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济州比较明确。书里的北京大名府,我认为不是现在的河北大名。【水浒】里北京是哪里,甚至被很多人拿来当作者不懂地理的证据。
首先我们知道宋代的北京不是现代的「北京」;当然,元明的北京则就是北京。这也可能是造成中途被传乱的原因之一。宋代的北京,按现代历史考证,应该是河北大名县。但这和书中信息完全对不上:本书相关当事人眼里,从北京到开封有大量无法回避的山区,先走五七天人口相对茂密的地方,再走十五天左右人口稀少的山区,再过黄河,然后到东京汴梁。出山区后的行程需要在十天之内完成。杨志提出的这个行程,书中没有人认为存在明显问题。河北大名到现开封之间没有山、无法形成需要走三十天的行程,因此这个北京必然不是河北大名。以元北平、明北京作解释,则距离上大致合适,经过黄泥冈(黄泥冈我认为是今南乐而非今黄堆集)也很合理,唯一问题是地形对不上,从北平出发到汴梁应该是一路平川。
在此,我提出另一种可能(我没看到过、但因我见过的分析有限,不能肯定有否前人提出),继续将历史向前推移,我国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北京——唐代北京,现大同。如果以大同为北京,则杨志的路线完全成立:从大同向东南五七天,进入太行山脉;穿过太行山后走直线向山东方向,避开向南的盗匪多发区,走垂线找黄河渡口;经黄河渡口乘船向上游,到达开封。这一路线设计基本合理:首先,大同与汴梁之间确实有多种走法,甚至因为山区的存在,数不胜数;其次,大同向西,应该是宋与西夏边界,当时大同向西的黄河在北宋还是在西夏手里我不清楚,甚至我怀疑施老先生也不能考据。如果是在西夏手中则完全顺理成章,如果在北宋手中,但距离边境线过近,无法实现船运,则也属合理;那么剩下的选项分别是走西南方向找黄河上游、走东南方向找黄河下游、走正南方向取路程最短。走正南取路程最短最不合适,向南是一头钻进太行山区,太行山历史上从来是土匪窝,官方管控困难,夜路走多了总会见鬼,而且出事后官方部队不好追凶报复,缺乏威慑;走西南确有平路到黄河上游,但一路两侧夹山,由于宋与西夏长年交火,人烟应该相对稀少、一路不太繁华、治安应该更差,甚至不容易每天行程都找到安全的客店——那条路线可能要报出的危险区就不止八个,可能至少是十八个了;向东南方向能以最短距离穿过山区,出山区后沿路相对繁华,沿途在官府治安中等与较强之间穿梭,危险地带最少。这也是本路线明明不是最短,却偏偏还要取道黄泥冈的理由,甚至是内鬼们最难布防的路线——大名府的内鬼勾搭太行山土匪相对容易,去勾搭治安相对较好的山东境内土匪、或者黄河渡口强盗的难度太高了——中后段正常逻辑上只要防备当地临时起意的强人。所以这是综合沿途盗贼窝点密集度、官府治安状况和想走垂线取道黄河时的最佳路段。如果以大同为北京(而且这与后文卢俊义向东南一千里外到梁山的地理方位基本是呼应的),则施老先生哪里是不懂北方地理,根本是熟悉的很好不好。也就是说这里其中的唯一错处,是把北宋的北京,误会成了唐代的北京,这是北宋历史、宋辽边界没学好的问题,不是地理认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