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随着物联网技术跃迁,我们这代人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万物互联世界?

2022-11-09数码

2021年9月20日,北方某城市某小区一住户使用飞线给电动车充电时电池发生爆炸,引发火灾,导致五位居民死亡,该住户获刑6年。

2022年8月,南方某城市某小区,因电动车在楼道充电,失火后引燃楼道内裸露电线等杂物,造成三人死亡,遇难三人中有一对母女。

以上这些案件每个月都会发生,而很多时候大家都在从很宏观的角度来谈物联网,比如自动驾驶、城市电网或智慧工厂。今天我想从一个更「接地气」的话题:电瓶车,来聊聊技术跃迁对于每个普通大众的影响和改变——特别是涉及到生命与财产安全。

那么,这个我们每天在路上、以及偶尔在新闻里都能看见的东西——电动自行车,或者说,小电驴,跟物联网又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先从一个关于通勤的问题聊起。

城市现状与问题

对于大多数城市上班族来说,日常通勤的选择有两种:公共交通,以及电动自行车。

前者是远距离通勤的主要方式,而中短距离下电动自行车则是首选,原因也很简单:

  • 成本低、停放方便、无需考虑车位
  • 方便快捷,堵车情况下比机动车走的还快
  • 电费比油费便宜,后期省钱
  •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小电驴成了普通消费者以及外卖小哥的必备交通工具。2022年,我国城市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亿台,平均每10个家庭里6个家庭拥有电动自行车,且每年以15%的速度在不断增长。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

    1. 电动车无需考证,很多骑手并不熟悉交通法规
    2.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非机动车道建设不完善,经常需要并道,引起安全隐患
    3. 电池规格参次不齐,普通消费者只能在家充电,造成充电不便,而三元锂一旦爆燃,很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前两个问题,需要法律法规和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来解,而第三个问题,其实是个典型的「物联网」问题。

    电动车安全痛点

    除了开头所列出的惨剧,还有更触目惊心的数据:据国家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发生的电动车火灾事故共约7000余起,而每10起火灾就有1起是因电动车引发。据央视财经此前报道,在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中75%都是因充电操作不当而发生的。

    而如何在充电场景下保护消费者的安全,答案似乎又很简单:只要不把电瓶放在密闭空间,比如电梯、楼道或家里就行了。

    换句话说,必须实现车辆集中充电、集中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最主要的困难,是充电桩设备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 安装:施工许可、占地面积、施工时间等都需要物业和居民的协调,同时也离不开基层社区的支持。而对于城市级的充电桩(覆盖多个片区)甚至需要大企业牵头,区委区政府和城规部门的支持才能推进。
  • 维护:施工队只是安装,后续的设备维护、电路检修等等需要长期的成本和人力投入,如果只是一锤子买卖,其实对生活的帮助非常有限。这就需要充电桩在维护上有一套完整的支撑体系和团队。
  • 管理:如果只安装设备,缺乏可持续的网络化运营管理,会导致难以为继,尤其是对于商业化的充电改造,不像基层组织或者公益投入,需要互惠互利才能长久。
  • 那么,有没有一套通用可行的解决方法呢?

    基于物联网的充电设备,应该是目前最可行的一套方案。

    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件事其实一直有人在做,而且也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市场。

    第一种是政府牵头,就拿我附近的小区为例——上海漕泾镇绿地居委,从9月份发起智能充电民生项目后开工到现在,共安装了40多组充电桩可供10辆电动自行车同时充电。除了传统的投币充电方式,还新增了手机扫码支付。这种方案一般是各村镇社区拨款或筹款,委托第三方完成的改造项目。

    第二种则更加常见——物业牵头,居民组织。和第一种不同之处在于,由于居民在其中投入了资金,所以在维护上一般是由居民委托物业来完成的,这其中的花费一部分来源于小区的公共收益(比如物业费),另外则由物业出资。这类的充电桩充电价格也很便宜,少则几毛多则一块就可以完成一次充电。

    当然,仅靠每个社区或居民的自行建设,很难形成由点到面的覆盖,是一种粗放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同时也增加了城市惯例的总成本——因为缺乏统一的调度和设备标准,涉及到的资金流动也无法逐一监管。

    所以还需要一种更可行、也更便于推广的充电桩方案——城市级智慧充电桩。

    先看2个地级市下老旧城区的改造案例:

    湖北襄阳市是个电动车较为普及的城市,小电驴随处可见,而由于城改程度有限,一些老旧小区无法满足住户日常充电需要,所以很多居民会私拉电线、抬车上楼(特别是坐电梯,已经发生过很多惨剧),不仅加大了社区管理难度,也造成了安全隐患。

    在今年的襄阳谷城老旧小区的电动车车棚就统一安装了中国移动的和易充智能充电桩,通过这套安全充电解决方案解决了小区住户「充电难、安防难、管理难」的问题。

    这套方案的特殊之处在于,中移物联依托中国移动的平台优势和前文提到的物联网技术,所自主研发的一整套城市级安全充电解决方案,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可以自上而下、无缝推广的区域级物联网设备。

    一来让充电集中管理,通过防浪涌,过温保护这类安全功能来减少自燃发生的概率。(在家充电是没有这些的,一烧全烧)

    二来即使发生自燃,充电桩也有防火设施进行干预、告警,且由于物理上和居民楼有间隔,不会让火势蔓延到楼内——把损失控制在车本身,就算整个车棚的车全烧了,也至少不会造成人员伤亡。

    今年莆田凤凰山街道在南园社区试点推广安装智慧充电桩也是类似情况,引入了「5G+智慧社区云平台」。和普通的独立、非联网充电桩不同, 一来通过物联网,让所有设备更好管理、维护,二来也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充电时长、频次,实时检测充电桩终端的电压电流状况 ——当然,也提供终端故障数据监控、防浪涌保护、过温保护等多种安全措施,将整个充电过程控制在安全范围。

    在解决电动自行车充电的问题上,相较于传统的一刀切,这套物联网方案有很多优点:

    1. 覆盖范围广,有市区一级的政府牵头,可以与「智慧城市」一并纳入综合基础设施,让充电桩自上而下的覆盖,同时也便于社区管理;
    2. 因为方案的成熟化运作,可以实现市场化盈利模式->运营维护->新增充电桩的良性循环,达到逐步改造老旧城区充电设施的便民目标;
    3. 加上有官方背书,加上移动互联网的科技优势,可以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安全、更智能、更便捷的充电服务;

    这种数字化社区的建设,可以全面提升社区居民安全体验,其实正好完美回答了这个问题。不难预见的一点是,未来随着新能源的普及,未来我国的家用小型充电设备,甚至包括部分新能源汽车,都会面临充电难、管理难的问题。

    其实现阶段不论是国家电网、各地基层政府,还是中移物联网这样服务商,都仍然处在探索阶段。但随着充电桩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智慧城市的持续建设,我个人倒是比较看好物联网在电瓶车充电这种犄角旮旯的实际落地场景中的前景,而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级安全充电解决方案,是一个可行且已经得到验证的版本早期答案。

    最后,也希望有更多的优质服务商出现,为电动车主和城市居民提供更安全、更智能、更便捷的充电服务,也减少我们每年在新闻里看到这类悲剧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