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建筑学生,方案设计总是没有创意(课程设计还好,主要想在竞赛上获奖),大佬们有什么办法推荐给我吗?

2020-12-05科学

00/ 引入

全文约3200字,请静下心几分钟看完,你将从本质上对这个问题有通透的理解,也会让你在个人成长和建筑学习的路上少走许多冤枉路。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做方案设计千万不要从创意开始。 好方案必然有好创意,但期待能通过苦思冥想得出「独特创意」来做方案,绝对是一个大坑。

以下是本文思维导图:

作者自制

我们在网上经常能看到某某事务所公布了竞赛效果图、某某工作室发表了新作、某某项目刚试营业就成了顶流网红……这些都只是现象而已,让我们来逐步接近本质。

01/ 如何理解创意?

a.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创意? 创意并不客观存在,对很多人来讲,从日常的点滴里抽取创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每天要接触的信息非常大,也许对越来越多的人来讲,一天中大部分信息都来自于线上,这似乎是社会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同时,我们现在日常中接触的信息,许多都是碎片化的(换句话说也叫「非线性」),相互之间没有关联。

这对于我们几千年来没怎么进化的大脑来讲,根本无法对这么庞大的碎片信息进行系统化处理。 我们大脑的偏好和运营机制,基本都还停留在处理因果关系强(也就是「线性」)的事情上。

许多游戏就是吃准了大脑的这种简单快乐:玩家做了A(动了一下手指),然后发生了B(角色行动),就能让玩家沉浸在简单的A与B之间的因果作用中不能自拔。

b. 创意≠原创。 创意不意味着要完全原创。在不具备足够的创作力之前,进行盲目的原创,对方案是几乎没有帮助的。从模仿开始并不羞耻,但是要努力从模仿对象上学到点什么,总结起来。

不论这样的模仿被别人评论为借鉴也好,致敬也罢,抄袭也没关系,都是同样的学习途径。 真正羞耻的是停留在模仿,没有进一步的创作成果。

创意可以立足于模仿,并在多次迭代之后,成为别人拷贝不了的原创。

你看我写的这些观点,用的还是前人创造的文字,所以创意≠原创。

c. 创意≠灵感。 灵感真的很神奇,我们经历过很多不同的事件后,在某个一瞬间,大脑突然把一系列事情的内在联系整理了出来,那瞬间的一激灵,让我们get到了新的idea,这是灵感,可遇不可求。

基于灵感进行二次创作和深化才能将创意打磨出来。

纯粹展示灵感的方案创作,往往过了几天再看就会无感。因为灵感本身并没有被雕琢,而你获得灵感那一霎那的惊喜已经消失很久了。

d. 创意≠包装。 许多人会养成一种「高效创作法」,想出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方案,通过一些调研、论文和事实的拼凑,形成对方案的包装,作为解释方案的创意。这既不是明智的做法,也不是「高效」的做法。

这个观点就不进一步展开了,相信看完下面的内容你就能理解。

02/ 如何思考创意?

a. 建立系统性思考,是帮助我们思考创意的强力工具。

前面说到,「网红概念设计」,仅仅只是现象。

前面还提到,我们每天需要接触大量的信息,且大量信息都是碎片化的。

这跟建筑学是不是很像:永远有看不完的书,认识不完的大师,了解不完的历史和理论。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系统,学习建筑学也是。(关于「复杂」的话题,文末推荐一本书,看完你会打开新的世界!) 系统性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帮助我们透过现象了解本质。

b. 什么是系统性思考? 系统性思考就是「建模」——建立对事物的动态模型(不是建筑方案的物理模型)。

往往这些系统模型通过图表来展示的话,会类似这样:

作者自制,仅作为某项目思考整理,不具有普适性。

为了建立某个事物的系统模型,我们需要拆解出对事物有影响的「要素」,梳理出这些要素之间的「链接/关系」,并通过系统的「反馈」,来论证对事物的建模是否完善,进而不停地优化对整个事物的理解。

要素——链接——反馈,是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三要素。 题主所看到的网红概念设计,是「只见树木,不见树林」。不被树木所困扰,才能看到整个树林。

c. 如何建立系统思考? 直接跳过这部分吧!下面来围绕 创意构思 ,教你几个实操技巧,等用熟一些小技巧后,老老实实地阅读【系统之美】的前半部分,你能非常迅速地掌握这套思维工具,并且会发现 创意简直遍地都是

03/ 没有创意,如何动手?

a. 见闻——拆解

由于对事物观察方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才会有普通人和高手的区别。训练见闻的方式真的很基础,但请不要好高骛远,请脚踏实地。

提升见闻的一个锻炼方法,就是去拆解某件事物是因为什么而存在的。

比如一部手机,不单要拆解物理上的构成——屏幕、外壳、按钮、电池、处理器,先拆到5个左右就ok了,毕竟不是专业做手机的——还要拆解它因为什么需求而存在,因为哪些科技而存在,因为哪些材料而存在,拆解它在设计与生产这个流程中的哪部分被生产出来,以后如果被弃用后会回到一个什么流程里去……

这个训练,给自己一周、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去慢慢完成,日常中凡是有碎片化时间,就想想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拆解这个事物。

要是觉得拆解手机太难,从一个苹果拆起也没问题。只要熟练以后,你会发现,一粒米一片叶子,你都能无限地拆下去,你对这个事物的「动态系统」建模就越来越全面。

b. 感受——理解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人的感官是天生的,有音感就是有音感,鹰眼就是鹰眼。但实际上通过后天的训练,我们的感受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提升感官的感受力根本轮不到要拼天赋的程度。

对于设计者而言,最基础的几个方式就是通过 五感进行体验、用手机拍下来、录个音频/视频、通过手绘及时画下来、文字及时记下来 ……尤其推荐 手绘与文字记录 ,因为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只要持续积累,你的感受力就会越来越强,就能从许多地方感知到创意的源泉。

c. 思考——FIVE WHYS

「五个为什么」思考法,这能逼着自己刨根问底。

拿题主的问题来举例子,比如问自己5次「我为什么想不出方案创意?」,并在每一次「为什么」后边,给出自己的答案,就有可能会产生以下的回答:

  • 第一次:可能因为老师从来没解释——那能不能找老师聊一聊,听听他的建议?
  • 第二次:可能因为课堂上就没教过——那能不能找找网课、纪录片等虚拟资料看看?
  • 第三次:可能因为同学之间都没交流——可能大家都很迷糊,但说不定交流一下能收获一些建议?
  • 第四次:可能因为我自己懒得去想——是不是自己对设计不感兴趣,还是自己没掌握方法?
  • 第五次:可能因为deadline还很久才到——能不能把deadline拆成小任务来完成?怎么监督自己完成小任务?
  • 每次自己给出答案后,就会出现 新的可能性和进一步的问题 。顺着某个感觉靠谱的方向继续追问,总能获得关于创意思路。就跟玩游戏做任务一样,不去做怎么推进剧情?

    d. 行动——头脑风暴 BRAINSTORMING

    我把「思维导图」和「平行草稿」两个方法都归为头脑风暴。

    思维导图偏向于结构性和深度的思考 ,适合逻辑推演和结构大纲的思考。就像此文的写作大概,通过思维导图来形成完整的结构,便于我们挖掘更深入的思考,是很高效的创作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产生创意的方式。

    以下是【金字塔原理】一书的思维导图:

    平行草案法就偏向于发散思考 ,就像创作出多个平行宇宙,对比它们分别呈现怎样的效果。这种探索方法几乎是大多数设计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日本建筑事务所SANAA,会在某些项目的前期,制作多达几十到上百个小模型,他们戏称为「sushi model(寿司模型)」。

    虽然有的设计师在提案时坚持只提出一个方案,但是在设计前期,平行草案是很好的探索技巧。通过对比多个草案,可以呈现不同的思考特点,从而探索出更好的方案。

    但是要注意的是, 平行草案法的要点是要注重产生差异性概念,而不要太过在意落地性,也不用担心方案不够完善。

    04/ 总结

    全文概括地提供了一套 构思创意的系统方法

    先是重新建立对于「创意」的认知,然后推荐系统性思考(SYSTEM THINKING)来构建创意,并提供了挖掘创意的4类技能,有助于锻炼创意力。这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步递进的学习过程,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 A. 没有创意是因为没有按照大脑擅长的运作方式来思考;
  • B. 建筑学是复杂系统,要通过系统性思考进行学习;
  • C. 找创意的几个小技巧:见闻,感受,思考,脑暴。
  • 方法和工具其实无穷无尽,因人而异,穷尽自己的经历掌握软件技能而怠惰于战略思维的成长,终究会越走越窄。

    而我们大脑的运作机制几乎都一样,只有提升大脑的认知与思考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硬实力,让自己在方案设计上事半功倍!

    以下可能有更多你感兴趣的回答,欢迎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