右下水。
    667BDR德尔塔Ⅲ的尾桨,常规的5叶结构
    继续,667BDR德尔塔Ⅲ的五叶螺旋桨
    667BDR的末艇K-44「梁赞」号的尾桨,注意7叶大侧斜结构

    发生了什么?是K-44「梁赞」号更换了桨叶么?

    K-44是80年1月开工,82年1月就下水了。是赶不上东芝机床到货的。

    我们查证一下deepstorm上该艇的服役情况。

    原来鸭, K-44「梁赞」号在1984年12月的一次拖曳声呐事故中损坏了螺旋桨 ,该艇在84年底进坞维修过。如果该艇在85年早期换了螺旋桨,东芝MBP-110的前两台机床是1983年12月安装调试完成,是来得及给K-44换尾桨的。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667BDR德尔塔Ⅲ除了K-44梁赞号在84年底至85年初换过7叶大侧斜尾桨外,其余潜艇还都是常规5叶桨。

  • 667BDRM德尔塔Ⅳ
  • 早期型667BDRM德尔塔Ⅳ罕见的5叶大侧斜螺旋桨
    667BDRM三号艇K-64的5叶大侧斜螺旋桨

    667BDRM德尔塔Ⅳ是什么年代的呢?

    667BDRM德尔塔Ⅳ的开工、下水和服役时间

    严格来说,前3艘667BDRM德尔塔Ⅳ(K-51/84/64)是81-82年就开工了的,是不一定能赶得上东芝机床的。只有后4艘确定能赶得上东芝机床。

    所以, 这个5叶大侧斜螺旋桨恐怕不是东芝9轴机床MBP-110加工的 ,是不是法国Forest Line的5轴机床加工的还有待查证。

    给德尔塔系列潜艇做个总结。

    毛国网友自己做的图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扬基」系列和「德尔塔」系列潜艇的桨叶是如何演变的——

    从667A「扬基」级开始到667BDR德尔塔Ⅲ,一直都是常规5叶桨,当然可能提升了加工精度,减少了振动,但是 确实没有马刀型慢转设计

    到667BDRM德尔塔Ⅳ早期型号开始上 5叶慢转马刀桨 ,到后期型号据毛国网友说是换了7叶大侧斜——当然图片我没见过。姑且认为的确是这样,待我找到后期型667BDRM尾桨图片再做定论。

    最右下角就是 84年底螺旋桨损坏后换了7叶大侧斜 的667BDR德尔塔Ⅲ的 K-44梁赞号

    我们再看看其他潜艇,比如

  • 941台风
  • 台风级标志性的涵道螺旋桨设计,应该是大型潜艇中唯一使用涵道螺旋桨的,这成了从尾部判明台风级的最主要识别特征。

    以上是早期型台风的涵道螺旋桨,我们也可以看出 早期型台风的螺旋桨叶是没有慢转马刀设计的。

    941台风后期型的7叶大侧斜螺旋桨,这艘台风正准备从SY402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全世界最大的室内船坞——55号车间下水。
    北德文斯克55号车间、50号车间和美国海军金斯湾基地俄亥俄维护中心室内船坞体量对比。70年代专为台风和奥斯卡总装建造的55号车间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过的最大型室内船坞。

    我们看看941台风是什么年代建造的。

    台风的开工、下水和服役时间

    台风级的首艇TK-208于1976年就开工了 ,严格来说,除了最后2艘台风之外,其余台风除非接受过改装,否则应该是等不及使用东芝机床的。至于螺旋桨是不是用的法国机床,还有待查证。

    继续查证下去:

  • 949奥斯卡Ⅰ
  • 949奥斯卡Ⅰ和949A奥斯卡Ⅱ很容易区分——直接看垂尾就行了, 垂尾小而垂直 的是一代, 垂尾大而延伸 的是二代。二代更长一点,体型更大一点。

    怎样从垂尾识别奥斯卡Ⅰ和奥斯卡Ⅱ
    奥斯卡Ⅰ二号艇K-206的尾桨,每个尾桨是由2个四叶螺旋桨串联而成的,双四叶螺旋桨反向对转,属于对转四叶桨。

    据说奥斯卡Ⅰ的首艇K-525号是用了法国Forest五轴铣床加工的5叶慢转马刀桨的。

    Про винты, а в принципе, про всю кормовую оконечность, следует сказать особо: еще в процессе проектирования пришлось искать оптимальные обводы кормы, в результате выбрали раздвоенную. Хотя по расчетам, скорость при этом снижалась на 0,3 узла, зато обеспечивалась равномерность набегающего потока к винтам, что на 20 % снижало шумность. Мало того, по большому счету, у каждой лодки своя корма. Применялись вначале малошумные пятилопастные винты с умеренной саблевидностью, на 606 заказе(К-206 «Мурманск» 1979--1982) были установлены соосные четырехлопастные, типа «тандем», затем экспериментировали со спрямляющими водяной поток устройствами, в итоге остановились на семилопастных винтах с саблевидными лопастями диметром 4,8 м. Долго искали и оптимальную «малошумную» форму водозаборников для охлаждающих устройств в турбинных отсеках и даже сдвигали их. В итоге принятыми мерами было достигнуто снижение шумности на 15 децибел.
    kgb1986小特务的翻译如下:
    「关于螺旋桨,或者进一步讲关于(潜艇的)整个尾端,应该特别说下:还在设计的过程中,就不得不寻找艇尾的最佳外形,最终选择了分叉式(艇尾)。虽然按计算,采用分叉式会导致航速下降0.3节,但却能够让螺旋桨冲击水流均匀,并减少20%的噪音。此外,按照最严格的要求,每艘艇都有自己的艇尾。 最开始采用的是低噪音的慢转马刀形五叶桨 ,而在606订单上(1979-1982年建造的 949型К-206「摩尔曼斯克」号 )安装了 「串联」式共轴四叶桨 ,之后试验了水流整流装置, 最后大家停留在直径4.8米的马刀形叶片七叶桨上 ,也花了很长时间去寻找涡轮机舱室冷却装置引水管(集水器)的最佳「低噪音」形态,甚至将它们挪走。最终,所采用的的方法降低了15分贝的噪音。 」

    奥斯卡Ⅰ是什么年代的呢?

    949奥斯卡Ⅰ的建造和服役年代

    奥斯卡Ⅰ总共就2艘:首艇 K-525是75年开工,80年下水 ;次艇 K-206是79年开工,82年下水

    肯定是来不及使用东芝机床的。

  • 949A奥斯卡Ⅱ
  • K-266奥廖尔号尾部的固定式流场整流装置。
    另一艘奥斯卡Ⅱ,一种比较罕见的固定式流场整流装置。奥斯卡Ⅱ的尾桨起码有两种构型。

    我们看看奥斯卡Ⅱ都是什么年代服役的。

    奥斯卡Ⅱ的开工、下水和服役时间

    奥斯卡Ⅱ的首艇K-148是 82年开工 85年3月 下水;

    除首艇存疑外,后续艇时间上都是能赶得上东芝机床的。

  • 705阿尔法
  • 钛合金潜艇705阿尔法的常规5叶尾桨
    705阿尔法的开工、下水和服役时间
    双壳体钛合金潜艇705的潜深:工作潜深320米;极限潜深400米。

    705拥有OK-550(705)或者BM-40A(705K)铅-铋冷凝剂快堆,拥有高达 40000shp 的轴马力。澎湃的出力可以在 1分钟内 推动这艘满排3000吨出头的小潜艇 从静止达到41节的极速

    单论加速能力和极速,705阿尔法简直是水下钛合金超跑。 但是其潜深非常一般。

    根据解体后俄罗斯海军解密的资料, 受限于非常轻的质量 (空重2300吨),705阿尔法使用的 耐压壳很薄,加强耐压壳龙骨密度也很低 ,705阿尔法的 工作潜深是320米左右 极限潜深约400米

    这样的潜深甚至连美军60年代长尾鲨级和鲟鱼级潜艇( 工作潜深400米,极限潜深500米 )都比不过。

    所谓的阿尔法潜深900米是 冷战时期 美国 DIA国防情报局 (国防部下属情报机构) 基于错误资料给出的判断 ——同类型的DIA基于瞎猜的错误资料还有Tu-22M逆火式轰炸机的航程(美军冷战时期误以为逆火有类似B-1B的航程) ,中国80年代的军事内参资料直接援引美国DIA ,苏联解体后相关数据已经得到修正。 由于国内网络信息不对称的原因,阿尔法潜深900米还在到处乱传,特此修正。

    705阿尔法在高速段会产生严重的螺旋桨空化现象,有着非常恐怖而独特的噪音,可以在上百公里外被美国海军的洋底声呐和拖曳式声呐侦听到。

    一些低频机械振动噪音或者螺旋桨空化产生的特殊尖啸是通过一种叫做「 SOFAR水声信道 」的深海信道进行 远距离低衰减传播

    一种典型的SOFAR信道低衰减传播

    另一种远距离侦听信道叫做「 CZ汇聚区探测 」。

    一种典型的CZ汇聚区探测

    因为海水不同深度盐度和温度不同,声音在海水中传播,有相当一部分声波会弯曲下探,逐渐深入洋底再开始反弹, 在数十公里外这股声波又会出现在水体表面 。在这个距离进行探测我们称之为「 汇聚区探测 」。 一个汇聚区宽度大概在5公里左右

    汇聚区声波反弹,一般第一个汇聚区出现在40-50公里,第二个汇聚区出现在80-100公里。

    由于汇聚区探测衰减几乎是线性衰减,区别于常规的平方衰减,所以被 广泛应用于超远距离粗定位潜艇。

    美国海军表示,一般能在 两个甚至三个汇聚区外 粗定位高速航行的705阿尔法钛合金潜艇。

    我们可以简单算一下:

    美国海军的UUM-44萨布洛克核装药(氢弹)反潜导弹,射程55公里。
    美国海军冷战末期研制中的新型远程反潜导弹UUM-125海长矛,核装药版本射程185公里。

    UUM-44只有核装药版本,25万吨氢弹,可以在第一个汇聚区外进行核打击,由于 水的不可压缩性 水下核爆产生的冲击波比大气核爆产生的冲击波威力大得多 对核潜艇毁灭半径高达8公里。

    低速静音巡航中的鲟鱼或者洛杉矶布放的拖曳声呐在50公里外粗定位41节狂奔的705阿尔法后,发射一枚核装药UUM-44,UUM-44平均速度1.5马赫,约500m/s。 飞行50公里外耗时100秒左右。

    41节的阿尔法在100秒时间顶多只能机动2公里出头, 无论如何逃不过毁灭半径8公里的W55氢弹。

    UUM-125海长矛实弹

    UUM-125海长矛使用20万吨级的W89氢弹,可以在两个甚至三个汇聚区外进行核打击,如果在90公里外打击,平均速度1.5马赫,飞行90公里也只要3分钟,41节阿尔法机动个大概3.8公里左右, 也逃不过W89氢弹的核打击。

    所以,在 反潜武器基本上都是规模化使用核武器的冷战时期,像705阿尔法这种高速低潜深大噪音潜艇其实生存能力是比较有限的。

  • 945塞拉Ⅰ
  • 945塞拉Ⅰ的二号艇K-276科斯特罗马号,也就是撞废SSN-689巴吞鲁日号那艘,使用常规6叶螺旋桨
    那次事故之后的K-276(苏联时期叫「螃蟹」号)科斯特罗马号,是用疯狂伊万机动围壳撞的巴吞鲁日号耐压壳。
    945塞拉Ⅰ和945A塞拉Ⅱ的围壳结构区别,是两级潜艇的最主要识别特征。而且塞拉Ⅱ更大更长。
    945塞拉Ⅰ共计2艘,以上是两艘开工、下水和服役时间

    945塞拉Ⅰ首艇开工是79年,下水是83年7月。 这两艘潜艇都是常规6叶桨,没有使用东芝机床的。

    945塞拉Ⅰ的工作潜深是480米,极限潜深600米。

    吐槽一下,有资料说钛合金的塞拉Ⅰ/Ⅱ的极限潜深高达800米,其实是塞拉两型的规划潜深。 由于需要在SY112红色索尔莫沃内河造船厂 (设立在内陆城市下诺夫哥罗德) 建造并用运河入海,945/945A两型塞拉限制了重量和钛合金耐压壳厚度以及加强龙骨,使得其潜深只与钢壳的阿库拉以及美国海军海狼级相当。

    945/945A的建造地点SY112红色索尔莫沃,这两型潜艇是由天青石设计局设计,在内河造船厂建造。

    天青石设计局的945塞拉Ⅰ由于内河造船厂限制,潜深只与孔雀石设计局的971阿库拉相当。

    而且由于该型艇建造比较早,其也没有7叶大侧斜螺旋桨设计,噪音相比于971阿库拉更大。其几乎全面不如更便宜工时更低的971阿库拉。

    945/945A塞拉Ⅰ/Ⅱ由于使用焊接难度极大 (需要惰性气体保护焊) ,工时极其漫长的钛合金耐压壳设计,从70年代末造到解体总共只服役3艘 (2艘945,1艘945A)。基本上就是水下的虎王或者猎虎,大而无当的工业废品。用这玩意打仗是会被 水下的T-34——洛杉矶级 (HY80调质钢,单壳体圆筒状结构,工时极低,两个美国造船厂造洛杉矶,比苏联四个潜艇工厂爆兵还快)淹死的。

    这两型潜艇军事上价值不大,主要是政治任务 :把多余的钛合金消耗掉,另外给SY112红色索尔莫沃内河造船厂找点事情做—— 工人要吃饭,厂子不能倒!

  • 971阿库拉
  • 使用 AK-32/33?高强度钢制耐压壳 的孔雀石设计局971阿库拉是真正意义上各项性能比较均衡先进的苏联末代新型攻击型核潜艇。其由两个造船厂建造:

    远东共青城的SY199阿穆尔共青城造船厂;

    SY199阿穆尔共青城造船厂

    白海附近的SY402北德文斯克造船厂。

    SY402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全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潜艇造船厂
    阿库拉的7叶大侧斜螺旋桨,注意其结构与949A奥斯卡Ⅱ尾桨结构一模一样,都有固定的整流装置。
    太平洋舰队维护中的阿库拉,注意7叶大侧斜结构,这个螺旋桨边缘没有经过抛光处理。
    1999年下水仪式中的K-335「猎豹」号,属于改进型阿库拉。
    作为纪念碑在北德文斯克展示的阿库拉二号艇K-480的尾桨,边缘经过抛光处理,和1号艇的螺旋桨略有不同。

    这玩意是怎么加工出来的呢? 毛子自己倒是很诚实:

    Toshiba:东芝

    在一连串毛文中,出现了一个很突兀的英文单词—— Toshiba东芝。

    翻译一下:

    螺旋桨 - 单轴,一个 7 叶片固定桨距螺旋桨,具有改进的声纳特性和降低的转速。主轴艉轴管轴承装有自流冷却系统,显着降低了噪音性能。两个侧推进器 OK-300。 Project 971 的螺旋桨是使用从东芝购买的高精度金属加工机制造的 ,绕过了 KOCOM 巴统协议的限制( 它们也被用于其他第 3 代项目的潜艇 )。带襟翼的船首水平方向舵,可伸缩。中央高速进水口具有冷却系统(从 K-391 开始 - 更高效)。

    没错,毛子亲口承认,971阿库拉的7叶大侧斜螺旋桨就是使用东芝9轴5联动龙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MBP-110加工出来的。

    不仅是971阿库拉,构型类似的949A奥斯卡Ⅱ的螺旋桨也是用东芝机床造出来的。

    我们看看阿库拉建造时间:

    阿库拉的开工、下水和服役时间

    阿库拉的首艇K-284开工是83年11月,下水是84年6月,正好能赶上首批2台东芝MBP-110安装调试完成。但是无论如何赶不上4台MF-4522五轴表面精加工铣床84年底的安装调试完成。 所以要到85年2月开工的2号艇K-480号的螺旋桨边缘才经过MF-4522抛光处理。进一步降低了螺旋桨的振动。

    再贴一遍:4台MBP-110的安装调试完成时间以及4台MF-4522表面精加工铣床的安装调试完成时间
  • 671RTM维克多Ⅲ
  • andre的「高论」

    这位andre又有「高论」,他认为671RTM是77年12月就服役首艇的潜艇,所以和东芝机床没有关系。

    我们所说的671RTM有两种: 早期型和晚期型, 两者的螺旋桨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

    1983年10月螺旋桨被美军SQR-15拖曳式声呐缠住的671RTM K-324号,螺旋桨因此露出水面。其属于早期型,注意尾桨没有大侧斜结构。而后苏军人员从螺旋桨上获取了部分美军拖曳声呐进行分析和仿制。
    这张照片更清楚一点,看一下螺旋桨结构,是如何被拖曳声呐缠住的。
    671RTM「早期型」的四叶串联对转螺旋桨,箭头已经标注了两个串联螺旋桨是如何组装起来的。这玩意就是用苏联机床加工的,没有大侧斜结构。纺锤形结构是拖曳声呐容纳装置。70年代后期服役的671RTM是苏联第一款装备拖曳声呐的潜艇。

    最后5艘671RTM采用完全不同的桨叶结构。

    两艘准备退役解体的671RTM,注意近处的这艘是「后期型」,有着7叶大侧斜螺旋桨结构。
    近距离看一下这艘后期型671RTM的桨叶,很明显的7叶大侧斜结构。
    换个角度再看看螺旋桨结构
    保加利亚一个模型厂的模型说明书,人家模型厂都知道671RTM的螺旋桨有两种构型:一种四叶对转,一种7叶大侧斜。

    这位andre据说还是做船模的, 你这样的模型考证能力是不行的,连671RTM后期型换过螺旋桨都不知道,人家保加利亚的模型厂都知道。

    最后5艘671RTM是什么年代造的呢?

    最后5艘671RTM的建造时间

    最后5艘671RTM的首艇K-292号是 86年4月才开工,87年4月才下水 。而且最后5艘建造全是在SY194列宁格勒海军部造船厂建造——没错, 就是那8台东芝机床的安装工厂。

    用苏联土产机床加工螺旋桨的671RTM早期型和东芝机床加工螺旋桨的671RTM晚期型噪音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看一下美国海军公布的监测连续谱噪音数据。

    美苏(俄)中三国潜艇连续谱噪音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70年代后期服役的早期型671RTM噪音还是很大的,到 80年代后期服役的晚期型671RTM噪音跟美国海军60年代后期的鲟鱼级差不多 ,已经是比较低的噪音水平了。

    潜艇部分总结

    列个表吧:

    其中671RTMK严格来说是巡航导弹型671RTM的意思,早期型号也有经过S-10(SS-N-21桑普森,战斧斯基)巡航导弹改装的,也叫671RTMK。不过只有最后5艘是原厂不需要改装就自带巡航导弹的,把后5艘叫做671RTMK是为了统计方便。

    小特务的资料我也看了,基本上还是些文件和专利,毕竟没有实物的水职称的专利文件太多了,而且苏联压根也不认可专利这种东西可以拿来牟利。我上面也贴过资料了,像971阿库拉和949A奥斯卡Ⅱ的螺旋桨确实是用东芝机床加工出来的。

    至于 具体到91年苏联解体,苏联有没有加工船舶螺旋桨的9轴5联动龙门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实物,我对此持怀疑态度 ——直到我见到实物照片和型号指标为止。

    最后说一下苏联的工控PLC吧。

    首先说一下,数控机床有两种,一种叫做 NC硬件数控 ,一种叫做 CNC电脑数控。

    由于现在NC硬件数控基本淘汰了,一般提到的数控都是可编程电脑数控,所以一般不做这种区分。 但是冷战时期这两种是有区别的。

    CNC电脑数控又有两种,一种是内置PLC,一种是独立型的PLC。

    苏联的数控其实还行,但是这个「还行」指的是硬件数控和早期的CNC, 西方70-80年代发展起来的可编程柔性生产线系统,苏联就完全不行。

    1982年出样机的苏联第一种独立PLC Remicont R-100。

    苏联第一款PLC应该是REMICONT R-100,1982年出样机,集成了64个算法块,使用的CPU是山寨英特尔8位8080芯片(74年发布,苏联大概79年山寨成功)。

    这款PLC大概是美国68年第一代PLC水平,苏联在80年代初相关技术已经被西方拉开14-15年左右差距。

    后来还有改进型R-110/120等。最后一代苏联PLC可能是92年出样机的REMICONT R-130。

    苏联的末代独立PLC,Remicont R-130,1992年出首台样机

    而且苏联时代的REMICONT R-100/110/120 PLC基本都是 流程自动化 领域的, 主要是能源、石化化工、冶金等领域,离散工业制造领域基本上是空白 ——比如像汽车、火箭、飞机、武器都是典型的离散工业制造(区别于炼钢、能源、石化这些流程工业制造), 苏联这离散工业的PLC和可编程柔性生产线非常非常弱。

    比如大家可以去搜一下德国和日本那些自动化汽车工厂,那些机械臂是怎样经过简单的重编程来制造不同款式汽车的, 再看看苏联和俄罗斯的那些工厂 。更伤人的话我实在不愿意讲了。

    这种汽车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可编程全自动机械臂不是欧洲ABB的就是日本Fanuc的,为什么没有俄国产的???大家可以自己想想原因。伤人的话我不愿意讲。

    总体来说, 截止解体,苏联的PLC还是比较原始的程度,大概是西方70年代早中期水平。而且受限于技术水平,规模化量产受限,应用场景比较少

    然后解体后,随着海外市场的PLC流入和冲击,又由于叶利钦政府没有使用幼稚工业保护措施,苏联那些落后的PLC工业很快便被摧毁。 现在俄罗斯工控PLC基本被海外PLC (比如台湾研华科技) 完全垄断,搜了半天也找不到一条俄罗斯国产PLC信息。俄罗斯在售的那些PLC,要不然就是台湾的,要不然就是西欧的,又或者捷克的。

    由于本身技术就非常落后,90年代又没有贸易保护,解体后俄罗斯PLC算是基本全死球了 ,现在俄罗斯市场应该是台湾各种品牌PLC占有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