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中成药为什么不把主要有效的化学成分标出来?

2022-12-18科学

笔者按:笔者学化学出身,略懂药物,包括天然药物,但并不懂医,无法给出医疗建议,医疗方面也说不到位。过年期间略得闲,随手写几句。文末补充了几句话,中医粉也好,中医黑也罢,皆可选择性读之用之,但拒绝人身攻击。

很多中药的主要有效化学成分目前已经基本清楚,中国药典里对大部分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和鉴定方法也写得很清楚,试举几例:

麻黄:麻黄碱(麻黄素)

苦杏仁:苦杏仁苷

颠茄:莨菪碱、阿托品等

丹参:丹参酮

川芎:川芎嗪

柴胡:柴胡皂苷

延胡索(元胡):延胡索乙素

金银花:异绿原酸、木犀草苷等

黄芩:黄芩苷

连翘:连翘酯苷

穿心莲:穿心莲内酯等

黄连:小檗碱(黄连素)

常山:常山碱乙

青蒿:青蒿素、青蒿酸等

三尖杉: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等

蟾酥:华蟾素等

斑蝥:斑蝥素

即使制造中成药,也没有必要抱残守缺,如果某种药材的有效化学成分已经清楚,用有效化学成分直接代替原药材入药,是完全可行的,例如一些清热解毒中成药原来使用黄芩,现在直接改用有效成分黄芩苷入药,是很常见的事情,举几个实际例子:清开灵制剂用黄芩苷直接代替黄芩入药;部分厂商的银黄、双黄连类等制剂也是用黄芩苷代替黄芩入药;复方黄连素片是传统成药「香连丸」的改进剂型,保留木香、吴茱萸等药材成分,但黄连直接用有效成分黄连素(小檗碱)代替,实际可使用人工合成的小檗碱盐酸盐,既节省药材用量,保护生态(从植物中提取黄连素破坏自然生态,而且「三废」严重,污染环境),相对纯粹的化药盐酸小檗碱片,实际口服单剂盐酸小檗碱量又减少了许多(至少从200mg减少到120mg),疗效亦好。

如果某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已经提取出单体成分,并证实有效,就可以直接制成化药,甚至还可以进行结构改进,例如盐酸小檗碱、磷酸川芎嗪(2,3,5,6-四甲基吡嗪的磷酸盐,现在有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炎琥宁(脱羟脱氢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单酯钾钠盐)、去甲斑蝥素等,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等更是中药有效成分结构改进的众所周知例子。

——————————

谈谈废医验药:

笔者支持废医验药这种研究方式,废医验药是一种针对中医药的研究方式,而且是目前很有效的研究方式,因为适合西医目前还原论—靶点—针对性药物的主流研究范式,并无不可取之处。

如果废医验药,那么可以先从西医疾病出发,在中医文献中找相似「证型」或者疾病,然后找到有效方剂,通过实验提取有效成分,最好是结构明确的单体成分,例如前面提到的麻黄碱、柴胡皂苷、延胡索乙素、川芎嗪、丹参酮、穿心莲内酯、小檗碱、青蒿素、斑蝥素等,将有效成分制成单方或者复方,再针对西医疾病进行试验,当然可以是双盲对照试验,验证成分的有效性,如果必要,还可以对有效成分进行结构改进,例如青蒿素到蒿甲醚等,这种研究方式下,中医理论基本不起作用。实际上青蒿素走的就是这条路线。

很多中药方剂实际确实只有少量几种有效成分,大多都是无用成分,废医验药研究方法简单有效,但对于某些复杂组方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和药理已经属于复杂系统,基于还原论—靶点—针对性药物范式的废医验药研究方式就不一定有效了。 废医验药并不代表中医药不可能有其它的现代化研究方式,特别是针对复杂模糊系统的研究方式,例如结合现代传感器信息融合以及AI、模式识别等进行「证型」识别的建模和半精确化,再进行「验医验药」,这也正是目前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要方向。

谈谈中医中药的双盲对照试验:

中医中药做双盲没问题,很多中药方剂都做过双盲,例如三金片(非OTC的版本说明书上有,OTC版本说明书上则没有),但中药方剂并不直接对应西医疾病,按照传统中医理论得到的中药方剂对应中医的「证型」,做双盲应该按照中医「证型」做双盲,需要事先做中医诊断,但问题是中医「证型」的辨证目前较为依赖中医师的经验,还有待进一步精确化。如果一定要按西医疾病对中药做双盲,那一般就只能如同前述「废医验药」。

正规中成药,说明书上的适用范围,应该写中医证型,或者符合中医证型的西医疾病,例如感冒中成药(不加西药的,例如双黄连、清开灵等)说明书上需要说明适用于「风寒」感冒或者「风热」感冒,丹参制剂(复方丹参片等)说明书上写的是适合「气滞血瘀胸痹」证型心绞痛,三金片说明书(非OTC版本)写的是适合「下焦湿热」证型慢性前列腺炎。如果随便说某种中成药甚至「神药」直接适合某种西医疾病,不分证型,则要十分注意,因为这与中医基础理论不符。就是在新冠疫情中争议很大的连花清瘟(以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两经典古方为基础的方剂),说明书上也只能写可用于新冠引起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不能直接写可以治疗新冠病毒感染。